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經過多年的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經擁有7個國家級、10個省級、2個市級共19個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8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37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項目總數:19個
-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
- 所屬地區:海口市
海口市經過多年的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經擁有7個國家級、10個省級、2個市級共19個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8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37名。
海口市經過多年的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經擁有7個國家級、10個省級、2個市級共19個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8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37名。遺產名錄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7個...
媽祖祭典(海口天后祀奉),海南省海口市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海口天后祀奉從元代開始在民間形成,是一項以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為表現形式的崇奉、頌揚媽祖的民俗信仰活動。2014年,海南省海口市申報的媽祖祭典(海口天后祀奉)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將海口市截至2017年的18項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彙編成11本書,不僅豐富了海口的歷史文化,更讓非遺庚續了血脈,傳承了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利秋。這些非遺成果,凝結和傳遞海口的歷史記憶、共同情感、經驗智慧。這套書的挖掘整理出版,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海南非遺、體驗海南非遺,充分...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項目位於海口市椰博路以東、椰海大道北側,建設目的為加快補齊省會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短板,完善全省基本公共文化體系,滿足本省居民以及來瓊遊客對於高質量文化消費的需求。項目建設規模及內容為:新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總建築面積5.281萬平方米,主要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
2017年3月2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發布《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瓊府〔2017〕30號),公布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總計10項)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展項目名錄(總計4項)。2023年12月28日,海南省人民政府發布《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
這個節日是海南的傳統節日,尤其是農村的廟會,成為漢、黎、苗民族認同的一種地域文化。經過歷史的傳承、時代的演變、民間的弘揚,她沉澱了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海南省民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中“軍坡節”、“虎舞”、“穿 ”等已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保護名錄。冼夫人輔助丈夫駐軍海南,平亂安民,結束了...
海口市美蘭區文化館位於海口市美蘭區。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海口市美蘭區文化館獲得“木偶戲(三江公仔戲)、十番音樂(海南八音器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21年11月,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納入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一級文化館名單並予以公示。
吳名駒,男,漢族,1975年9月出生,海南民間藝術大師,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2014年11月,吳名駒入選海南省第三批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椰雕(海南椰雕)”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單位為海口市龍華區。2019年11月,吳名駒入選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保護措施 傳承人吳名駒一方面通過跟一些高校合作...
十番音樂(海南八音器樂),海南省海口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海南八音器樂是海南器樂的主要品種,因採用弦、琴、笛、管、簫、鑼、鼓、鐃八大類樂器演奏而得名。海南當地俗稱所謂八音既包括樂器、樂曲,也包括樂隊。海南八音唐宋時期即出現了雛形,至明代已發展得十分成熟。明代海南瓊山縣音樂家王浩然...
海南齋戲,海南省海口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海南齋戲大約明代已產生,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海南齋戲起源於海南民間的祭祀儀式,隨著外來戲曲劇種的傳入,祭祀儀式吸收了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營養,發展成為齋戲。海南齋戲的唱腔曲調主要以海南民間小調為主,唱本內容相同,但齋文會根據做齋的內容...
龍塘民間雕刻藝術 龍塘民間雕刻藝術,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民間美術,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7年3月12日,龍塘民間雕刻藝術入選海口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的府城就沉浸在花的海洋、情的暖風中,這就是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換花節。入選海口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 錄。節日介紹 正月十五,海口市瓊山區府城華燈齊放,人流如海,鮮花滿街。海口許多人,特別是青年人,紛紛手持鮮花,沿著海府大道湧向府城,形成一支換花大軍。換花者...
用這種古老方法所生產出的紅糖,是名副其實的原生態食品,並且作為海南歷史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其土法製糖技藝包含著較高的文化價值。2010年,海南遵譚的土糖作坊工藝被評為“海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土法製糖工藝”,其後作坊又被評為“海口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統土糖製作工藝傳習所”。至2013年遵譚土...
等;有的樂曲曲名只當作曲調的標誌,如《木魚》、《巡行八板》、《一錠金》、《金不換》、《西梅》等。公仔戲申遺 文昌公仔戲、三江公仔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236;項目名稱:文昌公仔戲、三江公仔戲;項目類別:傳統戲劇;申報地區或單位:海南省文昌市、海口市;編號:Ⅳ-92。
海南省博物館常設4個基本陳列,即《海南館藏文物陳列》《海南歷史陳列》《海南少數民族陳列》及《海南 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對海南的歷史、 少數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遺存等進行了展示。展廳 海南省博物館共擁有九個常設展覽,其中,有3個基本陳列、2個專題展覽以及非遺“四個一”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
黎族民歌(瓊中黎族民歌),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黎族民歌有三百多種,代表性的有30種。黎族民歌的整個音樂形態呈現出自由、古樸、簡約的風貌,它以“曲不定句,句不定字”的自由體為結構特色,調式音階以宮、商、角、徵、羽為骨幹音,級進較多,節奏節拍以散板和三拍子為...
2008年6月,黎族服飾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發展 在遠古時期,黎族先民就學會了製作服飾。黎族服飾的始祖是樹皮布。在海南島新石器文化遺址中,有大量陶紡輪、石環、石珠、陶耳墜等物出現,表明當時人們能製作各種形式的裝飾品,已懂得手工制布且已從事紡織。在海南省三亞市英州鄉古樓村(今陵水黎族...
道教音樂(海南齋醮科儀音樂),海南省定安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海南齋醮科儀音樂是海南省影響較大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它由江南一帶的移民帶入海南,明代時已相當盛行,廣泛流傳於海南省各地,在海南百姓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定安縣進士王弘誨在目睹了當時齋醮祭祀活動的情形後,...
公布,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老古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2年9月24日,首屆海南藝術節“群星獎“舞蹈參評節目在海口市人大會堂開演,老古舞在其中演出。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茂名市文化館獲得“民間信俗(冼夫人信俗)”保護單位資格。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民間信俗(冼夫人信俗)項目保護單位海口市民眾藝術館(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民間信俗(冼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