牛大場鎮

牛大場鎮

牛大場鎮,隸屬於貴州省施秉縣,於1958年建牛大場公社,1984年改鎮。1992年,以原牛大場鎮、紫荊鄉合併設立牛大場鎮,鎮政府駐牛大場。位於縣城西北部,鎮域東與施秉縣城關鎮接壤,並與黃平縣一碗水餘慶縣白泥鎮、馬溪鄉接壤;鎮區東距施秉縣城37公里,北距餘慶縣城12公里,施余公路穿境而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大場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施秉縣
  • 電話區號:0855
  • 郵政區碼:556204
  • 地理位置:施秉縣西北部
  • 面積:273.8平方公里
  • 機場:凱里黃平機場
  • 火車站:施秉站
  • 車牌代碼:貴H
鄉鎮簡介,鎮內情況,農業經濟,牛大場太子參,城鎮發展,特色產業,古佛山舍利塔,

鄉鎮簡介

牛大場鎮土壤呈弱鹼性,有豐富的腐殖質,適合藥材等大多數植物生長,太子參是該鎮的主打產業,其產品飽滿度高、色澤鮮黃、品質好,深受藥界朋友喜愛。是全國最大太子參的產區,有“西南藥城”的美譽。
牛大場鎮

鎮內情況

全鎮總面積27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7萬畝,土地資源豐富,可供開發面積在10萬畝以上,土壤以黃、紅壤黑色石灰土為主,屬中性偏微酸性,土質肥沃富含有機質,屬富鉀缺磷偏高地區。全鎮海拔在600―1000米之間,年均降雨量1060mm,年均氣溫14―16℃,無霜期在255―294天之間,高原性季風氣候特點明顯。
全鎮轄9個行政村160個村民組5594戶2.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6萬人,居住有漢、苗等民族。

農業經濟

鎮區居民以糧食、烤菸、中藥材、畜牧養殖業、個體私營業等非公有制為主要經濟來源。
2007年,全鎮生產總值達1.35億元,比上年增長7.14%,完成財政收入463.46萬元 (其中本級財政收入358.46萬元,比上年315.82萬元多收42.64萬元,增長13.5%),比上年增長9.27%。農民人均純收入2480元,比上年增長100元。全鎮各類存款餘額2586萬元,人均1115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6.13%。2007年,全鎮完成烤菸移栽面積1.1萬畝,烤菸產量258.4萬斤,實現產值1350.65萬元,實現財政收入達291.74萬元,種菸農戶戶均烤菸收入超過9400元;完成中藥材種植面積3萬畝。
藥材種植農戶3100戶;總產量達2600噸,實現產值2800萬元,中藥材外調1680餘噸,其中太子參產量達1000餘噸,占全國總產量近三分之一。
水稻栽培面積1萬畝,玉米種植面積8500畝,油菜種植面積7032畝,馬鈴薯種植14300畝,產量分別達4000噸、3400噸、703噸、2516噸,糧食作物產值達1900多萬元;全鎮大牲畜存欄 8048頭,豬存欄15742頭,家禽存欄46351隻,畜牧產值達1740多萬元;全鎮發展優質葡萄、金秋梨西瓜種植1500多畝,經果業產值達300多萬元;五大基地的穩步推進為鎮域經濟快速增長、農民持續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牛大場鎮海拔高度在1200米以上,土壤呈弱鹼性,有豐富的腐殖質,造就了牛大場鎮豐富的名貴中藥材資源。上個世紀80年代,每年平均收購野生天麻首烏、天冬、五倍子等20多種中藥材10萬公斤。
牛大場鎮
1992年冬,牛大場從湖南廉橋引進生產周期短的太子參、元胡、白朮等藥材品種種了100畝,拉開了牛大場人工種植中藥材的序幕。之後種植品種和規模逐步擴大,品種發展到10多個,一些種藥大戶成為市場媒介的主體。1998年種植面積達到4082畝,種植品種主要有太子參、白朮、元胡、射干、生地等。經測產,大子參畝產143公斤,元胡畝產95公斤,白朮畝產206公斤,射干畝產286公斤,藥農獲得較好經濟效益。1999年後,全鎮中藥材種植已實現品種多樣化,管理科學化,種植規範化、規模化,並且建立了信息機構、加工企業和藥材市場,中藥材生產步入產業化軌道,成為新興支柱產業。
牛大場鎮
1999年,全縣種植面積達1萬畝,鮮藥總產量達3240噸,其中太子參1800噸。2000年種植面積發展到3.1萬畝並穩定至今。牛大場鎮經過10年的探索和實踐,走出了一條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的好路子。 經濟效益明顯。1997年400戶種藥,面積僅1000畝,收入300萬元,戶均收入7500元。2000年2萬戶種藥,面積3萬畝,產值2000萬元以上,創稅150萬元。
種植大戶的經濟效益更加明顯,三元藥材公司經理張代金1998年冬種植太子參、射干、玉竹、白朮等300畝,產值超過100萬元,利潤達50萬元以上,向國家交納稅費3.5萬元。藥材大戶阮道選1999年種植藥材300畝,經濟林150畝,並建起了牛大場鎮中藥材種苗場,當年藥材收入達80萬元,實現利潤40萬元。 改進了耕作制度。在中藥材產業的帶動下,改變了單一種糧結構,出現了藥材與玉米套種,藥材與經濟林木間種,藥材與烤菸套種等模式,有效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增加了農民收入。 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2000年藥材生產擴大到8個鄉鎮、80多個村、2萬餘戶,種植面積3萬畝。隨著規模的擴大,該縣從湖南邵東引進投資商到牛大場鎮興建市場及中藥材基地,第一期工程投資300萬元修建78個門面,現已投入使用,從福建引進投資商到牛大場鎮興辦中藥加工廠。中藥產業的發展帶動了賓館、餐飲、交通等服務行業發展,到施秉考察、投資、購藥的客商絡繹不絕。
牛大場鎮中藥材生產已初具規模,每年8月客商雲集牛大場鎮,產品銷往除西北以外的全國各省區,牛大場鎮已經成為中藥材的集散地。縣委、縣政府已決定把中藥材生產作為繼烤菸之後的替代支柱產業來抓,計畫到2005年,本縣種植5萬畝,帶動周邊縣種植5萬畝,並大力引進、開發新的藥材品種。

牛大場太子參

牛大場鎮 太子參於2004年通過國家GAP認證,現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以上 ,躍居於全國兩大產區之一,成為全國太子參規範化種植基地,為了創立本地太子參品牌,發展地方中藥材產業,牛大場鎮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為太子參設計了產地專用包裝袋——“西南藥城”貴州施秉牛大場太子參。從此,牛大場太子參結束了沒有自已名字的歷史,凡從產區調出的太子參產品將一律以自已真正的身份亮相各大藥市。
牛大場太子參牛大場太子參
2011年牛大場鎮太子參種植面積25000-35000畝,年產量3500噸,產值1億左右。產量全國第一,該鎮通過種植中藥材現擁有資產100萬元以上的有8戶,50-99萬元的有36戶,10-49萬元的有219戶,太子參種植戶有50%的人家收入超過10萬元以上。

城鎮發展

鎮內有黨政工作機關、中國小(其中:有中學2所,村級完小7所,初小6所,點校5所,在校學生4000餘人)、電信、郵政、稅務、工商、糧食、菸葉、銀行、衛生、畜牧、林業等工作部門和單位。2003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人口與資源、環境得到協調發展。全鎮已有10個村開通了程控電話,11個村建有村級活動室,2個村的活動室正在建設之中,建有4個數字移動基站,移動通訊網路覆蓋13個村,2個村開通有線電視。村村通車,組組通路。

特色產業

牛大場鎮七彩山雞養殖基地位於牛大場村供銷社梨園,四面環山,周圍近距離內無人居住,距鎮政府所在地2公里,其山雞放養地仿野生環境,種植梨樹,地下種草養蟲,四周拉網,使山雞能自由地在自然野生環境裡活動。七彩山雞肉質鮮嫩味美,被人們當作珍稀野味食用和饋贈佳品。
其生產的七彩山雞和七彩山雞蛋供不應求。現基地正在擴建發展中,計畫在2年後年出欄達10000餘只以上,實現產值80餘萬元。同時,該基地還積極帶動當地民眾發展七彩山雞養殖,免費傳授技術,請來專家和畜牧學校聯合舉辦了兩期特色養殖培訓班,共培訓養殖技術人員160餘人,現已發展20餘戶,為該鎮特色養殖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藥材生產
太子參、何首烏頭花蓼三個品種通過了國家GAP認證,我鎮是全國唯一擁有三個品種通過國家GAP認證的鄉鎮,其中頭花蓼是第一個通過國家認證的苗藥品種。鎮黨委、政府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科技推廣培訓、科技示範與規範化管理,使中藥村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特別是主導品種太子參年商品交易量達1500餘噸,占全國太子參總產量的1/3強,躍居為全國第二大種植產區之一,其產品色澤好、質量優、飽滿度高,深受各界藥商的喜愛,引領全國太子參市場價格。
2010年全鎮中藥材種植面積3.5萬畝,收入近2.1億元。全鎮種植中藥材3.88萬畝,其中太子參種植面積2.78萬畝、白朮4000畝、其它木本、草本藥材5000畝、頭花蓼計畫2000畝,預計產值2.5億元。
“黑珍珠”葡萄
牛大場鎮黨委、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把“黑珍珠”葡萄作為一項產業來扶強扶大。一是投入15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和30萬元扶貧信貸資金,為民眾解決種苗和架子的投入資金,牛大場、柳塘、紫荊三個村發展種植面積已達1180畝;二是由鎮政府協調,由種苗場與農戶簽定“三包”(即包技術、包產量、包回收)責任契約,保障種植戶的利益;三是開發“黑珍珠”葡萄系列產品,已研製出“黑珍珠”葡萄酒,下步正在與廠家聯繫生產葡萄汁和葡萄飲料等商品。計畫在近五年內擴大種植面積到5000畝。

古佛山舍利塔

古佛山--地處牛大場鎮銅鼓村8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22公里“四面陡絕,止一徑可上”,地勢險要。據載,山上寺廟建築物從清初始修建,到康熙年間已初具規模,並在當時的貴州佛教界占有很高的地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後屢遭戰火焚毀而衰敗。
古佛山舍利塔古佛山舍利塔
這處古佛山寺廟僅存部分石砌堡坎、斷牆殘垣和殿堂基礎以及曬經台、石經幢、放生池等。所幸四周分布的古文物群保存相對完整,它們包括數所明代古墓、4座清代佛塔(又稱舍利塔)、數百座和尚墳和1座貞節牌坊。佛塔分成七至四級不等,其中的七級佛塔建於清康熙二十四年。古佛山上殿堂屋基、斷牆殘垣、放生池、古井及山周圍的古驛道、腳廟、進山關卡等等遺址於廢墟中依稀可見,山間松柏擁翠,山谷清溪流水依然,人跡罕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