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歷史(法國史)

法國歷史

法國史一般指本詞條

法國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蹟大約200萬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在法國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占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

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蘭西
  • 外文名:France,Fraunce 
早期歷史,史前時代,凱爾特人入侵,羅馬人入侵,日耳曼人入侵,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加洛林王朝,法蘭西的雛形,王權時期,法國大革命後,兩次世界大戰,大戰以後,

早期歷史

史前時代

遠古時期,在法國的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儘管歐洲不能與非洲的考古記錄相比,因為非洲發現了400萬年以前的人類遺蹟,而在法國發現的人類祖先的遺蹟則是200萬年以前的。特別是在法國發現的直立人類的生物遺蹟大約是屬於50多萬年以前的;然後發現的是穴居人,他們出現在公元前10萬年,特點是身材矮小粗壯,頭顱碩大,面部多皺紋,五官突出。但是這些人類(尼安特人)和今天的法國人並沒有關係,直到公元前4萬年時遷入歐洲的印歐人後,才發生變化——其原因完全不得而知——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人類。
在法國發現從舊石器時代鐵器時代各個時期相當系統的人類文化遺蹟,包括30~40萬年前的人類頜骨化石,法國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里約2萬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動物壁畫,法國西部的3000~4000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墳,以及各種式樣的生產工具與藝術創造。

凱爾特人入侵

參見詞條:凱爾特人
公元前1000年左右凱爾特人自中歐山區(今德國南部和奧地利地區)遷居於法國境內。對於這一時期的歷史,第一個觀點,在地中海文明的影響下,社會發生了逐漸的變化,外來民族逐漸擴散。第二個觀點,凱爾特侵略了原住民的領土,這些原住民從前史一直到凱爾特人的來臨前,變化很小。而實際上既發生了漫長的文化擴散過程,也發生了凱爾特人的入侵(前500年至前2世紀)。
凱爾特人入侵凱爾特人入侵
一部分凱爾特人從內陸地區越過萊茵河進入法國東北部,在塞納河以北,阿登山區以西和以南的地區定居。公元前500年以後,法國已成為凱特人主要的居住地區。之後他們曾經一度廣泛分布在歐洲大陸上,先後征服了今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區。
鼎盛時期的凱爾特人占據著大片土地,幾乎可與後來的羅馬帝國媲美。然而,他們最終沒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羅馬人入侵

參見詞條:高盧人羅馬帝國
羅馬人把居住在現法國、比利時瑞士荷蘭德國南部和義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統稱為高盧人,把高盧人居住的地區稱為高盧。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侵入高盧,征服高盧南部,建立了納爾博南西斯行省。公元前58~前51年,高盧的其餘部分又為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率領的羅馬軍隊所征服。屋大維統治時,把高盧分為4個行省。公元1世紀末~2世紀,高盧經濟繁榮,農業、紡織業、冶金業均有發展。城市中點綴著羅馬式的建築物,如神廟、凱旋門、競技場和劇場,羅馬式公路貫穿高盧全境。奴隸制莊園廣泛流行。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統治時期(公元41~54年),高盧地方貴族開始進入元老院,逐漸和羅馬統治階級合流,促進了高盧的同化。高盧人民在羅馬的重稅政策和高利貸的壓榨下,生活艱難,幾次起義。3世紀,羅馬奴隸制度危機波及高盧,引起高盧商業和手工業衰落,城市凋敝,並不斷遭到日耳曼部落的襲擊。曾經一度脫離羅馬帝國獨立。
高盧高盧

日耳曼人入侵

參見詞條:日耳曼人
5世紀初,高盧形勢急劇惡化,勃艮第人侵入萊茵河西岸。418年,西哥特人以帝國同盟者身份獲得高盧西南部阿基坦。486年法蘭克人(位於萊茵河下游的日耳曼人的部落聯盟,講古法蘭克語)征服高盧北部。6世紀中葉,法蘭克人統治整個高盧後改稱法蘭克,並建立法蘭克王國,高盧之名遂廢。
5-6世紀的法國5-6世紀的法國

法蘭克王國

墨洛溫王朝

486年,法蘭克人在克洛維一世的帶領下戰勝羅馬帝國在北部高盧的最後統治者西格里烏斯。這場勝利使用法蘭克人的統治擴張到了羅亞爾河以北地區,並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並且以自己祖父的名字將王國命名為墨洛溫王朝。克洛維本來只不過是眾多法蘭克小國王中的一個,他接受了依然有作用的羅馬管理機構,消滅其它法蘭克小王國,建立了一個日耳曼人-羅馬人的國家。後來他將現時北部和中部法國地區納入統治,並在496年將羅馬天主教定為國教。隨後在507年中,在阿摩里卡人的幫助下,克洛維一世戰勝了土魯斯西哥特王國,將其趕往西班牙並趁機占領了今阿基坦的大部分地區。法蘭克基本統一了今法國國土。
克洛維一世接受洗禮克洛維一世接受洗禮
511年克洛維死後,他的王國被四個兒子瓜分。雖然他的後代不時得以統一整個帝國,但在日耳曼人的傳統影響下,帝國往往在帝國父親死後被分給他的兒子。639年達格貝爾一世死後,他的兒子得以再次繼承一個統一的王國,但國家的實權掌握在宮相手中。從657年到662年,一個宮相的兒子以被國王收養的方式得以登上王位。687年,奧斯特拉西亞的丞相中丕平二世戰勝了整個王國的統治者,為丕平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上升鋪平了道路,但當時丕平還不敢篡權。
714年丕平死後,國內發生了爭權內訌,719年,查理·馬特獲勝。以兇殘著稱的馬特面臨著內憂外患。在王國內始終有不同的部落試圖推翻他的統治。732年,他與過去的敵人一起在都爾戰役中戰勝了入侵的阿拉伯人。他被認為為西方世界天主教信仰的拯救者。此後他向東戰勝了弗里斯蘭人薩克森人、巴伐利亞人和阿拉曼尼人,這些勝利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737年法蘭克國王死後,馬特成為帝國的唯一統治者,但像他父親一樣,他沒有國王的稱號。按日耳曼人的傳統,馬特在死前將帝國分給了他的兩個兒子丕平三世和卡洛曼。
6世紀初的法蘭克王國6世紀初的法蘭克王國

加洛林王朝

在此後的鬥爭中,丕平三世獲勝,751年他按舊約中的儀式塗油登基成為國王。三年後,教宗斯德望三世再次為他塗油。754年,丕平同意將拉文納送給教宗,而教宗則認可卡洛林王朝為法蘭克王國的國王。755年開始,教宗開始要求丕平遵守諾言,丕平兩次對倫巴底人作戰並將所有贏得的土地送給了教宗,這樣丕平實際上成為教皇國的創立人。768年丕平死,王國分裂為兩部分。
丕平三世丕平三世
丕平之子查理的弟弟死於771年,這樣查理就成為帝國的唯一統治者了。查理依然受他父親與教宗之間的條約束縛,由於倫巴底人不承認這個條約,他繼續與倫巴底人作戰。774年他占領了整個倫巴底王國。778年將巴伐利亞納入統治,796年打敗了多瑙河平原的阿瓦爾人,801年將南部邊境推進至巴塞隆納而與伊斯蘭教的西班牙領地接壤,並在大肆征伐後終於在804年征服了薩克森人。
768年的法蘭克王國768年的法蘭克王國
加洛林王朝疆域加洛林王朝疆域
800年12月25日查理在羅馬被利奧三世加冕為皇帝,史稱查理大帝,這是他權利的頂峰。

法蘭西的雛形

加洛林王朝崛起得快,沒落的也很快。查理曼的統一帝國,只有其子法王路易一世可以維持。其孫輩於843年簽署《凡爾登條約》,將統一帝國瓜分成三個部分:西法蘭克王國,即法蘭西,演變為後來的法國;東法蘭克王國,即德意志,演變為後來的德國;中法蘭克王國,即義大利,演變為後來的義大利。所以很多人將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二世(禿頭查理)當做法蘭西的第一位國王.法國Fraunce在中世紀後期開始成為歐洲一股強大的力量.
王國後來在855年的普呂姆分割、870年的墨爾森條約和880年的利貝蒙條約中又多次被細分。此後法蘭克王國再沒有被統一過。各個不同的王國部分發展出不同的習俗、民風、語言,成為了獨立的國家。有一段時間裡,人們還稱分開的國家為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但約一百年後這些稱呼也都消失了。只有西部的“法蘭西”繼續使用法蘭克這個名字,而東法蘭克王國則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繼續維持著羅馬皇帝的傳統。
分裂的法蘭克王國分裂的法蘭克王國

王權時期

卡佩王朝
參見詞條:卡佩王朝
最後在斷斷續續的權力爭奪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覆滅的後塵:
卡佩王朝領地變更卡佩王朝領地變更
西法蘭克國王羅貝爾一世的孫子法蘭西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果·卡佩在987年建立了卡佩王朝。它與其旁支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奧爾良王朝將統治法國超過800年之久。
卡佩王朝的崛起使法國發展出新的政治架構:君主承認擁有領土的貴族對其疆土的行政管理權,以換取他們有限度的忠誠和軍事支持。這制度令卡佩王朝直接控制的疆土限於塞納河中游及毗鄰地區。另一方面,強大的諸侯,譬如10世紀和11世紀時布盧瓦伯爵,通過聯姻及扶植弱勢貴族而積累了數目可觀的領地。911年割與維京人諾曼第公國,成為了後來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國的根據地。1066年,威廉成功奪得英格蘭的王位,是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威廉仍保留諾曼第公爵的稱號和封地,並將其傳給以後的歷代英格蘭國王,埋下了日後英法兩國衝突的導火線。1154年,法國的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國王位和諾曼第公爵,是為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亨利將自己在法國領地(安茹及諾曼第)歸入英格蘭王室。再加上1152年他迎娶了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前妻阿基坦的艾利諾女公爵,令他的勢力擴展到法國西南部。這些事件令英法兩國關係日益緊張,最終導致英法百年戰爭。
13世紀,法國王室將不少南部的領土收歸中央,煽動了基督徒屠殺異教徒的浪潮(1209年為最高峰期),並把藉此將南部的朗基多克省收為皇家家族領地。腓力四世試圖奪取弗蘭德爾地區(1300年),但在兩年後,法軍終在發生於科特賴克的金靴刺之戰中,被弗蘭德爾城邦聯軍擊退。
瓦盧瓦王朝與百年戰爭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身亡,卡佩王朝絕後。瓦盧瓦王朝成員腓力六世繼承王位。但是英王愛德華三世,前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宣稱自己是法國王位唯一合法繼承人。此王位爭議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
法軍在1337年至1360年間節節敗退,瀕臨亡國。但在1369年至1396年間轉入反攻。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在阿金庫爾戰役的勝利,令瓦盧瓦王室失去其他貴族家族的支持,最終7年後巴黎淪陷,1420年《特魯瓦條約》簽署,導致法國王室對羅亞爾河以南的管治權大大削弱。
百年戰爭形勢百年戰爭形勢
1428年,英軍更進一步,占領了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並且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此舉再次激起了法國人的愛國熱情,紛紛起兵反抗。次年,女英雄聖女貞德率軍馳援奧爾良,擊退了英軍。並在歷史名城蘭斯擁立查理七世為新任法王。但貞德很快被勃艮第人逮捕,並交與英軍。在英軍宗教審判所的不公道的審訊下,貞德被判為異端,於1431年被釘上十字架,活活燒死。
聖女貞德聖女貞德
後來英國內部發生衝突,再加上法王和勃艮第公爵菲利浦的和解,導致法國漸漸反敗為勝。最終陸續收復巴黎(1436年)、諾曼第(1450年)及波爾多(1453年10月)等地,法軍獲得最後勝利,收復了除加來外的全部領土。在這場戰爭以後,法王逐步加強中央集權,並分別將勃艮第(1477年)和布列塔尼(1491年)收歸中央。
從1494年起,瓦盧瓦王朝同哈布斯堡王朝為爭奪義大利而連年作戰,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爭奪德法邊境土地,從而揭開了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長期爭霸鬥爭的序幕。直至1559年《卡托-康布雷西條約》締結後才停戰。法國取得加來和梅斯圖爾凡爾登3個主教區的統治權。1562~1598年又爆發胡格諾戰爭
百年戰爭時期,王權一度衰落,15世紀初,王權逐漸加強,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法國的統一,法蘭西斯一世(1515~1547在位),建立君主專制。瓦盧瓦王朝時期,市民階層迅速崛起,作為第三等級的代表開始與特權等級角逐。
法國的文藝復興在瓦盧瓦王朝時期達到高峰。此外,此時瘟疫(黑死病,一般被認為認為是腺鼠疫)在歐洲肆虐,從從義大利迅速地傳播到羅納河谷地,並且蔓延至法國的大部分地區。
波旁王朝
參見詞條:波旁王朝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啟蒙運動七年戰爭
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因無子嗣,王位由納瓦爾亨利四世繼承。至此,瓦盧瓦王朝結束,波旁王朝開始。亨利四世即位後,主動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胡格諾戰爭,令法國的經濟得以復甦。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寬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業者留在法國,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繁榮。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寬容政策,隨著他的駕崩而被終止施行。其後經過主教大臣黎塞留馬扎然的整頓,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亨利四世亨利四世
路易十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力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同時,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長期戰爭,使法國東部邊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
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專制王權日趨衰落。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愈來愈不相稱,他們對關卡制度、行會條例和不公平的徵稅制度極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抨擊天主教會和專制王權,傳播科學知識,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國封建制度陷於嚴重的危機。
路易十四路易十四
另外,十八世紀法國捲入一連串的戰爭,1702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40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54年的七年戰爭等,到七年戰爭結束的時候,法國國力大衰,並喪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

法國大革命後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年)
參見詞條:路易十六法國大革命
面對財政危機,愈來愈多的法國百姓被不稱職的國王路易十六,以及持續漠不關心的頹廢貴族所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中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了激進的情緒,終於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頭一年,第三等級的革命民眾在6月發表了《網球廳宣誓》,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獄,10月凡爾賽婦女運動迫使法國王室在10月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與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的鬥爭所主導。
路易十六路易十六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斷出現的外部壓力實際上在法國革命中起到了主導角色,179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這場戰爭取得了一個世紀以來法國未曾取得的勝利,並使法國間接控制義大利半島和萊茵河以西的領土。
攻占巴士底獄攻占巴士底獄
在國內,派系鬥爭及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的產生。羅伯斯庇爾雅各賓派倒台以後,督政府於1795年掌權,直到1799年拿破崙上台後才告一段落。
法國大革命形勢法國大革命形勢
現代社會在法國革命中拉開帷幕,共和國的成長、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思想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大規模戰爭的出現都是此次革命的標誌性產物。在作為近代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而受到讚揚的同時,法國大革命也因期間所出現的一些暴力專政行為而為人詬病。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年)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1804年,拿破崙稱帝,改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法國對外發動了一連串戰爭(被稱為拿破崙戰爭),多次打敗反法同盟,把法國的影響力擴至整個西歐波蘭
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波拿巴
1805年8月9日,奧地利帝國、英國、沙俄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崙宣戰。12月初,法軍在拿破崙的指揮下,與俄奧聯軍在奧斯特里茨村激戰,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決定性勝利。12月27日,拿破崙與奧地利皇帝簽訂《普萊斯堡和約》,反法同盟瓦解,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正式宣告終結。
拿破崙帝國拿破崙帝國
1813年歐洲結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在萊比錫戰役中被擊敗,各附庸小邦國乘機起來擺脫法國管治,拿破崙陷入困境。1814年聯軍向法國進軍。3月30日,巴黎淪陷;4月6日,拿破崙被迫退位,並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繼而復辟。然而,拿破崙再次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並在1815年3月20日進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不久,歐洲各君主國重新調集重兵,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覆沒,拿破崙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至聖赫倫那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病逝。
拿破崙重回法國拿破崙重回法國
拿破崙反法同盟的戰爭拿破崙反法同盟的戰爭
波旁王朝復辟(1814年-1830年)
參見詞條:路易十八
拿破崙帝國破滅後,路易十八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
奧爾良王朝(1830-1848年)
在那一年法王查理十世試圖推行鎮壓法令,觸發一場叛亂,史稱“七月革命”。革命過後,法國國會讓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三世以法王路易十三的後代支系第八代孫的身分繼承王位,正式稱號為“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浦。由於他以波旁-奧爾良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成為波旁-奧爾良王朝。
路易·菲利浦採取中間路線,但依然無法解決法國經濟持續衰退的問題。1846年的工農業蕭條,令他被迫於1848年退位。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自此以後,沒有任何一位波旁王室及其分支成員能再次統治法國,而法國波旁王朝而正式落下帷幕。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1852年)
“二月革命”是法國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七月王朝是由銀行家、交易所經紀人、鐵路大王、大礦主、大森林主、大地主組成的金融貴族執政的政權。
1848年拉馬丁(Lamartine)成立了臨時政府,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2月,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共和國總統。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年-1870年)
1848年12月10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總統。1849年5月13日選舉立法議會,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為核心的秩序黨獲多數席位。憲法規定總統不能直接連任,波拿巴要求修改憲法,立法議會多數反對。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解散議會,建立專政體制。1852年12月 2日宣布成立帝國,波拿巴被封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三世
為了改變1815年以來法國的孤立狀態,爭奪歐洲大陸優勢和進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崙三世進行多次對外戰爭。法國在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中聯合英國、土耳其與撒丁反對俄國,擊敗俄國後確立了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後又聯合義大利反對奧地利,得到薩瓦尼斯。1860年簽訂《法英商約》,實行自由貿易。
克里木戰爭後至18世紀60年代初是第二帝國發展的頂點。但是,勞動人民深受剝削壓迫,工人運動重新高漲,共和派加強鬥爭。第二帝國支持羅馬教皇阻撓義大利統一、武裝干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等一系列失策,使法國陷入困境。
普法戰爭形勢普法戰爭形勢
為了擺脫國內危機和重奪歐陸優勢,1870年7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藉口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法軍戰敗,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投降。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1870年9月4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對逼近巴黎的普魯士軍隊採取了屈膝投降的態度。1871年2月,同德國(當時普魯士隸屬於德意志的一個邦聯國)草簽了條約,同意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並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的一部分給德國。同時,調集軍隊,準備解除巴黎人民國民自衛軍的武裝。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軍企圖奪取巴黎市內的蒙馬特爾高地和梭蒙高地時,被人發現。巴黎人民奮起反擊,當晚就占領了城內的戰略要地,臨時政府總理梯也爾狼狽逃出巴黎,遷往凡爾賽。不久,巴黎公社成立。資產階級政府不甘心失敗,對巴黎公社發動了進攻。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巴黎城內的政府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戰鬥非常慘烈,最終以巴黎公社的失敗而告終。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巴黎公社起義巴黎公社起義

兩次世界大戰

1870年後,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準備對德復仇,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與英國締結協約,三國協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通過《凡爾賽和約》收復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一些殖民地,但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1914~1940年,內閣變更45次之多。在1920年,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奇諾防線,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占領德國魯爾區。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赫里歐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1926~1929年普恩加萊統治時期,出現了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
但英國法國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
德軍入侵法國形勢德軍入侵法國形勢
納粹德軍在1940年6月繞過馬奇諾防線,法國節節敗退,德軍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包括富有的阿爾薩斯-洛林
德占區與維希政府德占區與維希政府
維希政府(1940年-1944年)
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在法國南部的維希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
維希政府時代維希政府時代
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徵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
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希法國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占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貝當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1944年-1949年)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1945.9~1958.10)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鬥和制訂新憲法的鬥爭。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大戰以後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9-1957年)
參見詞條:戴高樂
對於戰後法國應建立什麼樣的共和國問題,各派政治力量意見分歧: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左翼要求制訂一院制的民主憲法;戴高樂派要求削弱議會,加強總統權力;以人民共和黨為代表的第三勢力堅持恢復第三共和國時期的議會制度。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1946年10月通過第四共和國憲法,宣告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夏爾·戴高樂夏爾·戴高樂
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通過幾個復興計畫完成了設備更新。工業生產迅速增長,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在對外關係上,法國接受馬歇爾計畫,1949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1957年根據《羅馬條約》法國與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建立了西歐六國共同市場。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今)
參見詞條:阿爾及利亞戰爭 法國社會黨 歐洲聯盟 巴黎恐怖攻擊
由於阿爾及利亞戰爭和一系列政治危機,第四共和國結束。
1959年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臨危受命解決危機,穩定局勢,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1958~1969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1959年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收回對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基地,1960年法國爆炸第一顆核子彈。1963年戴高樂拒絕簽訂美蘇禁止核擴散條約,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邦交,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係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
1964年,法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1966年法國軍隊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迫使該組織總部撤離法國遷往布魯塞爾。1981年,5月社會黨人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加入歐洲聯盟
法德和解法德和解
法德和解
1963年1月22日,時任德國總理阿登納與法國總統戴高樂在巴黎愛麗舍宮簽訂德法合作協定。“法德軸心”形成的契約基礎是《愛麗舍條約》,它標誌著法德兩國的最終和解,彼此之間幾百年的“世仇”成為歷史。
巴黎恐怖攻擊
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國巴黎市發生一系列恐怖攻擊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此後,法國本土和科西嘉島進入緊急狀態,世界各國紛紛譴責恐怖攻擊,向法國和法國人民表示支持和慰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