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遺址

康家遺址

康家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相橋鎮康家村北,為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4000年至前2000年)遺址。

1973年發現,1981至1984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縣文化館試掘,1985年起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式發掘。遺存有房址多座及灰窖、陶窯、石抹子、陶器等。康家遺址是當前陝西境內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址,是剖析中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組織結構的典型遺址。

1992年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家遺址
  • 發現時間:1973年
  • 時代:新石器時代
  • 所在地區:陝西省西安市
  • 級別批次: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文號:國發〔2001〕25號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113-113
  • 面積:約19萬平方米
  • 地理位置臨潼區相橋鎮康家村正北方
  • 批准時間:2001年6月
歷史沿革,文物遺存,遺址價值,遺址保護,

歷史沿革

1973年發現。
1981至1984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縣文化館試掘。
1985年起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式發掘。

文物遺存

遺址區發現房址300餘座,東西成行,南北成排,多為東北一西南方向,個別為東西方向。單個房址為半地穴式,圓角長方形,有的平面呈內外雙室的"呂"字型、"凸"字型。房內白灰地面,多設有灶,灶坑內有1~2件陶器。墓葬為單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側身曲肢和俯身。另發現陶窯、窖穴和灰坑等遺蹟。
遺址文化層厚3~4米,可分五層。發掘情況現已揭露出成排的房址42座,多為長方形圓角,呈“凸”字形,其門道多向南。每座房內中部偏北處設一圓形灶面;白灰已被大量使用,且延續時間長,現已發現儲藏白灰的灰窖2座和塗抹用的石抹子;夯築技術已普遍使用,同時也用土坯砌牆;居住面內多數有柱洞,其最下端為球面朝下的半球體,這是掌握一定力學原理的見證。灰坑10座,多為圓形袋狀,亦有筒狀、方形圓角袋狀。陶窯1座,“非”字形火道。墓葬2座,分別為單人俯身葬(成人)和側身屈肢葬(幼童),無隨葬品。
出土陶器主要有平底器和袋狀三足器,亦有圈足器,常見器形有罐、鬲、暈、瓮、豆、碗、盆、盤、甑、器蓋、杯、盂、鬻等,未見鼎;陶質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夾砂褐、紅陶和泥質紅陶較少,未見彩陶;製法以手制為主,模製和輪制輔之;紋飾以繩紋、籃紋最多。石器以刀最多,另有斧、錛、鑿、鏟、鐮、錘、杵等。骨角器以鏃為多,另有錐、針、鏟、鑿、匕等。蚌器僅有刀和鏃。此外還有卜骨和石祖。

遺址價值

康家遺址是目前陝西境內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址。
康家遺址是一處文化內涵豐富、聚落布局清晰的客省莊文化遺址,是剖析中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組織結構的典型遺址。

遺址保護

1992年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