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意見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意見》是河北省2003年6月13日發布的地方法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意見
  • 發布時間:2003年6月13日
【發布文號】冀政〔2003〕34號
zhua曲子白渡白顆
【失效日期】
【檔案來源】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意見
(冀政〔2003〕34號)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適應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提高我省農業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根據黨的十六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我省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現狀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農業國際競爭力不強,農民增收困難的矛盾日趨突出。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反覆強調要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2003年)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針對影響農村發展的體制性因素,要進一步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為支撐,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保險、價格等手段,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已成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當務之急。
近年來,我省積極應對加入WTO挑戰,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大力推進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建設,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科教興農步伐加快,有力地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但從總體上看,我省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與WTO規則要求和已開發國家、先進省份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一是投入水平偏低。“五五”期間,全省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占各類投資總額的比重為13.1%,“六五”期間降到6.8%,“七五”、“八五”期間又降到了2.3%和2.9%,“九五”期間回升到4.7%。2002年全省農業財政支出占一般財政支出的比重為9.4%,僅比1997年增長1.9個百分點;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少,農民貸款難;多元化投資機制尚未形成,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商資本投向農業的比重偏小,2002年全省農業利用外資3900萬美元,僅占全省利用外資的3.7%。二是農業投資結構不合理。在農業財政資金中,各項農業事業費支出比重大,支援農業生產的支出比重小;農業基建投資中,用於水利和生態等大型工程項目的投資多,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的中小型公益項目投資少;資金使用分散,投資效率不高。三是農業補貼政策不合理。目前,對糧食生產的補貼主要補在了流通環節,農民直接得到的好處並不多。四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科技推廣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信息服務體系等不完善,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育滯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五是缺乏政策性保險體系,不能有效化解農業風險。六是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如投入政策、稅收優惠政策、鼓勵農產品出口政策、地方性農業支持保護法規等不完善。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稅率高,農民負擔重,制約了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對上述問題,各級各部門要統一思想,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以加快建立我省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推動全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總體思路和主要內容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省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總體思路是: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提高農業競爭力為目標,以建立和完善資金投入、生產補貼、社會化服務、風險防範、政策法規等五大體系為重點,加大“綠箱”投入,用足“黃箱”政策,增加投入總量,改革補貼方式,實施優惠政策,加強綜合服務,防止化解風險,到2005年,初步構建起適應世貿組織規則、加強農業基礎、促進農民增收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對農業支持保護的主要內容: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工程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防洪保全工程體系建設,繼續抓好黃壁莊、崗南等大中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加快滹沱河、滏陽河等骨幹河道、堤防治理,提高防洪能力。調整農業投資結構,擴大對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草場圍欄、漁港等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規模,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造林綠化、壩上生態農業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構建綠色生態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二)著力支持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資金投入,重點向畜牧、蔬菜、林果、水產等優勢產業傾斜,優先支持骨幹品種和優勢產業區建設,儘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大力實施“種子工程”,實行良種推廣補貼制度,提高良種覆蓋率;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各級財政要繼續安排對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資金,支持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增強帶動能力。(三)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一是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建設。安排財政專項資金,抓好農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形成較為完善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的質量標準體系;整合資金,合理布局,加快省、市、縣三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和速測站建設,儘快建成專業齊全、分工明確、方便快捷的檢驗檢測網路,實現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加強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管理和服務機構建設,搞好宣傳培訓和認證服務,引導和幫助更多的企業申報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工作,切實搞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二是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實行經營性服務和公益性職能分開,國家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主要承擔公益性職能,包括重大關鍵技術的引進、示範,動植物病蟲害防治等,所需經費由財政供給。一般性技術推廣工作和經營性服務項目,逐步走向市場。同時,積極培育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組織,建立一支以各級農業部門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民、企業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技術服務水平。三是加強動植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完善動物疫情測報網路和重大疫情快速撲滅機制,推進無規定疫病區建設。研究開發生物防治措施,有效降低植物病蟲害損失。四是大力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和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抓緊組建重要出口農產品行業協會和骨幹品種行業協會,各級政府要賦予協會必要的職能和手段。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加快發展各種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四)加強農村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一是完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多渠道增加投入,重點在農產品集中產區發展一批規模適度、特色明顯的專業批發市場。完善市場功能,改善交易手段,提高市場服務和交易水平。要加大投資力度,重點興建一批大型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二是加強銷地市場網路建設。有計畫地在大中城市和交通樞紐地區建立河北農產品“專賣店”、“一條街”、“批發中心”等,擴大我省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積極發展連鎖、超市、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三是加快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按照高質量、高標準、低投入、快使用的原則,狠抓“建、管、用”各個環節的銜接,力爭今年(2003年)底建成覆蓋省市縣三級、大型批發市場、重點龍頭企業的農業信息網路,加強信息分析、預測和發布,發揮農業信息引導生產、促進銷售的服務作用。(五)增加農業科技教育投入,大力推進科教興農。加快農業技術創新,圍繞制約我省農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集中力量,聯合攻關,重點搞好套用研究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組織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示範工程。創新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機制,大力推廣投資業主制、運行公司制、科技承包制、聯結農戶契約制,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大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投入,依託縣(市)職業教育中心,對未升入高中階段的適齡青年,採取免費或低收費政策,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有一技之長的青年農民。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以各種方式舉辦職業教育。實施“農業科技電波入戶”工程,多層次、多渠道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六)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制定優惠政策,整合扶貧資金,突出抓好全省7102個重點貧困村的幫扶。加強貧困地區交通、通信、電力、教育、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要與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建設相結合,搞好生態環境治理,發展綠色產業、綠色食品,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小尾寒羊、錯季蔬菜、果品、食用菌、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多形式、多渠道組織勞務輸出,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堅持標本兼治,積極穩妥地搞好移民搬遷,探索異地移民扶貧的路子,提高扶貧開發成效。
三、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政策措施
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調整政策,加強領導。今後3―5年,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要採取以下措施:(一)提高農業投入比重,最佳化農業投資結構。要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千方百計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外資投入為輔助、廣大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農業投入體系,形成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確保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一是新增財力要向農業傾斜。各級財政每年要從新增財力中,拿出一定份額用於農業。二是認真搞好農業項目前期準備工作,積極利用國債資金,爭取國家投資支持。三是鼓勵社會資金投向農業。積極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廣大農民增加投入,繼續實行以工補農、以工建農。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農業或捐資設立各種農業建設和農業科技教育基金。四是最佳化結構,突出重點。提高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占農業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投資占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農業財政投資要重點支持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骨幹品種及優勢產業區發展、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科研推廣。要對現有的資金、項目進行整合,實行公開招標,加強社會監督,加快重點農業項目建設,解決資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問題。(二)增加對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投資,促進農村社會全面發展。要把農村社會事業建設的投資,納入財政支持範圍,逐步提高投入比重。省、市、縣財政今後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發展經費,主要用於農村,支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先行試點。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投資農村社會事業建設,進一步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為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奠定基礎。(三)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一是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市場化為基本取向,以購銷體制和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為重點,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和市場體系,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調控有力、開放有序的糧食流通新格局。二是改革對農業和農民的補貼方式。把糧食流通環節的補貼逐步轉變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從今年(2003年)開始,依據各農戶的小麥保護數量,對小麥主產區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試點,全省要逐步推開,確保農民直接受益。三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著力完善“三個機制”,實現“三個確保”,推進配套改革,防止農民負擔反彈。鑒於農業特產稅已不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要求,從2004年起,全省取消農業特產稅。四是改革農村金融體制。加大信貸支農力度,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各商業銀行要增加對農業的信貸投放,增加農戶貸款,著力滿足農戶生產生活及投資方面的合理資金需求。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在明晰產權關係、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農村股份制合作銀行。探索建立農民貸款擔保體系,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規模,簡化手續,加強管理。(四)實行優惠稅賦政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一是加大農業稅因災減免力度,確保減免稅金及時落實到受災農戶。二是對農產品加工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加工業取得的所得,暫免徵收企業所得稅。將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抵扣率提高到13%。銷售自產農產品免徵增值稅。農產品加工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對利用荒山、荒灘、荒地、荒水等“四荒”資源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從有經營收入的第一年起,免徵1―3年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三是根據建立現代稅制和公共財政的要求,逐步減少以至完全取消不應當由農民負擔的各種稅費項目。(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農業對外開放。要圍繞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發展,謀劃一批對外合資合作項目,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商資本投入農業領域,不斷擴大農業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水平,緩解我省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有關部門要幫助農業企業與國內外大公司、大企業搞好對接,吸引更多的大公司、大企業落戶河北,投資農業。(六)放寬貿易管制,促進農產品出口。要簡化審批手續,降低收費標準,積極為具備條件的農業企業賦與進出口經營權。對獲權企業,允許擴大經營範圍,擴展經營空間。用足用好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政策,積極開展農產品出口的研究開發、開拓市場、應訴國外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等活動,保證和維護我省農產品進出口公平競爭的環境。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省財政廳要制定具體扶持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積極落實農產品出口退稅政策。鼓勵出口企業利用出口信用保險貼息政策,降低出口風險。加強農產品檢驗檢疫收費管理,降低收費標準,減輕企業負擔。外經貿、質量技術監督、農業、林業、畜牧、水產等部門要積極研究應對國外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措施,儘快建立農產品出口快速預警機制,及時為出口企業提供信息服務,防止和化解出口風險。抓緊組建畜禽、蔬菜、林果等出口農產品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協調出口價格、應對貿易糾紛、開展促銷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更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七)完善農業政策法規體系,實現對農業支持保護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加快制定和調整對農業支持保護的政策及地方性法規,儘快制定《河北省農業支持保護條例》、《農業補貼條例》、《農產品行業協會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逐步形成支持保護農業的政策法規體系。各級各部門要增強依法行政意識,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效率,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協調聯動,狠抓落實,真正形成“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的良好氛圍,努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
2003年6月13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