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熱病,症狀初始時間春季,藥方羌活沖和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病熱病
- 症狀初始時間:春季
- 藥方:羌活沖和湯
- 出處:溫病心悟
溫病熱病,症狀初始時間春季,藥方羌活沖和湯
溫病熱病,症狀初始時間春季,藥方羌活沖和湯傷寒溫病發於春。夏月傷寒熱病臨。羌活沖和湯可治。防風通聖散能平。傷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不即病者。謂之溫暑。及冬時傷寒。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也。其原不殊。故一稱為傷寒。其類則...
溫熱病大致包括風溫、春溫、暑溫、秋溫、冬溫、秋燥、溫毒、伏氣溫病、溫瘧、晚發。詳見有關各條。 ② 指廣義傷寒中的。《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參見有關條目。 ③ 指夏至...
外感熱病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導致營衛失和,臟腑陰陽失調,出現病理性體溫升高,伴有惡寒、面赤、煩躁、脈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外感病證,是中醫內科六大急症之一。屬於中醫傷寒、溫病、瘟疫、四時感冒或時行感冒範疇,...
溫熱病,病名。包括各種溫病、熱病。或根據感受熱邪的輕重、類別和季令的不同,而分別稱之為溫病、熱病者。相關記載 《類證活人書》卷五:“因春溫氣而變,名曰溫病;因夏熱氣而變,名曰熱病。溫、熱二名,直以熱之多少為義。”...
溫病學是研究溫病的發生髮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方法的一門臨床學科。也就是認識和防治溫病的學說。是一門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本詞條收集中藥方115方,供大家參考。溫病學142方證1.銀翹散(《溫病條辨》)脈症:發熱,微...
《內經》:“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內經》時未明確提出溫病病名,稱之為熱病)《難經》:“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傷寒分廣狹二類,廣者即包括上述五類,狹者即上述五種之一的傷寒。《...
溫病學派是中國明代末年以後,在南方逐漸興起的,以研究外感溫熱病為中心的一個學術派別。明清之際,溫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帶為著,且該地區氣候溽暑,熱病盛行,客觀上促使江浙諸醫家對溫熱病進行研究,並由此逐漸形成一個學派。繼...
正確認識外感熱病的發生和轉歸,可防、可治和可控。既不輕視疾病,又不顧慮重重,有一個良好心理狀態,避免"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的惡性循環。安心養病,以利康復。必要時可配合藥物治療,如《溫熱經緯》"瘥後觸事易驚,夢寐不安,...
病例選擇具有典型溫病氣分證的特徵:壯熱、不惡寒、口渴、脈數[1]、腋探體溫超過39℃則收入觀察病例。本組55例中,男33例,女22例,年齡3~45歲,平均21歲,發病時間:1天35例,2天14例,3天以上6例。體溫39.1℃~39.5℃39例;...
熱病神昏證治| 0姜良鐸0概述0外感熱病神昏的常見類型0“溫病三寶”及蘇合香丸的套用0保持腑氣通暢的重要性0神昏預後的判定0典型病例0結語 ——風溫肺熱病相關研究介紹| 0史利卿0病名沿革0診療方案0研究介紹結語 ——社區獲得性肺炎(...
最後若方中行、喻:嘉言諸子,雖列溫病於傷寒之外,而治法則終未離乎傷寒之中。惟金源劉河間守真氏者⑻,獨知熱病,超出諸家,所著六書⑼,分三焦論治,而不墨守六經,庶幾幽室一燈⑽,中流一柱⑾。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論簡而未...
吳鞠通溫病療法,淮安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醫藥類項目。歷史淵源 溫病指外感熱病,也是現代傳染病的概稱。“外感熱病”最早見於《內經》,漢代張仲景總結了中原地區漢以前治療外感病的經驗,著有《傷寒論》,是治療...
《溫病全書》是近代時逸人撰,沈嘯谷編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33年。內容簡介 首論溫熱病與體溫之關係,並對新感與伏邪、衛氣營血、三焦、六經進行辨解,剖析溫熱病因、病理和診斷,然後具體討論春溫、風溫、溫熱(一稱熱病)...
《溫熱論》,溫病著作。一卷。清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筆記整理而成;《續臨證指南》中稱為《外感溫熱篇》;傳本不一,其一傳於葉氏門人華岫雲,王孟英《溫熱經緯》中《外感溫熱篇》的原文即據於此;又本見於唐大烈《吳醫匯講》...
最後若方中行、喻嘉言諸子,雖列溫病於傷寒之外,而治法則終未離乎傷寒之中。惟金源劉河間守真氏者,獨知熱病,超出諸家,所著《六書》,分三焦論治,而不墨守六經,庶幾幽室一燈,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論簡而未暢,其...
《內經》探溫病之源,《傷寒論》為熱病治驗臨床之首,劉河間之《傷寒直格》及《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主病皆由火而發,薛生白之《濕熱病篇》倡導水濕三焦辨證,葉天士之《溫熱論》與吳鞠通之《溫病條辨》創衛氣營血、三焦辨證之說;...
所謂溫熱病是指感受溫熱邪氣所引起的外感熱病,剛發病時以發熱為主為重,怕冷的症狀比較輕,還有口渴,咳嗽,舌質紅,脈浮數等以熱為主的表熱症狀,治用辛涼解表以疏泄風熱,因此也稱為溫病。後世對外感溫熱病從其發病到診斷治療都...
病機:溫病後期,正氣虛弱,余邪伏留陰分。治法:養陰透邪。方藥:青蒿鱉甲湯。虛熱不退者可加銀柴胡、地骨皮、白薇;神疲體乏者可加人參、沙參、五味子;熱病後期,津傷口渴者可用竹葉石膏湯。其他療法 1.單驗方 (1)香蕉根、蜂蜜各...
熱盛傷陰是感受四時溫熱病邪所引起的急性熱病,其發病迅速,熱象偏重,故最易化燥傷陰,因而養陰生津成為溫病的基本治療法則之一。肺為驕髒,喜潤惡燥,但“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故在溫病病程中最先、最易受損的臟腑多是肺。臨床...
若外感發熱發展至神昏譫語、抽搐驚厥等營血分病理階段時,應結合《傷寒論》《溫病學》中有關內容進行辨證論治。病因病機 1.外感六淫由於氣候反常,或人體凋攝不慎,風、寒、暑、濕、燥、火乘虛侵襲人體而發為外感熱病。·六淫之中,...
(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1)證候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而乾,舌邊尖紅,脈浮數。2)治則辛涼解表,宣肺泄熱。3)方藥金銀花、連翹、桔梗、薄荷、竹葉、荊芥、牛蒡子、淡豆豉、...
1.主方白虎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甘草8克,粳米12克,蘆根15克,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青天葵12克。水煎服,每日2劑,上、下午各服l劑。若見壯熱、汗多,同時也覺背微惡寒...
伏暑是發於秋冬季節而臨床證候卻有暑邪致病特點的急性熱病。屬於伏氣溫病之一。其含義、臨床特徵、初起證候特點、病因病機、診斷要點,以及辨證論治中衛氣同病、衛營同病、郁阻少陽、暑濕挾滯阻結腸道、熱結陰傷、熱閉心包血絡瘀滯...
《溫疫編訣》是清代何其偉編,嚴鈺峰注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鹹豐十年(1860),不分卷。內容簡介 本書以七言歌訣形式先述溫疫因證脈治,再列冬溫、溫毒發斑、風溫、溫病、溫瘧、溫疫、濕溫、熱病,中暑、陰毒寒疫、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