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Enzootic Bovine Leukosis,簡稱EBL),又稱牛病毒性造血細胞組織增生症、牛淋巴肉瘤、牛白血病等,是由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 virus,簡稱BLV)引起的一種牛的慢性腫瘤性疾病。病牛全身體表淋巴結腫脹,尤以肩前和乳房上淋巴結最為明顯。同時有漸進性消瘦和貧血。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有明顯的家系免制性,現已呈世界性分布,幾乎遍及所有養牛的國家和地區。該病除了能引起直接的經濟損失外,對出口的活畜及其精液、胚胎也有影響,成為世界性養牛業和公共衛生方面的一種威脅。

預防該傳染病一般採用早期診斷、及時分群隔離、重建健康牛群等措施。育種時注意查清譜系。加強口岸檢疫,避免從流行嚴重的地區和農場選牛,並在吸血昆蟲不活動的季節進口牛。加強飼養管理,有病牛群應禁止與健康牛群接觸,對臨床症狀明顯的病牛應予以捕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
  • 外文名:Enzootic Bovine Leukosis
  • 別名:牛白血病、牛病毒性造血細胞組織增生症、牛淋巴肉瘤
  • 性質:腫瘤病
  • 易發動物:牛
  • 病原體:牛白血病病毒
病害學史,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地方流行型,犢牛型,胸腺型,皮膚型,流行情況,垂直傳播,水平傳播,病理變化,解剖變化,血液學變化,診斷方法,觸診,病原學檢查,血清學檢查,類症鑑別,防治措施,綜合防治,治療措施,

病害學史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早在1878年發現於德國。
1900年在波羅的海沿岸的一些國家開始蔓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相繼在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和亞洲澳洲的一些國家發生。
1969年,美國從病牛外周血液淋巴細胞中分離到病毒。
20世紀70年代,中國首次發現該病。

病原特徵

牛白血病病毒屬於C型致瘤病毒群,反轉錄病毒科(Retroviridae)、致瘤病毒亞科(Oncoviri-dae)的RNA病毒。現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1999年公布的病毒分類報告,屬於反轉錄病毒科、丁型反轉錄病毒屬(Deltaretrovirus)。病毒粒子呈球形,有時也有呈棒狀結構的病毒粒子,直徑80~120納米,芯髓直徑約60~90納米,比重為1.12~1.18;外包雙層囊膜,膜上有11納米長的纖突。病毒以出芽增殖的方式在細胞表面出芽並釋放。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
病原特徵
圖1:有包膜。球形至多形性,直徑約80-120納米。

為害症狀

地方流行型

以4~8歲奶牛多發。多數感染牛不呈現臨床症狀,以在血液中存有白血病抗體並出現持續的淋巴細胞增多症和異常淋巴細胞為特徵。只有生成腫瘤之後,才出現體表或頸淺淋巴結及內臟淋巴結腫大。直腸檢查可觸摸到腫大的內臟淋巴結。由於腫瘤部位機械性損傷和壓迫作用,使病牛呈現相應的臨床症狀。病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發育不良,全身乏力,泌乳性能明顯降低,可視黏膜蒼白或黃染,前胃馳緩和瘤胃臌氣等。當侵害心臟時,心搏動亢進,心跳加快,心音異常,出現瘤塊壓迫性呼吸、吞咽困難,全身出汗,眼球突出,胸前浮腫,腹瀉,糞如泥樣,有惡臭味,混有血液,尿頻或排尿困難。當骨盆腔及後腹部發生腫瘤時,病牛呈現共濟失調,跛行。起立困難,被迫橫臥地上。子宮腫瘤病牛,發生流產、難產或屢配不孕。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
圖2:胸腺部皮膚隆起

犢牛型

常見於6個月齡以內的犢牛或青年牛。淋巴結腫大,精神不振,全身虛弱無力,個別的病牛發熱,心動過速,可視黏膜發紺或黃染。食欲不振,全身出汗,腹瀉,駐立困難而臥地。由於內臟發生的瘤塊壓迫,呈現瘤胃臌氣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狀。

胸腺型

以7~24個月齡以內的小牛多發。胸腺呈塊狀腫大,其鄰近局部淋巴結被侵害、腫大,引起頸靜脈怒張、靜脈波動和局部浮腫。有的出現發熱、瘤胃膨氣等症狀。

皮膚型

幼齡牛皮膚出現蕁麻疹樣皮疹,以真皮層為主形成肉瘤。成年牛常於頸、背、臀及大腿等處發生腫塊。

流行情況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的傳播方式主要有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兩種,前者包括先天性傳染在內,是由母牛體內子官胎盤將病毒傳遞給胎兒;後者則由病毒污染的器械、獸醫採血、注射、手術、人工輸精、生物製劑的套用、吸血昆蟲的刺懊等而傳染。新生犢牛吃進帶病毒牛的初乳、常乳及其製品等,也可傳染髮病。

垂直傳播

垂直傳播多是指病毒從母代通過胎盤而傳到新生代的傳播,即為一種遺傳性傳播。白血病病毒的垂直傳播主要包括子宮內傳播和胚胎移植傳播。感染母牛通過胎盤將病毒傳至胎兒的垂直傳播也可能發生,但在感染的懷孕母牛中發生率可能不到10%。在感染流行很嚴重的牛群,子宮感染的發生率很高。子官內感染主要是病毒經胎盤的直接感染,這種感染可能發生在免疫力建立之前,因為這些牛在出生後食初乳之前,體內已有病毒和相應的抗體。

水平傳播

水平傳播一般是指病毒在動物間的傳播。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水平傳播的途徑很多常見的傳播一般為多種因素的綜合。
血源性傳播:血源性傳播通常是醫源性的,即飼養人員和獸醫重複使用相同的注射器、針頭、去角器、打耳號機、去勢工具、採血針頭、靜脈穿刺針頭、輸血設備和鼻環等,結核菌素皮內試驗也可能導致水平傳播。給牛採血也易傳染白血病病毒,尤其是采完白血病病毒陽性牛後,再用同一針頭采易感牛的血就更危險。
分泌物性傳播:曾有研究者對各種分泌物的傳染性進行了研究,認為陽性牛和陰性牛在一起舍飼時會傳播感染。通過對鼻腔分泌物、唾液、支氣管-肺泡洗出物、尿液、糞便、子宮沖洗液和精液的檢查,結果發現含細胞多的分泌物的傳染性比含細胞少的分泌物高。分泌物中的可溶性部分很少有傳染性,因為病毒存在於細胞內。
接觸性傳播:該種傳播實際上是多媒介的傳播。牛白血病雖然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季和冬季多發。這可能與冬季感染牛的抵抗力較低,夏季感染的媒介較多有關。
寄生昆蟲的傳播:寄生昆蟲能否傳播白血病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一些研究已證明牛白血病的發病率在夏季較高,這很易使人聯想到昆蟲媒介物的作用。因為寄生昆蟲在吮吸病牛血後,很有可能將感染的淋巴細胞傳播到其他的健康牛。

病理變化

屍體表現為貧血、消瘦,主要為全身的廣泛性淋巴腫瘤。
圖3:全身的廣泛性淋巴腫瘤。圖4:出現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腫瘤結節。圖5:腎臟形成淋巴結肉瘤。

解剖變化

肩前淋巴結、腮淋巴結、乳房淋巴結、腰下淋巴結以及股前淋巴結等腫大,淋巴結柔軟,被膜緊張,呈均勻灰色,切面突出。心臟、皺胃和脊髓常發生浸潤;心肌浸潤常發生於右心房、右心室和心隔,色灰而增厚;循環擾亂導致全身性被動充血和水腫;脊髓被膜外殼內的腫瘤結節,使脊髓受壓、變形和萎縮;皺胃壁由於腫瘤浸潤而增厚變硬;腎臟形成淋巴結肉瘤;肝、肌肉、神經乾和其他器官亦可受損,但腦的病變少見。

血液學變化

由於骨髓的壞死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表現在淋巴細胞尤其是未成熟的淋巴細胞的比率大幅增高,淋巴細胞可從正常的50%增加到65%以上,未成熟的淋巴細胞可增加到25%以上。血液學變化在病程早期最明顯,隨著病程的進展血象轉歸正常。

診斷方法

根據典型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輔以實驗室診斷。

觸診

臨床診斷基於觸診發現增大的淋巴結(腮、肩前、股前)。對於疑患有該病的牛隻,直腸檢查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病的初期,觸診骨盆腔和腹腔的器官可以發現白血組織增生的變化,常出現在表現淋巴結增大之前。具有特別診斷意義的是腹股溝和髂淋巴結的增大。

病原學檢查

病料採集:採集新鮮血液進行血液學檢查、病毒培養和分離血清用於血清學試驗;採集淋巴結、肝、脾、腎、胸腺等材料用於組織學檢查;染色鏡檢:將感染牛的淋巴細胞接種胎羊腎細胞或蝙蝠肺細胞於37℃進行培養,對細胞培養物進行製片,並負染後進行電鏡檢查,在細胞質的空泡內和細胞膜上發現有很多游離的或正在出芽的病毒顆粒,多為球形,少數棒狀,大小不一,具有囊膜,囊膜上有纖突;分離培養:將感染牛的血液淋巴細胞與胎羊腎細胞或蝙蝠肺細胞共同培養,可形成持續性感染,並釋放出大量的病毒粒子。對感染淋巴結作活組織檢查,發現有成淋巴細胞(瘤細胞),可以證明有腫瘤的存在。屍體剖檢可以見到特徵的腫瘤病變。最好採取組織樣品(包括右心房、肝、脾、腎和淋巴結)作顯微鏡檢查以確定診斷。

血清學檢查

根據牛白血病病毒能激發特異抗體反應的現象,已創立了用gp51、P24等作為抗原的許多血清學試驗,包括瓊脂擴散、補體結合、中和試驗、間接免疫螢光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一般認為這些試驗都比較特異,可用於該病的診斷。在國際貿易中,指定診斷方法為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替代診斷方法為PCR。

類症鑑別

牛白血病在臨床上應注意與牛白血病病毒感染無關的暫時性淋巴細胞增生的疾病如結核病、布氏桿菌病等區別。通過比較病的特徵、進行病原學檢查以及血清學試驗可區分。病原檢查:病毒可用外周液血淋巴細胞培養分離,然後用電鏡或牛白血病病毒抗原測定法鑑定。在外周血中可用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查病毒DNA,在腫瘤中可用PCR和原位雜交檢測。

防治措施

綜合防治

該病尚無特效療法。預防一般採用早期診斷、及時分群隔離、重建健康牛群等措施。育種時注意查清譜系。加強口岸檢疫,進口牛時應進行原產地檢疫工作,了解進口牛產地的流行病學和原牛場牛群的病史。避免從流行嚴重的地區和農場選牛,並在吸血昆蟲不活動的季節進口牛。加強飼養管理,有病牛群應禁止與健康牛群接觸,對臨床症狀明顯的病牛應予以捕殺。嚴重感染的牛群,可採取全群捕殺的措施。注意飼養密度,開展防蟲滅蟲工作,醫療器械嚴格消毒,避免牛隻發生外傷,防止人為傳播該病。進行定期消毒、驅除吸血昆蟲,杜絕因手術、注射可能引起的互動傳染現象。無病地區應嚴格防止引入病牛和帶毒牛;引進新牛必須進行認真的檢疫,發現陽性牛立即淘汰,但不得出售,陰性牛也必須隔離3~6月以上方能混群。疫場每年應進行3~4次臨床、血液和血清學檢查,不斷剔除陽性牛;對感染不嚴重的牛群,可藉此淨化牛群,如感染牛隻較多或牛群長期處於感染狀態,應採取全群撲殺的堅決措施。對檢出的陽性牛,如因其他原因暫時不能撲殺,應隔離飼養,控制利用;肉牛可在肥育後屠宰。陽性母牛可用來培養健康後代,犢牛出生後即進行檢疫,陰性者單獨飼養,餵以健康牛乳或消毒乳,陽性牛的後代均不可作為種用。

治療措施

呈現臨床症狀的病牛,藥物治療效果不大。初期病牛,尤其有一定經濟價值的牛,可試用抗腫瘤藥,如氮芥30~40毫升,1次靜脈注射,連用3~4天,可緩解症狀。鹽酸阿糖胞苷1000毫克,用5%葡萄糖鹽水稀釋成注射液,1次靜脈注射,每周1次,連用4次一療程,似對腫瘤生長有抑制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