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資岩沿歷
寺院始建年代有兩說:寺大門左邊的《重建西資岩紀德碑》云:“相傳創始在晚唐間,歲莫可考。”而《福建通志》《泉州府志》載:“此寺始建於宋紹興十八年(1148)。”
走過一座題額“西資岩”的山門,便來到西資岩大石佛寺前。一方大平地間開著一口放生池,立兩座多寶塔,栽松種竹,饒有生意。
前殿門斗寬敞,門匾長3米、高1米,題著“西資古地”四個楷字,是清光緒舉人蔡谷仁的手筆;大門的冠頭楹聯“西佛千年來福地,資生萬物灑慈心”則是道光進士蔡德芳所題。
大門內立一神龕,正面供笑口常開的彌勒佛,背後供持劍護法的韋馱菩薩。兩廡雕塑著多聞、廣目、增長、持國四大天王。前殿和大殿之間的庭院很寬闊,面積有100平方米。中間建一座拜亭。
度,從石柱的風化程度及雕刻風格來看,顯然是明代以前的舊物。
大雄寶殿內矗立著泉南著名的三尊大石佛。石佛是利用山上一堵天然岩石雕鑿出來的圓雕立像,原有五尊,現僅存三尊。據《福建通志》載,為宋紹興十八年(1148)創建。1985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尊石佛阿彌陀居中,身高4.50米,寬1.62米。赤足立於蓮座上。佛像略前傾,背連山石,頭頂螺髻,面部豐滿,額中有吉祥痣,唇厚頤豐,垂耳至肩,神情深厚而慈和。身著褶紋簡練流暢的寬袖袈裟,袒露右胸,左手平胸托舉一朵小巧的蓮花,袒露的右手前垂。足下雙仰蓮座,高0.95米,雕刻工整而秀麗。
左旁為觀音,像高4米,頭頂高髻,容貌端莊慈祥,耳垂有花飾,右手下垂以拇指、無名指及小指夾寶瓶;左手當胸作彈指狀。胸前掛瓔珞寶串,衣袖連綴花邊,雕鏤精美。
右方立大勢至,姿態衣著略同觀音,神情穩重嚴肅,左手拈訣下垂,右手上舉施說法印。大勢至與觀音足下的蓮台略低,只有0.76米。蓮台下方鏤刻海潮紋,佛像頭後鐫圓形佛光及雲彩紋。
大佛兩側有石雕護法神兩尊,各高2、86米。
明代理學家蔡鼎在此隱居著《易蔡集解》,祠中懸有“國師”匾一方並奉有他的神主。無能祠對面小石丘上有一座小巧觀易亭;無能祠往西過一小澗,嶙峋的山石間一座題額“白衣庵”的玲瓏小廟,廟中就山中石鐫出一尊1米多高的坐鯉觀音像。
大佛寺東高阜處,又有朱子祠、玄武殿、閻王殿一列觀廟。寺後山崖高處刻有“泉南勝概”四字。
考察報告
——西資岩考察報告
吳佐建
泉州有“泉南佛國”之稱。早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泉州就建造了位於九日山的延福寺。其後歷代建造佛寺有名稱可考的多達400多座,現尚存近300座。被列為全國重點佛寺的開元寺、龍山寺,被列為省級重點佛寺的有承於寺、崇福寺、海印寺、銅佛寺、雪峰寺、天柱岩、大慈林、草庵寺、
南天寺、科山寺、西資岩等。西資岩位於金井鎮塘東村卓望山,擁有摩崖石刻西方三聖大石佛、護法神石雕,以及明末易學大家蔡鼎史跡等名勝古蹟,被譽稱福建省規模最大的唐代佛教藝術品。該處已納入《
晉江市1998 — 2010 旅遊業發展規劃》,根據規劃,擬將西資岩建成集生態、旅遊、文物、宗教為一體的人文景觀。
西資岩環境一覽
西資岩的岩石構造主要是花崗岩。在1985年以前,是採石區。因為工人亂採石使西資岩許多寶貴的一面消失了——原先的十八岩景已不復存在。原在觀易亭附近有蔡無能親筆書寫勒於石壁上的三個大字“古卓望”,其筆力遒勁,另人讚嘆,但是,“古卓望”也被亂採石的工人毀壞了。現我們仍可以在西資岩看到當時採石留下的一個個採石窟,只是往往還可以在採石窟附近看到這樣的一句話——“文物保護界嚴禁開山採石”。雖然,古蹟被毀,但是,這些遺留下來的採石窟,猶如人造的懸崖峭壁,也別有一翻情趣。
西資岩,山巒低緩,樹木落落錯,大石佛寺座落在山麓之中。西資岩大石佛寺前有一方大平地間開著一口放生池,立兩座多寶塔,在茂林修竹之間饒有生意。現西資岩還可以看到有鴿子在附近覓食。
但是,在附近的一些採石窟里還存在亂倒垃圾的現象(可能是因為不在文物保護界裡)。
西資岩的主景區介紹
現寺廟為華僑蔡本油在 1935年重修,架構採用鋼筋水泥仿木建築工藝,由五開間二進深單檐硬山頂的前殿、五開間三進深重檐歇山頂的大殿與庭院兩邊長達10米的廡廊組成。平面布局呈“同”字形。高大軒敞,氣勢雄偉。相傳蔡本油家道貧寒,只在海邊碼頭幫忙挑擔搬運,到了除夕將近,船隻也停下來過年,無擔可挑。蔡本油拿著扁擔,孑然一身來到西資岩大寺中,躺在宮口石頭上曬太陽。耳中聽得附近鞭炮響聲,此起彼落,心中知是廿三日各戶在向宮神佛辭年。他靜坐多時,卻未見有人來,心中百感交集,遂跪在大佛前禱告:“大佛阿大佛,你是廟宇破落,金身並無裝修,以致無人前來辭年;我蔡本油一身落魄,也無才調可做年兜,大佛是神,蔡某是人。而今命運相同,今大佛您得指點我一條出路,我蔡某如能發跡,定要重新廟宇,重修金身。今以這扁擔為準,我將扁擔豎在宮口,大佛指點看扁擔倒啥方向,我去那個方向謀生。”於是把扁擔豎在宮口,一放手扁擔倒向東南。於是蔡本油在親堂幫助下到了菲律賓,後來果然成為糖業巨商,遂捐巨資重建西資岩,三尊大石佛俱用金箔裝扮。故事傳開,俱說大佛靈應,香火鼎盛。
三尊石佛是利用山上一堵天然岩石雕鑿出來的圓雕立像——“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三尊,均赤足立於蓮座上,三者相距 0.75米。
阿彌陀佛居中,身高 4.50米,寬1.62米。赤足立於蓮座上。佛像略前傾,背連山石,頭挽螺髻,袒露的右手前垂作接引狀。足下雙仰蓮座,高 0.95米,雕刻工整而秀麗。
阿彌陀佛左旁為觀音姿態衣著略同觀音。大佛像右岩面有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重修寺宇的崖刻1段。兩側有石雕護法神兩尊,各高2.86米。
大佛之外的西資岩
一、白衣庵及真武殿
大佛寺往西有一座題額“白衣庵”的玲瓏小廟,廟中就山中石鐫出一尊1米多高的坐鯉觀音像。
大佛寺東高阜處,又有朱子祠、真武殿、閻王殿一列觀廟。其中真武殿,為石結構,里鑿造真武大帝及侍從雕刻石像,高二米餘。真武披髮跣足,身著盔甲,手執寶劍,腳踏龜蛇,形態威開逼真。左邊侍從手拜印符;右邊侍從手執黑旗,造型生動。是泉南一帶罕見的道教神像石雕之一。
二、蔡鼎史跡
蔡鼎,字無能,因訴陳魏忠賢罪狀,避難微服潛歸故里,並於寺之西畔築“觀易亭”潛心研究易學。著有《易蔡集解》10卷50萬言,為有明《易》學一代宗師。寺西側建有一座三開間三進深的明先賢“無能蔡先生祠”,是里人為紀念蔡鼎而建的專祠。祠中懸有“國師”匾一方並奉有他的神主。在西資岩的一方石壁上,還保留著蔡鼎書寫的“慧眼”二字。
三、台海關係的見證
在西資岩下崇義廟前豎立的《新建崇義廟碑》,記載了該主神從台灣風山傳回福建,並在閩南擁有眾多信徒的情形,反映了閩台民間信仰的密切的親緣關係。碑文如下:“原夫興基建廟,藉人力以奏功;維岳降神,關人心之誠敬。鉅任之舉非苟焉已,有其誠必有其神矣。溯自飛鳳山之鐘靈,在台眾生受其拯救之恩。實繁有年,王衍香火而來唐,其時英靈已溥,由沙堤近薰於西資。當此南都沐佑,遐邇均沾,即金廈兩島及漳石二鎮,亦攜男帶女接踵來岩,或求治病,或求解煙,符水丹沙遂服立效,足徵聖恩之浩大誠無遠而弗屆耳。茲建聖廟於西資,甚得地勢之吉,穴稱金獅,廟號崇義,坐岩山而前映,拱圍水以來朝。今廟爰茲告竣,唯善信之至誠,斯神靈之感應歟!末非敢擅筆,承諸董敬勒碑誌,委原幕敘而書之。光緒辛丑年重建崇義廟 荔月吉日。”
西資岩有許多防空洞,是八二三台海戰爭的遺蹟,是兩岸渴望統一的見證。當時文明一時的前沿國小就設在西資岩。前些年在一座廢棄的防空洞的牆壁上還可以看到這樣的標語“用我們的歌聲和讀書聲壓倒敵人的炮聲”。在崇義廟和大佛寺的後面分別有兩個在石壁里鑿出的岩洞,十分壯觀。
西資岩的歷史傳說
一、有關的初建年代爭議
過去,對西資岩的初建年代有兩種看法:
①寺大門左邊的乾隆乙酉年(公元 1765年)《重修西資岩紀德碑》:“相傳創始在隋、唐間,歲莫可考。”
②《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此寺始建於宋·紹興十八年(公元 1148年)。”今石壁保存“有宋紹興戊辰年(公元 1148年)王圓、蔡婆養合出七十千文助築寶殿”崖刻。
據專家鑑定,西資岩三石佛是唐晚期鐫刻(福建省文物局),為福建最早的大型立雕像。央視國際《考古中國 第三部 藏寶現身之沉舟帆影》亦稱“西資岩依山鑿刻的五尊大佛,是研究晚唐泉州佛教藝術的珍貴實物”。現一般西資岩原來有五尊崖刻石佛雕像,現僅存三尊,是晚唐作品。而兩尊石雕護法神是後人再建。
二、後世重修保護
據清代道光《晉江縣誌》載,西資岩建於宋紹興十入年(公元1148年),明天順三年(公元1458年)修葺,後廢。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里人陳起鳴、陳起彬。但是,在西面廡廊立的《重修西資岩記》及《重修西資岩紀德碑》日期分別是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和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而佛像右岩面重修寺宇的崖刻是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可見,清代時西資岩有重修,時間大概在公元1760年左右。
現代規模較大的一次修葺是華僑蔡本油在1935年重修,後來因為“七七事變”而停滯,但也差不多完工了。
五八年金門炮戰,西資岩經歷了炮火的洗禮,但損壞不大。文化大革命期間,西資岩在這場浩劫里也承受著巨大的考驗,蔡本油裝扮在大佛身上的金箔被颳得乾乾淨淨,大佛據說也受到一定了的破壞。
1984年,蔡本油的子孫又將西資岩稍加修葺。
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將西資岩石佛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西資岩傳說枚舉
《范公祠》
范公,名模,清末西資岩岩下小村貧苦農民。范模出生於小戶小姓,在那動亂的王朝末期,小百姓備受欺凌。范模在西資岩附近有一點土地,都是旱作,種的都是番薯。番薯收穫的秋冬季節,附近常有大姓強人乘夜偷范模的番薯。因此范模便不得不去守夜。一天夜裡,天寒地凍,范模去守夜,又有強人前來偷盜番薯,范模知道這些強人是誰,與他們爭執,奈何寡不敵眾,反而被強人捆縛住手腳,並往口裡塞沙,又用小便澆濕,使不易從口中吐出。范模無法動彈,也無法呼喊,只能任看強人搶掠,心中無限痛楚。強人將范模的番薯洗劫一空,也不將他解縛,就揚長而去,終以致命。
范模的家人告到縣衙,縣官因盜賊為大村巨姓人家,且縣府都有人,便推說,月黑風高,無憑無據,不能成案,拒不受理。范家又告到府衙,府尹也感到棘手,雖說是要給予查辦,又遲遲不予辦理,並勸告開導范家,說此案要辦,需些時日,且費用不貲。若判彼方有罪,他離官後,恐大戶巨族會來報復,反使范家世代受其害。倒不如強自忍耐,將事寧息。而由官府出文書一紙,蓋上朱印,在范模靈前焚化,讓他憑此官府文書,至陰間告狀。范家知是官府在推託,但也無可奈何,只好接受了事。
可是此後,范模竟然時常顯聖,那害死范模的強人,入夜即見范模,甚至白日裡眼睛一閉,范模也如在眼前,弄得心驚膽顫,以至精神恍惚,終於喪命,而其家道也隨之敗落。從此范姓這個小村落在西資岩附近的番薯便無人敢再來盜竊。村人感激范模陰間有靈,為之建祠塑像以祀之。(節選自蔡長安《西資岩》)
《鱔魚聽經》
金井西資岩古稱“泉南勝概”,原先有十八岩景,其中有一處叫“鱔魚聽經”——白皚皚的石坡上顯現一道黃黑相間的水跡,活象一條巨大的黃鱔蜿蜒而上,頭朝著大石佛寺,諦聽著寺中的晨鐘暮鼓。這裡還有一段傳說:
早前西資岩山林蒼鬱,泉源豐溥,鱔魚石下一道水流曲折向西,流經西安、塘東,匯成一條寬闊的圳溝入海,人稱西圳溝。山海之水在這裡交匯,水族繁衍極多。圳中一條黃鱔,得數百年天地造化,日月精華,早已成了精,善能幻化人形,每常溯流而上,到西資岩聽高僧講經,卻不曾只風作浪,作善害人。
忽一日,潛伏在水府的鱔魯精,驚悸不安,屈指一算,竟是自己有大劫臨頭,而且剋星是西安村人稱“善人”的王拾官。王拾官是個海商,置造數條海舶,專走外洋,賺來的銀錢真要比村中哪一戶農家切曬的蕃薯片要多,比哪一戶豪民堆在屋邊的豪殼還要多。只是年過不惑,膝下未有子息,因此夫妻每往宮廟求神拜佛,鱔魚精曾在西資岩見過他幾面,打算上門去求他饒過自己,以免此劫。
這一日傍晚,王拾官正在門外飲茶納涼,忽見一名似曾相識的和尚瞳來,未及寒暄,那和尚納頭便拜,口口聲聲求“善人饒命”,這和尚正是鱔魚精的化身。王拾官心中不解,又問不出個所以然,只好指天發誓,聲明自己絕不會傷害他。和尚這才轉憂為喜,再三道謝,起身告辭,王拾官中已吩咐家人,端來一大碗香菇米粉,招待和尚吃了才送他走。
哪知和尚前腳走,後腳又有一邦村人尋上門來,說是合計要毒西圳溝的魚蝦,只是圳中水多,湊不上買“茶枯”的銀錢,求王拾官幫襯。海邊的人家歷來有用“茶枯”毒魚來吃的習慣,所以王拾官想也沒想就答應了。村人得了銀子,歡喜而去。
第二天下午,趁日頭炎毒,村人招來十幾籃茶枯粉,用水拌濕了,大捧大捧地往圳溝里灑下,不一刻,清澈的溝水變得渾黃,被毒昏的大小魚蝦一個勁往上飄,白花花的鋪滿水面。村人守在岸邊,爭先恐後用網兜、筲箕往上撈。可憐那蟄伏在洞穴里的鱔魚精,何曾料到人會下這等毒手!早已昏昏沉沉。現出原形,撲騰騰冒出水面。岸上一陣驚呼,幾支海鋤當頭砸下,鮮魚精頓時鮮血迸流,一命嗚呼。眾人商議,這么一條丈把長的黃鱔真是罕見,就把它給王拾官送去好了。王拾官走南闖北半輩子,卻也沒見過這等罕物,心下有些驚疑。待廚子取刀把鱔魚開膛破肚,發現魚勝里的香菇米粉,這才恍然想起昨日向他乞命的和尚,只是懊悔已經來不及了!
那一年,王拾官居然喜得麟兒,老來得子,自是疼愛如掌中明珠,錦衣玉食不必說,平時連個大氣也不敢呵著。這孩子長大了便不成材,不喜讀書,專好賭博遊蕩。人稱王大舍。王大舍賭博專愛扔銅錢賭正反正,正面叫“萬”,反面叫“利”,他從來都是把銅錢往腦後一丟,看也不看,一味只叫“萬、萬、萬”。他身邊的幫閒,便串通外人贏他的錢,沒幾年工夫,王拾官金山似的產業就被輸得蕩然一盡了。老來受窮的王拾官哪裡知道,他的心肝寶貝王大舍正是那心有不甘的鱔魚精來投胎的。(摘自粘良圖《“鱔魚聽經”的傳說》)
《陳彬官鴿》
相傳,清朝時,圍頭半島北面上清有個小孩子,名叫陳起彬,大家都簡單叫他陳彬。陳彬家貧,從小就給人家放牛,兼掘草(作燃料)賣點錢添家用。有一天,陳彬到西資岩大佛寺附近放牛掘草,將近中午,肚子十分飢餓,在寺門洞休息,想起自己命苦,何時出身!想著,想著,他把鋤頭豎立地上,向大佛禱告發願,求佛指示,應到何方謀生,今後出身,一定回來修建佛寺。禱後,說也奇怪,突然一陣風起,鋤頭倒向西南,他回去後問人,才知道西南有個大地方叫廣州,他便辭家,歷盡千辛萬苦,邊做工、討飯邊爬山涉水,終於到了廣州。
廣州確是繁華的城市,他什麼活都願乾,可是一直找不到工做,後來才在一大商行里做一名挑水工人。他挑水很積極,經常供應充足,雖粗重、工資不多,卻也單純。他水挑足夠後,行里什麼雜活他都乾,不惜氣力,大家對他印象都很好,東家、帳房、以至上下人等,都和他關係很好,很喜歡他。他有時稍有空閒,就向帳房先生學識字、細心觀察打算盤,加上他有一定天資,且學習專心,幾年下來,竟成為一個能讀、能寫、能算“字目算盤通”的人。
有一天晚上,他正靜看帳房結帳時,發現帳房先生撥錯了一鍵算盤,心中甚是著急,竟說了出來。帳房先生笑道:“不會錯吧!我打了數十年算盤,從來沒有錯過。”東家在旁邊也笑道:“仙人打鼓有時錯,不妨再打一次吧!”結果一算,真的錯了一個字,相差一千兩銀子。東家說要把一千兩銀子賞給陳彬,陳彬大驚失色,慌得說不出話來,好久才說:“我說撥錯,不是為了賞錢,這錢我不能要。”東家和帳房都知道他是老實憨厚的人,東家說,把那錢記在陳彬的名下,算是他的股份吧!
那時是乾隆盛世,生意興旺,可是說也奇怪,自那帳記為陳彬的股份起,竟大發利市,賺了很多很多錢,迷信說是“陳彬的時運到了,該發了”“是陳彬的發財運”,於是,別的行家也來邀他入股,他怎敢呢?辭謝了,可是有人竟記了他的空頭份,也同樣發了起來,結果全街有十三家,給了他“空頭股份”,全都發了,據說,只要有陳彬的股份,都大發市、大賺錢。
不久,陳彬成了十三行首富,他便出錢捐了一個“中憲大夫”的官銜,衣錦還鄉,他大興土木,修建大石佛寺。他還買了許多許多鴿子放生,據傳這些鴿子,太多了,飛也飛也,找不到吃的,還是飛回到陳彬官的家中。陳彬還是令家人給鴿子吃飽一頓,久而久之,鴿子餓了就飛回陳家,吃飽了就遠飛。所以,後來成了民間一句歇後語,誰家的孩子貪玩,到吃飯的時候才回家,他母親就會數落他是“陳彬官鴿”叫做“飢來飽去”。(摘自魚柏《陳彬官鴿,飢來飽去》)
西資岩的文化底蘊
一、文字底蘊
西資岩前殿門斗寬敞,三個高3米長、1米高、題著“西資古地”四個楷字。(清光緒舉人蔡谷仁的手筆)
寺廟後的山崖高處有古人鐫刻的“泉南勝概”四字。
大門的冠頭楹聯“西佛千年來福地,資生萬物灑慈心”。(道光進士蔡德芳所題)
此寺自隋唐以來,閱世一千餘載;有人於明清之際,著書數十萬言。(清·進士吳增撰書)
古佛意云何,認否一千年前,石上現身初說法;名賢來隱此,贏得三百載後,山中歷劫有遺書。(衡陽沈瑩撰書)
二、閩南建築文化
寺廟平面布局呈“同”字形。高大軒敞,氣勢雄偉。
大門旁一副石鼓雕鏤螭龍、花卉;大門邊堵浮雕游龍、戲虎;左右邊牆石堵浮雕的麟、鳳、龜、鶴;無不精緻絕倫,體現出閩南古建築巧、美、秀、雅的風格。
西資岩寺大殿,殿頂高達11米,重檐之間裝著3米高的百葉格扇,使殿堂分外軒朗宏敞。殿前立著一對瓜楞形花崗石柱,高約5米,柱上浮雕蟠龍戲珠,龍身碩長,各呈矯然遊走姿勢,一龍首居中,楊須葉舌,粗壯的龍爪顯示出雄健與力度,從石柱的風化程度及雕刻風格來看,顯然是明代以前的舊物。
三、名人與西資岩
蔡無能
蔡鼎字可挹號無能,晉江
塘東村人,乃明代著名《易》學家,生於萬曆十六年,少負奇志,書其堂楣曰:“來師堂”,謂將來將為王者師,雖典出《孟子》,足見抱負不凡。
無能敏而好學,經史子集無所不覽,星緯卜爻無所不精,而又潛心於《易》。蓋自朱熹講學泉州,理學之風日盛。及至明代,精研《易》學者,更是人才濟濟,著述甚豐。其著者如蔡清、王宣、陳琛、張岳及林希元等計七十餘人,而俞大猷以《易》治軍而成一代名將,其影響遍及全國,故當時有“至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晉江”之稱,而成為全國《易》學中心。而無能之學,上承程朱理學餘緒,下及虛齋、紫峰之說,發揚“《易》為五經之首、生命之蘊”理論而有所創見。
無能嘗游京師、縷析時事,多有卓見,孫承宗督師薊遼,聘為參幕,隨軍北上,襄贊籌劃,頗著卓績,邊境以安。天啟六年,御賜“白衣參軍”,翌年疏陳魏璫十大罪,觸怒當道,乃微服潛歸免禍,退隱西資岩下,築室讀書。
崇禎登基,魏璫伏法。帝降詔訪求,復其原職,無能辭不受命,上稱為“蔡布衣”。十年晉見,崇禎賜茶,旋又歸里,每深夜觀天象,喟然嘆曰:“國患日深,安能緘默!”遂杖策叩納,呈所納《激論》,見者咋舌,朝野爭相傳閱,無能嘆曰:“固知非時能用,為此將以明天下未嘗無人也。”並謂“明之欲如宋之南渡而不可得。”
唐王即位福州,道周力薦無能可大用,詔三馳擇為左軍之師,無能皆謝,蓋知事無可為。
清順治十二年仲秋晦日之晨,無能沐浴更衣,憑几而坐謂弟子曰:“《易》言動靜有常,原始反終,我生為勞人,今且歸去為逸民矣!”遂歿,壽六十八。所著《易蔡集解》十卷五十萬言,書集諸家之注而有所發明。陳子龍、蔣棻序之。近由華僑蔡女士出資影印,列為《泉州文獻叢書》。又有《萬遠堂稿》,起天啟癸慶,迄崇禎癸未,歷時廿一年,系重要史料。
無能歿後,鄉人建專祠於大佛寺側,額曰“無能蔡先生祠”,其族裔撰門聯曰:
帝稱布衣,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書名易蔡,往聖由此繼,後學由此開。
祠前岩上有“觀易亭”,乃當年無能觀星處。(摘自劉浩然《易學家蔡無能》)
范學洙
范學洙字爾泓、號怡軒,晉江十四都陳厝(鰲江)人,生於清康熙28(1689)年。自幼聰敏,4歲能背誦六十甲子及《千字文》,5歲入塾,一年讀完《四書》,6歲背《四書注》。因為家貧,十八九歲時,“晝則攻書,夜則磨豆腐以佐家計”,20歲就往高州山一帶教家塾,書“勤苦”、“聞雞”於門以自勉。
康熙58年,范學洙東渡台灣在其早年往台的族叔范光友處館教學近20年,曾作《台中吟》自嘆:"天涯浪跡本心違,親在遠遊聖所非,祗為承歡無菽水,豈緣自奉不輕肥?柴門日暮知頻倚,旅邸囊空悵莫歸,惟藉鱗鴻珍重寄,時將客況達慈闈。"當時台灣初辟,為鼓勵從學,清廷對台籍生員考試照顧一定名額,漳泉士人多有往台寄籍參加考試的。范家洙也在康熙61年參加台灣府試,列諸羅縣第3名,雍正7年參加鄉試,得第6名。他的文行得到分巡台灣道按察使司副使劉良璧看重,被延請擔任台灣有名的崇文書院山長。第二年,劉良璧主持重修台灣府志,又聘請范學洙為幕賓,負責《重修台灣府志》分輯。
范學洙“歲館於台,三年一歸”,在此期間,他在遷台族人協助下纂修了一部《鰲江范氏家譜》,以聯繫兩岸族誼。由於范學洙在台灣的文名,巡察台灣並提督學政單德謨、巡視台灣兼理學政張湄、台南府學教授吳開業、分巡台灣道副使劉良璧都為范氏家譜寫了序言。
乾隆六年,范學洙以諸羅縣歲貢考入國子監,肆業後選充武英殿校書。武英殿在太和殿西側,清代修書其間,由親王一名主持,滿漢大臣各一為總裁,翰林院、詹事府二人任提調,外派、編檢十人,校閱十人。凡皇家藏書概在這裡重新刊校考訂無訛然後進呈御覽。范學洙曾寫詩記下這段“魚蟲窺古奧。亥豕析毫芒,惕惕虞疏忽,兢兢凜肅將,庶幾經甲乙,無復費丹黃……”的校書經歷。
乾隆十七年,范學洙授職安溪儒學訓導兼署教諭,多年的教學經驗加上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使他聲譽遠播,“京都閩省爭延西席,至庠舍不能容”。安溪縣令莊成稱他:“冰壺一片,汪波千頃,海南冀北,到處有聲。”三年期滿,升任安溪教諭。當時安溪修縣誌,知縣任總輯,范學洙任協輯,這是他第二回修志書,自是駕輕就熟,遊刃有餘了。
范學洙卒於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著作有《怡軒會心錄》若干卷。他編纂的《鰲江范氏家譜》及為西資岩大佛寺撰寫的碑文至今尚存。(摘自《閩台名儒范學洙》)
西資岩旅遊資源的開發
西資岩的旅遊處在與開發階段,主要是與其他景點的合作。以下兩條舉例的旅遊路線:
①晉江宗教朝聖一日游:晉江青陽-草庵摩尼教-靈源寺-龍山寺-大覺寺-南天寺-西資岩寺-鎮海宮(’98國內旅遊交易會推薦旅遊路線)
②濱海旅遊休閒區:由圍頭海濱、西資岩等景點整合而成(晉江市旅遊部門將深滬灣開發試點區域劃分為七大功能區之一)
西資岩開發之我見
根據規劃西資岩被劃入深滬灣度假旅遊區,晉江市人民政府也在保護界立了碑。但是,西資岩石佛寺最大的價值是那三尊石佛,與開元寺等較大的寺廟相比處於劣勢;西資岩與清源山、紫帽山等相比也不能算是山。因此造成寺院為主景的景點小型、單調吸引力不大。我個人認為,西資岩旅遊業的發展擺脫這個魔咒,只有發展自己的特色。我個人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防空洞的利用。防空洞不僅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更可以與前沿國小等相聯繫,在遊客參觀這些防空洞的同時,感覺到的是其他寺院所沒有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崇義廟和大佛寺的後面分別有兩個在石壁里鑿出的岩洞,可以加以利用。
第二、採石窟的利用。這些採石窟有多個,景觀奇特,可架起天橋,遠觀大海,肯定具有獨特的魅力。
第三、觀光果園。在西資岩有大片的龍眼地,可以與當地農民商量,參照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建立互利互惠的觀光果園。缺點是觀光果園有季節性。
總之,我們只有了解家鄉,才能集思廣益為我們的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
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