滳河

滳河滳河是 原始社會時一條重要的河流,滳河流域是我古代主要發祥地之一,原始部落時期萊夷居住地,黃帝時代商河流域是九黎部落(蚩尤)主要活動地。 黃帝蚩尤

之後是東夷人萊人的居住地,並培育了小麥、建立原始的城池麥丘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滳河
  • 外文名:shanghe
  • 釋義: 原始社會時一條重要的河流
  • 成就:是我古代主要發祥地之一
  • 出處:《史記》夏本紀
概述,滳河出處,滳河的史前文明,商文明的發祥地,先商部落在滳河,先商興起,先商文明,古滳河的當今,

概述

夏時是商文化的發祥地,滳水在卜辭中屢見,“王其侑於滳,在有石燎有雨”、“王其尋舟於滳,亡災”、“ 涉滳,至磬,射左豕,擒?”、“求年於滳,求禾於滳”,可見滳河在商代是一條重要河流。“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禮記?6?1表記》)殷墟卜辭曾多次記載殷人祭祀滳水。我國史界曾有學者對滳水這樣比黃河小得多的河流被神化感到大惑不解。《殷人神化滳洹二水之原因淺析》一文中指出,其實,將卜辭記載與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音韻學等研究成果結合起來分析,可以看出:滳水流域曾是商族的起源地,是商文化的“老家”。殷人自然要奉為神靈,世代祭祀,以示永誌不忘祖先發祥之地,同時亦祈求滳之神靈永遠福佑殷人及其後嗣。
商之名當源於滳水,既為昭明居地之名,又演變為商族的族名。(摘自《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5期)
滳河自今高唐起,經平原、禹城、臨邑、商河惠民、濱城,至霑化分為二支入海。

滳河出處

史記》夏本紀有載“濟、河維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墳,草繇木條。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乃同。其貢漆絲,其篚織文,浮於濟漯,通於河”。很明顯記述了在大禹治水時,這裡就是沃土桑田之地。這裡的丘就人們居住的地方,這裡的九河其中就有滳河鬲津)。《書疏》“李巡曰,治水狹小,可鬲以為津也,在鬲縣,九河所在,徒駭最北,鬲津最南,”“鬲縣,今山東德縣”。《齊乘》“濱州北有土傷河,西逾德棣,東至海,茲非鬲津河歟,土傷河最南,比他河差狹,是為鬲津無疑”。今以鬲津名者,為四女寺減水河,乃運河支津,由山東之恩縣東北流,經德縣南,折北入河北,經吳橋、寧津、南皮諸縣,復入山東境,經樂那個縣北,又東南入鹽山縣界,經元棣縣北會宣惠河,由大沽河口入于海,俗稱老黃河,亦曰東黃河,實西漢以前及北宋時黃河故瀆也,又有新鬲津河,在山東之平原陵縣,入於篤馬河。這裡的記載可能有誤、或是讀音、通假等原因記成了土傷河。

滳河的史前文明

據歷史記滳河流域是原始社會,萊夷、九黎部落(蚩尤)的主要活動區。黃帝滅蚩尤後,萊夷逐漸壯大並占據了九河流域、並創立了輝煌的文化。根據考古學的地層學和標型學,他們又認為龍山文化是由當地的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據此又推斷,萊夷先民至少在距今7000年左右就在自己的沃野上創造著悠久的古老文化了。制陶工藝,在陶系方面,以居半數以上的黑陶為主,其中以素麵磨光者猶具特色:陶質細膩,黝黑漆亮。特別是其質硬、胎薄、火候高為其它同時文化所望塵莫及。造型多樣,附屬檔案部分裝飾適當,使用方便。其形制之優美堪稱我國甚至世界上遠古制陶工藝的精華。特別是這一時期出現的薄如紙、明如鏡、黑如漆的精巧美觀的蛋殼陶,更是馳名中外。蛋殼陶製作之精美,技術之高超,在整箇中華史前文化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達到了中華史前制陶的最高水平。生產工具,兩城類型的石器大都經過精工磨製,並按用途不同有了明顯分工;農業工具中出現了原始的鋤,中耕農具的問世,說明此時農業已擺脫了刀耕火種的粗放型式;黃銅器物出現,這比歐洲最早出現黃 銅(羅馬帝國錢幣)要早二、三千年。 發達的農業,萊夷是東夷諸族中較早從事農業為主,並較早的進入了文明時代的一個支族。農業的發展反映在以下幾方面:人工稻米、釀酒、家畜飼養、房屋建築等,建造最早城池麥丘邑】,這些都說明農業定居生活的發展程度。 發達的造船業、捕撈業與航海業。長島大浩發現龍山時代的船尾和石錨,證明萊夷航海業的發達。這都成為古代東方文明的傑出代表。

商文明的發祥地

先商部落在滳河

人的發祥地,【史記有載: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姓。】有很多學者把這個商字看作【商丘】或【商洛】,王新華先生認為很不妥當的。並指出:“舜的都城眾說不一,大都認為在山東陽穀和河南西北部一帶。契受封的商地,就應離都城有一段距離,在都城的東方。按當時的地名來說,叫商的只有滳河一名,河名”。另據甲骨文中卜辭記載:“王其侑於滳,在有石燎有雨”、“王其尋舟於滳,亡災”、“ 涉滳,至磬,射左豕,擒?”、“求禾於滳”、“求年於滳”等等。也說明商人居住在一條河邊,並這條河的名字帶有滳字,然商丘商洛兩地的河流名字都不帶滳字,唯有滳河名中帶有滳字。這就確立了現商部落主要活動於滳河流域。

先商興起

傳說商人是高辛氏的後裔,居黃河下游的商河流域,有著悠久的歷史。 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讚美他(《詩經·商頌·玄鳥》)。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向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 “勤其官而水死”(《國語·魯語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滳河流域沃野千里,自然條件適宜,加之萊人留下的生產技術,使商族迅速壯大,為滅夏打下良好的基礎。

先商文明

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農業為主的部落,甲骨卜辭中多次見到“其受年”(能獲得豐收嗎)的問語,反映先商對農業的重視。在畜牧業在先商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遺骸外,還有象骨,說明當時商人已學會了訓牲畜和象。並且掌握了豬的閹割技術,開始了人工養淡水魚。手工業分管理明確,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尤以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發展到高峰。成為先商文明的象徵。而且先商已經學會了萊人的製作瓷器技術,製作潔白細膩的白陶頗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細的玉石器表現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藝。絲織物有平紋的紈,絞紗組織的紗羅,千紋縐紗的縠,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發達的航運技術和商業是先商最傑出貢獻。

古滳河的當今

今天的土馬河即為遠古滳河。《水經》、《水經注》、《水經註疏》都對古滳河有詳細記述:“(河)又東北,過楊虛縣東,滳河出焉。滳河首受河水,亦漯水及澤水所潭也。淵而不流,世謂之清水。自此雖沙漲填塞,厥跡尚存。歷澤而北,俗謂之落里坈,逕張公城西,又北,重源潛發,亦曰小漳河,滳、漳聲相近,故字與讀移耳。”《元和志》所記漢鴻嘉四年,河水泛溢,河堤都尉許商鑿此河通海,故以滳為名。守敬按:“《漢書·溝洫志》但言鴻嘉四年孫禁議開通大河, 令入故篤馬河,許商以為不可,無商鑿河事,《元和志》所云,蓋出後人傳會。”
禹貢錐指》曰,滳河行大河(指黃河)之南,漯水(今徒駭河故道)之北。《寰宇記》曰:滳河商河城南十八里。由此可明確認定滳河在今商河境內的具體位置。商河縣境內現存東溫橋、盧坊等多處先商遺址,更為滳河流域是先商文化的發祥地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佐證。據陳淑卿先生《山東商文化發掘遺址編年表》可知,魯西北和魯西南商文化遺存的年代最早,持續的時間也最長,從第一期直到第六期;此地域也正是古滳河的流經之處。
商河縣誌》載:小支河(俗名古滳河),“自濟陽溫家橋入縣境,行一百一十里,至瞻聖橋入惠民界,通志作商河,即古滳河誤。”溯源循流,此水自落里坈流出,經平原縣流向東南,經朱莊、張莊西南、南宮莊東北、鄒家廟西南、聶莊東北入禹城縣,經馮宴莊向東、經馬家廟北、來鳳南、夏莊北、、又東北至臨邑縣興隆寺,又東北至高莊北轉東南,經閻家北、馬道口北至寧家寺、又東經雙丰南入濟陽,經李惠野家北、又東北經盛家北至新市、又北至董家進入商河縣東溫家橋,經安子莊南向東至西瓦村南拐向北、經西瓦東、史家東、田家西、玉皇廟村南折向東北、東石橋北、太平莊南向東至小仁和北、喬家北、趙屯北、小胡家北、小李家北,至後王家東北分為兩支:一支東北至邴橋,一支朝西北流經康家、由河埃李東南向東拐、經路家北、李橋南、陳家南、劉家南、晉家南至邴橋匯合,又向東北經扒牯李北、於屯北、鄒家北、小石家北、豆家北、王坡家北、王老莊北經瞻聖橋流入惠民;經西寇東、大沙窩東、隋家西、張家集東至於家寨南,再向東經大朱家東、又東北至後娘娘墳、又東拐東南至郝家北、錢屯北、又北轉東北經欽風南進陽信界,經沙窩南、西官莊北又回惠民界,經牟家北、尹家南至桑落墅南、河南梁家北、蘇家堡南進濱州界,經孫家集南、呂家橋南、又東北經堡集鎮南、又東北劉集西過呂家橋、又東北分二流,一入漯水、一經呂家橋轉北至蘭家遺址、又東北並付家河入海。
這條歷盡滄桑的古滳河,雖經常年淤塞,但故道依然清晰可辨;雖流域內各地俗名有異(商河縣及鄰縣今稱“土馬河”),然依舊上下貫通、一脈相承,仍以其蒼老的容顏呈現在世人面前。為商河及其流域的人們默默做著貢獻著,蒼老的古滳河啊人們會銘記你的-----土馬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