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 草本,株高1-1.5米,
根莖 延長,莖基葉鞘紅色。葉片披針形,長25-50厘米,寬4-9厘米,頂端有長2.5-3厘米的尾尖,除具緣毛外,兩面無毛,揉之有松節油味,無柄;葉舌二裂,圓形,長5-7毫米,初被疏長毛,後脫落而僅被疏緣毛;葉鞘口無毛。
爪哇白豆蔻 穗狀花序 圓柱形,長約5厘米,寬約2.5厘米,花後逐漸延長;總花梗長達8厘米;苞片卵狀長圓形,長2-2.5厘米,寬7-10毫米,麥稈色,具縱條紋及緣毛,宿存;小苞片管狀,頂端三裂,被毛;
花萼 管與花冠管等長,長1-1.2厘米,被毛;花冠白色或稍帶淡黃,裂片長圓形,長8毫米;唇瓣橢圓形,長15-18毫米,寬1-1.5毫米,稍凹入,淡黃色,中脈有帶紫邊的桔紅色帶,被毛,無側生退化雄蕊;花絲基部被毛;
花葯 橢圓形,長約2毫米;藥隔附屬體三裂,長約4毫米;蜜腺黃褐色,2枚,近圓柱形,長2毫米;子房被長柔毛。果扁球形,直徑1-1.5厘米,乾時具9條槽,被疏長毛,鮮時淡黃色;種子為不規則多面體,寬約4毫米;種溝明顯。花期:2-5月;果期:6-8月。
產地生境 原產
印度尼西亞 。中國海南有引種。生長在排水及保肥性能良好的林下環境。
爪哇白豆蔻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 選擇粗壯、無病蟲害的株叢,剪取根莖相連,具有2-3個節地上莖為一小叢種苗,在秋季的陰天或雨後
定植 。
種子繁殖: 選擇果大飽滿並充分成熟的果實作種。除去
果殼 、假種皮,晾乾。沙床待播。播種前不宜曝曬,以免降低發芽率。苗地選擇靠近水源,排灌方便,疏鬆肥沃的砂壤土。按寬1米,長10米,高10-15厘米,溝寬40厘米起畦,按行距15厘米,溝深2-5厘米開種溝進行
播種 。
栽培技術 選地: 植地選擇土層深厚,富含
腐殖質 ,pH5-6,保水保肥性能好的酸性土壤,蔭蔽不少於40%的
雜木林 、防風林或橡膠林地帶。平地宜作高畦,山坡緩地開好環山排水溝,防止雨水沖刷造成土壤流失。
爪哇白豆蔻 施肥: 種植時,穴施過
磷酸鈣 漚制過的牛欄糞1.5-2千克。定植前期及乾早時以施水肥為主。
除草割枯株: 苗期封行前雜草多,要及時除草割除枯苗,長在穴中的雜草須用手拔,以免傷新苗。
病蟲防治 苗疫病: 主要發生在4-9月或10月。初期葉片有1至數點水漬狀斑點,漸擴至整片葉或全株葉片,爾後全部葉片乾枯或全株死亡。病因與高溫多濕有關。在蔭蔽不足,陽光直射,地溫高等情況下易發生。
爪哇白豆蔻 防治方法: 幼苗期給以足夠的蔭蔽,發現病株及時剪除集中燒毀。或用石灰粉與草木灰各適量混合撒施,或噴施1:1:200
波爾多液 ,每7-10天噴一次,連續2-3次。
莖腐病 : 主要發生在6-10月的高溫雨季及濕度大的地方。病部在直立莖基部頭狀處,病株初期白天葉片捲縮,夜晚復原,數天后葉片不再發展,病株被風吹或用手輕搖則斷。這時葉片尚綠,但病部已腐爛或乾癟。
防治方法: 保持地面不積水,苗群密度布局合理,適當調節蔭蔽度以保證通風透氣。或噴施1:1:1000波爾多液,5-7天一次,連續2-3次。
主要價值 果實 供藥用,作芳香健胃劑,味辛涼,有行氣,暖胃,消食,鎮嘔,解酒毒等功效。種子的種溝明顯,樟腦味較白豆蔻為濃。
爪哇白豆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