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桓
- 出生地:今安徽懷遠
- 出生日期:312年
- 逝世日期:373年
溫桓生平,溫桓小故事,
溫桓生平
少有大志,嚮往劉琨、陶侃的事跡。鹹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溫任荊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權。次年(346年),桓溫趁成漢內部不穩之際,率軍沿長江直上,平定蜀地,漢王李勢投降,拜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後趙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亂,桓溫多次請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諸軍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溫。結果殷浩大敗而回,桓溫遂掌大權。
永和十年(354年),桓溫第一次北伐前秦,親率步騎四萬餘人,水軍直指南鄉(湖北均縣),命梁州刺史司馬勛沿子午道(秦嶺棧道,通向漢中)推進,一路攻占上洛(陝西商縣),在陝西藍田擊破氐族苻健軍隊數萬人,進駐霸上(長安東面),苻健以數千人退守長安,當地民眾“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桓溫未乘勝追擊長安,反待敵自潰,期間本想將春麥收作軍糧,但秦軍已搶先收割,晉軍糧秣不繼,被迫撤返襄陽。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溫第二次北伐,擊敗羌族姚襄,收復洛陽。隆和元年(362年),桓溫建議遷都洛陽,又建議南遷的士族返鄉,但遭到達官貴人激烈反對。前燕趁東晉君臣相互猜忌和牽制之際,重新占領洛陽。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決定率步騎5萬北伐前燕,一路勢如破竹。經金城時,“見前為琅琊時所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世說新語》)在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忽逡巡不前,企圖“坐取全勝”。不久軍中絕糧,又聞前秦援兵將至,遂燒船、棄甲,自陸道撤退,鑿井而飲,行軍七百餘里,途中遭前燕騎兵伏擊,損失三萬餘人,大敗而歸。
桓溫長期掌握大權,素有不臣之志,頗羨王敦之舉。有一次,他撫枕而嘆:“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遺臭萬載耶?”鹹安元年(371年),率軍攻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斬袁瑾。同年,桓溫廢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簡文帝,以大司馬專權,次年,文帝死,桓溫有代晉之謀,不久病死,由其弟桓沖代位。
枋頭敗歸後,桓溫威望大減,方寸大戰,便想用廢立的辦法重新樹立威權,於是廢了司馬奕,另立簡文帝,這樣他就拿到了類似霍光那樣的輔政大權,下一步就要篡奪,可惜一病而死,未能實現。 至於司馬奕,雖然被桓溫廢掉,但桓溫死後,謝安等人也無意讓他廢位,所以只能老老實實去當他的東海王。
溫桓小故事
(1)傳說《梅花三弄》的原創就是溫桓在遇見謝安時吹奏的。話說謝安年輕時放蕩不羈,一天坐著轎子閉目養神,趕路,卻與帶兵打仗的溫桓狹路相逢,一邊是權傾天下的將軍,一邊是名滿天下的才子,下面的人誰也得罪不起,謝安聽聞是溫桓,眉頭都不皺一下,只是輕聲說了那么一句:“就問將軍善笛,今日可否讓安一飽耳福?”溫桓也不說什麼,逕自取下腰間的笛子就吹奏起來,就這樣,一人轎中默默打拍,醉於笛聲,一人騎馬奏笛,出於世外,一曲過後,將軍策馬赴遠征,才子起轎醉笛聲,一場知己相逢,竟沒有見上一面。不為你是將軍,也不為我是才子。
(2)話說溫桓年少喪父,父親確是被所謂的好友出賣而死,溫桓謹記殺父之仇,時時不敢忘,在其中一個仇人的葬禮上,溫桓抓住機會,把前來祭奠的其他仇人,一網打盡,手刃仇人以報父仇,時年不過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