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溫

春溫

春溫,中醫病名。伏氣溫病的一種,系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發的溫熱病。臨床以初起即出現里熱症狀如發熱、口渴、心煩、小便黃赤、舌紅等為特徵。治宜清泄里熱為主,方用黃芩湯等。如兼有惡寒頭痛,則用蔥豉桔梗湯加黃芩以表里兩解。如熱入陽明、壯熱口渴、汗多、脈洪大或潮熱譫語,腹滿便秘,則選用白虎湯、調胃承氣湯等以清氣泄熱或攻下泄熱。如熱入營血,或傷陰動風,均可參用風溫治法。一說本病亦屬新感溫病(見《增補詳註溫病條辨》卷一)。

亦有因新感外寒,觸動伏氣而發(《時病論》)。《類證治裁·溫症》: “溫為春氣,其病溫者,因時令溫暖,腠理開泄,或引動伏邪,或乍感異氣,當春而發,為春溫。”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春溫
  • 相關西醫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
  • 其他名稱:伏氣溫病、春溫病、春瘟
  • 疾病分類:內科
  • 發病部位:四肢內側,尤以下肢多見
  • 主要病因:冬受寒邪,伏至春季
  • 多發群體:所有人群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病因,病機,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二、病證鑑別,辯證論治,一、辯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證治分類,其他療法,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發的溫熱病。初起即出現里熱症狀如發熱、口渴、心煩、小便黃赤、舌紅等為特徵。

病因

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發。

病機

本病由於冬令人體精氣失於固藏,感受寒邪,伏藏於里,郁久化熱,至春陽氣動泄,伏熱外發;或因再感時邪引動伏熱而發病。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多見於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交。
2.發病急驟,初起即見或氣分或營分等里熱證候。
3.熱象偏盛,極易出現動風、動血、痙厥等危重表現。
4.病程中傷陰突出,易見真陰耗竭、虛風內動等證候。

二、病證鑑別

春溫與風溫的鑑別要點
春溫是初起即以里熱證為主的溫病,診斷要點主要應抓住初起即見里熱盛的證候特點,結合發於春季進行審辮。春溫和風溫都發生於春季。風溫病的病因是風熱病邪,感邪後即發病,因而在初起見有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口微渴、舌邊尖紅、舌苔薄白、脈浮數之肺衛表熱證;春溫病是溫熱病鄧自內外發所致,初起即可見身灼熱、煩渴,甚則痙厥、發斑等里熱證候。風溫初起病變部位在肺衛,後期易出現肺胃陰傷之象。春溫初起病變部位在氣分或營分,病情重,變化快,後期常見肝、腎陰傷證候。
春溫由新感引發者,初起可見表里同病,有惡寒、無汗或少汗之表證,易與風熱感冒相混淆。但風熱感冒不特發於春季,四季皆可發生,以咳嗽、噴嚏、流涕、咽痛等肺衛見症為主,里熱症狀不明顯。在惡寒消失後,其發熱等症亦隨之減輕,一般5-7天即愈。春溫則特發於春季,發病急,病情重,以突發高熱、煩渴、尿赤、斑點隱隱等里熱熾盛見症為主,短暫的惡寒消失後,里熱證候反而轉盛,甚至很快出現神昏、發斑或厥脫等症。病程也明顯長於風熱感冒。兩者應詳加鑑別。

辯證論治

一、辯證要點

由於感邪有輕重,正虛有微甚,分析歸納其臨床表現,則有發於氣分和發於營分、血分之別。發於氣分,少陽可見寒熱往來,或但熱不寒,口苦溲赤;發於氣分,陽明則呈壯熱口渴,兼腑實則便秘唇燥;發於營分,可見舌絳心煩,身熱夜甚,或熱閉心包,神昏譫語;發於血分,則顯發斑,吐衄。由於春溫系伏熱為患,故最易傷陰;熱伏陰傷,易見熱盛動風。後期多致肝腎陰虛。如時邪引發,則必兼表證。

二、治療原則

本病以清熱養陰為原則。如《溫熱逢源》詳註難經伏氣發溫諸條說:“治伏氣溫病,當步步顧其陰液。”熱在氣分,宜清熱養陰;熱在營分,應清營透熱;熱盛動血,須涼血清熱;熱極動風,應涼肝熄風;肝腎陰虛,宜滋腎養肝;如兼表證,則清里解表。《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說:“春溫一證……,苦寒直清里熱,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若因外邪先受,引動在里伏熱,必先辛涼以解新邪,繼進苦寒,以清里熱。”《醫學衷中參西錄·春溫》說:“兼陰虛者,當其發表,清解,降下之時,皆宜佐以滋陰之品。”

三、證治分類

1. 衛氣同病
主證:惡寒無汗,身熱口渴,心煩尿赤,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
病機:邪襲肺衛,內有鬱熱,衛氣同病。
治法:疏表清里。
方藥:蔥豉桔梗湯。里熱盛者可加生石膏、知母、黃芩。
2. 邪郁少陽
主證:發熱,口苦咽乾,口渴,心煩喜嘔,脅肋疼痛,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
病機:邪郁少陽,氣機不利,膽熱上蒸。
治法:清利肝膽,和解少陽。
方藥:蒿芩清膽湯。若脅肋疼痛較重,可加柴胡,鬱金;胸悶,時時欲嘔者加陳皮、半夏、竹茹。
3. 邪入陽明
主證:身熱汗出,口渴喜飲,面紅耳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洪大。
病機:陽明熱甚,耗傷陰津。
治法:清瀉陽明。
方藥:白虎湯。若有脘腹痞悶,大便燥結,苔黃燥,脈沉實等陽明腑實證者,則以增液承氣湯泄熱通便;氣陰兩傷者,可加人參以益氣生津。
4. 邪入營血
主證:身熱夜甚,口乾不欲飲,心煩不寐,躁擾不寧,舌紅絳少苔,脈細數。
病機:邪熱入營,耗傷陰血,神明受擾。
治法:清營泄熱,滋陰養液。
方藥:清營湯。若見高熱躁擾,吐衄發斑,舌紅絳而乾,脈細數等熱盛動血之證,則以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化斑;熱閉神昏者可加服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
5. 氣營(血)兩燔
主證:壯熱,
口渴,頭痛,煩躁不寧,夜寐不安,甚則肌膚發斑,吐血衄血,舌紅絳,苔黃燥,脈數。
病機:氣分熱邪未盡,營血熱邪已盛,氣營兩燔。
治法:氣營兩清。
方藥: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生地、玄參、丹皮、赤芍。熱盛動血見吐衄發斑者,則以化斑湯清熱涼血化斑。陰傷口渴者可加天花粉、石斛;熱閉神昏者可合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
6. 陰虛火熾
主證:身熱口乾,心煩不寐,手足心熱,腰痠耳鳴,舌紅無苔,脈沉細數。
病機:陰虛火旺,爍傷陰液。
治法:滋陰清熱。
方藥:黃連阿膠湯。心煩失眠者可加酸棗仁、蓮子心。
7. 虛風內動
主證:身熱倦怠,五心煩熱,手指蠕動,瘈瘲,脈沉弦細。
病機:熱爍真陰,肝腎失養,虛風內動。
治法:育陰潛陽,平肝熄風。
方藥:加減復脈湯或大定風珠。
8. 邪伏陰分
主證:春溫後期,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神疲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溫病後期,正氣虛弱,余邪伏留陰分。
治法:養陰透邪。
方藥:青蒿鱉甲湯。虛熱不退者可加銀柴胡、地骨皮、白薇;神疲體乏者可加人參、沙參、五味子;熱病後期,津傷口渴者可用竹葉石膏湯。

其他療法

1.單驗方
(1)香蕉根、蜂蜜各適量。把香蕉根洗淨、搗碎,用潔淨沙布絞取汁液1500~2000毫升,加蜂蜜調服。適用於春溫初起發熱口渴,心煩尿赤之氣分熱證。
(2)鮮荸薺 250克,莧菜50克,冰糖適量。將荸薺洗淨、去皮,與莧菜、冰糖同煎,吃荸薺喝湯。適用於春溫身熱夜甚,心煩躁擾之營分有熱之證。
(3)水牛角50~100克,地龍9克。將水牛角切片,先煎2小時,再加地龍同煎30分鐘。每天1劑,分2次服。適用於春溫高熱躁狂,甚者吐衄便血或肌膚斑疹之血分熱盛之證。
2.針灸:高熱者針刺大椎、曲池、合谷或十宣放血;痙厥抽風者針刺人中、合谷、太沖、內關、後溪、湧泉等穴。

預防調護

1.本病發病急驟,傳變迅速,應及時救治,清熱保津。
2.高熱時結合物理降溫,防止痙厥抽搐。
3.神昏驚厥時,要加強護理,及時祛痰,保持呼吸通暢,防止氣管堵塞。
4.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以半流飲食為宜,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