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結節性皮膚病

牛結節性皮膚病

牛結節性皮膚病(Lumpy skin disease,簡稱LSD)又稱牛結節疹、牛結節性皮炎或牛挖瘩皮膚病,是由痘病毒科的結節性皮膚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簡稱LSDV)引起的一種牛的急性或亞急性傳染病。病牛發熱、消瘦,淋巴結腫大,皮膚水腫,局部形成堅硬的結節或潰瘍,其皮張鞣製後具有凹陷或孔洞。

牛結節性皮膚病各年齡和品種的牛均易感,發病率在2%~45%,死亡率一般在10%以下。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法定報告動物疫病。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暫時將其作為二類動物疫病進行管理,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動物檢疫疫病名錄》中,規定為一類傳染病。

預防該傳染病最有效的方式是進行疫苗免疫,加強國境檢疫。引進種牛時應進行嚴格的隔離和檢疫,對發生確診或疑似病例地區,按照動物傳染病法規有關要求,堅決封鎖、隔離和撲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結節性皮膚病
  • 外文名:Lumpy skin disease
  • 別名:牛結節疹、牛結節性皮炎、牛挖瘩皮膚病
  • 病原:結節性皮膚病病毒
  • 危害物種:牛
  • 常見症狀:發熱、消瘦,淋巴結腫大,皮膚水腫,局部形成堅硬的結節或潰瘍
病害學史,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一般症狀,特徵性症狀,流行情況,傳染途徑,易感動物,流行特徵,病理變化,診斷方法,初步診斷,實驗室診斷,防治措施,預防管理,疫苗接種,治療措施,

病害學史

1929年,牛結節性皮膚病最早發現於尚比亞。
1943年傳入波札那,然後又傳入南非。
1957年傳入肯亞,與綿羊痘和山羊痘一併暴發。
1970年蔓延至蘇丹,1974年蔓延至奈及利亞,1977年傳入茅利塔尼亞、馬里、辛巴威、索馬里和喀麥隆。
2008年,模里西斯暴發該病。
2013年,土耳其、伊拉克、約旦、黎巴嫩首次發病。
2014年,亞塞拜然伊朗首次發病。
2016年,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塞爾維亞、納米比亞、阿爾巴尼亞、沙烏地阿拉伯、黑山共和國等發生該病。
2019年,牛結節性皮膚病傳入中國。

病原特徵

結節性皮膚病病毒(LSDV)屬於痘病毒科、脊椎動物痘病毒亞科、山羊痘病毒屬,除LSDV外,該屬還包括綿羊痘病毒(SPPV)和山羊痘病毒(GTPV)。羊痘病毒屬成員間的親緣關係很近,基因組同源性高達96%,三者間存在交叉反應和交叉免疫保護性。
結節性皮膚病病毒的基因組呈線性,病毒粒子呈磚形,大小為300納米x270納米x200納米,全長有約150千鹼基對,編碼147個開放閱讀框,種間有廣泛DNA交叉雜交。
牛結節性皮膚病
LSDV
圖:電子顯微鏡照片,顯示兩顆PTA負性染色的LSDV顆粒(箭頭)與膠原纖維(C)緊密相連。

為害症狀

一般症狀

病牛發熱,呼吸困難,流涎,流膿性鼻液,體表淋巴結腫大,胸下部、乳房和四肢常有水腫,孕牛經常發生流產、產奶量暫時性下降、公牛暫時或永久性不育。

特徵性症狀

在皮膚上出現許多結節(疙瘩),結節硬而凸起,界限清楚,直徑一般為2~3厘米,少則1~2個,多則達百餘個。結節多出現於頭、頸、胸、背等部位,有時波及全身。結節可能完全壞死、破潰,但硬固的皮膚病變可能存在幾個月甚至幾年。
牛結節性皮膚病
牛結節性皮膚病的典型症狀
圖:牛結節性皮膚病的典型症狀

流行情況

傳染途徑

結節性皮膚病病毒廣泛存在於皮膚、真皮損傷部位、結痴、唾液、鼻液、牛乳、精液、肌肉、脾臟、淋巴結等處。眼、鼻、口、直腸、乳腺和生殖器等形成潰瘍時,結節迅速潰爛,其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粒子如暴露到發病動物產生的氣溶膠即可被感染。該病可通過蚊子、蒼蠅等節肢動物機械性傳播,也可通過飲水、飼料或直接接觸而傳播。在蚊蟲活躍時期發病幾率會明顯增高,病牛恢復後常帶毒3周以上。此外,病毒可通過母牛子宮內傳播,也可通過被污染的牛奶或母牛的皮膚損傷的乳房和乳頭將病毒傳播給犢牛。

易感動物

結節性皮膚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是牛,各品種的牛均易感,泌乳奶牛的感染危險性最高。

流行特徵

牛結節性皮膚病主要呈流行趨勢或散發,通常是新發病區遠離原發區。潮濕的夏季發病率最高,但冬季也可發生,常沿水路流行,發生於低洼潮濕地區。

病理變化

剖檢病牛屍體可見消化道和呼吸道內表面均有結節病變,如氣管黏膜有凸起斑塊、表面壞死且伴有出血,肺出現結節病變,肺切面明顯水腫腸內表面出現結節病變;淋巴結腫大,有少量的出血點心肌外表面充血,出血,呈現斑塊狀淤血;腎臟表面有出血點,肝臟腫大,邊緣鈍圓;膽囊腫大,為正常的2~3倍,外壁有外出血斑;脾臟腫大,質地變硬有出血狀況;胃黏膜出血,小腸有瀰漫性出血。
牛結節性皮膚病
圖:肺實質內結節的切面和小葉間水腫。

診斷方法

初步診斷

病牛結節大小不一樣,最嚴重時候雞蛋大小,有時梅子大小,全身表皮、真皮出現結節,2~5厘米直徑的皮膚結節特別是在頭部、頸部、四肢、乳房、生殖器和會陰在發熱反應開始48小時內發展。它的邊界分明、堅實圓形、隆起,波及皮膚、皮下組織,有時甚至波及皮下肌肉,解剖發現甚至內臟也有,這些都是特異臨床症狀輔助診斷。

實驗室診斷

主要為病原鑑定和血清學試驗,病原鑑定主要採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法,這是最便宜、最快速的方法。

防治措施

預防管理

牛結節性皮膚病的預防和控制非常重要,根據預防經驗,成功控制和根除牛結節性皮膚病依賴於早期發現個別病例,然後進行迅速和廣泛的疫苗接種措施。牛場撲殺所有臨床感染牛和同群牛,與只撲殺臨床感染牛的效果相似,這取決於感染髮病模式一-媒介昆蟲。因為直接接觸傳播的幾率很低,這也從側面反映個別早期發現病例的撲殺非常重要。此外,病毒侵入之前開展疫苗接種也很重要,健康牛早期接種非常重要。
牛場需要把好引種關,嚴禁從疫區引進活牛及其肉製品、皮毛、精液和胚胎等動物產品,做好外防輸人。對確診的疫情病牛立即撲殺,對撲殺的和病死的病牛進行無害化處理,做好同群牛的臨床監控。對養殖場環境進行徹底清洗、消毒,對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牛舍、場地周邊環境使用碘酸混合溶液或過氧乙酸溶液進行嚴格徹底消毒網。殺滅蚊蠅、硬蜱等節肢動物媒介,限制同群牛移動,禁止疫情地區的活牛調出,以防止在周邊地區大範圍擴散。此外,要做好疫情監測和預警,強化動物疫情應急值守,密切關注疫情動態,加強宣傳培訓。

疫苗接種

牛結節性皮膚病目前採用“異源”活弱毒疫苗進行預防接種,即“異源”綿羊痘或山羊痘病毒減毒活疫苗毒株。羊痘病毒屬里有3個病毒,綿陽痘、山羊痘和結節疹病毒,它的抗原有交叉免疫原性,用綿陽痘或者山羊痘疫苗去免疫牛預防傳染性結節疹病是有效的。山羊痘活疫苗具有安全性高、免疫高效、純淨度高等特點。安全性高,採用可靠致弱病毒,無毒力,不返強,無血清培養技術保證疫苗副反應更少;免疫高效,弱毒疫苗保留完整的病毒顆粒,使得疫苗免疫原性更好,保護更堅強;純淨度高,經嚴格質量控制和多種檢測技術,保證疫苗中無支原體、外源病毒污染。
建議牛場山羊痘活疫苗使用方法為活疫苗稀釋劑量一般是0.5毫升,有的地方能稀釋到1毫升、5頭份,由於劑量大不便於注射,所以0.5毫升、5倍羊痘疫苗使用劑量是牛的劑量,小牛的注射部位可以在肩呷處,其他牛宜在頸側中部上1/3處。如果牛群在受到周邊疫情威脅時,建議每年免疫2次,間隔時間6個月;初生犢牛1~2周齡進行免疫,有母源抗體的犢牛2~3月齡進行免疫,間隔6個月加強免疫;由於稀釋液有明顯抗應激作用,長途運輸的牛到目的地後當天可以免疫。

治療措施

牛結節性皮膚病可使用強力抗生素進行治療避免繼發感染。病牛可以使用青黴素、鹽酸頭孢噻呋進行治療,使用5%鹽酸頭孢噻呋注射液肌內注射,2.2毫克/公斤,1次/天,連用3天,同時需要在患病的部位塗抹聚維酮碘進行消毒。此外,牛場還可以使用中獸藥進行治療,如用黃芪多糖或中獸藥方給病牛飼餵或飲水,使用黃連30克、黃芩60克、黃柏60克、梔子45克、大青葉100克、黃芪60克共研成細末,每次拌料300~400克,2次/天,連續使用3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