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福寺(福建省泉州市九日山延福寺)

延福寺(福建省泉州市九日山延福寺)

延福寺,曾名建造寺,位於南安市豐州九日山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福寺
  • 位置:福建省泉州市九日山
  • 曾名:建造寺
  • 建於:晉太康年間(太康九年,288)
簡介,歷史,地圖信息,

簡介

清乾隆《泉州府志·壇廟寺觀》轉引《名勝志》雲,泉州西門外九日山延福寺“晉太康年間(太康九年,288)建,去山二里許。唐大曆三年(768),移建今所,寺額歐陽詹所書。大中五年(851)賜名建造寺”。這是文獻記載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廟建築。
福建泉州九日山延福寺福建泉州九日山延福寺

歷史

宋乾德間(963—968),陳洪進增建,復舊名延福寺,“支院故有五十餘區”,僧侶亦不在少數。宋曾會《修寺碑銘》載:“宋開寶(968)建三門,……端拱中(988)作亭於前。殿之 前,眾作經幢、石塔、東南鐘樓者。寺之西北有星宿堂,寺之東有浴室。西堂五百羅漢,東峰亭、西峰亭。亭之右,古松二株。北峰之南有白雲井,井之左有檀越林。” 蔡襄《游九日山題奉先院壁》“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花草雜幽香。登臨誰識遲留意,門外塵動去路長。”
宋元豐年間(1078—1085),將54院落、50餘支院合為一大禪林,規模十分宏大。寺兩側建有通遠王廟,二、三、四賢祠,水陸堂、墨妙堂、御書閣等,形成一獨特的建築群。從宋代遺下的數根立式石柱看,其寬廣度不亞於開元寺的大雄寶殿,是歡送、宴請蕃商的地點。元代僅添建明堂於大殿後。明、清時期大大中落。至清代陳慶鏞重修時,其規模已縮成一小寺廟。後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文革”中被毀,80年代重建。
相傳延福寺最初建寺時,曾得到永春樂山一位白鬍子老人的幫助,通過溪流發運來大批木料,滿足建寺之需。寺院建成後,就在寺院東邊建了一座小廟奉祀他,尊他為“白須公”,廟名“神運殿”。隨著泉州地區海上交通的發展,這位與水運有關的樂山老人,就成了第一代水神,受到船家的敬奉和地方政府直至朝廷的關注,從一介布衣搖身變成“
通遠王”。並於將唐鹹通中(860—873),將“神運殿”升格為“靈樂祠”祀之。宋元豐年間(1078—1085),開始在通遠王神祠舉行由地方官員主持的航海祈風典禮。此後,泉州地方官員於每年夏、冬兩次祈風於九日山通遠王祠,又是“桂酒椒漿,為舟預請”,禮畢,又是“飲福”。道教俗神通元王神的聲譽,遠遠超過延福寺的佛教,以致九日山摩崖儘是祀通遠王神的祈風石刻。
宋紹興元年(1131),慧邃禪師以佛戒改造世俗化道教的祀神儀式,美其名曰“是佛與神交致其道,人與物兩蒙其利”。進士李邴作《延福寺水陸堂記》里,對慧邃禪師以佛戒改造通遠王神祠的殺牲祭祀行為,表示了高度的讚賞。說“師以佛戒信於神,其有不信於人乎;神以佛戒惠於物,其有不惠於人乎?是佛與神交致其道、人與物兩蒙其利”。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在《祭大仙祈雨祝文》雲,“夫以佛道之尊,仙道之大,固萬靈之所命”,把仙、佛放到同等地位一起禱祝,這是宋代泉州儒、道、釋合一的事例。
從晉代到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第三次設定武榮州,州治由豐州城遷址今泉州市區時,豐州是當時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海上絲綢之路遣舶祈風祭典之地。建於西郊風景秀麗的九日山下的延福寺,自然吸引了大批高僧名士。南朝陳天嘉三年(562),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又名真諦)掛錫翻譯佛經。先後主持的高僧還有唐無等禪師、宋無可禪師。晚唐詩人秦系、名相姜公輔,宋代名宦蔡襄、蘇紳,理學大家朱熹等都曾過游,留下不少勝跡和滿山詩文題名摩崖石刻。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延福寺(324國道南2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