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中國政法大學

法大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政法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又譯Zhengfa University),簡稱“法大”(CUPL),位於北京市,直屬於國家教育部,由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計畫”和“111計畫”(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重點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加入全球法學院聯盟、歐亞太平洋聯盟、中國—中東歐國家高校聯合會、亞洲法律學會、內地與港澳法學教育聯盟,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最高學府”。

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三校政治系、法律系和輔仁大學社會系合併而成的北京政法學院,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1954年,學校遷址至學院路;1960年成為國家確定的全國重點大學;“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停辦,1978年復辦;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校合併,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1986年,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學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進修學院三院辦學格局。進修學院後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單獨辦學;2000年復併入中國政法大學。

截至2024年1月,學校設有海淀區學院路和昌平區府學路兩個校區;設有21個教學單位、27個本科專業;3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5個。截至2023年9月,共有學生18442人,專任教師1058人,其中博士占比87.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政法大學
  • 外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Zhengfa University 
  • 簡稱:法大、CUPL 
  • 所在地:北京市 
  • 創辦時間:1952年 
  • 辦學性質:公辦高校 
  • 學校類別:政法類 
  • 學校特色雙一流(2017年、2022年) 
    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 
    211工程(2005年)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年)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2012年) 
    2011計畫(2013年) 
    111計畫(2014年)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現任領導:胡明(黨委書記) 、馬懷德(校長) 
  • 本科專業:27個(截至2024年1月) 
  • 碩士點:7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截至2024年1月) 
    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截至2024年1月) 
    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截至2024年1月) 
  • 博士點:3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截至2024年1月) 
    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截至2024年1月)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截至2024年1月)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個(截至2024年1月)(法學) 
  • 院系設定:21個教學單位(截至2024年1月) 
  • 校訓: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 校歌:《情懷法大》 
  • 校慶日:5月16日 
  • 地址:昌平區府學路校區: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昌平校區) 
    海淀區學院路校區: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海淀校區) 
  • 院校代碼:10053 
  • 主要獎項: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 知名教師江平陳光中張晉藩 、李德順 、應松年 
  • 占地面積:604 畝(截至2018年9月)  
  • 教師人數:1058人(截至2023年9月) 
  • 學生人數:18442人(截至2023年9月) 
歷史沿革,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校園文化,學校標誌,精神文化,社團文化,校區情況,海淀校區,昌平校區,行政管理,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校園環境,法鏡,法治廣場,校訓寶鼎,校友情況,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北京政法學院

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三校政治系、法律系和輔仁大學社會系合併而成的北京政法學院。學校最初在北京沙灘紅樓辦學。11月23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北京政法學院”校名,周恩來總理簽發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令,任命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錢端升為院長。11月24日,北京政法學院成立典禮在北京大學禮堂舉行。以錢端升、雷潔瓊、芮沐、王鐵崖、費青、吳恩裕、曾炳鈞、龔祥瑞、樓邦彥、黃覺非、嚴景耀、張錫彤、徐敦璋、汪瑄、陰法魯、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鶴、余叔通、張國華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大師匯集學校執掌教鞭,為新中國的法制建設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鑄就了北京政法學院起步期的輝煌。學校因此迎來了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中國政法大學
1952年毛澤東為北京政法學院題寫的校名
1953年1月14日毛澤東任命錢端升為學院院長。1953年12月,地處北京西郊的學院路41號院(即現今的北京西土城路25號)建成,師生員工陸續由沙灘紅樓遷往學院路新校址。1954年,學院由成立時的受高教部和華北行政委員會的雙重領導改為由法務部領導。
學校建校之初有學生760人,自1952年至1954年同時進行一年制調乾生、兩年制專科生和本科生三種教育,1955年轉變為4年制本科教育;1955年12月高等教育部審定學校法學本科教育計畫,開設29門課程。1958年,北京政法學院下放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後,財務領導關係由法務部轉移到北京市財政局,1959年劃歸北京市教育局。
1960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北京政法學院被確定為新增加的44所全國重點高校之一。
“文革”期間,學院陷入混亂狀態。1966年,學院停止招生;1970年12月,學院被撤銷。1971年初遷往安徽省辦“五七”幹校,翌年4月全體教師、幹部被分配到安徽等省、市、自治區。校舍也劃歸北京市文化局使用,教學設備和圖書資料被調走,一些設施受到破壞。
1978年8月5日,國務院批准復辦北京政法學院。1979年秋,學校恢復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中國政法大學

1980年,彭真提議創辦中國政法大學,並得到了胡喬木的支持,也得到鄧小平同志的親切關懷,三次為中國政法大學選任校長,最終決定由劉復之擔任。
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務部、公安部聯合向中央提交《關於迅速籌建中國政法大學、恢復公安學院和遷建中央政法幹部學校的請示報告》,提出以現有的某所重點大學為基礎,調進一批優秀教師,另選校址,建設“中國政法大學”,並將其列為“全國重點大學”。自此,法務部進行籌備,準備成立“中國政法大學”。
1982年,鄧小平同志提議將籌辦“中國政法大學”作為重要議題討論,在關於加強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確指出,“要抓緊籌辦中國政法大學,把它辦成中國政法教育的中心”。2月,中央任命法務部長劉復之兼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法務部黨組成員陳卓任黨委書記。劉復之因此成為中國政法大學第一任校長。
198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轉了法務部、教育部《關於同意“中國政法大學”成立的正式報告》。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幹校合併,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學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進修生院三院辦學格局。同年5月7日,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大會在公安部大禮堂舉行。中央對中國政法大學的定位是:要成為全國政法教育的中心,總結中國法制建設經驗並使之理論化、系統化,建立完整的中國法學體系;著力培養學生忠於法律、執法如山、剛直不阿的職業道德和革命情操。
1984年12月,法務部部長鄒瑜兼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後,為適應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之需,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學院路41號院已難於適應辦學需要。為適應發展的需要,中央決定為學校選址建設新校區並將建設工程列入“第七個五年計畫”。後校址定在北京昌平(今北京府學路27號)。
1986年6月7日,在昌平新校工地上隆重舉行了新校奠基典禮,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學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進修學院三院辦學格局。進修學院後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單獨辦學。1987年9月,當年錄取的800名本科生和700名大專生到昌平校區報到。9月22日,在昌平新校舉行首次開學典禮。
1991年夏,昌平新校區竣工。同年秋,辦學主體及工作重點從學院路校區轉移到昌平校區。
1997年1月,法務部黨組決定:中國政法大學、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合併,對內稱中國政法大學,對外保留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的牌子。
2000年,學校轉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同年,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單獨辦學的原中國政法大學進修生院,又合併至中國政法大學。同年,學校劃歸教育部。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慶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李鵬分別為學校題詞祝賀。
2005年,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06年4月,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007年5月16日,建校55周年慶典在昌平校區舉辦,標誌著中國政法大學由過去的行業性辦學改變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標準辦學,實現了由單科性向多科性高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由行業性向開放性的歷史性轉變。
2007年,法學一級學科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在中國政法大學會見了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同時,二人為學校中歐法學院揭牌。2011年,學校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大學;2012年5月16日,中國政法大學建校60周年大會在昌平校區大禮堂召開。同年1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
2013年,由中國政法大學牽頭組建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被首批認定為國家“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2014年,“證據科學創新引智基地”獲準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即“111計畫”)立項,是全國唯一獲批的法學類引智基地。2017年被評為“雙一流”建設高校。2019年11月,被全國普法辦公室命名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
2020年6月,發起並加入法學教育創新聯盟。7月,學校與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暨全國法治幹部培訓基地、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揭牌儀式舉行。12月,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簽發《教育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共建中國政法大學的意見》,決定共建中國政法大學。
2021年,被退役軍人事務部授予“退役軍人事務研究基地”稱號。2022年,入選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同年,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國政法大學共同成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
2023年被設立為“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2023—2025年)”。5月,中國政法大學數字社會治理研究院揭牌儀式在京舉行;7月,中國政法大學港澳台法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京舉行;12月,中國政法大學刑事辯護創新發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4年2月26日,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揭牌成立。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24年1月,學校設有21個教學單位、開設27個本科專業。
學校院系及本科專業設定
類別
名稱
教學單位
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學院、光明新聞傳播學院、中歐法學院、法律碩士學院、國際儒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中央政法培訓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法治信息管理學院、體育教學部、培訓學院、紀檢監察學院、國家安全學院
本科專業
法學、偵查學、政治學與行政學、行政管理、國際政治、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經濟學、國際商務、金融工程、哲學、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社會工作、套用心理學、英語、德語、法語、翻譯、新聞學、網路與新媒體、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法治信息管理)、信息與計算科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截至2023年12月,參考來源:

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1月,學校擁有3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學校多個一級學科參評並上榜,其中法學進入A+檔,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1個學科入選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名單。
專業
類別
名稱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法學
政治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理論經濟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哲學
套用經濟學
社會學
心理學
外國語言文學
新聞傳播學
中國史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法律
公共管理
工商管理
社會工作
翻譯
金融
國際商務
新聞與傳播
套用心理學
審計
漢語國際教育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法學
政治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理論經濟學
“雙一流”建設學科
法學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法學
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
政治學
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學科
證據科學
學科評估A+
法學
截至2024年1月,參考來源:

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9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058人,其中高級職稱718人,博士生導師320人、碩士生導師884人,博士學位獲得者占比達87.7%。
學校部分師資力量
類別
名稱
學校終身教授
江平、陳光中、張晉藩、李德順、應松年
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
江平、張晉藩、陳光中、潘漢典、巫昌禎
全國有突出貢獻的法學家
應松年、黃進、朱勇、馬懷德、樊崇義、王衛國、卞建林、鄭永流、趙旭東
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
汪海燕、薛剛凌、馬懷德、王萬華、雷磊等
全國優秀教師
江平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王衛國
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張晉藩
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獎
商磊、李永軍、龐金友、劉玫
僅部分列舉

教學建設

截至2024年1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5個,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0個。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4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9門,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21門。
質量工程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特色專業
法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
社會學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法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
社會學
思想政治教育
新聞學
行政管理
哲學
經濟學
國際政治
英語
國際商務
公共事業管理
網路與新媒體
套用心理學
工商管理
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
法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英語
漢語言文學
套用心理學
工商管理
金融工程
社會工作
偵查學
德語
翻譯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
法商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教學團隊
法制史教學團隊
政治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國家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
法學實踐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法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截至2023年12月,參考來源:
優質精品課程列表
課程類別
課程名稱
國家級精品課程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中國法制史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商法學
民法學
刑事訴訟法學
憲法學
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
海商法
中國法制史
民法
國家賠償法學
商法學
經濟法總論
國際法
憲法學
國際司法
刑法案例研習
中國社會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法律邏輯
法律英語與法律文化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商法學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中國法制史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中國法律史研討課
法學方法論
中國法律史
知識論
周易概論
個體經濟學
犯罪心理學
刑事法與刑事法律科學診所
政治學原理
中國法律史(古代部分)
法理學
民事訴訟法
證據法學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學
越軌社會學
律師實務
國際政治經濟學
影視藝術欣賞
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
口述當代中國外交
國際私法
中國法律史
犯罪心理學
民事訴訟法
當代中國社會
政治經濟學(二)
國際法
國際經濟法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中外文學名著導讀
刑事訴訟法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統計學
中華文明通論
國際政治經濟學
經濟法
法律英語視聽說
憲法學
刑法學總論專題
民事證據法
參考來源:截至2023年12月
  • 教學成果
2022—2023學年,學校獲批3個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其中,實踐條件和實踐基地建設項目1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1個,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項目1個;有4部教材課件獲評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材課件”。2021年,學校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13項。
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
獎項
名稱
特等獎
新時代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培養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西部建設者——新時代西部高質量高等教育辦學實踐
一等獎
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下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模式
團隊育人、課堂支撐與教改驅動:新時代政治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創新與實踐
法商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二等獎
內外協同共破壁壘:司法實務全流程模擬教學模式改革
德法兼修七位一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模式創新
法律職業倫理思政育人模式的創新實踐
三階遞進實踐前置: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養的中國方案
融通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法律心理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MOOC+線上翻轉+主體互動:思政課深度學習法的探索與運用
涉外法治人才多語種能力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月,學校先後與58個國家和地區的297所大學、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加入全球法學院聯盟、歐亞太平洋聯盟、中國—中東歐國家高校聯合會、亞洲法律學會等國際團體,發起成立內地與港澳法學教育聯盟。學校中歐法學院,是中國政府和歐盟在法學教育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學校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合作舉辦國際法專業雙碩士學位項目;學校先後在英國、羅馬尼亞、巴貝多共建3所海外孔子學院。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學校設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專門研究機構,有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1個,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師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聯繫單位1個,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基地1個,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1個,與最高人民檢察院等省部級以上國家機關共建高層次研究基地16個。另有在編研究機構9個,新型研究機構8個。
學校部分科研平台
類別
名稱
習近平法治思想專門研究機構
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
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實驗室(數據法治研究院)
國家高端智庫培育單位、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訴訟法學研究院、法律史學研究院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師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
法治政府研究院
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聯繫單位
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協同創新中心
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其他機構
比較法學研究院、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
資料來源:

科研成果

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到《物權法》,學校參與了共和國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論證和起草。截至2007年該校已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國家主要法律的立法工作,推動中國的法治化進程。
2017年7月,學校終身教授張晉藩歷主持編纂的《中國少數民族法史通覽》出版發行。截至2020年8月,學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37項,其中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8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1項,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6項;張晉藩教授的《中國少數民族法史通覽》和蔡拓教授的《全球學導論》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獲得二等獎14項。截至2021年,五年間,學校共出版著作1124部,其中出版學術專著425部,發表論文5909篇,其中CSSCI論文2555篇,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426篇。
學校部分科研成果
時間
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獲獎等級
2017年
《法制“鏤之金石”傳統與明清碑禁體系》
專著
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
2019年
中國證據法治發展報告:1978-2014(8冊)
專著
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
2019年
鑑古明今——傳統法文化的現實意義
專著
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
2019年
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
論文
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
2019年
北京市重大突發事件心理援助體系構建
專著
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
僅部分列舉,參考信息:
學校部分重大科研項目
年份
課題
基金
2020年
數據法學的內容和體系研究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2021年
當代西方國家政治極化的源起與影響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21年
中歐貿易與投資關係的跨學科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21年
當代歐洲左翼政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後真相時代的事實與價值問題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公共建築的政治文化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傳統中國無主物法律制度及其現代意義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緊急狀態下克減人權的標準與實踐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行政法上第三人的權利保護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中國輕罪治理模式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刑事訴訟質證規則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中國律師刑事辯護權利保障機制問題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治化的困境與克服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中美金融競爭—大國博弈與規則革新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非常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我國失智老人家庭照護模式及其對照護者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後疫情時代的多邊主義與世界秩序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清代中期法律變革與國家治理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清至民國華北的旗地撥補與鄉村社會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明代公案小說海內外文獻整理及其與法律文本互動關係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著作權立法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基於國際法的突發公共事件國際傳播及國際話語權提升策略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一般項目
2021年
先秦兩漢儒學視域中的“制器”觀念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21年
貨幣創造視角下中國影子銀行的巨觀效應及政策調控影響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21年
我國基層政府績效評估機制最佳化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21年
環境健康權保護的公私法協動進路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21年
國有企業國際經貿規則中的中國方案構建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21年
國家公園體制中的保護地役權制度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21年
行政訴訟起訴期限類型化構建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21年
我國刑事證明標準的實踐樣態與認知模式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21年
區塊鏈共識機制對全球治理規則制定的啟示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21年
新冠肺炎疫情下基於大數據的歐洲右翼民粹主義發展新趨勢及中國應對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21年
制度史視野下的唐代詩歌教育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2021年
新時代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融合及實踐創新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2023年
防範系統性風險與健全金融穩定長效法律機制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2023年
中國反壟斷法全過程實施模式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2023年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與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研究
國家社科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僅部分列舉,參考信息: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內最早建立的以政治法律資料信息為重點的高校圖書館。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政法學院圖書館,是全國政法院校圖書館協作委員會主任館,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成員館。圖書館由海淀校區圖書館和昌平校區圖書館兩個分館組成,截至2023年底,館藏文獻資源約280萬冊,數字資源量中電子圖書241萬冊,電子期刊131萬冊。
其中,海淀校區圖書館總建築面積約2.68萬平方米,截止2023年底,海淀校區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共201.3萬冊;昌平校區圖書館文淵閣和法淵閣總面積為1.3萬多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昌平校區圖書館文獻資源共78.7萬冊,其中法淵閣52.1萬冊,文淵閣26.6萬冊。
  • 學術期刊
政法論壇》是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以反映法學研究成果為主的專業學術期刊。該刊為第一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期刊暨2021年度優秀期刊、教育部社科期刊“名刊工程”入選期刊、高校社會科學名刊、全國三十佳社科學報、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CL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政法論壇》
比較法研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法學期刊,創刊於1987年1月。該刊系純學術性期刊,屬開放性學術園地,主要刊載比較法學研究的學術論文,設欄目有“論文”“人物與思想”“法學譯介”“法政時評”“人文對話”等。該刊入選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CL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比較法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創刊於2007年9月,由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是一份法學特色鮮明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學術刊物,雙月刊。該刊創刊以來,首發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複印資料》等刊物轉載的篇次,在中國政法類院校學報中名列前茅。該刊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行政法學研究》創刊於1993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是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級人大法制工作機構、政府法制部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工商、稅務、土地管理、環保等行政執法部門的法學專業期刊,設有學術專論、青年論壇、行政複議、審判時間等常設欄目。該刊是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已被列入“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CL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法律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精品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該刊已經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北大法律信息網等。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行政法學研究》
《法大法律評論》(原《研究生法學》)創刊於1983年,是由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主辦的法學學術刊物,旨在為青年學者提供思想碰撞、觀點交鋒的平台。在四十一年的發展歷程中,《研究生法學》秉持著培育新人、繁榮學術的辦刊理念,刊載了大量富有學術影響力的作品。馬懷德胡建淼趙旭東舒國瀅龍衛球薛剛凌肖建華李居遷等本刊作者或編輯現已成為了學界中堅力量。在即將邁入第五個十年之際,編輯部決定對刊物進行改名和改版。自2024年起,《研究生法學》改為《法大法律評論》並由法律出版社公開出版,每年出版兩輯。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法大法律評論》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原《法大研究生》)創刊於2014年,系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主辦哲學社會科學類系列出版物,每年公開出版發行兩輯。本刊秉持繁榮研究生學術的初心使命,充分聚焦哲學社會科學前沿,誠懇邀約聚焦本土問題、闡釋獨到內容、邏輯嚴謹縝密、恪守學術規範的高質量學術佳作,為致力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及學術創新的青年學子提供助力、搭建舞台。《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將秉承《法大研究生》的辦刊宗旨,精心擷取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哲學、文學、新聞傳播學等學科以及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研究成果以供刊發。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

校園文化

學校標誌

中國政法大學前身“北京政法學院”校名由毛澤東主席於1952年題寫。後學校更名,鄧小平為學校題寫了“中國政法大學”校名。
中國政法大學校徽的整體圖形為學校的中英文名稱環繞橄欖枝托起的正義劍和天平,中文為鄧小平題寫的“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中國政法大學校徽
“揮法律之利劍,持正義之天平;除人間之邪惡,守政法之聖潔”是中國政法大學學生的莊嚴承諾。標誌中一把懲惡揚善的正義之劍,一座象徵法律公平公正的天平,正是這一追求的體現。
紅色象徵著莊嚴,白色象徵著公平。校徽上剛柔兼濟的圖形,寓意了法、理、情。橄欖枝象徵著和諧與生機。劍柄上的“1952”,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北京政法學院的建立時間。
中國政法大學校旗為紫禁紅旗面,旗面正中為白色中英文校名及校徽,中文為鄧小平題寫的“中國政法大學”。標準規格為192厘米長、128厘米寬。
學校標識色為確定色值的紫禁紅,輔助色為白色和橙色。

精神文化

學校的校訓為“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厚德”被放在首位,強調為人,“明法”是為事的規矩、法度,“格物”是為學,而“致公”是為人、為事、為學的最終目的。八個字彰顯了作為法科院校獨特的精神和價值,法大師生也堅持著對校訓的整體把握和全面踐行,而具有法大特色的法律援助事業正是法大學子實踐校訓的良好平台。
2006年,學校以玉蘭花為校花,取其聖潔純淨,莊嚴清澈,凌寒馨香的特質,既象徵著法學的嚴肅,又象徵了人文等學科的溫潤。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玉蘭花
校歌
《情懷法大》
張晉藩作詞
郭小虎作曲
軍都山下 小月河邊
矗立著政法教育殿堂
鑄就厚德品格 淬礪明法鋒芒
為民族昌盛 為祖國富強
為民族昌盛 為祖國富強
行致公以追求社會和諧
勤格物以探索真理之光
黃鐘大呂發自微音
滄海洪波源於涓流
看我法大學子 明朝國之棟樑
看我法大學子 明朝國之棟樑

社團文化

學校社團部門總體分為學生組織和興趣類社團。截至2022年,學校學生組織分為校級組織與院級組織,其中校級學生組織有:校學生委員會、校學生會、學生社團聯合會、青年志願者協會、藝術團、團委宣傳中心、團委政策研究中心、團委組織部、青年成長服務中心、新聞通訊社、勤工助學服務中心等。院級學生組織有:各院學生會、學委會、新聞中心、團總支等。截至2024年,學校共有24個興趣類社團,如345詩社、X-Self輪滑社、電子競技社法、鑑古今法律史研習社、法律評論社、府學路27號急救隊、國標舞協會、滑雪協會、軍事愛好者協會等。
學校社區定期組織相關活動,如2023年,書畫藝術協會前往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進行書法交流;農村與法治研究會、西部志願者協會、準律師協會組織開展普法活動;準律師協會、農村與法治研究會、法鑑古今法律史研習社、案例研究會等社團一起開展了多場模擬法庭活動;公共政策與全球治理研學社組織了第十二屆中國政法大學模擬聯合國大會;光政辯論協會組織了論衡·千帆賽季辯論賽;國際時政論壇組織了模擬外交談判賽等。

校區情況

中國政法大學擁有兩個校區,分別是海淀區學院路校區和昌平區府學路校區。

海淀校區

海淀區學院路校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占地面積154畝平方米,無本科專業,設研究生教學。該校區有法治天下碑、揚帆雕塑、錢端升紀念館、湖心亭、老1、2、3號樓等建築或景觀。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海淀校區

昌平校區

昌平區府學路校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占地面積450畝平方米,是中國政法大學本部所在,設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學。該校區的主幹道為“憲法大道”,有一處小廣場為“法治廣場”;昌平校區法學類圖書館名為法淵閣,1990年12月建成,原名“圖書館”,2007年教學評估時改名為“法淵閣”;昌平校區中有法鏡、法鼎、拓荒牛、錢端升銅像、謝覺哉銅像、彭真銅像等雕塑。

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
黨委副書記
馬懷德、剛文哲王立艷黃瑞宇
紀委書記
剛文哲
副校長
黨委常委
胡明、馬懷德、剛文哲、李雙辰、時建中、常保國、李秀雲、王立艷、黃瑞宇、盧春龍、王敏、劉琳琳
截至2024年8月12日,來源參考:

歷任領導

歷任書記
姓名
任期
戴錚
1952年8月至1953年1月
武振聲
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
劉鏡西
1954年11月至1957年1月
劉鏡西
1957年3月至1966年5月
曹海波
1979年6月至1982年12月
雲光
1982年12月至1983年2月
陳卓
1983年2月至1988年6月
楊永林
1988年6月至2001年9月
石亞軍
2001年9月至2017年7月
來源參考:
歷任校長
姓名
任期
錢端升
1952年8月至1958年
曹海波
1979年3月至1982年12月
劉復之
1983年2月至1984年12月
鄒瑜
1984年12月至1988年6月
江平
1988年6月至1990年2月
陳光中
1992年5月至1994年3月
楊永林
1994年3月至2001年9月
徐顯明
2001年9月至2009年2月
黃進
2009年2月至2019年4月
來源參考:

校園環境

法鏡

法鏡位於昌平校區主樓前方,由83名本科生校友捐贈。法律之鏡,其名稱來源於“明鏡高懸”,象徵著古代清官志向,現在象徵著法律的公平。方與圓的結合,取自《孟子·離婁上》的“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之意,體現了法律的尊嚴。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法鏡

法治廣場

法治廣場於2007年10月建成,位於昌平校區法淵閣東側。有兩個主題牆,其中一個以“蘇格拉底之死”為主題,表達蘇格拉底服刑前與弟子們告別的場景。另一堵牆以1948年12月10日第三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全文為主題。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法治廣場

校訓寶鼎

校訓寶鼎位於昌平校區禮堂南側,於2007年8月落成,由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捐贈。高3.2米,由錫青銅製成。它的基本形狀是鼎,上面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紋、環紋等圖案。正面銘文是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於2002年5月在50周年慶典上正式發表。
中國政法大學(法大)
校訓寶鼎

校友情況

自建校以來,該校已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國家主要法律的立法工作,推動中國的法治化進程。中國法大培育了一批批具有學術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學子,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高層次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1/3,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司法工作者中1/10均來自中國政法大學。
學校部分知名校友
界別
校友
學術科教
王家福、鄭成思、賀衛方、王保樹、馬俊駒、儲槐植、陳瑞華、胡建淼、王裕國、王衛國、高鴻均、陳衛東、馬懷德、龍衛球、卞建林、薛剛凌
司法機關
賀榮、張述元、李 靜、吉羅洪、藍向東、趙增國、葛慶龍、馬國、陳國慶、孫謙、丁順生、楊春雷、王晉、田雲鵬、傅信平、李永君、馬立娜、焦慧強、王迪、徐明、於世平、趙郭海、周溯、張耕、莫文秀、劉學文、王秀紅、王建明、肖聲、何素斌、邢寶玉
黨政機關(省部級)
郝明金、應勇、沈春耀、袁曙宏、趙大程、韓長賦、陳訓秋、郎勝、王雁飛、劉玉江、王進義、齊靜、任愛榮、陳輻寬、王立山、劉登山、藏傑斌、李喜春、王成國、孫軍民、劉超、鄭人豪、郄英才、王濟民、聶智勝、李永寧、鮑劍、郝忠祥、羅志軍、袁純清、強衛、王勝明、李至倫、鄭增茂
首批大法官校友(2002年3月授予)
沈德詠、吳家友、李玉成、李玉臻、陳旭、韓雲萍、黑俊英
首批大檢察官校友(2002年3月授予)
趙虹、陳大豪、索維東、鮑紹坤、郭永運、秦醒民
其他領域
馮世勇、李曙光、龐繼英、徐軍、尋健、梅向榮、彭雪峰、張學兵、蔡重星、夏華、王廣發、彭雪峰、李偉斌、楚方、慕容雪村、屠化、鐘平、傅堯、張金龍、盤繼彪、沈鵬、王貝貝
僅部分列舉,排名不分先後,參考資料:

所獲榮譽

學校部分榮譽
時間
獎項
2011年
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組織工作突出貢獻獎
2017年
北京高校辯論公開賽冠軍
2019年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青年人文知識競賽”優秀組織獎
2023年
第十屆全國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團體一等獎
2023年
第十四屆“貿仲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庭辯論賽二等獎
僅部分列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