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南佛國

泉南佛國

泉州古稱“泉南佛國”,是佛教文化傳入較早較集中的地方之一。在泉州市區的清源山南安九日山晉江青石山等,均有“泉南佛國”的摩崖石刻。

基本介紹

介紹,歷史沿革,現狀,對外傳播,

介紹

泉州市區的清源山南安九日山晉江青石山等,均有“泉南佛國”的摩崖石刻,尤以晉江青石山的石刻最有氣派。它出於南宋泉州名太守王十朋之手,每字高達兩米,筆勢飛動,筆力遒勁,灑脫奔放,頗得好評。佛教是外來宗,它起源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印度,東漢初年傳入中國。
泉南佛國

歷史沿革

泉州,最早有佛友廟宇的地方是南安豐州,它在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就在九日山下建了延福寺。在這個地方,佛教的遺物也特別多:在這裡發掘的南朝古墓,墓磚印有佛像;九日山下的金雞橋畔,至今還有刻護橋武士像;泉州石刻佛像不少,但最早的一尊,當推九日山上的五代石佛座像。
泉南佛國
東漢末年,中國江南地區也有了外來的僧侶譯經傳教者,據《高僧傳·康僧會傳》載:“孫權聞其才慧,召見悅之,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當時執掌江南的孫權崇佛,據傳還曾為世居“天竺”的僧人康僧會到其都城“建業”(即今南京)傳教建了“建初寺”。其時,泉州已有屬建安郡的“東安縣”的建制(260年),並於晉太康九年(288年)在當時縣治地的“九日山”始建了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延福寺”。南朝時,印度高僧拘那羅陀也到延福寺翻譯佛教經典。
泉南佛國
末皇泰年間(618-619年)建的安海“龍山寺”,唐垂拱二年(686)建的開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現。
五代時,隨著泉州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及統治階級的提倡,從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的“誓願歸佛”至先後主政泉州的留從效、陳洪進等的尊佛,使泉州的佛教發展呈上升興旺態勢。在增建開元寺之後,又在城東隅增建了“承天寺”等。
在唐代,泉州的佛教就相當發達。著名的開元寺建於唐垂拱二年。南安高僧義存創建的閩侯雪峰崇聖寺規模宏大,常住僧侶達一千五百多人。義存的弟子神晏,是福州鼓山湧泉寺的開山祖師。還有玄沙師備、長慶慧棱、洞岩可休、安國弘滔等弟子,或為名山叢林住持,或有佛學專著傳世。唐代著名的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其中也有泉州高僧曇靜相追隨。
開元寺東西塔開元寺東西塔
延至五代,王延彬統治泉州期間,倡建的寺廟多達二十餘所,著名的承天寺崇福寺、資壽寺(清初改為城隍廟)都是在這一時期建造的。
現在,承天寺崇福寺開元寺並稱泉州三大叢林,在閩南乃至整個東南亞,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至唐末,佛教建築寺廟在“泉州”轄區內,就有數十座。而且出現不少高僧,翻譯大量經典,佛學著作也不少。
宋朝,與“泉州港”的興盛相呼應的緣故,佛教發展仍呈上升態勢。據《泉州府志》載:“泉當宋初,山川社稷不能具壇,而寺觀之存者凡千百數。”可見在宋之前,泉州是佛、道俱興,有“寺觀”“千百數”。其間又在城東北隅增建了“崇福寺”等佛教建築,並將“開元寺”的原有兩座木塔改建為石塔,完成泉州唐宋時期“三大佛寺”建築-----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從這一角度而言,也標誌著泉州佛教發展鼎盛階段的出現。
開元寺石碑開元寺石碑
宋代以後,因統治階級倡導,儒道釋三教合一,泉州的佛教漸趨世俗化,但仍繼續發展,直到清朝泉州的佛教才逐漸衰落。

現狀

泉州的佛教,主要是“禪宗”。經過了宋元時期“泉州港”的鼎盛階段以後,泉州佛教興盛的態勢漸不如前,寺院或常被軍兵占住;或被占為糧倉;或遭回祿之災。但各個歷史時期,仍有一些佛寺的創建。
閩南古剎承天寺閩南古剎承天寺
泉州歷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稱可考的多達800多座,現尚存339座。泉州的佛寺,大多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巍峨壯觀,具有特色,許多寺院被列為各種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佛寺,並且是重要的旅遊景點。
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佛寺的有開元寺、龍山寺;被列為省級佛寺的有承天寺、崇福寺、海印寺、銅佛寺、雪峰寺、天柱岩寺、大慈林、草庵寺、南天寺、西資岩、科山寺等。近年修葺一新的平山寺、寶海庵、慕西寺、金粟寺、宿燕寺、朵蓮寺、清水岩、靈鷲寺、普濟寺等,也頗有影響。泉州佛教有居士林,又有附屬組織,1930年創立“月台佛學研究社”;1987年以來創立了“泉州女子佛學苑”,1992年創立“廣欽和尚圖書館”以及慈善弘法基金會等等。

對外傳播

泉州人綢地稀,造船和航海業發達,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僑鄉。宋代泉州進士謝履在《泉南歌》中曾描述道:“泉州人綢山谷瘠,雖欲就耕無地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李玉昆說:“從唐代開始就有泉州人絡繹不絕赴海外謀生,此後漸成傳統,不管朝代如何更替,都不會改變以港市貿易為生的泉州人的出海步伐。”
泉南佛國
數以萬計的泉州人,帶著絲綢、白瓷,還有他們最擅長的石雕、制瓷、造船技藝,遠赴重洋,來到日本、高麗、琉球、爪哇……等地,開始他們的移民生活。根據英國人凱特在《中國人在荷屬東印度的經濟地位》中記載,僅在明初,印尼各地生活的華僑有二萬多戶,五萬多人。整個東南亞,華僑超過十萬人,其中泉州籍華僑人數約四至五萬人。到了民國期間,由於戰爭和動亂,更多的泉州人投奔海外。僅1926年一年,泉州就有20萬人出國。
泉州人帶去的,還有他們的佛教信仰。李連昆說,早在宋代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海商徐戩根據高麗人的要求,專門到杭州雕造了夾注《華嚴經》等2900片佛經,帶到高麗。
泉州佛教最大規模的海外傳播,要數明末清初的木庵率眾弟子東渡日本弘法。1654年,木庵的師父隱元赴日本開創了“日本黃檗宗”。第二年,木庵奉師父的召喚,帶領眾弟子相繼來到了日本,在日本開創了萬福寺等十座寺院,並於十年後接替隱元,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代祖師。其後,黃檗宗發展成為日本佛教的一個盛宗,日本全國現有黃檗宗萬福寺的分寺500多座,信徒30多萬人。木庵創立的長崎福濟寺,也被當地人稱為“泉州寺”。最近幾年,日本黃檗宗常有代表團到泉州開元寺參拜,日本佛教徒中有些人還能閩南話誦經。
泉南佛國
佛教海上絲綢之路,還催生了泉州僧伽隊伍中的特殊弘法者——“僑僧”。他們在泉州佛教弘傳、特別是民國以來的重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泉南佛國
在“泉州佛教博物館”中,轉道、轉逢、宏船、轉物等僑僧與弘一大師一道,作為對泉州佛教做出傑出貢獻的大德,供人們所瞻仰和緬懷。
泉州佛教博物館前任館長德升法師說,泉州僑僧在海外、特別是南洋各國弘法建寺,都以泉州的開元寺、承天寺等作為祖庭。清末以來,僑僧們利用海外泉州與閩南特有的人脈,在南洋建起了一大批道場,並把募集來的善款,反哺泉州祖庭寺院擴建。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僑僧們與太虛大師等一起,在海外宣傳抗戰,募集資金轉回泉州等地,拯救民生,重建毀於戰火的寺院。
泉南佛國
宏船、常寬、廣洽等泉州僑僧,歷任新馬佛教總會主席和新加坡佛教總會執行主席。德升法師說,上世紀八十年以來泉州佛教寺院的興建,同樣也離不開僑僧們的支持,他們一如既往地從海外籌集大批資金,用於祖庭的恢復重建。
直到現在,泉州佛教還保持著與海外密切交流的傳統。在泉州三大叢林中,開元寺方丈道元法師、承天寺方丈向願法師,都是“海歸派”。道元法師曾經赴巴西擔任聖保羅觀音寺方丈;向願法師是著名僑僧宏船法師的弟子,曾經在新加坡、菲律賓、日本等國留學修持十多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