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明代監獄是中國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縣衙古監獄。它始建於明朝洪武一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當年北京名妓蘇三在洪洞蒙冤落難就囚於這裡。其過廳有一條狹窄的南北通道。通道兩端各有東西對稱的6間普通牢房,每間牢房門低窗小,占地只有4平方米,小土坑距地面不足1尺。據史載,狹小的牢內少則關五六人,多時關十幾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洪洞明代監獄
- 地理位置:山西洪洞
- 占地面積:610平方米
- 建於:明朝洪武一年(公元1368年)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景觀,死囚牢,旅遊信息,景點構造,保護價值,
發展歷史
由於蘇三故事曲折動人,當年的“蘇三供堂”、“蘇三監獄”由此聞名,長時期內被人們保存維修。“蘇三供堂”即洪洞縣衙大堂,為明洪武二年知縣楊茂所建。明正德年間(公元一五零六年-----一五二一年)北京名妓蘇三在洪洞縣蒙冤落難囚於此監,清康熙三十四年因地震坍塌,後又重建。光緒四年知縣艾紹濂又全修大堂。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幸毀於1977年。據傳,蘇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監,三次受審。
明代監獄,俗稱“蘇三監獄”,因話本和戲劇而聞名的蘇三,在中國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玉堂春落難逢夫的故事,就發生在山西洪洞縣,直到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縣司法科還保存著蘇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蘇三的同鄉這個情節,就是從蘇三的供詞里發現的。那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蘇三起解》就發生在兒。蘇三,六歲時父母雙亡,後被拐賣到北京蘇淮妓院,遂改姓為蘇。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兒,“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冶遊相遇蘇三,一見鐘情,過從甚密。蘇三要王景隆發奮上進,誓言不再從人。王景隆離京歸里,雖對蘇三不能釋然,但奮志讀書,二次進京應試,考中第八名進士。在王景隆返家之際,蘇三被鴇兒以一千二百兩銀子的身價,賣給山西洪洞馬販子沈燕林為妾。沈燕林長期經商在外,其妻皮氏與鄰里趙昂私通。沈燕林帶蘇三回到洪洞,皮氏頓生歹心,與趙昂合謀毒死沈燕林,誣陷蘇三。初審時洪洞縣衙將皮氏與蘇三收監。趙昂從皮氏家中拿出一千餘兩銀子行賄。知縣王氏貪贓枉法,對蘇三嚴刑逼供,蘇三受刑不過,只得忍屈畫押,被判死刑,監於死牢中,皮氏卻逍遙法外。正當蘇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負屈之際,適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王景隆在此前雖風聞蘇三被賣到洪洞,但未知真情,故到任伊始先急巡平陽府,得知蘇三已犯死罪,便密訪洪洞縣,探知蘇三冤獄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蘇三案件全部人員至太原。王景隆為避親審惹嫌,遂托劉推官代為審理。劉氏公正判決,蘇三奇冤得以昭雪。蘇三有幸,傳奇般同王景隆團聚。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熱忱地寫了《玉堂春落難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傳後世。京劇和許多地方戲曲又編為《蘇三起解》、《玉堂春》等,廣為演出。
主要景點
一座長約30米,深20米的古式大廳,就是當年的縣衙。它始建於元朝中期,清乾隆時重修,1972年與蘇三監獄一同被拆毀,1984年洪洞縣政府依原樣重建了這所大廳和蘇三監獄。當年蘇三就是在這裡三次受審,屈打成招,因此這座縣衙被稱作“蘇三供堂”。置身其中,不由得會有一種森嚴威迫的感覺。描述一下中國明代的監獄情形。大堂口右角處的這道拱形門,就是監獄的大門。監門與大堂口緊緊相連,提審犯人相當方便。整座監獄設計格外精心,構造十分獨特。
入門處的照壁把大門堵得十分嚴實,從外邊根本看不到裡邊的情形,只有走到跟前,才發現右側可以進去。進去後的通道很狹窄,並且要接連轉過四個呈直角的拐彎,穿過這一道比一道窄小的門,才能進入更窄更長的通道。這道通道僅1.7米寬,兩邊分布著對稱的12個小房間,這就是監禁普通犯人的牢房。這些牢房房門低矮,窗戶很小,上邊豎立著幾根粗壯結實的木欞,只留下幾道小縫,用來透亮通氣。牢房中終年不見陽光,潮濕陰森,牆上掛著水珠,小土炕距地不足一尺,囚犯只有蜷起身子,縮作一團,才能躺在炕上。牢房外頂檐之間,通道之上,密布鐵絲編織的大網,網上掛著銅鈴,猶如天羅地網,囚犯根本逃不出去。通道南端的兩間房間為禁房,是看守獄卒的住處。
禁房兩側大牆半腰上的神龕,就是獄神廟口神龕中有3尊磚刻的神像。中間坐著的是獄神,形象為老者,面色和善,凡是獄中的囚犯都要拜獄神,尋求一點安慰。獄神旁邊站著的是小鬼,凶神惡煞,面目猙獰,仿佛在威脅囚犯只能老老實實,不能亂說亂動,不能在獄中有任何不軌。
獄神廟左下方牆根處的小洞,就是死囚洞,俗稱老虎屁股口它直通大街,平時用磚砌著,需要用時才打開。因為犯人一旦死在監獄中,絕不允許從監獄的門抬出去,只能通過這個洞拖出去,因此被稱作死囚洞。又因為死囚牢俗稱虎頭牢,牢門為虎口,人活著被虎口吞進去,死了從死囚洞出來,死囚洞也就被俗稱“老虎屁股”了。與獄神廟相對的就是死囚牢。牆上青面獠牙、怒目圓睜、兇猛無比、很像老虎頭的動物,名字叫做“狴犴”。狴犴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兇猛動物,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第四子名字叫狴犴,“形似虎,有威力,平生好訟,故立於獄門旁。”明朝常把它的頭像畫在監獄門上,因此它也作為監獄的代稱。由於它像虎,後來的人便誤認為是虎頭,所以以訛傳訛,死囚牢被稱作了“虎頭牢”。犯人被判死刑,等候上級批示及行刑之前,都關押在死囚牢中。蘇三當時就關在這死囚牢中,“蘇三監獄”,指的正是這裡。
景觀
全監總面積為610平方米。過廳廳站上掛有著名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所題的“蘇三監獄”匾額一塊。穿過過廳便是普監,由東西相對的十二間監房形成一條狹窄的南北通道,牢房檐口外密布天網,且掛有很多響鈴。通道南端有禁房二間,是看守人員禁子處。西側有獄神廟、死囚洞,東側便是虎頭牢,牢門共兩層,形成一條高1米,長2.3米的通道,兩端各有一道門檻和門扇,
死囚牢
死囚牢大門是雙門雙牆,形成高1米、寬1米、長近3米的通道,兩端各有一道門檻和門扇,一道朝右開,一道朝左開,是明代標準的死囚牢門,堅固異常,進門必須彎腰兩次。請大家進門時注意安全。死囚牢內是一封閉的小四合院。北面的磚砌窯洞被稱作“枕頭窯”,西邊一間關押過蘇三,因而叫做“蘇三牢房”。
院心的這眼小井稱為“蘇三井”,蘇三在這裡打水,還在旁邊的黃沙石鑿成的石槽中洗衣服。這眼井深約兩米,井口很特別,僅在一塊三四十厘米多厚的大青石中間鑿碗口大的孔,直徑約23厘米,人無法把頭伸進洞中,是專門為防止囚犯投井自殺而設計的。井口的周圍,留下了一道道被井繩磨出的深深的痕跡,說明了這座死囚牢年代的悠久。死囚牢的牆從外表看,並無任何特別之處,實際上這裡的牆體厚達1.1米,南圍牆更厚至1.7米,牆高6米,外為青磚所砌,內部卻是流沙,只要有人在牆上打洞,沙子便會從洞中流出,犯人永遠也甭想在牆上挖洞逃走。這是一種多么簡單省力又行之有效的防範方法啊。
這裡陰森可怖,又壁壘森嚴,插翅難逃,一位蒙冤受難的弱女子被監禁在此等待著死神的降臨,蘇三的內心情感我們怎么想像都不會過分。俱往矣,如今留給我們的只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曲折動人的蘇三故事,以及這座建築風格獨特的古代監獄,讓遊客沉思,使遊客感慨,令遊客浮想聯翩。
旅遊信息
線路2:北京335km淶源197km代縣152km太原265km臨汾7km洪洞明代監獄
風味小吃
土特產
洪洞甲魚,浮山剪紙,臨汾白酒。
景點構造
洪洞素有槐鄉之美稱,在城內縣衙(今縣政府)西南隅,有一一古老的監獄,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距今已六百多年了,是我國公存的一座完整的明代監獄,一九五九年被列為山西文物保護單位。
全監總面積為610平方米。廳站上掛有著名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所題的“蘇三監獄”匾額一塊。東側便是虎頭牢,牢門共兩層,形成一條高1米,長2.3米的通道,兩端各有一道門檻和門扇,一道朝左開,一道朝右開,為標準的死囚牢門。牢院內枕頭窯一孔,隔為三間,西側一間為當年關押蘇三的。牆體厚約1.1米,最厚的要算院內的南圍牆,牆高一丈八,厚一米七,內灌流沙,藉助沙的流動性,防止犯人打洞外逃。院心有一眼水井,人稱“蘇三井”,井口石上還有十幾道磨痕,是歷年犯人打水磨出來的。井台旁,是兩個洗衣石槽。這座監獄其布局是研究封建軍社會官衙監獄規制的重要實物資料。
“蘇三監獄”在今洪洞縣政府院內西南,亦即明洪洞縣衙西南角。一進掛有“明代監獄”匾額的大門,首先看到的便是蘇三的塑像,外院當年監獄的辦公場所,右邊的院落是普通監牢,中間是過道,兩邊共有監牢十餘間,過道頂上布有鐵絲網,網上掛有銅鈴,一有犯人企圖越牆逃跑,便會觸響銅鈴。
過道的盡頭,正對的是獄卒的值班室,右面的牆上有獄神的供位,傳說當年囚犯入獄都要參拜獄神,就是獄神下面的牆基處,有一小洞,是當年運送屍體的出口,犯人在獄中病死或是被打死,是不能從大門抬出去的,只能從這個小洞拉出去。
過道盡頭的左邊,便是死囚牢的大門,死囚牢雙門雙牆,門上畫有狴犴,狴犴是龍的兒子,長得卻象老虎,因此人們誤稱為“虎頭牢”,大約是因為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狴犴專門掌管刑獄,大門只有一米六高,所有進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頭,顯示對法律的敬畏。進了門洞,裡面還有一道門,而這兩道門卻是一扇從右開,一扇從左開,不明就裡的囚犯如果越獄,往往出了第一道門卻怎么也打不開第二道門,一個小小的改動就能起到拖延犯人越獄時間的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進入死牢院,右面是一堵高牆,左面就是當年關押蘇三的牢房,裡面有蘇三的塑像。死囚院的中央還有當年蘇三坐監時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繩索磨下的印記,井口只有半尺多寬,這是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殺。據說,右面的高牆裡灌裝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牆越獄,流沙便會從挖開的小口中源源不斷地流來,使其難以挖通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