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
研究對象
社會組織數量增加、組織規模擴大,逐漸為人們所關注,並成為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組織理論。
社會組織理論
早期的組織理論
早期的組織理論大體分為 3個學派:①
管理學派,又分為
古典管理學派和科學管理學派;②
人際關係學派;③
結構學派。它們都著重研究組織結構、組織管理、組織活動效率等,但是探討的方向各異。組織社會學是在結構學派的基礎上,吸收另外兩個學派的研究成果發展起來的。理性系統組織理論,科學管理理論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學管理之父,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 》。泰羅的四條管理原則,1. 建立真正的勞動過程,對工人工作的每一個要素開發出一種科學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經驗方法;2. 科學地挑選工人,並對他們進行培訓、教育和使之成長;3. 將科學挑選和訓練的工人與科學的勞動過程相結合;4. 管理者和工人之間親密和持久的合作。科學管理理論的中心, 提高勞動生產率,重點在工作的規範化,工藝流程的標準化,減少管理人員的主觀成分,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提高生產率。一般管理理論,代表人物:亨利·法約爾(Henri Fayol,1841~1925)法國人,代表作:《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出版。
古典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H.
法約爾。他認為,各種社會組織儘管目標不同,遇到的情況各異,但存在著結構與程式上的共同性。從這些共性中可以發現一些適用於各種組織的普遍的管理原則。法約爾以實踐經驗為基礎,提出了14條管理原則,其中特彆強調命令統一原則。命令統一原則是從公司的最高主管到工人之間,只採用單一的、直接的命令系統。與這種管理系統相對應的是直線式組織結構。設計這樣的組織結構,必須考慮管理跨度和層次的問題。科學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發明家、工程師F.W.泰勒。他探索了如何通過科學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出職能化組織原理。管理者專司管理職能,其活動要以科學為基礎,受規章制度的制約。管理的實施必須以職能式組織結構為基礎。
人際關係學派源於早期的工業心理學研究,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學家G.E.
梅奧。1927~1932年,梅奧等人在美國西方電器公司的霍桑工廠進行了一系列的觀察和實驗。通過試驗,認識到組織成員的心理狀態受人際關係的影響,而心理狀態又影響人的行為,影響勞動生產率。他們發現,在社會組織中除了有目的地設計和建立的正式關係體系外,還存在著以感情、個人的實際作用等為基礎的非正式關係體系。“
霍桑試驗”引起了研究者和管理者對組織中的人、人際關係、非正式結構的關注。
結構學派的代表人物首推德國社會學家M.
韋伯。韋伯於1889年完成的博士論文《中世紀企業組織對歷史的貢獻》是第一部從社會學角度論述社會組織的論著。他對組織理論的最大貢獻是對官僚制組織的分析。他在分析導致複雜的社會組織產生的歷史因素的基礎上,用“理想型”的方式敘述官僚制組織的特徵。他首先區分了權威的三種類型,描述了三種不同的組織形態,認為“合理—合法的權威”存在於官僚制組織中。官僚制組織是現代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權威類型和組織形態
現代對社會組織的研究
現代對社會組織的研究基本沿著上述三個學派的研究方向發展。始自法約爾、泰勒等人的從管理的實際需要出發對社會組織的研究,逐步發展為管理科學;始自梅奧等人的對組織中的人的心理、行為、人際關係的研究,發展為
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
組織行為學;韋伯從社會學角度對官僚制組織的分析,發展為組織社會學。1938年哈佛大學出版C.I.巴納德的《經理的職能》一書,反映了對社會組織進行綜合研究的趨勢,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唯一完整地、有系統地論述社會組織的理論性著作。書中指出為了闡明經營者的職能,必須闡明組織的本質,把人、人的行為作為分析對象。巴納德第一個把組織稱為一個系統,對社會組織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
40年代中期以後,英、美等國眾多的社會學家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社會組織進行研究,提出了各種理論見解,組織社會學逐漸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社會學分支學科。美國社會學家T.
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對組織社會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他在1956年發表的《組織理論的社會學研究》一文中,闡述了社會組織是對更廣泛的社會系統發揮某種功能的、為了實現特定目的而組織化的一種社會系統。組織本身是由各個子系統構成的,各子系統對組織來說也發揮著特定的功能。社會學中的其他理論,如
交換理論(見
社會交換論)、
衝突理論等對組織理論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學家越來越注重對各種類型的社會組織的基本特性及相互關係進行比較研究和定量分析。
70年代以來,
新制度學派提出許多看似非理性的組織行為有其內在理性邏輯,提出了“合法化機制”。
80年代以來,格拉諾維特、博特等人發展了社會學網路學派。
研究內容
組織社會學主要研究:①
組織目標。包括組織目標的構成、分類,組織目標的確立,組織目標與成員的價值觀念的關係,組織目標的置換和承續等。②組織結構。包括組織結構的類型,組織正式結構與非正式結構各自的功能及相互關係。③
組織過程。包括組織決策過程、管理過程、溝通過程等。④
組織衝突。包括組織衝突的原因、類型,衝突的解決等。⑤組織與所使用的技術及其他環境因素的關係。⑥組織變遷與組織發展。包括變遷與發展的原因,發展的技術、過程等。
研究的意義
組織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結構單位。人們利用各種組織把資源集中起來,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活動。開展組織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提高組織活動效益,正確理解和處理組織中的人際關係,更好地發揮人的作用,促進社會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