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民間非物質文化研究基地

湖南省民間非物質文化研究基地自2007年1月11日經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省委宣傳部批准在懷化學院建立,基地堅持“立足本土,整合力量,重在建設,服務社會”的原則和宗旨,力求建設成為在西南地區有較大影響的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資料信息中心、學術交流中心以及人才培養中心。

簡介,建設發展,

簡介

湖南省民間非物質文化研究基地自2007年1月11日經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省委宣傳部批准在懷化學院建立,基地堅持“立足本土,整合力量,重在建設,服務社會”的原則和宗旨,力求建設成為在西南地區有較大影響的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資料信息中心、學術交流中心以及人才培養中心。

建設發展

基地目前有四個主要研究方向:民間文學遺產研究、民間宗教與民俗文化研究、民間歌舞戲劇研究、民間工藝美術研究,下設侗學、苗學兩個研究中心。現有成員45人,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41人、講師9人,博士5人、在讀博士3人。在此基礎上,還聘請了在非物質文化研究和保護上有突出貢獻的6位專家學者和民間藝人擔任客座研究員或來校傳授民間技藝。首席專家吳波教授現為學院黨委副書記、湖南省“百人工程”專家,有代表性專著《閱微草堂筆記研究》、《明清小說創作與接受研究》等。四個方向的帶頭人分別為吳大順教授、王文明教授、楊彬修教授、王又凡教授,在各自領域都有突出的成績和貢獻。
基地已完成和在研的國家級課題有:“改革後湘鄂渝黔邊少數民族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變遷對健康影響的研究”、 “侗族節會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對策研究”2項。省部級課題“古鎮搬遷中非物質文化搶救性保護與開發模式研究——以托口為例”、“人類學社會整合理論視角下‘七姓瑤’地區構建和諧農村社區研究”等8項。市廳級課題“懷化市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保護與開發研究”等14項,“湘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審美特徵研究”、“湘西侗、苗族祭祀儀式舞蹈比較研究”等校級課題21 項,“芷江石雕工藝現狀及發展研究”、“湘西苗族銀飾與現代設計的研究”等基地委託項目8項。
基地成員目前出版專著10部,發表學術論文61 篇,獲得各級社科優秀成果獎二十多項。
基地堅持“文化與田野”的學術理念,在通道、辰溪建立兩個“田野調查基地”,分別對民俗、文學藝術及歌舞戲劇進行研究。
基地開展了富有特色的教學工作,先後為學生開設“民族文化史”、“民族學調查方法”、“生態旅遊學”、“中國歷史與文化”等近十門課程。基地還倡導學生利用寒暑進行田野調查,讓學生體驗和感受民間民族文化,切實參與到文化研究和保護工作中來。
基地在《懷化學院學報》設立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專欄,成為學術爭鳴的前沿陣地;基地成員與客座研究員攜手,把本土學術雜誌《五溪》、《鼓樓》等打造成非物質文化展示的視窗和研究的平台;基地開通了“湖南省民間非物質文化研究基地”網站,即時反映國內外非物質文化研究情況和基地活動,加強和兄弟單位的交流溝通。
基地下一步的工作計畫是繼續開展對本省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普查和研究活動,建立資料庫,設定陳列室,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並重,著力提升基地理論建設水平,傳承與發展民族民間文化,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