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著作
《那個姐姐教我們的事》
作者: 沈奇嵐
出版時間: 2009年5月
《
那個姐姐教我們的事》是沈奇嵐在《女友》三年的專欄文章合集。文字漂亮、溫暖,親切,富有感染力。作者注重是一個人的內心和精神的成長和富足,而立足點又是寫平常具體的瑣事,比如讀書,考研,戀愛,明星崇拜,
出國留學等等。在具體的問題解決上,她從不生硬地給予意見,而是將自己和身邊的朋友的事情代入,以自己和朋友對自我、幸福、夢想的追求感染人,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讀她的文字常有一種激動人心之感。
《想念你的陌生人》
副標題: 那些愛、錯過和重逢的瞬間
原作名: Missed connections——Love, Lost & Found
作者: 索菲·布萊克爾
出版年: 2012年9月
人潮洶湧的都市裡,和無數人擦身而過,對一個人一見鐘情。
你不能忘記那抹稍縱即逝的笑容,又在哪天被哪個笨笨的傢伙無意間踩了一腳,或是愛死了那個人頭戴的藍色帽子……大街小巷都是蠢蠢欲動的羅曼蒂克。
呀,糟糕!當你發現你對那個傢伙如此著迷的時候,TA卻已經消失在人海。 哼, 不死心!那些有著相同經歷的人們,到網站或報紙,刊登尋人啟事,希冀能夠找到那個想念的陌生人。
畫,畫下來!當知名插畫家索菲·布萊克爾看到這些尋人啟事時,為之動容,並決定根據描述把那些陌生人的肖像畫下來。
朦朧、溫柔且細膩的畫筆下,一幅幅真愛爆棚的邂逅圖像躍然紙上,將一瞬間的悸動,定格成永恆的思念。
《我願生命從容》
作者:沈奇嵐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這是一本關於生活修養的隨筆集。她用區別於世俗日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跟隨作者的角度你竟發現心境開闊起來。
有時候,我們總想快進時間,看看最終的結果是不是值得,而沒有耐心體味生而為人可以享受的生活滋味。
在這本書中,作者選擇忘記自身,出離地觀察世界。鴿子、明信片、玩具,17世紀的女畫家都可以是她。筆下的她,讓我們唏噓不同的人生起伏,對照失意得意時的忘形失態,抖落掉束縛自己的患得患失。
人有時遠離既定的軌道,是為了更好地找到自己。我們日常的行為,多是出於期待,而不是無造作的真誠。對生活缺乏真誠時,我們會變得軟弱,成為自己與別人期待的犧牲品。
從容地投入生活,無論前進還是後退,都身姿挺拔。
個人經歷
2011年10月,被邀請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全球數十個文化部聯合出席的第五屆全球藝術與文化高峰論壇(5th World Summit on Arts and Culture)上發言。
她所策劃編輯的書籍,大部分的書均為藝術類的暢銷書,併入圍了《
新京報》2013年度好書以及新浪“全民閱讀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2013年7月,被復旦大學聘為精英培養計畫“思源計畫”的首批社會導師之一。
2013年9月受中國文化部和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邀請,作為嘉賓參加“敢於信任——首屆中德領袖論壇”。
2013年10月,受
歌德學院邀請,加入由德國墨卡托基金會與北京歌華集團聯合舉辦的 “Hu Tan”中德
文化管理課程的專家老師組,負責課程規劃與學術主持。
2013年10月,作為中國文化部的中國-歐盟政策對話支持項目“EU-China Cultural Stakeholder Mapping Project”的專家顧問之一,進行項目的設計與諮詢。
2013年12月,受德國阿登納基金會邀請,在“社交媒體與國家發展:中國與歐洲的視角”論壇上發言。
2014年5月至6月,受邀參加“未來之橋”中德青年領袖交流營 (由中德雙方總理倡議發起,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與德國墨卡托基金會共同舉辦)
曾參與策劃的部分項目與活動:
2014年8月,《芭莎藝術》·《倫敦藝術專題特輯》
2014年7月,受
上海當代藝術館邀請,聯合策劃展覽《時間的裂縫》“Aura of Poetry”,被媒體評為“夏天最給人寧靜與力量的展覽。”
2014年2月至4月,受電影《
黃金時代》(
許鞍華導演,
李檣編劇,
湯唯主演)邀請, 策劃系列高端跨界文化論壇“黃金沙龍”。
2014年1月起,受
歌德學院邀請,開設線上文化專欄,介紹上海的文化靈魂人物,專欄同時以英文、德文和繁體呈現。
2014年起, 受《Noblesse 望》雜誌邀請,開設藝術專欄。
2014年起, 受《
財智生活》雜誌邀請,開設藝術與收藏專欄。
2014年起,與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藝術收藏與設計》合作,撰寫世界知名收藏家專題報導。
2013年10月,受K11 藝術中心邀請,進行藝術講座。
2013年9月,《芭莎藝術》·《柏林藝術專題特輯》
2010年5月,《藝術世界》·《世博會藝術特輯》
2009年11月,《藝術世界》·《迷牆-柏林圍牆倒塌20年紀念特輯》。
2009年8月,《藝術世界》·《皮娜·鮑什特輯》
2008年8月,《財智生活》·《世界私人美術館特輯》
2010 年,擔任《
藝術世界》的世博會特別項目“藝術知世界——2010 全球藝術媒體共享平台”的項目總負責,成功引進德國《Detail》雜誌、瑞士《Du》和《Parkett》雜誌及德法聯合電視台ARTE 與《藝術世界》的合作。
講座情況:
2012年12月,上海SMG
星尚頻道《今晚我們讀書》特約嘉賓。
2012年9月,為
歌德學院主持“中德繪畫比較和對話”論壇。
2012年1月,上海SMG藝術人文頻道《讀書有道》特約嘉賓。
2011年6月,為歌德學院的“Pina Bausch”電影專場進行講座。
2011年11月,主持並組織《
藝術世界》和德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共同合作“Make it Public”國際論壇。
2011年12月,受邀在德國萊比錫當代藝術美術館做中國當代藝術專題講座。
2011年11月,受
歌德學院邀請,獲“文化使者”獎學金,赴柏林文化交流。
2011年,參與國際項目“未來通行證——第54 屆
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並負責其教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