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十周年

澳門回歸十周年

是澳門回歸十周年的紀念日。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結束對澳門的統治,政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宣誓就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澳門回歸十周年
  • 時間:2009年12月20日
  • 澳門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 區旗:五星蓮花綠旗
澳門回歸10周年大事記,區徽,名稱由來,澳門回歸十周年背景,澳門歷史沿革,市名由來,5000年前的先民足跡,

澳門回歸10周年大事記

在“一國兩制”的政策下,澳門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權利。2001年,澳門立法會正式通過了《娛樂場幸運博彩經營法律制度》(俗稱“博彩法”),為澳門的“開放賭權”提供了法律依據。
2003年7月,內地多個城市陸續實施居民赴澳門自由行。
2003年10月29日,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英文為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簡稱CEPA)。直至2009年5月,中央有關部門和澳門陸續簽署六項CEPA補充協定。
2004年8月29日,澳門特區第二任行政長官選舉順利舉行,何厚鏵獲連任。
2004年12月1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蒞澳門,出席澳門回歸祖國5周年慶祝大會暨特區第二屆政府主要官員就職典禮,並親自為澳門西灣大橋落成紀念碑揭幕。這座建設歷時2年多、耗資5.6億澳門元的澳氹第三大橋,是澳門回歸以來最大的公共基礎設施工程,對改善當地交通、推動舊城區改造及繁榮整體經濟發揮巨大作用。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
2006年12月,澳門爆發“世紀巨貪案”,時任運輸工務司司長的歐文龍涉嫌嚴重受賄,並進行非法金融操作活動被廉政公署依法拘留。2008年1月底,困擾澳門經年的“世紀巨貪案”塵埃落定,歐文龍被終審法院合議庭裁定有罪,重判27年徒刑,實時入獄。
2008年11月,受全球性金融海嘯影響,全球最大的博彩及娛樂集團、美國上市公司拉斯維加斯金沙傳出財困危機,該集團在澳門擁有金沙賭場和威尼斯人度假村兩大賭場,多個發展項目被迫停工。這一事件也引發了澳門社會對經濟發展單一依賴博彩業的討論和探索。
2008年底,港珠澳大橋澳門落腳點設計及各項研究完成,大橋採用橋隧結合的方案,主體長29.6千米,位於澳門的登入點選定在澳門東方明珠。2009年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港珠澳大橋將在年內開工。
2009年6月2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對設在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實施管轄,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與橫琴島其它區域實行隔離式管理。這意味著,橫琴島一部分將成為實施“一國兩制”的新區域。
2009年,澳門特別行政區迎來回歸10周年,澳門特區第三屆行政長官及第四屆立法會選舉將在年內舉行。
2009年7月26日,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投票,五十二歲的唯一候選人崔世安成功當選為新一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009年12月20日澳門特區政府第三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宣誓就職。
。澳門由中國秦朝起已經是中國領土,中國元朝海軍長期在珠三角附近巡邏。即使1557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然在澳門境內行使主權,包括接受澳門葡萄牙人每年繳納的地租,設立海關徵收舶稅,置守澳官及以香山縣令(知縣)落實行政管理權,及執行最終的司法處分權。就徵收舶稅而言,明朝在澳門媽閣廟附近本就設有河舶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開始,清廷對外國人防備很嚴,前來廣州的外國商船,均必須先停舶在澳門,向澳門同知申報進口。澳門的英文名Makau,因在媽祖廟旁,葡萄牙人問時,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kau」(「媽閣」葡萄牙語的音譯),中國大陸多拼寫為Macao。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占領澳門,澳門開始被葡萄牙強行租借,這也成為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結束對澳門的管理,澳門主權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國兩制”的政策下,澳門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權利。而在這400餘年間,東西文化的融和共存使澳門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既有古色古香的傳統廟宇,又有莊嚴肅穆的天主聖堂,還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以及沿岸優美的海濱勝景。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其長和寬之比為3:2。五顆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含苞待放的蓮花是澳門居民喜愛的花種,既與澳門古稱“蓮島”,舊稱的“蓮花地”、“蓮花莖”、“蓮峰山”相關,又寓意澳門將來的興旺發展;三片段預告瓣表示澳門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兩附屬島嶼組成;大橋、海水反映著澳門自然環境的特點。底色象徵著和平與安寧,寓意澳門四周是中國的領海

區徽

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徽上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以綠為底色。區徽中間是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周圍以中文書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下為澳門的葡文名“MACAU”。區徽圖案的含義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相同。

名稱由來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她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蚝(即牡蠣),蚝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被稱為蚝鏡。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后,她又名娘媽。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
十六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居民誤以為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澳門回歸十周年背景

早在明朝,葡萄牙人已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和修建洋房居住。於1583年,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在未經當權政府同意下,自行成立澳門議事會進行葡萄牙社區的自治管理,但葡萄牙仍每年付500兩白銀予明政府與其後的清政府為地租。由於澳門有葡萄牙人聚居和日本倭寇的活動,明朝於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香山知縣蔡善繼以《條議制澳十則》加強對澳門的管治。1614年,朝廷接納兩廣總督張鳴岡的上書,加強澳門的軍事防範。1616年,葡萄牙任命卡洛告為澳門總督(簡稱:澳督),但並沒有到任。1623年,葡萄牙任命馬士加路也為澳督,並正式到澳門就職。由於最初只負責澳門防務,澳督官邸亦設於大炮台。1749年(乾隆14年),清政府頒布《澳夷善後事宜條議》以完善對在澳外國人的法律,並將其葡文石碑豎立於議事亭。1783年4月4日葡萄牙海事暨海外部部長以葡萄牙女王名義發布《王室制誥》後,議事會逐漸失去大部分權力,而作為葡萄牙國家代表的澳門總督的權力則不斷擴充膨脹。
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後,葡萄牙派代表與清朝欽差大臣愛新覺羅耆英談判,要求豁免地租銀,並由葡萄牙軍隊駐防澳門半島。清政府斷然拒絕葡萄牙的不合理要求,但卻維持已給予葡萄牙的各樣優待。及至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單方面宣布澳門為自由港,除容許外國商船停泊進行貿易活動外,更拒絕向清朝政府繳納地租銀。1846年4月澳督亞馬留上任後,隨即推行一系列殖民統治政策。1846年5月,亞馬留單方面宣布對澳門華籍居民徵收地租、人頭稅和不動產稅,把只對葡萄牙居民實行的統治權,擴大到華籍居民。亞馬留之舉固然引起駐澳的清朝官員的嚴重抗議與交涉。但從1849年開始,亞馬留竟悍然將清朝官員趕出澳門和搗毀清朝海關,並停止向清政府繳納地租銀。亞馬留的舉動,進一步激起了華籍居民的民憤。結果,亞馬留在同年8月22日被刺殺身亡。

澳門歷史沿革

澳門由秦朝起成為中國領土,從明朝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也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
澳門古稱濠鏡澳,與香山縣的歷史關係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紮;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自古就是中國神聖的領土的澳門自被葡萄牙非法侵占以來,澳葡政府時期的澳門盾徽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略的,是當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於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屬檔案。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全國人大於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民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市名由來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它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所以稱“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蚝(即牡蠣),蚝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被稱為蚝鏡。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而澳門這個名字則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后,即媽祖,她又名娘媽。 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天后,名為媽祖閣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入,向問當地人這裡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k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大陸多拼寫為Makao。

5000年前的先民足跡

澳門地區從近幾年的考古發掘,特別是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鑑定,證實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幾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於同一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勞動、生息。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
南宋末年始有大量華人定居
一千幾百年內,澳門地區雖然有人跡所及,但畢竟還只是舟船隨季候風寄泊之地。人們推測澳門半島之有大量華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幾十萬南宋軍民從福建敗退乘船長驅到達澳門一帶,有的可能踏上這片半島汲取淡水、尋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將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門半島上名為“永福古社”的沙梨頭土地廟,便相傳邕建於南宋末年。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初,澳門半島上的望廈、濠鏡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點了。
自此以後,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於地方細,耕地缺,物產少,立足生活繁衍後代並不容易。直至十六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澳門仍然是荒涼一片。人煙稀薄,只有舟船寄泊。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