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是201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
  • 頒布時間:2014年1月21日
  • 發布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
內容解讀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現將《河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規劃》是我省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編制實施《規劃》,對深入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大戰略規劃,推進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四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科學發展路子,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和富民強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切實抓好《規劃》的貫徹落實。省政府有關部門要根據《規劃》明確的任務分工和要求,完善相關規劃和配套政策,加強組織協調,全面做好《規劃》的實施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4年1月21日
  序 言
  國土空間是寶貴的資源,也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為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經濟繁榮、環境友好、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的美好家園,必須科學開發我們的家園。隨著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和我省全面實施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大戰略規劃,我省已經進入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全新發展時期。從現在起至2020年,將是全省國土開發空間結構快速變化的新階段。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將國家戰略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有機結合,打造高效、協調和可持續的省域國土開發空間結構,是縮小省內不同區域之間人均收入、公共服務和生活水平差距,實現全省經濟布局、人口分布和資源環境三位一體空間均衡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河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科學開發國土空間的行動綱領和遠景藍圖,是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是其他有關規劃在國土空間開發和布局方面的基本依據。本規劃根據《國務院關於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國發〔2007〕21號)、《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原經濟區規劃》和《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規劃範圍覆蓋全省國土空間,提出推進實現主體功能區主要目標的時間到2020年,規劃任務更長遠,實施中將根據形勢變化和評估結果適時修訂。
第一篇 規劃背景
  我省地處中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千百年來,炎黃子孫在這片家園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在形成,我們的家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構建美好家園,首先要認識我們的國土空間已經發生了哪些變化,還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第一章 面臨的形勢和未來的任務
  第一節 自然狀況
  我省位於我國中部,黃河中下游,東接安徽、山東省,北臨河北、山西省,西連陝西省,南臨湖北省。地跨東經110°21′~116°39′、北緯31°23′~36°22′,東西長約58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積16.7萬平方公里。
  ———地形。我省地處我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種類多樣,山地、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均有分布。西部、北部、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東部平坦低緩,以平原為主。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積占55.7%。
  ———氣候。我省處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省大致以伏牛山南坡和淮河幹流為界,以南屬亞熱帶,以北屬暖溫帶,南北地區的年平均氣溫、日照時數、年均降雨量、無霜期等各項氣候指標差異明顯。
  ———資源。我省自然稟賦條件良好。礦產資源豐富,現已發現礦產資源136種,探明儲量99種,許多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列;全省橫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有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多年河川平均徑流量312.7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資源量208.3億立方米;土地資源豐富,耕地總面積1.23億畝,居全國第4位,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盛產小麥、玉米、棉花、油料、菸葉等,是全國重要的“糧倉”。
  ———生態。我省自然生態條件較好,植被類型豐富多樣,有闊葉林、針葉林、灌叢等,森林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和南部地區,栽培植物資源相當豐富。同時,我省自然災害種類較多,區域性、季節性和階段性特徵突出,災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明顯。
  第二節 綜合評價
  經對全省國土空間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人口集聚度、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優勢度等指標的綜合分析評價,從工業化、城鎮化開發角度,我省國土空間具有以下特點:
  ———土地資源豐富,可供開發的後備土地資源少。我省耕地比重較大,集中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及豫西黃土丘陵區,其中約75%耕地集中分布於平原地區,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但我省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且開發程度較高,可供開發的後備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嚴重不足,土地人口承載壓力較大。
  ———水資源條件相對較好,但時空分布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784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3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但全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地表徑流年際、年內變化大,且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相當於全國的1/5,多數地方地下水供水水源地處於滿負荷或超采狀態。
———礦產資源稟賦好,開發強度大。我省已探明儲量的99種礦產資源中,資源儲量位居全國首位的有13種,居前5位的有52種。隨著我省對重要礦產資源的整合和布局最佳化,礦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但是,能源礦產等資源開發程度較高,重要礦產後備資源不足,礦產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位居中部,區位優勢突出。我省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已經形成的以高速公路、鐵路為骨架,以國道、省道幹線公路為依託,以縣鄉公路、農村公路為支脈,多種運輸方式相協調,與海、陸、空開放口岸相銜接的立體綜合交通網路,使我省區位優勢更加明顯。但過往車輛多,公路運輸和交通建設壓力大。
  ———經濟正向城鎮集聚,但人口集聚程度不高。農業人口比重大,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近60%,城鎮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左右,城鎮化任務繁重。
  ———城鎮化區域、農業區域和生態區域的自然區域特徵明顯,生態區和農業區面積大,環境承載功能強。
  第三節 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省國土空間發生了巨大變化,帶來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認真解決的突出問題。
  ———資源環境制約凸顯。一些地方開發過度,導致耕地減少過快、生態系統整體功能退化,水資源和能源資源的制約日益突出。南水北調等大型水利工程、西氣東輸、交通主幹線等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要占用的國土空間越來越多。大氣與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較差,污染物排放強度總體偏高,部分地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
  ———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在區域之間不協調。商丘、周口、駐馬店、信陽等黃淮農業地區2012年人口占全省的35.7%,而經濟總量僅占全省的19.4%。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鄭州、洛陽、開封、焦作、新鄉、平頂山、許昌、漯河、濟源等9市經濟總量占全省的58.6%,而人口僅占40.4%。
  ———空間利用效率低。工礦建設空間單位面積產出較低,除一些大城市主城區外,大部分城市和建制鎮的人口密度較低,部分中小城市、建制鎮、開發區占用的國土空間較大,而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規模偏小,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效率不高。
  ———公共服務和生活條件差距大。廣大農業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生產生活基礎條件薄弱,人均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支出、人均收入水平遠低於城市化地區。
  第四節 發展態勢和未來挑戰
  我省地處我國中心地帶,是全國人口大省,地理位置重要,糧食優勢突出,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和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省成功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省向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和有影響的文化大省的歷史性轉變,進入了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新階段。
《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將中原經濟區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經濟成長板塊、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提出要推動中原經濟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支撐中部地區崛起和服務全國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是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西部資源輸出的重要樞紐,正在成為參與國內外競爭、集聚人口和經濟、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乃至支撐全國發展的重要增長板塊。沿京廣、焦枝、隴海、寧西“兩縱兩橫”交通軸線,形成了一批大城市,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現代城鎮體系正在逐步形成;黃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陽盆地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西部、北部和南部礦產資源密集區建成了一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該區域的生態涵養功能正在恢復和強化。
  今後一個時期是我省全面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原崛起的宏偉目標,必須深刻認識並全面把握國土空間開發趨勢,妥善應對由此帶來的嚴峻挑戰。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滿足居民生活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適應人口總量持續增加和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需要,以及居民日益增加的物質文化需求,居民既對擴大居住等生活空間、提高環境質量提出了新需求,也增加了對優質農產品的大量需求,進而對農業和生態功能區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鎮化步伐進一步加快,滿足城市建設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加快推進城鎮化是我省未來一個時期趕上全國現代化建設步伐、實現中原崛起面臨的重要任務,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既增加了對城市建設空間的需求,也帶來了農村居住用地閒置等問題,最佳化城鄉空間結構面臨許多新課題。
  ———工業化加快推進,滿足工業發展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我省正處於工業化快速推進階段。加快推進工業化,既是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戰略要求,也是為我省城鎮化發展提供產業支撐的需要。我省又是國際產業和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承擔著集聚人口和經濟的重任。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需要占用較多的國土空間,同時會對資源環境帶來一定壓力。
  ———基礎設施繼續完善,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需要,必須進一步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建設必然占用更多空間,甚至不可避免地占用一些耕地和綠色生態空間,這將對最佳化國土空間布局和提高開發效率提出新要求。
  總之,在資源環境日益趨緊的情況下,我省必須對有限的國土空間進行科學開發規劃,既要滿足人口增長、人民生活改善、經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國土空間的巨大需求,促進人口和經濟集聚,擔負支撐全國長期又好又快發展的時代重任,又要為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做出貢獻,還要保障生態安全和人民健康,應對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等挑戰,保護並擴大綠色生態空間。立足國土空間自然狀況,針對開發中的突出問題,應對未來諸多挑戰,我省必須積極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第二篇 指導思想與規劃目標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原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科學開發我省的國土空間,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大戰略規劃,樹立新的開發理念,調整開發內容,創新開發方式,規範開發秩序,提高開發效率,按照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明確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最佳化空間布局,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科學發展路子,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美好家園。
  第二節 總體要求
  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以及全省發展戰略布局,將我省國土空間按開發方式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將具有一定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進一步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可以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列為重點開發區域;將關係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地區列為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和生態保護;將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列為禁止開發區域,構建主體功能更為鮮明、布局更為合理、區域發展更為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既要根據主體功能定位開發,也要重視發揮其他功能。重點開發區域必須把增強綜合經濟實力作為首要任務,既要發揮集聚人口和經濟的主體功能,又要保護區域內的耕地,降低資源消耗,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損害。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主體功能是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和生態系統穩定,同時在明確主體功能的前提下,科學引導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支持發展與當地資源環境相適宜的特色產業。呈點狀分布於重點開發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的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屬於禁止開發區域,要嚴格禁止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可以發揮當地的自然及人文優勢,適度發展旅遊、觀光及文化產業。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要在明確區域範圍的基礎上,配套制定實施相應的規劃和政策。要建立完善科學的評價考核體系和跟蹤監測體系,保證規劃的權威性、操作性、連續性和協調性。
  第三節 開發原則
  ———最佳化布局結構。按照“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科學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我省區位優勢,促進人口和產業向重點開發區域集聚,培育支撐我省乃至全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增長板塊;充分發揮農產品資源優勢,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按照我省生態分布特點,構建生態保障體系。
  ———堅持集約開發。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把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任務,引導人口相對集中分布、經濟相對集中布局,走空間集約發展道路,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提高土地、水、生態、礦產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統籌協調開發。按照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進行開發,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
  ———保護自然環境。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以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進行開發,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道路。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各種開發活動進行管制,控制開發強度,嚴禁損害生態環境的各類開發活動。
  第四節 重大關係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要妥善處理以下重大關係:
  ———主體功能與其他功能的關係。主體功能不等於唯一功能。明確一定區域的主體功能及其開發的主體內容和發展的主要任務,並不排斥該區域發揮其他功能。重點開發區域作為城市化地區,主體功能是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集聚人口和經濟,但也必須保護區域內的基本農田等農業空間,保護森林、濕地等生態空間,也要提供一定數量的農產品和生態產品。限制開發區域作為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主體功能是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和生態系統穩定,但也允許適度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允許發展那些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當地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產業,允許進行必要的城鎮建設。對禁止開發區域,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政府從履行職能的角度,對各類主體功能區都要提供公共服務和加強社會管理。
  ———開發與發展的關係。本規劃的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中的“開發”,特指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限制或禁止開發,特指在這類區域限制或禁止進行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並不是限制或禁止所有的開發行為。將一些區域劃為限制開發區域,並不是限制發展,而是為更好地保護這類區域的農業生產力和生態產品生產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主體功能區與農業發展的關係。把農產品主產區作為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區域,是為切實保護這類農業發展條件較好區域的耕地,使之能集中各種資源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也可以使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更集中地落實到這類區域,確保農民收入不斷增長,農村面貌不斷改善。此外,通過集中布局、點狀開發,在縣城及產業集聚區、專業園區適度發展非農產業,可以避免過度分散發展工業帶來的對耕地過度占用等問題。
  ———主體功能區與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的關係。能源和礦產資源富集的地區大多是生態脆弱或生態重要的區域,不適宜大規模、高強度地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往往只是“點”的開發,主體功能區中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更多的是“片”的開發。一些能源和礦產資源富集的地區被劃為限制開發區域,並不是要限制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而是應該按照該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面上保護、點上開發”。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促進主體功能區的形成,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既要發揮政府的科學引導作用,更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政府在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中的主要職責是,明確主體功能定位並據此配置公共資源,完善法律、法規和區域政策,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市場主體根據相關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有序進行開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重點開發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編制規劃和制定政策,引導生產要素向這類區域集聚。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形成,要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和規劃體系來約束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行為,通過建立補償機制引導各地政府和市場主體自覺推進主體功能建設。
  ———相對穩定與動態調整的關係。主體功能區一經確定要保持相對穩定,區域開發建設活動要符合主體功能要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變化,可以對區域的主體功能進行適當調整。
  第三章 戰略目標
  第一節 主要目標
  到2020年,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主要目標是:
  ———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國家級和省級的重點開發區域人口和經濟集聚度明顯提高,人口占全省的比重由2012年的43.8%提高到55%以上,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由59.3%提高到75%以上;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生態保護系統功能全面恢復,生態屏障基本形成,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禁止開發區域得到切實保護。
  ———空間結構得到最佳化。在確保基本農田不減少且質量有提高、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用地保持穩定的基礎上,逐步減少農村居民點用地,適當增加城市化區域建設用地指標,逐步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加強濕地保護,增加林地面積。農村居民點占地面積減少到13600平方公里以下,林地保有量擴大到52600平方公里以上。
  ———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空間每平方公里創造的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明顯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產量提高15%以上。單位綠色生態空間蓄積的林木、涵養的水量明顯增加。
  ———基本實現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建成覆蓋城鄉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區域之間人均財政支出差距和城鄉之間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75%以上,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
  表1 全省國土空間開發的規劃指標指標
指 標
2012年實際
2020年預期
開發強度(%)
14﹒99
15﹒9
城市空間(平方公里)
5328
8040
農村居民點(平方公里)
15717
13600
耕地保有量(平方公里)
78980
78980
基本農田(平方公里)
67833
67833
林地保有量(平方公里)
50498
52600
森林覆蓋率(%)
22﹒98
25
注:城市空間包括城市用地、建制鎮用地和工礦用地。
  第二節 戰略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要從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戰略需要和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長遠目標出發,遵循不同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定位,構建全省三大戰略格局。
  ———構建以中原城市群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堅持“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原則,構建放射狀、網路化、板塊式的空間開發格局。打造核心發展區域,提升鄭州區域中心服務功能,深入推進鄭汴一體化,提升鄭洛三工業走廊產業和人口集聚水平;推動多層次高效便捷快速通道建設,促進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9市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質的組合型城市地區和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區域。構建“米”字型發展軸,依託陸橋通道,強化鄭州、洛陽、開封市的重要支撐作用,發揮商丘、三門峽等城市的支撐作用,形成沿隴海發展軸;依託京廣通道,發揮安陽、鶴壁、新鄉、許昌、平頂山、漯河、駐馬店、信陽等城市的支撐作用,形成沿京廣發展軸;依託東北西南向、東南西北向運輸通道,培育新的發展軸,形成“米”字形重點開發地帶。逐步擴大軸帶節點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推進錯位發展,提升輻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加強對外聯繫通道建設,促進與毗鄰地區融合發展,密切與周邊經濟區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建設輻射帶動能力強、經濟聯繫緊密、城市層級分明、體系結構合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城市群。
  ———構建以“三區十基地”為主體的農產品主產區戰略格局。構建以城市近郊都市高效農業區、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優質糧食生產核心區、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區生態綠色農業區為主體,以區域特色農業基地為依託的現代農業布局。大力發展京廣鐵路沿線、南陽盆地、豫東平原和豫西、豫南淺山丘陵區的生豬產業基地,豫西南和豫東平原肉牛產業基地,沿黃地區和豫東、豫西南“一帶兩片”奶業基地,豫北、豫東肉禽和豫南水禽產業基地。建設形成鄭州、許昌、洛陽、豫東開封商丘、豫南南陽信陽、豫北濮陽安陽花卉產業基地,中心城市郊區、傳統優勢區域和重要交通幹線沿線地區蔬菜產業基地,大別桐柏和伏牛丹江茶產業基地,豫西、豫南高標準林果產業基地,沿黃河、淮河、淇河水產基地,豫西和豫西南中藥材基地。
  ———構建以“四區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建設桐柏大別山地生態區、伏牛山地生態區、南太行生態區、平原生態涵養區,構建橫跨東西的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沿淮生態走廊和縱貫南北的南水北調中線生態保護帶,形成“四區三帶”的區域生態格局。
  第三篇 主體功能區
  按照國家巨觀戰略布局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我省發展實際,明確重點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的功能定位、主要目標、發展方向和開發管制原則,加快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第四章 重點開發區域
  我省重點開發區域分為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和省級重點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面積4.7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8.53%;該區域2012年人口461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3.8%。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重點開發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支撐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提升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區,引領科技創新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示範區,全省人口和經濟密集區。
  我省重點開發區域要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推動經濟加快發展,成為支撐未來我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板塊;要提高創新能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增強集聚產業的功能,形成分工協作、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要加快推進城鎮化,擴大城市規模,改善人居環境,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成為全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集聚區。
  ———統籌規劃國土空間。調整最佳化空間開發格局,合理擴大城市建設、交通建設、綠色生態建設空間,適度擴大製造業空間,穩定農業空間,減少農村生活空間。
  ———健全城市體系結構。壯大中原城市群城市規模,基本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集約高效的城市群。堅持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省轄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設,形成若干現代化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培育一批具有地區性影響力、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加快省直管縣(市)城鎮化進程,推動省直管縣(市)加快建設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成為體制改革的先行者、統籌城鄉的示範區、科學發展的排頭兵,打造新的增長極和戰略支撐點。
  ———促進人口加快集聚。加強城鎮規劃與管理,增強城鎮服務功能,健全城鎮化體制機制,進一步提高城市人口承載力和吸納能力。城市規模和建設要預留吸納外來人口的空間,實現人口較大規模增長。
  ———建成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高成長性製造業,加快培育先導作用突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傳統支柱產業新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業態先進、支撐未來的高成長性服務業,培育發展引領消費的戰略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支柱服務業;增強農業發展能力,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確立現代農業格局。實施都市生態農業工程,在省轄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規劃建設一批具有城市“菜籃子”、生態綠化、休閒觀光等綜合功能的農業園區。
  ———提高發展質量。遵循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理念,加強省轄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產業集聚區規劃和建設,項目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和有利於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則集中布局,大幅度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合理高效配置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節約集約開發,嚴格執行投資強度、容積率、建築密度等集約用地指標和多層標準廠房建設標準,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統籌規劃建設交通、能源、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設施,構建協調高效、均衡布局、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網路。
  ———保護生態環境。做好生態環境、基本農田等保護規劃工作,減少工業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避免出現土地過多占用、水資源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壓力過大等問題,努力提高環境質量。
  ———把握開發時序。區分近期、遠期,實施有序開發。近期重點建設國家和省批准的城鄉一體化示範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集聚區。對目前尚不需要開發的區域,要作為預留發展空間予以保護。
第二節 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
  我省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是我省的經濟核心,交通區位與經濟區位優勢突出,是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西部地區資源輸出的戰略樞紐,是中部地區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範圍包括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三門峽等9個省轄市市區,以及所轄的12個縣(市)和濟源市、鞏義市。整區域劃為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的縣(市)為:鄭州市的新鄭市、滎陽市、新密市、中牟縣,開封市的開封縣,洛陽市的偃師市、伊川縣,平頂山市的寶豐縣,新鄉市的新鄉縣,焦作市的沁陽市,許昌市的長葛市、許昌縣,以及省直管縣(市)鞏義市。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國土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1.33%;該區域2012年人口2362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22.4%。
  該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是:支撐全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增長極,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全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
  ———加快中原城市群核心區建設。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依託鄭州核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推進城際軌道交通系統和高速鐵路建設,加強城市功能互補和產業分工,加快各類產業集聚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實現交通一體、產業連結、服務共享、生態共建,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把該區域建設成為沿隴海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及全國重要的城鎮密集區、先進制造業基地、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
  ———深入推進鄭汴一體化。按照一、二、三產業複合和經濟、人居、生態功能複合的原則,支持鄭汴一體化發展,打造“三化”協調發展先導區,形成中原經濟區最具活力的發展區域。建成鄭開城際鐵路,深入推進兩市電信同城、金融同城、產業同城、交通同城、生態同城和教育、醫療、信息等資源共享,加快鄭汴一體化進程。
  ———提升鄭州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按照建設大樞紐、發展大物流、培育大產業、塑造大都市和打造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標,加快大鄭州都市區建設。強化科技創新和文化引領,促進高端要素集聚,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增強鄭州輻射帶動中原經濟區和服務中西部發展的能力,把鄭州建設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現代物流和商貿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科技創新基地。大力推進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加快構建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現代航空都市和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
  ———提升洛陽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洛陽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設,最佳化老城區功能,提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影響力,增強人口和經濟集聚能力。依託洛陽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向南拓展發展空間,密切中心城區與偃師市、孟津縣、新安縣、伊川縣等周邊縣城的聯繫,推進組團式發展。
  ———做大做強區域中心城市。科學編制城鎮規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強生態和歷史文化保護,建設集約緊湊、生態宜居、富有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支持最佳化中心城市發展形態,探索組團發展模式,推動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周邊縣城和功能區為組團的空間格局。
開封、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等5個城市發展成為百萬人以上城市,漯河、三門峽、濟源3個城市進入50萬人以上城市行列。加強產業分工、基礎設施建設、國土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統籌協調,增強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各具特色的區域整體功能。
  ———通過產業基地化、集群化和園區化發展,促進產業和人口集聚。強化載體功能,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產城互動,加快先進產業基地、特色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區和專業園區建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戰略支撐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形成城鎮連綿帶和產業密集區,擴大和提升人口、產業集聚規模和水平。
  ———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加強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沿淮生態走廊和南水北調中線生態保護帶建設,在平原地區和鄭州、開封等市的沙化地區實施土地治理工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工業污染治理,搞好礦山廢棄地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擴大環境容量。強化城市綠化和生態水系建設,加強污水、垃圾及危險廢物治理,提高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創造適合人口聚集的生態環境。
  第三節 省級重點開發區域
  我省省級重點開發區域範圍為重要產業帶結點城市(包括縣城),呈點狀分布、局部相連特徵。包括安陽、濮陽、鶴壁、南陽、商丘、周口、駐馬店等7個省轄市市區和信陽市平橋區,17個位於重要產業帶發展條件較好的縣(市)或省轄市近郊縣(市)以及省直管縣(市),國家農產品主產區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城關鎮、少數建制鎮鎮區以及產業集聚區。整區域劃為省級重點開發區域的縣(市)為:鄭州市的登封市,開封市的尉氏縣,洛陽市的孟津縣,焦作市的孟州市,安陽市的安陽縣,新鄉市的衛輝市,濮陽市的濮陽縣,三門峽市的義馬市、陝縣,南陽市的鎮平縣,周口市的項城市,駐馬店市的遂平縣,以及省直管縣(市)蘭考縣、汝州市、長垣縣、永城市、固始縣。省級重點開發區域國土面積2.8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7.2%;該區域2012年人口225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21.41%。
  該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是:地區性中心城市發展區,人口和經濟的重要集聚區,全省城市體系的重要支撐點。
  ———加快推進城鎮化。發揮中心城市依城促產、以城帶鄉的主導作用,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和城市空間布局結構,推進城市組團、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中心城區協同發展,重點提升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安陽、南陽、商丘、信陽、駐馬店、周口等6個城市發展成為百萬人以上城市,濮陽、鶴壁等2個城市進入50萬人以上城市行列。壯大縣城規模,提升發展水平,增強承接產業轉移、參與分工協作、吸納就業能力,加快產業和人口向縣城集聚。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支持已經形成一定產業和人口規模、基礎條件好的中心鎮發展成為小城市。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部放開縣城以下中小城市戶籍限制,加快中等以上城市戶籍放開步伐,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加快推進工業化。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加快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大力培育有一定基礎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優做強先進裝備製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費品等特色產業。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現代文明向農村延伸,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逐步實現城鄉規劃、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保障一體化發展。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發展方式向機械化、信息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態化和產業化轉變。接近中心城市的縣(市)大力發展城市景觀農業、會展農業、設施精準農業、休閒農業等都市農業,其他縣(市)大力發展規模高效農業,保障基本農產品生產。
  ———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和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
  表2 重點開發區域範圍類別
類別
市縣名稱
范 圍
國家級重點
開發區域
省轄市
鄭州市
鄭州市區、新鄭市、滎陽市、新密市、中牟縣
開封市
開封市區、開封縣
洛陽市
洛陽市區、偃師市、伊川縣
平頂山市
平頂山市區、寶豐縣
新鄉市
新鄉市區(含平原城鄉一體示範區)、新鄉縣
焦作市
焦作市區、沁陽市
許昌市
許昌市區、長葛市、許昌縣
漯河市
漯河市區
三門峽市
三門峽市區
濟源市
濟源市
省直管縣(市)
鞏義市
省級重點
開發區域
省轄市
鄭州市
登封市
開封市
尉氏縣
洛陽市
孟津縣
安陽市
安陽市區、安陽縣
鶴壁市
鶴壁市區
省級重點
開發區域
新鄉市
衛輝市
濮陽市
濮陽市區、濮陽縣
焦作市
孟州市
三門峽市
義馬市、陝縣
南陽市
南陽市區、鎮平縣
商丘市
商丘市區
信陽市
信陽市平橋區
周口市
周口市區、項城市
駐馬店市
駐馬店市區、遂平縣
省直管縣(市)
汝州市、長垣縣、永城市、固始縣、蘭考縣
  注:重點開發區域還包括劃為農產品主產區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城關鎮、少數建制鎮鎮區、產業集聚區。
第五章 農產品主產區
  農產品主產區是指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承擔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重要任務的農業地區。具體包括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和豫西山丘區的66個國家級農產品主產縣。農產品主產區國土面積8.6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2.45%;該區域2012年人口502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7.7%。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類型
  農產品主產區的功能定位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的重要區域,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新農村建設的先行區。
  第二節 規劃目標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加強,農產品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快發展,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顯著提升,農業機械化、標準化和優質化水平明顯提高,優質糧食種植面積和優質畜產品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和提升。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左右。
  ———人口總量減少,人口質量提高。促進人口自願、平穩、有序轉移,區域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明顯下降,人口壓力進一步減輕,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飲用水不安全人口比率大幅度下降。推動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農業收益和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基本完成新時期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
  ———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推動城市優質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農村公共服務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邁向小康。
  ———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道路、通信、電網、供排水、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生產和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城鎮體系進一步完善,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服務功能得到增強,村容村貌整潔。
  第三節 發展方向
  以提高農產品供給能力為重點任務,重點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工程,著力保護耕地,建設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合理布局,最佳化開發,推進集約集聚,促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農村人口逐步有序轉移。
  ———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加強土地整治,加強規劃、統籌安排、連片推進,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進連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鼓勵農民開展土壤改良。
  ———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支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農村二、三產業,著力打造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拓展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大力扶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區。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加快新建水庫建設、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大中型灌區建設、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河道治理以及水源工程建設。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鼓勵和支持農民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建設節水農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發展旱作農業。
———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加強農業布局規劃。重點打造城市近郊都市高效農業區、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優質糧食生產核心區和豫南豫北山丘區生態綠色特色高效農產品優勢區,加強糧食生產加工基地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推進優質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在有條件的縣城周邊,規劃建設一批具有城市“菜籃子”、生態綠化、休閒觀光等綜合功能的農業園區。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以小麥生產為主的農機裝備建設,推進農機裝備結構調整,不斷創新農業生產和農機化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以產業集聚區為依託,推進縣城建設和非農產業發展,增強縣城輻射帶動能力。完善鄉鎮公共服務功能,改善人居環境。
  第四節 開發管制原則
  ———加強耕地保護,嚴格控制開發強度,逐步減少農村居民點占用的國土空間。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最佳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促進主要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按照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規模和速度,結合村鎮規劃、合併整治,逐步適度減少農村居住空間,並將閒置的農村居住空間進行復墾,轉為農業生產空間或綠色生態空間。按照節約土地、設施配套、相對集聚、突出特色的原則,加強對農村居民點的布局規劃,引導村鎮建設。
  ———城鎮建設和工業項目要依託現有城市、縣城和重點鎮,充分體現集約開發、集中布局的要求。重點規劃和建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中心城鎮,提高綜合服務能力,逐步減少小城鎮數量。加強各類產業集聚區建設,使其成為單位面積產出率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人口和產業集聚區域。
  ———加強中心城鎮的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教育、醫療、文化等設施條件,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積極發展沼氣、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努力滿足農村能源需求。大力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型農業和集約生態養殖業,廣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發揮農業的生態功能。嚴禁有損自然生態系統的開荒以及侵占水面、濕地、林地、草地等的農業開發,促進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在資源環境允許的範圍內,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勞動密集型新興服務業和具有技術含量的製造業等,適度開發礦產資源,嚴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產業發展。完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機制,確保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營。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快養殖業廢棄物綜合治理,推廣農村生活污水淨化、秸稈還田技術,改善環境衛生條件和村容村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防止盲目圈占、浪費土地,嚴格禁止毀田燒磚。
 表3 農產品主產區範圍
省轄市
范 圍
開封市
杞縣、通許縣
洛陽市
新安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
平頂山市
舞鋼市、葉縣、魯山縣、郟縣
安陽市
林州市、湯陰縣、內黃縣
鶴壁市
濬縣、淇縣
新鄉市
輝縣市、獲嘉縣、原陽縣、延津縣、封丘縣
焦作市
修武縣、博愛縣、武陟縣、溫縣
濮陽市
清豐縣、南樂縣、范縣、台前縣
許昌市
禹州市、鄢陵縣、襄城縣
漯河市
舞陽縣、臨潁縣
三門峽市
靈寶市、澠池縣
南陽市
南召縣、方城縣、社旗縣、唐河縣、新野縣
商丘市
虞城縣、民權縣、寧陵縣、
睢縣、夏邑縣、柘城縣
信陽市
息縣、淮濱縣、潢川縣
周口市
扶溝縣、西華縣、商水縣、太康縣、
鄲城縣、淮陽縣、沈丘縣
駐馬店市
確山縣、泌陽縣、西平縣、上蔡縣、
汝南縣、平輿縣、正陽縣
省直管縣(市)
滑縣、鹿邑縣、新蔡縣
  第六章 重點生態功能區
  重點生態功能區是指生態系統重要、關係到較大空間範圍生態安全的區域。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主要分布在豫北太行山、豫西伏牛山、豫南大別山等區域。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主要類型
  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分為國家級和省級兩個層面,包括13個縣(市、區)。該區域國土面積3.1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9.02%。
  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大別山土壤侵蝕防治區範圍內的新縣、商城縣2縣全域。該區域國土面積0.3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21%;該區域2012年人口113.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08%。
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淅川縣、西峽縣、盧氏縣、欒川縣、內鄉縣、鄧州市、桐柏縣、嵩縣、羅山縣、光山縣、信陽市溮河區11個縣(市、區)。該區域國土面積2.7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6.81%;該區域2012年人口782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7.41%。
  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全省生態安全的主體區域,全省重要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
  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分為水源涵養型、水土保持型、生物多樣性維護型三種類型。
  表4  河南省重點生態功能區類型和發展方向
  第二節 規劃目標
  ———生態產品數量增加、質量提高。地表水水質明顯改善,主要河流徑流量基本穩定並有所增加。植被得以恢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天然林面積擴大,森林覆蓋率提高。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恢復,種群數量增加。到2020年,水源涵養型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型區域水質達到Ⅰ類,空氣品質達到一級,森林覆蓋率達到50%;水土保持型區域水質達到Ⅱ類,空氣品質達到二級,森林覆蓋率達到40%。
  ———形成點狀開發、保有大片開敞生態空間的空間結構。開發強度控制在規劃目標內,水面、濕地、林地等綠色空間擴大,人類活動占用空間減少。
  ———產業結構最佳化,適宜產業持續發展。產業發展充分考慮對資源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以環境友好型特色產業和文化旅遊等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格局,人均生產總值明顯提高。工業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度下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更加協調。
  ———人口總量下降,人口質量提高。部分人口轉移到城市化地區,總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下降3個百分點左右,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減輕。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人口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勞動力就業能力穩步提高。
  ———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均公共服務支出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飲用水不安全人口比率大幅度下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度提高,基本完成新時期農村扶貧開發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
  第三節 發展方向
  著力修復生態、保護環境、提供生態產品,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提供生態產品的能力,因地制宜地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適宜產業,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
  ———水源涵養型。推進天然林保護和圍欄封育,加強防護林建設,治理土壤侵蝕,維護與重建濕地、森林等生態系統。在淮河源頭和上游地區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嚴格保護具有水源涵養功能的自然植被。實施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工程,禁止無序採礦、毀林開荒等行為,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加強對水源地工業污染、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以及農村生活污染的治理,進一步提高水源質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解決農民長遠生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水土保持型。加強對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護,禁止非保護性砍伐。推進封山育林,重點營造水土保持林,推進植被恢復與重建。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快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建設,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和生態示範工程建設,促進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與農耕措施緊密結合,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嚴格對資源開發和建設項目的監管,加大礦山環境整治修復力度,控制人為因素對土壤的侵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解決農民長遠生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生物多樣性維護型。加強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禁止對其進行濫捕濫采,保持和恢復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種群的平衡,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監管體系、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工程建設,提高保護能力。增強防禦外來物種入侵的能力,防止外來有害物種對生態系統造成侵害。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與重要物種棲息地,防止生態建設導致棲息環境改變。
  第四節 開發管制原則
  嚴格控制開發強度,騰出更多的空間用於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城鎮建設與工業開發要布局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特定區域,禁止成片蔓延式擴張。按照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規模和速度,根據生態保護的需要,綜合採取易地扶貧、生態移民、水利設施移民以及合村並鎮等措施,逐步適度減少農村居住空間,將閒置的農村居住空間轉為林地等綠色生態空間。
  ———在不損害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適度發展資源開採、旅遊、林下經濟、農林牧產品生產和加工等產業,積極發展服務業,保持一定的經濟成長速度和財政自給能力。嚴格禁止發展高污染、高耗能產業。
  ———在現有城鎮布局基礎上進一步集約開發、集中建設,重點規劃和建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中心城鎮,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引導一部分人口向重點開發區域轉移,一部分人口向區域內的中心城鎮轉移。加強對生態移民點的空間布局規劃,儘量集中布局到中心城鎮,避免新建孤立村落式的移民社區。
  ———加強中心城鎮的道路、給排水、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教育、醫療、文化等設施條件,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積極發展沼氣、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小水電等清潔能源,努力滿足農村、山區能源需求。
  ———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控制新增公路、鐵路建設規模。必須新建的,要儘量避免對重要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分隔,要事先規划動物遷徙通道。在有條件的開發區域之間,要通過水系、綠帶等構建生態廊道,避免形成“生態孤島”。繼續在適宜的地方實行退耕還林(草),在農業用水嚴重超過區域供水能力的地方實行退耕還水。引導農民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有效控制農村面源污染。
  第七章 禁止開發區域
  禁止開發區域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價值的自然遺蹟所在地和文化遺址等點狀分布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