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殘灰陶豆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殘灰陶豆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漢
- 類別:陶器
- 材質:陶
- 藏品編號:51577
- 質量範圍:0.01-1kg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發掘
- 完殘程度:殘缺
- 入藏時間:1949年10月1日-1965年
- 規格尺寸:高4.7cm;口徑12.3cm
漢殘灰陶豆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漢殘灰陶豆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西漢殘灰陶豆 西漢殘灰陶豆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漢代灰陶豆 漢代灰陶豆是一件漢代的文物,館藏於海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漢灰陶豆 漢灰陶豆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陶器。
有些灰陶器繪有彩色的花紋,稱“彩繪陶”,其花紋的陶器燒成後才繪描的,易於脫落。這種“彩繪陶”只發現於墓葬中,不見於居住址,可見是專為隨葬而作的(見彩圖)。有些灰陶器表面塗漆,是模仿當時的漆器。戰國時代流行的陶豆在西漢前期還偶有所見,但不久即消失。戰國後期開始出現的陶鍅,盛行於西漢,東漢時...
自一九五八年以來,曾先後有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地理研究所的同志、省市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多次對這座古城遺址進行調查勘探,在城內距地表一米左右的文化層中,採集到新石器至漢代各時期的遺物,如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礪石,商代的錐形鬲、大口尊,春秋時期的平襠鬲、灰陶豆,戰國秦漢時期的雙系罐、小口...
豆的器形從陶豆開始,到青銅豆,始終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終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在“禮”字的組成中,“豆”也是主角,這充分說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根據考證,陶豆主要用來盛放“菜”。在古代陶缽才是個人使用的餐具,與現代飯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狀淺而小,不同於盛“飯”的缽,它...
遺物有紅陶尖底瓶、紅陶黑彩缽、紅陶罐、紅陶繩紋瓮和繩紋罐、斷片及漢代灰陶罐、陶倉等。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堡子山遺址位於靈台縣梁原鄉橫渠村,屬仰韶文化兼有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以上。遺物有紅陶缽、尖底瓶殘件、刮削器、陶鈴、骨鏟、石斧、石錛、石鑿等,同時...
出土器物有紅陶鼎、 灰陶鼎、灰陶鬲、灰陶罐、陶豆等,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約八九千年前這裡就有先民聚居,建立具有人類文明意義的村落卻是漢代的事情。據傳,在秦漢之戰中,漢軍曾經在這裡設立據點並把“丘上北墩文化遺址”作為點將台。後來,部分老弱病殘的漢軍留在這裡組成村子。由於村西北有這個大土...
天目山位於江蘇泰州姜堰城區北郊,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文物。山脈簡介 本世紀70年代後陸續出土商周幾何紋陶器殘片、商代龍背銅削、銅箭簇、石網墜、灰陶豆、角質亞化石、麋鹿角、銅鏡、漢代墓磚等文物遺蹟附近出土的彩陶球,為泰州市姜堰區悠久歷史提供了佐證。這座有著商周時代文化古遺址的小山,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
武清漢墓群是天津市武清區的漢代古墓,發現時間為2013年。發掘結果 西漢墓發掘1座,為近方形斜坡墓道土坑墓。墓室屍骨無存,僅見殘存槨板一塊。墓葬內出土隨葬品有陶壺、陶盒、陶罐、陶豆等明器及五銖錢20餘枚。東漢墓葬發掘7座,皆為磚室墓。這7座墓葬均遭盜擾,但墓葬構築材料及方式均有鮮明特色。M7為磚室...
遺址內採集到少量新石器晚期遺物,有鼎足、縷孔圈足豆、雙系壺、高柄杯等陶器殘片。地表暴露出西周時期文化遺物比較豐富,多系灰黑陶,鬲足尖圓短小,有的表面飾繩紋。豆盤分灰陶和黑陶兩種:灰陶豆為圓唇、直口、盤身內束、腹部較陡、盤面較大;黑陶豆為方唇、微斂口、淺腹、盤面較小,外壁凹凸不平。甗...
人們曾多次在城址內及其以北附近發現有不少古代的紅、灰陶殘片,如花紋磚殘部、灰筒瓦殘片、灰陶豆柄、灰陶鬲足、板瓦等,還發現秦漢五銖錢、銅鏡等古人生活遺物。城址北面附近有一名“伏山”的小山,狀如伏龜。古時山上有三皇廟,清代鹹豐年間毀圮,今己蕩然無存。1980年全市文物普查時,曾對此作過詳細的記錄...
從出土遺物和撿選標本看,原仰韶文化者是砂陶鼎、素麵泥質欽口紅陶缽、雙耳灰陶盆、圈足紅陶碗等。原龍山文化者是方格紋夾砂灰陶罐,泥質磨光黑陶盆、泥質圈足或小平底灰陶碗、圈足高柄鏤孔灰陶豆等。原商周文化者是砂質附加堆紋灰陶缸、細繩紋灰陶鬹、陶斗、鬲、旋紋黑陶盆、圈足灰陶豆等。
黑城城址採集到相當數量的碎片,如抹溝繩紋灰筒瓦、板瓦、屏滑石粉粒的紅陶鍋、細繩紋灰陶盆、矮柱灰陶豆、陶甄、大陶瓮、陶晾瓦圈、陶拍以及明刀錢、半兩、五株和大布黃千等。漢代遺物 “漁陽太守章”封泥1件,泥質稍粗,胎米黃色,內雜小黑點。封泥方形,較規整。正面印陽文,篆書“漁陽太守章”五字;...
軍事防禦能力得到加強,國勢地位大大提高,使之贏得更大生存發展空間.會盟台,是齊魯友好的象徵,也是齊魯文化融匯通的標誌,對於研究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與發展及古代邦交史,有著重要的意義.至秦漢時期,此處又成為重要祭祀場所和埋葬之地.1976年,菏澤陶繩紋鬲足,灰陶罐,灰陶豆等,並開探方...
西北部、中部偏南放置陶器,為鬲、罐、豆陶器組合。西北角放置骨貝。從中部往西依次為青銅鼎、壺、豆、盤、匜等。墓主葬具為木質棺槨,位於墓室中部,與邊箱北部緊挨,均為木質單棺單槨,殘存灰痕,有的棺為紅漆黑彩,如M5槨東西長2.62米、南北寬1.62米、高1.1米。棺東西長2.1米、南北寬1.32米、...
陶豆3件。均為夾細砂紅褐陶,手制,泥條盤築。H1:10,殘存豆盤底部,殘高5.2、柄部直徑5厘米。H1:11,殘存豆盤底部,殘高4、柄部直徑5.2厘米。H1:12,殘存豆柄部,殘高7.2、柄部直徑4.4厘米。繩紋陶片29件。繩紋有粗細之分,其中,粗繩紋陶片21件,細繩紋陶片8件。粗繩紋陶片多為釜殘片,細...
當年1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委託信陽地區文管會、淮濱縣文管會,對此地窯坊破壞的四座墓進行搶救性清理,出土了一批已損壞的陶器及銅劍、戈等,陶器多為鼎、壺、罐、豆等,陶質為灰胎黑衣彩繪陶。201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古城東南部白龍廟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西周時期的銅錛、銅鏃、陶豆、骨簪、骨針...
上述陶質,大部分為素麵磨光,紋飾單純,僅見線紋、弦紋、附加堆紋。彩繪有S紋、弧形三角紋等。器物有折腹缸、彩陶盆、大口紅陶缸等,器物分手制和輪制兩種。灰陶和黑灰的陶土似經淘洗,火候高、質地堅硬。紋飾有條紋、細繩紋,附加堆墳等。器物有束腰杯、附加堆紋花邊器蓋、條紋罐、灰陶缽等,器物規整,器壁...
陶豆1件。捲雲瓦當1件,圓形,直徑16.5厘米,厚2.2厘米,花紋圖案獨特,以圓心為點,有4條直線交叉,把圓面分成8等份,圓心周圍有4個圓點,圓點外圍有2層圓線,外層有4個捲雲形圖案。這種瓦當,在其他漢代遺址少有發現,此城址卻相當豐富。瓦當多在城址中部和北部靠山部位發現,為尋找當時居住址,提供了線索...
常見器形有罐、鬲、斝、瓮、豆、碗、盆,還有盤、甑、器蓋、杯、盂、鬹等,未見鼎。從出土器物來看,當時人日常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而耕作和打獵工具則主要以石制和骨質的為主。陶質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夾砂褐陶、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均較少,未發現彩陶。製法以手制為主,模製和輪制輔之...
出土文物有灰陶、紅陶將軍盔,灰陶豆、灰陶罐、彩灰陶壺、灰陶盂、灰陶盒、灰陶網墜等,還出土青銅劍一把,有紅燒土、灰坑遺蹟。文化層上是紅土、沙土迭壓的黃河沖積層。經文管部門考證,為東周古窯遺址。1983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家古窯遺址:位於鄭家村西北1公里處,潮河東西穿遺址而過,河堤西岸暴露...
西周時期遺存較少,發現灰坑21個。形狀有近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等。出土遺物主要是形態各異的鬲,另有豆、盂、罐、瓮等殘片,時代在西周晚期。其中H380內出土完整的雄性黑熊骨架1具,比較罕見。東周時期遺存基本遍布整個遺址。遺蹟有灰坑、灰溝、水井、小型土坑豎穴墓和被破壞嚴重的陶窯。出土遺物主要為...
主要器形為盆、缽、罐、瓮缸類及尖底瓶等,占全部陶器的99%左右;龍山時代陶器仍以桔紅和桔黃色者為主,灰色及灰褐色者占有一定的比例。以素麵為大宗,其次為繩紋和籃紋,有一定數量的磨光陶和附加堆紋。彩陶 仰韶文化晚期彩陶多為黑彩,一般為桔黃或桔紅色地,少量的塗以灰白色陶衣,有極少量的白彩。主要...
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200米,土質鬆軟,呈灰褐色,文化層厚度超過1米。地表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石器、獸骨等。在遺址中採集到的人工遺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類陶片中以黑陶為最多,其次為灰陶,另有少量的褐陶。陶質以泥質陶為主,夾砂陶次之。陶器以素麵磨光為主,紋飾主要有弦紋、附加堆紋、劃紋等。可...
【四豪】豪勞毫操[操持]髦絛刀萄猱褒桃糟旄袍撓[巧韻同]蒿濤皋號[號呼]陶鰲曹遭羔糕高搔毛艘滔騷韜繅膏牢醪逃濠壕饕洮淘叨啕篙熬遨翱嗷臊嗥尻鏖螯獒敖氂漕嘈槽掏嘮澇撈癆芼 仄聲:上聲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聲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通用 【十七筱】筱小表鳥了曉少[多少]擾繞紹杪沼眇矯皎杳窈窕裊挑...
北方中戰國墓及遺址在和平街道北方中村磚瓦廠北面,面積60000平方米,是由磚廠使土發現的,出土器物有尖首刀幣、加砂紅陶釜、灰陶豆、銅箭鏃,還有瓮棺葬。距地表80厘米是較晚的一處墓群。出土文物有邢窯瓷碗和裝有銅錢的骨灰罐。銅錢最早的有開元通寶,其餘都是北宋錢。同時出土的還有遼代瓷碗,這種瓷碗在這一...
陶器以夾砂陶為主,少量泥質陶。陶色以夾砂灰褐陶、紅陶為主。紋飾以素麵和繩紋為主,另有弦紋、附加堆紋、菱格紋等。可辨器型有尖底罐、尖底杯、圜底缽、尖底盞、小平底罐、高領器、圈足器、陶豆、網墜、紡輪等。石器以磨製石器為主,有石斧、石錐、石錛、石環等,少量打制石器,有雙肩石斧、砍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