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湖古城遺址

二龍湖古城遺址

二龍湖古城遺址,位於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石嶺鎮二龍山村北崴子屯南1.5千米處,西距四平市32.5千米。是戰國晚期的燕國北部邊城遺址。

二龍湖古城遺址平面近方形,周長780米。城垣系土石堆築,牆基寬18米,殘高2一4米,南牆正中有一瓮門。城內地勢西高東低,中部正對城門處有一夯土台基,保存尚好。 它把燕國的北部疆域向北推進了一百多公里,也把漢人對東北腹地的開發推前到了公元前三世紀,其意義非常深遠,甚至影響了燕史的修訂。古城對街道城牆廣場水系橋樑還是民居裝飾或是橋碑石刻無不體現了當時的民族宗教美學等的文化內涵意境以及神韻。

2001年06月25日,二龍湖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龍湖古城遺址
  • 所處時代:戰國
  • 保護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5-29-1-29
  • 開放時間:08:30~18:00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地理位置: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石嶺鎮二龍山村北崴子屯南1.5千米處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歷史文化,價值意義,歷史意義,文化意義,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1983年,該城在梨樹縣文物普查時發現。他們經過研究後表示,這些碎瓦片年代相當久遠,很有歷史價值。
二龍湖古城遺址
二龍湖古城遺址東牆東側剖面
1987年春,複查並進行了測繪及試掘,同年9月又在城內東北角做了小面積搶救性發掘。
2002年夏,開始對城址的大面積揭露。

遺址特點

二龍湖古城遺址平面近方形,周長780米。城垣系土石堆築,牆基寬18米,殘高2一4米,南牆正中有一瓮門。城內地勢西高東低,中部正對城門處有一夯土台基,保存尚好。

文物遺存

二龍湖古城遺址已清理出房址十一座、灰坑八個、排水溝三條,出土了包括燕國刀幣在內的銅器、鐵器、陶器六百八十餘件。其中半圓形雲紋瓦當、三翼銅鏃、長方形罃孔鐵圈、內戈式鐵鐮及繩紋瓦、圜底釜、折肩瓮、長孔甑、折腹缽、柱把豆、梭形網墜、蒜頭形紡輪等器物,都是戰國晚期至漢初的典型器物。
灰坑內出土大量陶器殘片,除見有部分大型陶器口沿及底外,還出土大量繩紋陶片和少量瓦片。
繩紋瓦1件。夾粗砂紅褐陶,凸面施豎向粗繩紋,凹面素麵,殘長6.4、殘寬8.6、厚1.2厘米。
陶釜2件。均為形體較大的夾粗砂陶器,依口沿的不同可分2型。
A型1件,外折沿。H1:1,夾粗砂陶,器表可見大量白色粗砂顆粒,胎體較厚,火候偏低,陶色不均,上半部呈黑褐色,下半部呈紅褐色,尖唇,寬折沿,口微斂,直腹微鼓,口沿以下通體施粗繩紋,口徑26.4、最大腹徑22.4、殘高22.4厘米。
B型1件。H1:7,夾粗砂灰陶,器表可見大量白色粗砂顆粒,胎體較厚,素麵,方唇,寬折沿,斂口,口沿外側有一圈凹槽,鼓腹,壁厚1.6、殘高8.2厘米。
大口尊6件。H1:4,夾粗砂青灰陶,火候略低,尖唇,寬折沿,敞口,斜弧腹內收,器體上部外壁見有較為清晰的輪修形成的凸棱,內壁不明顯,下腹部外壁飾拍印細繩紋,胎體有起層脫落現象,口徑32、殘高17.2厘米。H1:5,夾粗砂青灰陶,火候較高,尖唇,寬折沿,敞口,斜弧腹內收,器體上部內外壁均可見輪修形成的凸棱,下腹部外壁飾拍印細繩紋,口徑37.6、殘高25.2厘米。H1:8,夾砂灰陶,火候較高,尖唇,寬折沿,口沿內側有突出的折棱,敞口,斜直腹內收,器內壁見有輪修痕,外壁胎體有輕微剝落,胎厚0.8、殘高6厘米。
陶罐4件。依領部形態的不同可分2型。
A型3件,矮領。H1:2,夾砂灰陶,器表起層脫落,方唇外卷,唇面微凹,圓肩,口徑24、殘高9.4厘米。H1:3,泥質青灰陶,胎內夾少量粗砂顆粒,火候較高,方唇外卷,唇面微凹,圓肩,肩部飾弦斷繩紋,口徑22.8、殘高5.8厘米。
B型1件,無領。H1:6,夾砂灰陶,火候較高,方唇,外折沿,肩部飾繩紋,胎厚1、殘高6厘米。
陶器底2件,均為平底。H1:9,夾砂灰陶,斜壁,腹部拍印繩紋,殘高2.8、底厚0.9厘米。
陶豆3件。均為夾細砂紅褐陶,手制,泥條盤築。H1:10,殘存豆盤底部,殘高5.2、柄部直徑5厘米。H1:11,殘存豆盤底部,殘高4、柄部直徑5.2厘米。H1:12,殘存豆柄部,殘高7.2、柄部直徑4.4厘米。
繩紋陶片29件。繩紋有粗細之分,其中,粗繩紋陶片21件,細繩紋陶片8件。粗繩紋陶片多為釜殘片,細繩紋陶片則以罐、大口尊殘片為主。紋飾形態多樣,有平行拍印繩紋、錯亂繩紋、弦斷繩紋等,往往一件陶器上使用兩種紋飾效果。
鐵钁1件。H1:13,范鑄,平面呈長方形,上端為扁方銎,用於安裝手柄,刃端殘,器身中下部有一圓孔,側面呈楔形,殘長9、寬5.4、厚2.3厘米。

歷史文化

歷史背景
根據史料調查認為,在這座城的中部有一個相當規模的用土夯起的台基,占古城占地面積比例較大且夯實平坦,推算是一個或一組大建築。考古人員準備在近年的大規模挖掘中將其作為重點。如果這座台基確實存在,應該是一個官衙所在地,而不是普通的民宅,它將是此二龍湖古城遺址在當時級別的顯現。據記載戰國時期的燕、趙等國在邊遠的城市都設定過縣城,他們的規模都可以通過其官衙的大小來確定。此外,根據二龍湖古城遺址的地理位置來看,古城背依當地的大黑山,俯視東遼河,作用主要是軍事性的,是燕國北方五郡控制東北土著民族的前哨陣地。現已被確認為吉林省境內年代最早的古城之一。

價值意義

歷史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東周列國逐漸兼併成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除了彼此之間的征戰 ,秦、趙、燕、楚等也常和周邊的少數民族用兵。當時東北的遼西一帶為東胡,燕胡之間屢有戰爭,這在《史記·匈奴傳》中有記載。於是,燕設北方五郡修長城,抵抗胡人進犯。有關燕長城的記載從遼寧阜新進入遼寧省後的走向未經實地踏查,但史學家一般認為在經彰武、法庫、開原、新賓到達寬甸。但此次發現說明,燕統治時其勢力範圍已達到現吉林省境內,足以控制東遼河中游地區,它把燕國的北部疆域向北推進了一百多公里,也把漢人對東北腹地的開發推前到了公元前三世紀,其意義深遠,甚至影響了燕史的修訂。

文化意義

戰國古城,是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建築史和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遺產,體現了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人類的創造精神和進步意義。通過對實物的了解地下古代材料的發現,來直接感觸歷史。古城對街道城牆廣場水系橋樑還是民居裝飾或是橋碑石刻無不體現了當時的民族宗教美學等的文化內涵意境以及神韻。

文物保護

2001年06月25日,二龍湖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二龍湖古城遺址位於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石嶺鎮二龍山村北崴子屯南1.5千米處,西距四平市32.5千米。
交通路線
長春→京哈高速→集雙高速→鐵東區→二龍湖古城遺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