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蜜橘,果實扁圓形,橙紅色,橫徑約6厘米,果面油胞凸出,果皮薄。 果實皮色鮮艷,清甜多汁,經科學分析,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D、果糖、檸檬酸以及鈣、磷、鐵等。本種果大、早熟、汁多、無核等性狀,為其優點,皮薄不耐儲水為其缺點。幼果、果皮入藥,功效如福桔。對煤氣煙毒有特殊的解毒功能。
基本介紹
簡介
主要性狀
營養成分
飲食要點
食物相剋
食療作用
價值
培育技術
目前國內外溫州蜜柑品系有100餘個,可分為特早熟、早熟和中晚熟三大類。在浙江栽培特早熟溫州蜜柑風味較淡,中晚熟溫州蜜柑,一般風味較酸,品質亦較差。如是中晚熟溫州蜜柑,可行高接換種,改接成早熟溫州蜜柑,品質一定會有明顯的提高。
2、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優質、穩產、高效的桔園,有機質含量多在2%-4%。目前浙江省新墾的桔園土壤有機質含量多在1%上下。為了生產優質的果實,一年中可種植春季綠肥或夏季綠肥2次,增施豬牛欄肥、餅肥等有機質肥料,或採用生草法栽培,以增加桔園有機質含量。這樣,才能維持桔園的地力。
3、科學施肥:
應改變過去以追求高產為目標的施肥方法。生產高糖優質的施肥方法。生產高糖優質的溫州蜜柑果實時,每畝施肥總量應在80-100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1.2-1.5:1.2-1.5,於6月下旬到8月下旬、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分2-3次施入。一般成年穩產樹夏肥株施進口三元複合肥0.6-0.8公斤,加施硫酸鉀(山地可間施施氯化鉀)0.4-0.5公斤。冬肥株施進口三元複合肥0.5-0.6公斤,加施豬牛欄肥2.0-3.0公斤。
4、合理修剪,通風透氣:
低酸高糖的優質溫州蜜柑,多採用低乾矮冠三主枝自然形整枝。樹高控制在2.5米-3米,每主枝上著生2個副主枝,培養具有立體結果能力的優質穩產樹冠。對原已形成3米以上的高大樹冠,要重剪控高,修剪量較大的樹,分2年進行,每次鋸剪量少於25%。
5、疏果控產:
為生產優質果而獲得高效益,畝栽60株的溫州蜜柑園,單株留果約400個,畝產控制在2噸左右,所以必須進行疏 花疏果。疏花枝在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進行,定果後的8月中旬至9月中旬進行疏果。
6、完熟栽培,提高果實品質:
據臨海、龍游等地經驗,早熟溫州蜜柑進行完熟栽培可促使果實品質佳、色澤美,可溶性固形物高達13%,但完熟栽培果實掛樹時間長,對花芽分化有影響,容易引起大小年結果,完熟果也易招鳥獸為害,在寒冷地區不易實施。
完熟栽培在溫州以南地區,可延至12月採收,金華、衢州、紹興地區要在11月上中旬采搞,以免果實受凍或產生浮皮果。留果量不要超過原全樹掛果數的1/3,大殂果增糖不明顯,幫按政黨時間採收,應增施夏肥以滿足果實的養分需要,並可減少大小年結果幅度。
7、地膜覆蓋栽培和噴施增糖1-2度,所以覆膜增糖交果山坡地比平原好。開始覆蓋時間宜在8月伏旱期連晴7-10天后,土壤含水量降至22%時為最佳。覆膜增糖桔園,春季宜輕剪,增加樹冠葉面積和同化產物,為提高糖度奠定物質基礎,同時進行疏果,以達到果大糖高。
保鮮儲藏
1)三乙磷酸鋁為內吸性殺菌劑,兼有保護和治療作用。純品為白色結晶,原藥為白色粉末,易溶於水,不易揮發。原藥和製劑在自然條件下穩定,在強酸、強鹼介質中易分解。對人畜無毒,對魚、蜜蜂低毒,較安全。
3)氧化樂果是根據樂果在生物體內經氧化代謝而形成的一種毒力和毒性都比樂果大的化合物的原理,由工廠合成的有機磷殺蟲劑。其原藥是一種油狀的液體,有較濃的蔥蒜臭味。它可溶於水,但水溶液的穩定性比樂果差,較易分解失效。氧化樂果在中性和偏酸性的溶液中較穩定,但在鹼性的條件下就會很快分解失效。
氧化樂果對害蟲和蟎類有很強的觸殺作用,尤其對一些已經對樂果產生抗藥性地蚜蟲,毒力較高。氧化樂果屬於高毒農藥,但它不易從皮膚滲透進入人體,與樂果的接觸毒性差異不大。
傳奇
溫州蜜柑的身世很奇特,它雖以“溫州”命名,但溫州並不是它誕生的地方,而是它的祖籍地,因為溫州蜜柑源於甌柑。它給後世留下一段中日文化、經濟交流的佳話。
15世紀初,日本有一位名叫智惠的高僧,到中國天台國清寺進香以後,取道溫州乘船回國。他在溫州時,品嘗了美味的甌柑,就帶了幾簍甌柑回到日本九州鹿幾島長島村寺院。院內和尚們分食後,把柑子隨意地拋灑在園子裡,想不到第二年春天竟然抽芽長出了柑苗。幾年以後,柑苗長大成樹,開花結果。後來,在這些甌柑樹中,發現一株結出的甌柑都是無核的,於是就用嫁接的方法幾經改進,終於培育出無核柑新品種。因為它來源於溫州的甌柑,所以就定名為“溫州蜜柑”,在日本國內廣為種植,並且遠銷國外。
甌柑是溫州特產,早在1000餘年前就已開始種植了。三國時,甌柑就已名聞遐邇,據傳曹操曾派人到永嘉選運了40擔甌柑。唐朝開始,甌柑和甘蔗、土布等列為朝廷的貢品。北宋皇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駕臨端門,將溫州貢柑分賜給文武大臣,謂之“傳柑”。蘇東坡《答晉卿傳柑》詩:“侍史傳柑御座旁,人間草木盡無漿。寄予維摩三十顆,不知葡是余香。”當時達官貴人皆以甌柑為珍品,相互饋贈,文人墨客競相傳頌。《永嘉聞見錄》載:“永嘉土產果品惟柑為最,以底平而圓者為上。歲列進貢,以備正月十五日傳柑之用。九十月之間即摘送縣中,裝桶封送至省,以為貢品。”蘇轍《毛君惠溫柑詩》:“楚山黃柑彈凡小,未識洞庭三寸柑。不有風流吳越客,誰令千里送江南。”宋時都城開封街頭己有甌柑出賣,身價很高,每顆價值二三千錢。《船屯漁唱》詩:“霜後園丁剪摘鮮,《桔枝》才唱己裝船。誰知包貢宣和日,一顆真柑值二千。”
早在宋代,甌柑中就已出現了少核或無核的“乳柑”。《群芳譜》載:“柑出泥山(今蒼南宜山)為最,其味似 乳酪,故名。其木婆娑,其葉纖長,其花香韻,其實圓正,其膚里如澤臘,其大六七寸,其皮薄而味珍,胍不粘 瓣,食不留滓,一顆僅一二核,亦有全無者,擘之香霧人,為柑中絕品。”晁朴之有詞贊曰:“溫江異果,惟有泥山貴。驛送江南數千里,半含霜,輕霧,曾怯吳姬。幸贈我,綠桔黃柑怎么比。”可惜,我國古代並沒有把“乳柑”選育成無核的“溫州蜜柑”。
溫州蜜柑在東瀛日本生活了400餘年後,才回中國定居。據《瑞安文史資料》第九輯載:1911年前後,瑞安務農會曾函托我國旅日留學生許璇引種果樹良種。許璇,瑞安人,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科留學。1913年畢業回國時,在東京附近選購了溫州無核蜜柑種苗帶回瑞安,用以改良甌柑。這是溫州蜜柑首次回歸故里。1916年至1917年間,平陽黃朔初先生從日本回國時,亦帶回日本興津園藝場和兵庫縣川邊郡稻野村的溫州蜜柑種苗,在平陽鄭樓、市郊九山湖畔和將軍橋堍種植。此後逐步擴大,成為柑桔中的新品種,據說現在當地還留有第二代老樹。19世紀30年代初,浙江和湖南的種苗商人還陸續從日本引進一些溫州蜜柑良種,現黃岩和邵陽等地尚遺有原產母樹。1956年,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又先後幾次從日本引進了12個溫州蜜柑新品系,加以科學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從甌柑外傳到溫州蜜柑回歸故國,這一過程頗具傳奇色彩。如今,溫州蜜柑已是柑桔大家族中最興旺的一員,從寶島台灣到高原西藏,從五指山麓到漢中盆地以及世界各地,處處都能見到它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