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基地

湖南省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於2008年8月獲準成為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掛靠吉首大學旅遊學院和商學院,負責人系吉首大學副校長趙敏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基地
  • 建立時間:2008年8月
  • 成員:教授15人,副教授10人
  • 現任領導:基地主任: 趙敏教授
基地簡介,現任領導,研究方向,

基地簡介

研究基地現有成員3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0人,講師5人,具博士學位的10人,隊伍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研究基地建有專業資料室,擁有專業圖書2萬餘冊,其中外文圖書500餘她求重冊,長期訂閱專業期刊50餘種,資料室採用與學校圖書館電腦聯網管理,與學校圖書館共享中國期刊數據網、網上數字圖書館、外文資料庫等10多種資料庫。基地承擔國家級課題11項,省部級課題17項,科研經烏鴉費總計318.8萬。自成立以來研究基地共獲得科研獎勵14項,其中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南省第十屆社科成果三等獎1項,其他獎勵13項道斷想鴉。三年來,通過基地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現已形成三個穩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自然遺產保護研究、自然與文化遺產利用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現任領導

基地主任: 趙敏教授
基地副主任:尹華光教授
辦公室主任:向昌國教授

研究方向

1、自然遺產保護研究
自然遺產是大自然遺留給人類的珍貴而不可再生的遺產,對自然遺產的保護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研究方向結合武陵源自然遺產保護的實際情況,借鑑國內外在自然遺產保護方面的相關理論和實踐成果,理論結合實際,對武陵源自然遺產保護中比較重要的幾個問題進行了重點研究,包括武陵源水體環境質量的監控、土壤生態的監控、生態經濟、武陵源的氣候、遺產的數量特徵、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和遺產價值評估等。
2、贈諒烏自然與文化遺產利用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湘鄂渝黔邊區自然與文化遺產旅遊發展戰略與管理”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民族地區遺產旅遊發展戰略、旅遊合作博弈、旅遊產品及市場開發與管理、旅遊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酒店管理等問題,並率先提出“邊區旅遊產業集群”、“邊區旅遊產業集群治理”等新觀點,形成了以“張家界、鳳凰”為品牌,以湘鄂渝黔邊區旅遊產業基地為平台的“產研互動”研究特色。
3、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本研究方向整合藝術設計、民族工藝、音樂、鑽探凳騙舞蹈、戲劇、文學藝術等學科優勢,重點循拔鍵突出湖南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傳習,深入挖掘其文化藝術資源,繼承發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並與旅遊產業結合,對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推動了相關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非物奔嫌捆質文化遺產旅遊潛力的評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特色旅遊項目的傳承與利用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