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殖道彎曲菌病(Bovine Genital Campylobacteriosis)是由胎兒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 fetus,簡稱C.fetus)引起、牛的一種常見病害。病牛初期體溫上升,類便惡臭,呈棕色水樣的稀類,偶爾混有血液,隨著疾病的不斷發展,病牛由單純的消化道症狀轉為全身症狀。
牛生殖道彎曲菌病是一種慢性不顯性生殖器官疾病,母牛和公牛在配種相互傳播,患病母牛主要症狀是胚胎早期死亡屢配不孕,整個牛群的分娩季節變長,有時會發生流產。
預防該傳染病須把好飼料和飲水關,防止病從口入,同時提升生場地管理水平。做好防疫工作,有流產症狀出現的病患牛,立即隔離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生殖道彎曲菌病
- 外文名:Bovine Genital Campylobacteriosis
- 為害物種:牛
- 病原:胎兒彎曲桿菌
- 病害類型:傳染病
- 侵害部位:生殖器官
病害學史
病原特徵
病原分類
形態特徵
- 圖一:胎兒彎曲桿菌亞種。生殖細胞附著在精細胞頂端。(掃描電子顯微鏡—5500X)
- 圖二:胎兒彎曲桿菌亞種。生殖細胞附著在精細胞頂端。(掃描電子顯微鏡—6000X)
- 圖三:胎兒彎曲桿菌亞種。生殖細胞附著在精細胞頂端。(掃描電子顯微鏡—4000X)
- 圖四:胎兒彎曲桿菌亞種。附在精子頭部的性病原體。(吉姆薩染色—100倍)
- 圖五:觀察多個胎兒彎曲桿菌亞種。(掃描電子顯微鏡—8500X)
- 圖六:胎兒彎曲桿菌亞種的分組觀察。(掃描電子顯微鏡—7000X)
為害症狀
- 母牛染病初期會見陰道卡他性炎症,尤其是子宮頸部分黏膜潮紅明顯,此外黏液分泌增多也較為突出,症狀一般可持續3~4個月。
- 染病後的母牛發情周期變得無規律,群體受胎率參差不齊。嚴重者,可隨機伴有子宮內膜炎和輸卵管炎。
- 流產症狀多見於懷孕後的5~6月份,流產率在20%左右。早期流產,可見胎衣排出;如果是在懷孕後5~6月份則出現胎衣滯留現象。
- 公牛染病後症狀不明顯,但可在包皮和精液中檢查出病毒細菌的存在。
- 牛彎曲菌性腹瀉又被稱之為“冬痢”,潛伏期3日;突然發病。
- 病牛排出惡臭、水樣、棕色稀糞,帶有血液;體溫、脈搏呼吸正常;乳產量下降50%~95%。
- 一個牛群常在一夜裡約有20%牛發生腹瀉,2~3日內80%的牛出現同一症狀。
- 有5% ~10%的病牛病情嚴重,呈現精神沉鬱,食欲不振,背弓起、毛逆立,寒戰,虛弱,不能站立,衰竭脫水。病程2~3日。如治療及時,很少發生死亡。
- 患牛還可出現乳房炎,並從乳中排菌。
分布範圍
流行情況
傳播途徑
流行特點
- 牛彎曲菌造成的流產,以成年母牛感染為主。
- 牛彎曲菌性痢疾,大小牛均可感染,尤以成年牛感染時病情最為嚴重。
- 該病毒引發的病症多發生於秋冬時節,呈現流行性傳染。
診斷方法
- 根據流行病學及出現不育、流產、血痢等症狀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則需要做實驗室檢查。
- 母牛流產後,可從流產絨毛葉、胎兒胃內容物、公牛精液腹瀉的類便、腸分泌物等採樣、塗片,並作革蘭氏染色或用0.3%鹼性復紅染色,若見革蘭氏陰性、細長、彎曲,呈S形或鷗形狀彎曲菌,可做出判斷。
- 確診需以病料接種於鮮血瓊脂上進行培養分離鑑定彎曲菌亞種,利用子宮頸陰道粘液進行凝集反應,凝集價達回1:25者,可判定為彎曲菌性流產陽性。
- 近年來,套用螢光抗體技術、聚合酶鏈反應和酶聯免疫試驗等方法診斷本病,亦獲得滿意結果。
防治措施
預防措施
- 第一,除非絕對肯定公牛無該病,否則不可以共享或出租;
- 第二,用未配過種的公牛代替淘汰公牛;
- 第三,儘管妊娠後期或剛分娩的奶牛風險較小,但套用處女小母牛替代淘汰母牛;
- 第四,縮短配種季節(2~3個月);
- 第五,避免與其他畜群的牛共同放牧,並確保農場和其周圍的圍欄完整牢固;
- 第六,有牛彎曲桿菌病疫苗時,所有引入的公牛應該在繁殖檢查確認健康時接種,其他所有的牛應該在配種季節開始前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