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

為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場會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川府發〔2015〕50號)精神,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創新發展農業經營方式,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五、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七、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八、深入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一、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要求。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為引領、以法制為保障、以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為遵循,以“穩量提質增效轉方式,努力打造丘區現代農業示範市”為目標,加快構建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著力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積極有效應對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切實提高內江農業發展質量效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力爭將我市建成丘陵地區現代農業示範市。
(二)基本原則。
堅持增長模式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以市場需求和產業脫貧為導向,按照資源稟賦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立足消費導向調整最佳化品種品質結構。
堅持經營體系向專業化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產前、產中、產後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能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堅持生產方式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轉變。提高農業裝備條件,創新套用綠色增產技術模式,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強化農業投入品管理和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堅持增收途徑向農業產業鏈價值鏈轉變。立足區位、規模、特色、優質、安全、品牌,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產業,創造新就業,綜合施策增加農民收入。
堅持農業農村改革向全面深化創新轉變。加快農業科技和政策制度創新,激活各類農業生產要素,在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基礎上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實施《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2011—2020年)》,以縣級為主體統籌安排財政資金,統一區域布局,規模建設,整體推進。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引導社會資本、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創新建設管護機制,鼓勵財政資金形成的資產股權量化到農戶和經營主體,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措施。全面開展高標準農田驗收認定並上圖入庫,到2020年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181萬畝。
(四)推進耕地質量提升。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加快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加強耕地占補平衡監管,確保占優補優、數量相等、質量相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採取推廣秸稈還田、恢復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開展土壤肥力質量和產地環境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阻斷重金屬污染源頭,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實施農用地土壤風險防控,集成篩選不同區域類型的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技術,逐步擴大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與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探索受污染區域農民收益補償機制。到2020年耕地土壤有機質提高0.5個百分點,土壤酸化和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五)推進糧食產能區建設。根據區域優勢、技術條件和增產潛力等因素,大力推進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4個糧食生產重點縣生產能力建設,打造一批糧食生產“功能區”。強化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農機作業保障、扶持政策支撐,選擇糧食產量5億斤以上的4個重點縣提質擴面,打造一批產量穩定、技術先進、機制創新的糧食生產“示範區”。到2020年,全市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60萬噸以上。加大財政涉農項目資金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力度,加強糧食烘乾、倉儲設施建設,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現代糧食基地建設,發展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的生產和流通服務。
(六)推進農機化發展。改革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探索建立農機報廢更新制度,促進農機裝備結構最佳化、升級換代。深入開展農機化示範縣建設,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加大農機化生產道路和機電灌溉站建設力度,培育扶持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提高農機作業服務市場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水平。建立農機信息監測與服務平台,健全農機維修體系和農機質量監督體系。到2020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88萬千瓦,其中排灌動力機械達到46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

三、創新發展農業經營方式


(七)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加快培育基層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建立健全以縣級為中樞、鄉級為平台、村為網點的土地流轉服務平台和土地流轉監測體系,鼓勵農民自願互換或合併承包地及林權,促進農村土地規範有序流轉。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和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基礎上,在市中區穩妥開展農戶承包地有償退出試點,引導有穩定非農就業收入、長期在城鎮居住生活的農戶自願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大力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扶持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託管、訂單生產等生產經營模式,重點強化農機、電子商務、產後包裝、物流等薄弱環節提升,支持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到2020年,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40%以上,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流轉面積的1/3以上,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40萬畝。
(八)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紮實推進農業三項補貼改革,落實對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各項支持措施,繼續對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進行直接補貼。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報和實施財政項目,逐步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農業綜合開發、中央基建投資等涉農項目規模。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農民合作社持有和管護,按入社成員人數平均量化到成員賬戶。鼓勵引導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收儲加工企業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訂單收購、代烘代儲等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和配套設施用地,按農業用地進行管理;建設農產品加工、倉儲、冷藏等設施的建設用地,同等條件下優先解決用地指標。建立健全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加快培育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
(九)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建立健全由財政支持的現代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條件成熟的縣(區)開展整體推進信用保證貸款試點,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綜合授信。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主辦行制度。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積極探索大型農業設施設備、生產訂單、農業保單、畜禽魚類活體、休閒農業景區景點等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擴大以“兩證一社”為主的新型林權抵押貸款改革試點範圍,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拓寬水利建設貸款的還款來源和抵押擔保範圍,加大對重大水利工程和農田水利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特色農業保險獎補水平,提升農業保險試點品種賠付水平。對財政支持的農產品目標價格指數保險試點增加品種和擴大範圍,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在滬、深交易所發行上市,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融資,鼓勵農業企業、科研單位、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通過資產證券化、發行公司債、引進私募投資機構等途徑拓寬融資渠道,鼓勵涉農經營主體通過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
(十)提升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初加工補助資金規模,在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梯級建設集篩選分級、清理水洗、烘乾打蠟、保鮮貯藏、包裝儲運、質量檢測、品牌培育、市場行銷等為一體的農產品初加工園區。充實完善龍頭企業聯農帶農的財政激勵機制,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產業“百強企業”。加大畜禽、水產品標準化精深加工體系建設力度,支持屠宰加工企業一體化經營,支持木竹加工企業提檔升級,推動企業開展森林認證。推動設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促進資金,爭取國家技改資金項目,支持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到2020年,全市農產品的三分之一實現貯藏保鮮錯峰銷售,農民產業收入的1/3來自農產品加工增值,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面達70%以上。
(十一)培育優勢農業品牌。實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戰略和大企業支撐大品牌策略,深入推進“萬企出國門”活動,構建以西部博覽會、四川農業博覽會、蔬菜博覽會、茶葉博覽會、酒業博覽會、泡菜展銷會為主體的推廣行銷平台,發展農業電子商務、“農商對接”“農批對接”“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校對接”“農餐對接”等農產品新型流通模式。重點培育扶持“資中血橙”“內江豬”“內江白烏魚”等農業區域品牌和“黃老五”“周蘿蔔”“趙老師”“山古坊”等企業品牌。到2020年,全市重點優勢特色產業均有1—2家大企業帶動,逐步形成內江農產品品牌優勢。
(十二)扶持發展休閒農業。堅持以特色產業為基礎,結合城鄉一體化與美麗鄉村建設,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景區化”步伐,實現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增加財政投入,充分利用現有集體建設用地和新農村改造、土地整理政策,重點加強道路、電力、飲水、公廁、停車場、垃圾污水處理、信息網路、特色產業文化和旅遊產品展示展銷平台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專業平台,打造一批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專業村、示範休閒農莊(農家)、農業主題公園、森林人家,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精品線路、精品節會,著力打造花卉(果類)生態旅遊節等節慶品牌。到2020年,全市累計建成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專業村3個、省級示範休閒農莊10個、省級示範休閒農家10家、農業主題公園10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年綜合性收入達20億元。

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


(十三)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快現代農業、畜牧業、林業、漁業重點縣建設,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最佳化糧經飼結構,加快建設糧經複合現代農業產業基地,集中打造山區茶葉產業、資中塔羅科血橙、威遠縣無花果產業、油料產業等優勢產業帶。到2020年,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鞏固生豬優勢,發展肉牛肉羊和優質禽兔生產。因地制宜發展池塘健康養殖、水庫生態養殖、稻田綜合種養殖,開發名優特色水產品,重點在山區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到2020年,牛羊兔和家禽產值占畜牧業產值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畜牧業、漁業和林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力爭提高5個百分點。
(十四)調整最佳化品種品質結構。瞄準市場需求,尊重消費者選擇,大力推廣水稻、馬鈴薯、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特色經濟林優質專用品種,深入實施畜禽和水產良種工程,發展品牌農業、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名特優新農產品,滿足人民民眾吃得平衡、安全和健康的更高要求。到2020年,水稻、蔬菜、水果、茶葉優質產品的比重分別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
(十五)積極發展草食畜牧業。科學規劃生產布局,大力推進草食家畜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牛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良種繁育和推廣體系,切實提高良種化水平。加大對養殖大戶、家庭牧場和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規模養殖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規模化水平。圍繞《四川省牛羊肉生產發展規劃(2014—2020年)》和《內江市牛羊肉生產發展規劃(2014—2020年)》,積極籌集資金支持牛羊產業發展。到2020年,全市肉牛年出欄5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達35%以上,肉羊年出欄100隻以上規模養殖比重達40%以上。

五、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十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農業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農田灌排設施,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進新建灌區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全面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分區開展節水農業示範,改善田間節水設施設備,積極推廣抗旱節水品種和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深耕深松、循環水養殖等技術,支持加快種植結構調整,推動結構節水。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合理調整農業水價,建立精準補貼機制。統籌推進流域水生態保護與治理,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的支持力度。
(十七)推動發展循環農業。積極推進“糧改飼”,加大對糧食作物改種飼草料作物的扶持力度,開展優質飼草料種植推廣補貼試點,大力發展多花黑麥草、皇竹草、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構建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統籌考慮種養規模和環境消納能力,科學劃定禁養區、適養區,結合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小區)建設,開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試點示範,推廣“高效種植業——生態養殖業——沼氣工程——有機肥料”等模式,建設一批種養循環農業示範區,帶動全市農牧業高效循環發展。到2020年,全市建成“種養”結合循環示範點100個。
(十八)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依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專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圍繞蔬菜、果樹、飼用玉米等重點作物和設施農業,主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環境友好型技術,突出抓好典型示範,帶動大面積減肥增效措施落實。開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試點,加大現代高效植保器械補貼,示範推廣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模式,推動精準施藥和科學用藥,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力爭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學施肥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科學施肥水平明顯提升,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4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
(十九)推進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因地制宜建設沼氣工程,鼓勵和支持散養密集區實行畜禽糞污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建設有機肥中心。支持秸稈機械粉碎還田、秸稈腐熟還田、青黃貯飼料化養畜、食用菌基料利用和固化炭化等技術示範,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的研究推廣和開發引進。大力推廣生產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地膜,扶持地膜回收網點和廢舊地膜加工能力建設,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網路。到2020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規模化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85%以上,全市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和殘膜基本得到資源化利用。
(二十)切實搞好動物無害化處理。儘快完善動物無害化處理集中收集點建設,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監控,建立舉報制度,實施保險聯動,逐步摒棄傳統的化屍池處理、深埋、焚燒等病死畜禽處理方式,實行集中處理,確保集中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二十一)加快自主創新突破。注重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基礎建設,著力突破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修復、“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等共性關鍵技術,集成一批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因地制宜推廣玉米/大豆或甘薯、甘蔗林下養殖、稻魚鰍養殖間套種養植。深化農畜林水產育種攻關,強化商業化育種、公益性育種研究和高技術育種研究。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特派員工作,推進成果大規模套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激勵機制,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新效率,支持內江農科院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專項改革試點工作。加強科技服務支撐體系建設,健全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高新技術孵化園、內江農科院銀山科研示範基地等科技創新轉化平台,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農技推廣、農民培訓與農業生產環節科技服務無縫銜接,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服務質量和效能。到2020年,全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率達到75%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以上。
(二十二)加快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建設。重點建設內江市農科院內香雜交水稻原原種和原種基地、隆昌縣雲頂鎮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和馬爾康小麥制種基地、雲南科研育種制種基地、貴州威寧育種制種基地、海南南繁科研育種制種基地,逐步增加種業發展專項資金。鼓勵種業企業、科研示範單位自主研發,推動產學研緊密合作,加強品種智慧財產權保護。到2020年,建成相對集中、長期穩定的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雜交水稻制種基地0.5萬畝,形成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託、科研單位為龍頭,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
(二十三)強化科研推廣能力建設。結合區域優勢和縣(區)產業規劃,加強高產優質農畜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積極開展名優特新農畜產品的生產、加工、貯藏、保鮮等關鍵技術研究。不斷提高地域科技持續創新實力、成果轉化效率和科技推廣能力。到2020年,把內江農科院和市、縣(區)農技推廣機構建設成各具特色、優勢明顯的具有內江特色的產業研發創新中心、成果集成轉化試驗基地、技術推廣服務展示中心、新型農民培訓示範課堂、科技下鄉扶貧主力軍。
(二十四)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完善全市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各縣(區)都有農業信息化主管站(股)的專業隊伍,所有鄉鎮(區域)都有農業信息綜合服務站,每村都有信息服務網點。大力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建立20個糧食、蔬菜、畜牧、水產質量安全追溯等領域物聯網示範套用,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智慧型化和精準化水平。依託村級信息服務網點,開展農產品和農資線上線下互動的電子交易,探索建立涉農物流運作的新模式,支持和鼓勵各類專業合作社、種養企業和大戶入駐農業電商平台,實現產銷對接,貫通產供銷全產業鏈。推進農業雲、農業大數據建設和套用,提升農業生產要素、資源環境、供給需求、成本收益等綜合分析和監測預警水平。強化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大力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完善農業信息發布制度。

七、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二十五)強化屬地管理責任落實。嚴格落實各級政府責任和公共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加強督查,切實把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嚴格落實部門監管責任,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鏈條,建立健全信息通報、問題曝光和問題約談制度。嚴格落實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全面推行質量安全責任制和承諾制,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市建成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體系。
(二十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制訂市級農業地方標準,配套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規範和技術規程。大力推進“三品一標”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組織開展標準化生產創建,建設一批菜、果、茶和糧油標準化生產基地,在過程控制、減量化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到2020年,完成省級農業地方標準創建60項。
(二十七)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加快完善基層監管、檢測和綜合執法體系,加強鄉鎮監管服務專業化建設和村級協管員配備,做到各級“有人員、有經費、有設備”。推進格線化移動監管,深化追溯體系建設,力爭5年內基本實現優勢農產品“帶標上市、過程可控、質量可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以及非法添加等違法行為。
(二十八)切實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生豬屠宰管理。認真落實村民委員會防控職責,做好春夏秋冬四季重大動物防疫工作,強化集中免疫和每月補免,做好養殖環境消毒工作;落實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工作,加強跨省調運動物的監管;編制畜禽屠宰行業“十三五”規劃,做好屠宰場壓點升級達標工作,維護正常的屠宰經營秩序。

八、深入實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二十九)促進優勢特色農產品走出去。大力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市場,支持種業企業到東南亞開展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的品種選育、示範推廣、種植加工,積極參與川豬出口俄羅斯工程。探索發展外向型農業助農增收路子。
(三十)推動優勢農業企業走出去。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農業合作,充分利用中俄“兩河流域”合作和農業多雙邊對外援助項目,鼓勵農業企業抱團出海,以生產加工、倉儲物流、貿易公司為切入點,採取合資、合作等方式在獨立國協、亞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投資。支持木竹加工企業與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或地區開展木材培育和加工利用合作,推動建設俄羅斯—中國四川林產品加工園區。
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落實工作責任,健全工作機制,切實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建設一批示範區,加快推廣成功經驗,促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快速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