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

沈奕斐

社會學博士。畢業於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現為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復旦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是性別研究、家庭研究。自2002年9月起曾開設:社會學系專業必修課:“組織社會學”;社會學系專業選修課: “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 、“社會性別與發展”、“社會性別研究”、“家庭社會學”;全校公選課: “社會性別教育”、 “視覺文化與社會性別”,授課人數已經超過1000人次。2011年春季,開設雙語課程:家庭社會學; 2011年秋季與UC教授合作,開設全英文課程:全球化爭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奕斐
  • 國籍:中國
  • 職業:副教授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社會學
  • 代表作品:《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等
  • 研究方向:性別研究、家庭研究
  • 榮譽:復旦十大“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 科研項目:海家校互動情況研究等
個人簡歷,學習經歷,進修深造,工作經歷,學術活動,學術成果,科研項目,出版專著,發表論文,榮譽獎勵,

個人簡歷

學習經歷

1992.9---1995.9 震澤中學江蘇省重點中學
1995.9---1999.7 復旦大學法學院國際政治系(本科
2002.7---2004.9 香港中文大學女性學學士後文憑)
2005.9---2010.7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進修深造

2002年 中國首屆“女性學”研究生班成員。該班由美國密西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華女子學院合辦。
2007.9-2009.1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

2002年7月—2003年7月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 助教
2003年7月—至今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 講師
2001年11月—2003年5月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執行秘書
2003年5月—至今 復旦大學社會性別與發展研究中心 副秘書長
2007年—至今 復旦大學社會文化與人類學研究中心 副主任

學術活動

2005年 參加第十屆中國Sexuality研究的年度會議(1996-2005):中國“性”研究的起點與使命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第一版塊Sexuality的概念,並在sexuality在中國板塊中作主題發言:《下半身的文化自覺——從社會性別角度談性研究的本土化問題》。
2005年 上海市婦女研究發展大會,由上海市婦聯主辦。
2006年8月15日—18參加在雲南省昆明市委黨校培訓樓召開的"婦女/的社會性別學學科發展網路成立暨婦女/社會性別學學術研討會"
2006年8月19-20日 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暨第四屆亞洲傳媒論壇",該論壇的主題為"和諧世界 文化多樣—大學與媒介的責任"。在該論壇上,本人作為社會性別研究學者,在“媒介與女性”主題論壇上做:"賽伯空間中的性﹑社會性別與反本質主義政治"發言。
2006年10月28-29日,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了“性研究”研討會,本人做了:“主流與邊緣的距離”的主題發言。
2007年1月5-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合作舉辦的“在大學課程中貫穿性與社會性別的內容”研討會在哈爾濱召開,本人在該會議上作了“性與社會性別:一種整合的思考”的主題發言。
2008年4 月,在哈佛大學組織召開了“反思中國發展”的研討會,在會上,本人做了“從家庭主義到個人主義”的主題發言,並在會後與劉志軍合作寫了會議綜述,發表於《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7月。(美國波士頓
2008年6月, 在舊金山參加海外青年學者論壇,做評論。
2009年 6月-29日 參加復旦大學召開的“社會性別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在會議上做“‘後父權制時代’的中國——家庭內部權力關係變遷與社會性別平等歷程分析”主題發言。
2009年7月17-19日, 在北京參加“全球背景下的性別平等與社會轉型:基於全球的、跨國的及各國的現實與視角”國際研討會,在會上做“父權制之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城市性別不平等機制的變遷”主題發言,並在大會總結時做分論壇總結髮言。
2009年7月 組織社會學年會中“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展”分論壇,並在該論壇上發言“父權制之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城市性別不平等機制的變遷”;在“中國家庭及其研究:六十年變遷和延續”論壇上做“核心家庭的神話——中國現代化進程與家庭結構變化的再思考”主題發言。
2009年7月23-26日, 參加“婦女、社會性別學科發展網路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並當選理事。(南寧)
2009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北京大學參加“多元視角下的公民身份與共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即中國哈佛-燕京學者第四屆北京年會,在會上做:“家庭身份、家庭角色與親屬關係認同——中國城市個體化進程中的身份認同”主題發言。(北京)
2010年6月 在“生存性智慧”:知識與智慧的關係學術研討會發言:科學的悖論:以科學育兒為例。(上海)
2010年7月 在中國社會學年會上,組織“中國發展道路與社會性別”論壇,並在論壇上發言:個體化與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產階級家庭為案例,該文獲當年論壇論文一等獎。(西安)
2010年 “Filial Piety in Today’s China” was presented at the 2010 workshop on "Asia Without Borders," held at Yonsei University, Seoul, Korea, which was made possible through the generous support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and of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UTCP)." (韓國首爾)
2010年10月 在“職業女性工作·生活平衡”中日國際研討會(北京)上作從生活工作平衡到事業與愛平衡的理論轉變”。
2010年11月 “The Dilemma of Filial Piety: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on the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laws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was presented at the AAA (美國人類學年會)panel —Chinese kinship and family。(美國紐奧良
2011年4月 “The Dilemma of Filial Piety: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on the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laws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was presented at the ASA (美國老年學年會)panel —Chinese aging society. (美國舊金山)
2011年5月 在“中國影像未來國際峰會:暨傳媒高等教育國際聯盟2011年會”發言:城市的性別:視覺文化課程的教學法研究。(上海)
2011年6月 “Filial Piety,Love, and Power”wa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motion in everyday life ” (波蘭 盧茲)
2011年10月 “Different Interests of Education, Unequal Future of Children” wa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orizons of Future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 Theories, Methods, Applications” at Nordic Centre,Fudan University(上海)
2011年10月 在“中國的家庭變遷和公共政策”國際會議上發言:中國城市家庭變遷與女性作為個體的崛起。(南京)
2011年12月10-11日 參加“香港、北京、上海家庭研究工作坊”發言並評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家庭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16-19日 在“華人女性與視覺再現國際研討會”發言:被娛樂的女性:八卦中的性別差異性別歧視

學術成果

科研項目

2005年 “和諧社會與婦聯組織”課題的第二負責人,該課題是上海市2005年機構改革13個重點課題之一
2005年 負責“全球化與女性發展”項目,該項目有雅芳公司贊助,將持續三年。
2005年 參與“2005年上海市婦女就業情況調查”,該課題由張樂天教授主持。
2005年 參與“生育的故事”課題,該課題由張樂天教授主持,目前正在做資料分析。
2006年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實施體系研究”課題第二負責人,該課題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資助。
2006年 負責“中國特定政治領域的性別主流化:政治參與、法律狀況與社會保障”,該課題由德國艾伯特基金會資助。
2007年 進入主流的性別社會學研究網路——中國婦女/社會性別學學科發展網路子網路,負責人
2009年 上海市女教師情況調研,上海市教育工會項目
2010年 上海家校互動情況研究,復旦大學青年學者項目
2011年 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家庭共有財產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

出版專著

2005年3月 《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8月 《中國特定政策領域中的性別主流化》,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發表論文

2005年 《下半身的文化自覺——從社會性別角度談性研究的本土化問題》,載於《中國“性”研究的起點與使命》(Discus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xing”: The Elements and Mission of Sexuality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hina)潘綏銘 主編 ,性學萬有文庫 ,高雄‧萬有出版社‧台灣,2005年12月。
2007年,撰寫“社會性別與婚姻家庭”一章於《女性學導論》,該導論由祝平燕等主編,武漢大學2007年出版。
2007年,撰寫“性別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一章於《性別社會學》,該導論由祝平燕等主編,華中師範大學2007年出版。
2008年,“在科學與傳統之間——‘生育的故事’課題報告之一”,發表於《復旦大學第三屆社會性別與發展論壇論文集》,該書由張樂天、邱曉露、沈奕斐主編,上海社會學學院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2009年,“賽博空間中的主體技術和性/性別政治”,發表於《婦女研究論叢》,2009年第1期。
2009年 “個體的崛起:社會變革的新視角”(書評),發表於《復旦人文社科學刊》(英文版),2009年9月。
2009年 “‘後父權制’時代的中國——城市家庭內部權力關係的變遷”,《廣西民族大學學報》,Vol.31,No.9,2009年第六期(12月)
2009年 “誰的平等?誰要平等——推介《婚姻平等的意義》”,《中國家庭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編)第四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12月。
2010年,社會政策中的“家庭”概念——以上海市世博大禮包政策為例,《社會科學》,2010年12月,總第364期。
2010年, 個案金字塔陣 ——質性研究的“科學主義”嘗試,《質性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4期(總第四期)。
2010年 撰寫第八章“社會性別與參政”,發表在《社會性別概論劉建中、孫中欣、邱曉露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1年, “後父權制時代”——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城市家庭內部權力關係變遷,《全球背景下的性別平等與社會轉型》,譚琳、周顏玲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
2011年,China in the “Post-Patriarchal Era”:Changes in the Power Relationships in Urban Household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ours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Society,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SCI), vol. 43, no. 4, Summer 2011, pp. 5–23.
2011年,“個體化與年輕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產階級家庭為例”,《中國道路與社會發展》,王愛麗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榮譽獎勵

1995年 獲“復旦人杯”復旦大學學生學術論文新人獎
1997年 獲人民獎學金三等獎
1997年 被評為復旦大學優秀學生幹部
1998年 獲“復旦人杯”復旦大學學生學術論文一等獎
1999年 復旦大學光華獎學金一等獎
1999年 復旦大學法學院優秀學生工作者
2000年 復旦大學摩托羅拉獎學金
2001年 復旦大學研究生獎學金
2005年 因學業成績優良,獲香港中文大學女性學學士後文憑班(即研究生班)三等獎
2005年 《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獲上海市第二屆婦女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專著類二等獎
2005年 《性騷擾概念的泛化、窄化及其應對措施》獲上海市第二屆婦女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
2009年 《後父權制時代的中國——城市家庭內部權力關係的變遷》,獲2009年社會學年會論文二等獎
2010年 《個體化與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產階級家庭為案例》,獲2010年社會學年會論文一等獎
2010年 “視覺文化與社會性別”課程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
2011年 被評為復旦大學十大“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