莖腐病

莖腐病

莖腐病是危害樹莓基生枝的一種嚴重病害。一般發生在新梢上,先從新梢向陽面距地面較近處出現一條暗灰色的似燙傷狀的病斑,長約1.5-5.5厘米,寬0.6-1.2厘米。

玉米莖腐病,又稱青枯病、莖基腐病,是世界玉米產區普遍發生的一種嚴重土傳病害。發病率一般為15%~20%,嚴重時達50%以上,產量損失因發病時期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在20%左右。在世界範圍內,美國、加拿大、印度、法國、前南斯拉夫等23個國家都有發生,其中美國發生普遍,危害嚴重,遍布24個洲。早在20年代我國就有玉米莖腐病的發生,60年代後由於骨幹自交系和雜交種對該病抗性不強,該病很快成為玉米生產中主要病害之一。現在,主要的推廣品種大部分都感染此病,發病率在5%~70%,一般減產10%~2O% ,嚴重者可高達50%以上,並嚴重影響玉米品質,成為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莖腐病
  • 外文名:stalk rot
  • 對象:莖基部,根部
  • :約10-15厘米
  • :2-3厘米
  • 研究人員:中國農業大學徐明良課題組等
表現症狀,發生規律,危害,防治方法,栽培措施,分子育種手段,

表現症狀

主要危害莖基部或地下主側根,病部開始為暗褐色,以後繞莖基部擴展一周,使皮層腐爛,地上部葉片變黃、萎蔫,後期整株枯死,果穗倒掛,病部表面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
莖腐病

發生規律

玉米莖腐病病原菌分為真菌性的和細菌性的,其中細菌性的有3種,真菌性的有19種,包括串珠鐮刀菌 、腐黴菌、禾炭疽刺盤孢菌等;它們可以單獨浸染或幾種菌複合浸染。莖腐病病原菌的優勢種受地理條件及年度間氣候條件影響而變得比較複雜,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年份病原菌的種類存在較大差異。我國境內的主要致病菌種有腫囊腐黴菌、禾穀鐮刀菌、瓜果腐黴菌、串珠鐮刀菌等。
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腐生性強,可以在土中生存2-3年,大水漫灌且遇到地溫過高最易發病。

危害

莖腐病的病斑向四周迅速擴展,病部漸變褐色,病斑表面出現許多大小不等的小黑點,木質部變褐壞死,隨病部擴展,葉片、葉柄變黃,枯萎,嚴重時整株枯死。
莖腐病莖腐病

防治方法

栽培措施

(1)秋季清掃園地,將病枝剪下集中燒毀,消除病原;
(2)在3-8月份可噴藥防治。5月中旬、7月的發病初期分別在易發病的品種上噴施38%惡霜嘧銅菌酯1000倍液或30%甲霜·惡霉靈800倍液或福美雙500倍藥液。
(3)藥物噴灑藥物噴掃要求:藥物要霧化噴灑從而解決農藥殘留的問題,國際上通常採用的是煙霧機噴灑。
(4)近年該病上升與部分育種材料抗病性差,耕作栽培條件改變有很大關係。因此,選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雜交種是首要防治措施。
(5)引致莖腐病的病原物都是弱寄生菌,保能侵染生長勢較弱的植株。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降低土壤濕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健壯,減少莖腐病。
(6)合理輪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殘和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可以減少田間菌源,達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分子育種手段

在拓寬玉米種質基礎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抗病基因資源,開展抗病遺傳研究以及抗病育種工作,是防治玉米莖腐病最根本的有效途徑。在玉米莖腐病抗病育種中,常規育種方法與分子育種技術的良好結合可以大大提高抗病育種的效率。利用分子標記對種質抗性資源的挖掘和抗性遺傳的認識,利用抗性遺傳資源改良骨幹自交系,可以大打提高常規育種的效率。,對抗病基因的調控機制的研究可以為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提供候選靶標基因。
目前國內莖腐病抗病基因挖掘已取得較大進展,中國農業大學徐明良課題組在研究玉米病害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已經精細定位到玉米莖腐病的主效抗病基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