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

發布信息,檔案全文,

發布信息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檔案石政辦發〔2016〕28號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高新區、正定新區、循環化工園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國辦發〔2015〕59號)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冀政辦發〔2015〕47號),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檔案全文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引領,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以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為總攬,以“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為主線,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根本途徑,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跨越。
(二)基本原則。堅持市場導向,強化市場信息引導,運用市場的辦法指導和組織農業生產。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願和經營自主權,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改革創新,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內生動力。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明顯進展,農業結構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綜合生產水平、農業設施裝備水平、農業科技支撐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產品加工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實現新提升,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將中部打造成功能設施完善、生產要素聚集、科技裝備先進、經營模式創新的樣板區域,引領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東部“六次產業”集群發展,成為環京津重要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西部生態農業產業形成規模,成為京津和周邊地區生態休閒旅遊聚集地。
二、挖掘糧食增產新潛力,
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一)落實糧食生產核心保護區規劃。堅定糧食安全首要任務不動搖,狠抓糧食生產不放鬆,按照“穩面積、提產能、保總產、增效益”的基本思路,全面落實“石家莊市糧食生產核心保護區規劃”,確保糧食麵積穩定。以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工程為抓手,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藏糧於地”;加大優良品種的研育推廣力度,深化小麥、玉米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提升糧食產能,“藏糧於技”,糧食總產穩定在440萬噸左右。
(二)切實加強耕地保護。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落地到戶、上圖入庫、信息共享。統籌整合國土、農業、水利、農業綜合開發等相關資金,集中力量開展土地平整、農田水利、土壤改良、機耕道路、配套電網林網等建設。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堅持數量與質量並重,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開展退化耕地綜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復、土壤肥力保護提升、耕地質量監測,確保耕地質量提升、農產品產地安全。
(三)調整最佳化糧食作物結構。以市場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為目的,穩定小麥生產,調優玉米種植結構,因地制宜發展雜糧生產。最佳化區域布局,東部區域以確保糧食有效供給為重點,按照現代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著力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優質專用小麥、優質玉米產業基地,延長產業鏈條,培育產業集群,承接京津冀主要農產品生產功能。西部區域積極發展小雜糧等特色農業生產,擴大抗旱、高產的“張雜谷”、優質穀子、甘薯等雜糧作物生產,到2020年,西部山區雜糧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建設西部生態農業基地。
三、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
(一)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一是調整農業區域結構。按照中、東、西農業區域布局,中部“都市農業”板塊重點發展都市休閒農業,力爭通過1-2年努力,建成3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0個市級園區,帶動發展一批專業特色園區,形成環繞中心城區的都市農業休閒觀光帶。到2020年,將中部打造成功能設施完善、生產要素聚集、科技裝備先進、經營模式創新的樣板區域,引領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東部“第六產業”板塊重點發展優勢農業集群,積極承接京津農業外遷功能,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完善包裝儲運、冷鏈物流、質量檢測等配套設施,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現集群式發展。到2017年,圍繞糧食、蔬菜、畜禽、果品等優勢產業,建設一批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領軍企業”,打造東部“第六產業”集群。到2020年,東部“六次產業”集群發展,成為環京津重要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西部“山區開發”板塊重點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在實現太行山全域綠化的基礎上,複製推廣贊皇、平山經驗,堅持林果產業片區建設和山區綜合開發“齊頭並進”,到2017年,每個縣(市)、區著力打造1-2個規模萬畝以上,投資億元以上的生態富民園區,構建“山綠、果豐、農民富”的西部生態發展格局,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到2020年,西部生態農業產業形成規模,成為京津和周邊地區生態休閒旅遊聚集地。二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在落實糧食核心保護區規劃面積的基礎上,引導中部區域“穩糧擴菜”,提升種植效益;中部區域確保糧、菜面積,提高複種指數;西部區域“壓糧擴經擴牧草”,用地養地結合,擴大特色農業規模,保護生態資源。三是調整農業品種結構。積極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小麥著力推廣抗旱、穩產品種,減少用水;玉米著力推廣綜合抗性強的中高密度品種,提高產量;蔬菜積極引試推廣新、奇、特品種,錯季生產,提質增效。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98%以上,小麥抗旱品種推廣率達到70%。
(二)做大做強五大產業。一是以蔬菜標準園建設為重點,確保蔬菜供給質量。改善基礎設施,以蔬菜標準園創建為抓手,構建較為完善的蔬菜生產經營服務體系,提高蔬菜綜合生產能力。重點發展名特優、反季節蔬菜及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通過推進標準化生產、調整蔬菜品種結構、集成推廣無公害技術、加大蔬菜種植合作社建設力度等措施,提升蔬菜生產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積極組織生產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三品一標”申請認證,創優質品牌產品,提高品牌信譽和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到2020年,設施蔬菜播種面積達到55%以上,基地產品商品率達到80%以上,外銷量達到60%以上,基地無公害產品率達到100%。二是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健康畜牧產業。根據區域資源特點,重點發展奶牛、生豬、蛋雞三大產業,積極發展肉牛、肉羊、肉禽等新型產業,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按照“控小、擴中、培大”的規模養殖發展思路,擴充生豬年出欄3000頭、蛋雞存欄20000隻、奶牛存欄500頭、肉牛年出欄500頭、肉羊年出欄1000隻、肉雞年出欄10萬隻的中等規模養殖場,高標準培育生豬年出欄1萬頭以上、蛋雞存欄10萬隻以上、肉牛存欄1000頭以上、肉羊年出欄2000隻以上大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部、省、市、縣四級聯創,引導標準化示範場由單純養殖向種養一體化轉變,推進生態循環、低碳環保的種養示範園區建設,每年新創建5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到2020年,全市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累計達到1100個。三是以擴大山地優質果林面積為主,加快推進現代果品產業發展。中部以環省會經濟林資源為依託,重點打造集休閒、觀光、採摘、娛樂於一體的林果示範區,發展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業態新的示範性基地,引領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東部以晉州、趙縣、藁城等沙地梨果為主體,重點推動果品產業的提檔升級、提質增效,著力推進組織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建成一批標準化出口創匯外銷基地,加快梨果精深加工業發展,拓展和完善生產、行銷、儲運、加工產業鏈條;西部發揮山地資源優勢,加大太行山綜合開發力度,大力發展核桃、大棗等優勢主導產業,積極培育元氏石榴、贊皇櫻桃、平山壽桃以及井陘、礦區、行唐的蘋果等特色果品基地。到2017年,新發展太行山優質薄皮核桃80萬畝,建設一批集賞花、品果、採摘等為一體的山區現代林果園區。四是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引領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充分發揮大型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重點推進主食加工、乳製品加工、果蔬加工等行業的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把農產品加工業培育成支柱產業。推進園區建設,努力實現產業集聚發展。重點抓好藁城開發區食品園區、鹿泉乳業加工園區、欒城食品加工園區建設,培育國家級產業化示範區、省級示範園和縣(市)級農業產業化園區。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業附加值。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和工藝,支持龍頭企業聯合攻關,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調整,實現農產品加工產業向精、深加工方向轉變,打造高科技、高效益、集約創新型企業。2020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3%,年均增速1.5%。五是加快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產業,打造現代化農產品物流產業鏈。以農產品物流基地為節點,加強農產品物流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完善交通運輸網路,提高公路網的通達深度和能力,加大對農產品儲運設備的投入,改進原有的設備或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運輸設備,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和生鮮農產品配送系統的建設,以確保冷藏和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加快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做好農產品市場交易信息採集和發布工作,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設施,形成功能齊全、設施完備、輻射力強的農產品市場流通網路。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逐步搞好農產品信息處理與發布工作以及市場信息諮詢服務。
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搞好農業投入品屬地管理,著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把好源頭關和生產關;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監管體系,積極推進質量追溯試點建設,力爭到2020年,建立起布局合理、職能明確、專業齊全、運行高效的,以解決農產品和大宗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為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框架和運行機制,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全過程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全市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
(二)著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一是制定農業標準。在全面宣傳貫徹現有國家及行業農業標準的基礎上,圍繞農畜主導產業綠色生產,制修定地方行業標準,形成貫穿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框架,為提升農產品品質和安全生產水平打好基礎。二是宣傳貫徹農業標準。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推進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著力建設一批優質糧食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蔬菜標準化示範園、大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以及現代林果園區,示範帶動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三是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加快推動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信息技術在生產加工和流通銷售各環節的推廣套用,建立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庫,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實現農產品供應鏈環節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建立責任追究、產品召回等制度,構建覆蓋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溯源體系,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五、建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一)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創新。發揮市農科院科研優勢,利用1+8種業信息共享與交流合作聯盟,科研與推廣並重,自育與引進並舉,加大穩產、抗旱品種的研發推廣力度。鼓勵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聯合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創新機制,研發和引試一批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集成技術和農產品加工技術。積極發展“網際網路+農業”,鼓勵網際網路企業建立物聯網農業服務平台,實施智慧型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定位耕種等精準化作業。大田農業採用物聯網管理規模達到30%。
(二)完善建設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堅持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機制相結合的原則,支持和鼓勵農技推廣機構與科研單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範戶、農業園區的聯繫與協作,建立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中介組織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健全市級農業信息化中心,整合視頻會議、應急指揮系統、電子政務綜合業務辦公系統、農村科技服務村村通(IP)廣播系統,建立網站群集合和農技推廣雲平台,有效解決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三)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計畫,鼓勵網際網路企業建立農業服務平台。大力推進農業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套用,推廣成熟可複製的農業物聯網套用模式,建設農業物聯網套用服務雲平台,為各類農業企業物聯網套用提供標準接入。支持網際網路企業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合作,綜合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災害預警、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經營科學決策等提供服務。
(四)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立完善“專家定點聯繫指導縣”和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服務機制,形成“專家+技術人員+科技示範戶+輻射戶”的技術支持服務模式。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骨幹農民為重點對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等系列培訓,培養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懂技術、會管理的“新農人”隊伍。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達到2.5萬人。
六、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抓好地下水超采農業綜合治理。以晉州、無極、深澤、高邑、元氏、正定、藁城、欒城、趙縣等試點縣(市)、區為重點,認真組織實施小麥節水穩產配套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和保護性耕作技術項目,綜合運用生物、農藝、農技、工程等節水集成技術,充分利用好自然降水和光熱資源,提高農業用水利用效率,減少地下水開採,完成省下達的壓采任務目標,促進水資源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以糧食和蔬菜生產為重點,集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生態調控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理化誘控技術等節肥、節藥、節本增效“三節一增”技術。以設施蔬菜生產為重點,積極發揮藁城、鹿泉等清潔生產示範區的引導作用,通過建設發酵池、漚池、沼氣池等,對作物秸稈、尾菜進行處理,對地膜、棚膜等廢舊物進行回收、加工,實現農業清潔生產,到2018年,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
(三)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立足節本增效、節能減排,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快速青貯、打捆深加工技術,鼓勵和引導以秸稈為原料的非木紙漿、人造板材、包裝材料等產品生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向深層次開發、高層次利用。以開展沼肥綜合利用為重點,積極探索農牧結合、糧經結合等新型高效生態循環農作模式。力爭到2020年地膜回收率達85%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有3-5種較為成熟的農業高效生態循環模式在全市大力推廣。
七、創新農業經營方式,
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推進集約化生產。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鼓勵農戶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鼓勵農戶將承包土地經營權作為股權,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參與合作社進行集約化經營。引導龍頭企業與合作組織有效對接,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採取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形式,將加工、銷售環節的部分收益讓利給農戶,共享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果。二是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參與農產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現代物流中心建設,發展連鎖店、直營店、配送中心和電子商務,研發和套用農產品物聯網,探索“田頭市場+電商企業+城市終端配送”等行銷模式,產、加、銷一體化發展,提升產業效益。三是積極培育品牌。開展“創造一個名牌,激活一個企業,帶動一片產業”活動,引導企業實施名牌戰略,採取聯合、合作等方式,打造知名品牌,擴大生產規模。以品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綠色、營養、生態、安全、健康的整體形象和農業競爭力。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三品一標)認證產品數量達到600個以上。
(二)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一是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作用,推廣大功率、高性能、低油耗、高效環保、複合式農業機械,最佳化農機結構。健全以農機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機合作社為龍頭,農機大戶、農機手為主體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農作物耕、種、收統一作業,病蟲害統防統治。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二是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引導農民合作組織由生產合作向土地合作、由資產合作向資本合作、由專業合作向綜合性合作拓展,構建“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產品市場+家庭農場”等多種經營發展模式。以新型農民合作社和生產有規模、產品有品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五有”家庭農場為重點,集中打造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管理規範、具有引領和示範作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到2020年,實體農民合作社達到4000家以上,家庭農場發展到1500家以上,現代農業發展活力實現新提升。三是創新農業金融服務。積極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和承包土地的經營權等抵押擔保貸款試點,盤活農村資產。積極推進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建設,建立銀擔合作機制。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銀行業金融機構客戶信用評定範圍,信用等級較高的在同等條件下實行貸款優先等激勵措施;試點“信貸+保險”、“公司+專業組織+農戶”等金融服務模式,吸引城市資本進農村,緩解農業融資難問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八、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增強農業競爭力
(一)積極實施“走出去”。積極培育壯大農業“走出去”主體隊伍,支持農產品出口。積極搭建諮詢對接平台,幫助企業尋找農業投資機會,鼓勵和支持我市農業企業“走出去”,積極、穩妥支持農業企業到境外辦企業、建基地、促貿易。培育壯大外向型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
(二)大力深化“引進來”。深化國際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根據我市農產品區域布局,結合國際農業科技資源分布狀況,謀劃與有關國家和組織合作領域和方向,積極引進國外優良動植物種質資源及現代農業裝備、農產品儲運加工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等先進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理念,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能力。
九、強化保障支持,
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撐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部門協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切實提高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要性、複雜性和長期性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自覺性,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落實工作責任,健全工作機制,把各項任務措施落實到位。市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扶持。
(二)持續增加農業投入。加快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最佳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等。
(三)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充分發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按照中央、省有關要求落實與農業轉方式相適應的補貼政策,保持農業政策連續性穩定性,推動新增補貼向新型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執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制度,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
(四)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推動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探索利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支農的有效方式,穩步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以及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改善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
(五)強化農業保險支持。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創新保險產品,積極探索擴大農業保險。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4月1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