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沁園春·雪》是
毛澤東詩詞 的代表作,寫於1936年2月。作者以博大的胸懷寫景、論史,抒發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限熱愛,表達了作者的豪情壯志,體現了革命家的偉大報負,使得這首詠雪詞成為中華詞史上的經典之作。名句“江山如此多嬌”語出此詞,被人引用不輟。有被做為畫作題目、社區名字、小說題目等,可見這句話有著深厚的豐富色彩。
基本信息 沁園春.雪
【年代】:現代
【作者】:毛澤東
【詞牌名】:沁園春
【題目】:雪
【寫作時間】:1936年 2月
詩詞 全文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毛澤東手書 望長城內外 江山如此多嬌 ,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譯文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一試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艷艷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
漢武帝 ,略差文學才華;
唐太宗 、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數一數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白話版 1946年4月,
范文瀾 到達晉冀魯豫
解放區 ,讀到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為這首詞的高度藝術成就所折服。他把這首詞譯成白話文,發表在同年10月20日晉冀魯豫邊區出版的《
人民日報 》上。
范文瀾譯文 的正文是:
這是北方的風景啊!千里萬里的大地,被冰封住了,大雪飄飄的落著。老遠望去,長城裡邊和外邊,只是一片空曠;黃河高高低低,波浪滾滾的河水,一下子凍結不流了。一條一條的大山,好像白蛇在舞蹈;一塊一塊的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大山高原,都在跳動,要和老天比一比誰高。等到晴天,看鮮紅的太陽照起來,像個美女抹著胭脂,披著白衣,格外的美妙。
中國國土這樣的好,引起無數英雄爭著要。可惜那,得到勝利的皇帝,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
武功 雖然很大,對文化的貢獻卻嫌少。名震歐亞的成吉思汗,只懂得騎馬射箭打勝仗。這些人都過去了,算算誰是真英雄,還得看今朝。
具有高雅審美情趣的范文瀾打破了雅俗界限,用鮮活的現代口語,把毛澤東詠雪詞的意蘊較為完美地表達出來了。
注釋 【原】:陝西方言,並非指黃土高原,而是指黃土高原上,乃至關中,甘肅等西北地區的一種典型地貌。指兩道同向流動河水常年沖刷黃土地,中間未被沖刷的黃土逐漸形成高台地,通常幾十米到上百米高,一里到數里寬,幾公里到四五十公里長的土台。通常頂部起伏不大,多為平地,原的橫截面是梯形,隨河流走向蜿蜒迂迴。如諸葛亮病逝的“
五丈原 ”(此原高五丈而得名),陳忠實的小說《
白鹿原 》(相傳一隻白鹿雪天出現在原頂而得名),我的老家“八里原”(和白鹿原平行並列立於湯峪河兩側,原寬八里而得名)。
【風騷】:本指辭藻。這裡用來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內。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
【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漢朝人稱
匈奴單于 為天之驕子,後來稱歷史上北方某些少數民族君主為天驕
【成吉思汗】: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的
蒙古 征服者。
【射鵰】:《史記·李廣傳》稱匈奴善射者為“射鵰者”。 有用射鵰來稱讚人武藝高強。
英譯版 --to the tune of Chin Yuan Chun February 1936
North country scene: A hundred leagues locked in ice, A thousand leagues of whirling snow. Both sides of the Great Wall One single white immensity. The Yellow River's swift current Is stilled from end to end. The mountains dance like silver snakes And the highlands* charge like wax-hued elephants, Vying with heaven in stature. On a fine day, the land, Clad in white, adorned in red, Grows more enchanting.
This 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bow in homage. But alas! Chin Shih-huang and Han Wu-ti Were lacking in literary grace, And Tang Tai-tsung and Sung Tai-tsu Had little poetry in their souls; And Genghis Khan, Proud Son of Heaven for a day, Knew only shooting eagles, bow outstretched All are past and gone! For truly great men Look to this age alone. *AUTHOR'S NOTE: The highlands are those of Shensi and Shansi.
題解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從延安飛
重慶 ,同國民党進行了四十三天的談判。其間
柳亞子 屢有詩贈毛,十月七日,
毛書 此詞回贈。隨即發表在重慶《
新華日報 》上,轟動一時。
作法 這詞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離天三尺三”,一個不是漢名,一個是直接引用民謠,都不必拘守平仄。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率領
紅軍長征 部隊勝利到達陝北
清澗縣 袁家溝,準備渡河東征,開赴抗日前線。為了視察地形,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當“千里冰封”的
大好河山 展現在他眼前時,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欣然命筆,寫下了這一首豪放之詞《沁園春·雪》。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1945年10月應柳亞子要求,親筆書寫了這首詠雪詞贈他。作者回到延安後,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柳亞子的和詞。11月4日,重慶《新民報》刊出傳抄件。其後,一些報紙相繼轉載。1951年1月8日,《文匯報》附刊曾將毛澤東同志贈柳的墨跡製版刊出。
詩詞鑑賞 雪,冰清玉潔,是情趣的寄託,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多以雪為題;詩壇文苑,多有詠雪之作。毛澤東對雪也有特殊興趣,時有詠雪的佳詞麗句。但專章一嘆三唱,本篇卻首推第一。不獨如此,本篇還是毛澤東最早傳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爭論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這首詞是毛澤東詩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澤東豐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藝術的顯現。集如此眾多之第一於一身,這首詞自然就舉足輕重、眾望所歸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清
沈德潛 『說詩碎語』)。毛澤東此詞,是古今詠雪詩詞之絕唱,其胸襟氣魄的雄偉浩闊,真可謂“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宋劉克莊《辛稼軒集序》)。
這首詞上片大筆揮灑,寫北方雪景;下片縱橫議論,評古今人物。上下渾融一氣,構成了一個博大浩瀚的時空世界,鑄就了一個完美獨特的藝術整體,表現出一位偉大的
無產階級革命家 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開篇高唱而入,起筆不凡,總栝大半箇中國的嚴冬雪景。詩人詠雪,眼光不僅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過雪來寫祖國壯闊的山河,評述祖國悠久的歷史,這就所見者大、所論者深。第一句,劈頭統攝歌詠的地域對象,一筆囊括了半箇中國。二、三句描寫特徵,點出題目。“千里”“萬里”,承“北國”兩字,從地下天上交錯展開,極寫範圍廣蒙深透;“冰封”“雪飄”承“風光”兩字,一靜一動互相映襯,勾畫嚴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個字,構成了一幅包舉天地、雄渾一氣的畫面,為下文的展開描寫提供了巨大的藝術空間,而且豪情激盪,籠罩全篇。
接下來七句,用“望”字領起,分三層遞出,具體描繪畫卷上的冰封、雪飄的各個側面,進一步抒寫豪邁、激昂的情懷。你看:南北縱橫,“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是一片茫茫無邊的積雪,呼應了“萬里雪飄”;東西環顧,“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凜凜的堅冰,回應了“千里冰封”;上下遠眺,則“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氣勃勃,充滿活力,好像正“舞”向雲霄,“馳”向天際,要跟雪雲高壓的天公一比高下!這七句大筆如椽,寫盡了東西、南北、上下、內外,筆力千鈞。這七句,大處落墨,專寫大河、長城,點染了中華民族千古文明的歷史縱深感。“欲與天公試比高”,更給本無生氣的景物,賦予頑強的生命力和競爭意識。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個性化的詩意。
自然景觀 與人文景觀相統一,客體風景與主體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澤東才有此高招!詩人將眼前景象和聯翩浮想交織起來,選取象徵中華民族的長城和黃河縱橫入畫,從色彩(銀、蠟)、形貌(蛇、象)、動作(舞、馳、比)等各個側面描寫山原,突出地刻畫了祖國山河的偉大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北國風光”的壯麗奇觀。同時,通過這種傳神的藝術描寫,也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山河無限熱愛的激情,喚起了讀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銀蛇飛舞狀連綿之群山,以蠟象賓士擬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躍然紙上,而且賦予群山高原以昂揚奮進的鬥爭精神,使人聯想到自古以來生息、勞動
在這塊土地上 的富於革命傳統的中華民族。這種移情入景、力誘紙背的描寫,也只有毛澤東才有此妙詞!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動、如此的壯闊,鋪陳到此,已經淋漓盡致。然而詩人意猶未盡,又發揮豐富獨特的想像,以充滿浪漫主義的筆調劈出奇境:“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這三句用擬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畫卷上,想像雪霎天晴之時,紅艷艷的陽光照耀在白雪覆蓋的祖國山河,猶如一個紅裝素裹的少女,更加絢麗多彩、嬌媚動人。用“須”字轉折,表達樂觀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顯示端詳觀賞的意態;“紅裝素裹”相映成趣,顯得特別嬌艷明媚,所以尾句說“分外妖嬈”。這完全是詩人通過主觀相象將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寫法。以這樣的奇想為上片作結,遂使所寫的雪的場面,具有一種不飾雕作的妍新之美。詩人就是這樣把祖國山河的壯美、精神攝出了。能夠通過客觀感受將自然的形態藝術地描繪出來,這即是古人所說的得“題中之精蘊”。
上片極寫祖國江山之壯麗,故下片自然引出無數英雄競相對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嬌”極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寫的雪中“北國風光”而作一總束,一方面又從江山的美好引出傾倒於如此江山的無數英雄。“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接得不償失勁挺,有異軍突起之勢。以下七句,舉大端而論,與上片的博大空間相照應,寫出浩瀚的時間,縱貫幾千年,通覽中華文明史,從“無數英雄”中舉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評說。一個“惜”字,,著筆傳神,把表面上看來似無邏輯的人、事傳接起來,組成一幅壯麗的歷史長卷;“略輸”、“稍遜”、“只識”三層貶意,以婉轉含蓄的筆調,詼諧風趣的語氣,客觀而公允地評價了他們的短長。這幾位人物雜歷史上都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們功業赫赫,雄視一代,不愧是歷史的巨子。只可惜他們武功有餘,文才不足,只圖攝取,不思創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麗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充滿無限豪情的結尾。清
劉體仁 《七頌堂詞繹》曰:“詞起結最難,而結尤難於起”,“須結得有‘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之妙”。此詞結尾三句,正有這樣的妙處。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頓突轉,象輕舟揚槳一撥,直轉下二句。“往”字前大書一個“俱”字,如鐵帚橫掃歷史上的“無數英雄”;“矣”字唱嘆,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數”與“看”兩個動詞之中,流露出對
中國無產階級 的自信,充沛而動人,言有盡而意無窮。歷代英雄人物統統被滾滾的歷史洪流席捲而去,只有今天的無產階級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才是祖國大好河山當之無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國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對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全詞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詩人的神光所聚。有了這一最精煉、最概括的結語,全詞詠雪的“題外之遠致”就洋溢紙上了。
寫作背景 1935年10月,
中央紅軍 主力長徵到達陝甘,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據地,這是巨大的勝利。但是,陝甘根據地當時外部環境和內部狀況都面對著十分嚴峻的形勢。11月3日,在
甘泉縣 下寺灣,召開中共中央
政治局 常委會議,聽取陝甘晉省委副書記
郭洪濤 和西北軍委主席
聶洪鈞 的匯報。
同一天,
中央政治局 舉行會議,著重討論當前的軍事行動。會議決定:軍事工作由毛澤東負責;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由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
根據這次政治局會議的決定,中共中央
領導人 暫分兩路:張聞天、
博古 、
王稼祥 、
劉少奇 等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先到陝甘根據地的後方
瓦窯堡 ;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開赴前線,準備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甘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
這時,
蔣介石 已經知道中央紅軍和陝甘紅軍會師的訊息,重新調整了部署,調集
東北軍 五個師的兵力組織新的進攻:在西邊,以第五十七軍四個師由
隴東 沿葫蘆河向
陝西 鄜縣東進;在東邊,由第六十七軍第一一七師沿
洛川 、鄜縣大道北上,企圖圍殲紅軍於
洛河 以西、葫蘆河以北地區,摧毀
陝甘革命根據地 。
局勢十分危急,毛澤東卻指揮若定。他和周恩來、彭德懷決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戰,先在鄜縣的直羅鎮打一次
殲滅戰 ,消滅沿葫蘆河東進的敵軍一至兩個師,再視情況轉移兵力,各個殲敵以打破這次“圍剿”。
直羅鎮是一個不過百戶人家的小鎮,三面環山,一條從西而來的大道穿鎮而過,北邊是一條小河。幹部們看過後興奮地說:“這一帶的地形,對我們太有利了!”“敵人進到直羅鎮,真如同鑽進了口袋。”
11月18日,在直羅鎮以東的
東村 ,毛澤東主持召開西北軍事委員會議,作關於戰略計畫的報告。指出:大量消滅敵人,猛烈擴大紅軍,擴大蘇區,是三位一體的任務。戰略方針是
攻勢防禦 。建議將紅軍主力集中南線。會議通過毛澤東這個報告,要求兩個軍團分別付諸實施。
11月19日,毛澤東和彭德懷致電第一軍團軍團長
林彪 、政治委員聶榮臻,指出東北軍第109師明日有到直羅鎮的可能,我軍應準備後日作戰。在發起進攻前,他又要求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的團以上幹部到直羅鎮周圍,察看地形,研究具體作戰部署。
11月20日下午,東北軍第109師在飛機掩護下孤軍深入,沿葫蘆河進入直羅鎮。當晚,毛澤東下達命令,按原定部署,紅一軍團從北向南,紅十五軍團從南向北,在拂曉前包圍直羅鎮。毛澤東的指揮所設在距直羅鎮不遠的一個山坡上。戰鬥打響前,他在下達作戰命令時斬釘截鐵地說:“這個仗,一定要打好!”“我們要的是殲滅戰,不是擊潰戰!”
11月21日拂曉,紅軍突然從南北山上向直羅鎮猛撲下去。第一○九師倉促應戰,激戰至下午二時,大部被殲。紅軍在打援中又殲滅援軍第一○六師的一個團。
到11月24日,第一○九師殘部在突圍中被紅軍全殲。
直羅鎮戰役 的勝利,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對陝甘根據地的“圍剿”,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是“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直羅鎮戰役結束後,毛澤東等從前線回到後方的瓦窯堡。他和中共中央其他負責人一起,聽取五人小組關於審查
劉志丹 等“案件”情況的匯報,指出:“逮捕劉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錯誤的,是莫須有的誣陷,是機會主義,是‘瘋狂病’”,應予釋放。
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和
陝北 肅反擴大化問題的糾正,使陝甘革命根據地原來面對的兩個最緊迫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使中共中央能夠在這裡站定了腳跟,能夠獲得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來考慮和處理許多帶全局性的問題。
1935年,
日本 帝國主義大大加快了他們企圖獨占
中國 、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的步伐,並且把矛頭進一步指向
華北 ,使中華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間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12月9日,
北平 爆發了“一二九”學生愛國反日運動。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王稼祥、劉少奇、
鄧發 、凱豐、
張浩 ,以及李維漢、郭洪濤等十餘人。張聞天主持會議,張浩傳達了
共產國際七大 會議的指示精神。會議著重討論了全國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路線、軍事戰略。
瓦窯堡會議是從
十年內戰 到抗日戰爭的偉大轉變時期中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它表明黨中央克服了長征前一段時期內“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指導思想,不失時機地制訂了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的政策,使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將要到來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它也表明,
中國共產黨 在總結革命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成熟起來,能夠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來貫徹共產國際決議,創造性地進行工作。
瓦窯堡會議結束後,毛澤東在繼續抓緊對東北軍、第
十七路軍 的上層統一戰線工作的同時,把主要力量放在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東征
山西 上。
1936年1月17日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決定:
紅軍東征 時中央政治局隨軍行動,彭德懷、張浩參加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陝北由周恩來、博古、鄧發組成中央局,以周恩來為書記,主持後方工作。
會後,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簽署命令,要求主力紅軍即刻出發,打到山西去,開通抗日前進道路。各路紅軍立刻奉命秘密行動起來。
毛澤東從瓦窯堡出發,經過
延川 到達延長縣縣城。1936年1月底,他在這裡主持召開軍委擴大會議並作了報告,進一步闡述了發展和鞏固的關係,以解除一些幹部中存在的擔心紅軍主力東征會影響陝甘根據地鞏固的顧慮,也批評了
李德 所說東征是“想挑起日蘇戰爭”的錯誤觀點。這次會議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加快了東征的戰備步伐。
毛澤東第一次到山西,踏上的是
石樓 的土地。1936年2月21日清晨,毛澤東率紅軍總部從陝西清澗
河口 渡河,在
石樓縣 辛關登岸。從陝北到山西,正值大雪紛飛,高原雪景激發了毛澤東英雄主義的浪漫情懷,當晚宿營於
義牒鎮 留村,毛澤東寫下了一生最為快意、最為得意的神來之作——《
沁園春·雪 》,這首千古絕唱十年後在毛澤東赴
重慶談判 時公開發表,激起了強烈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