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洪鈞

聶洪鈞

聶洪鈞,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畢業後返回湖北,曾任中共湖北省委農委秘書長兼組織部長、鄂南特派員。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聶洪鈞:(1905-1966),湖北鹹寧張公鄉聶樊村人。

人物生平

1922年考入湖北省立甲種工業學堂。
192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被選送到第四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10月經彭湃羅嚴介紹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畢業後返回湖北,被選為湖北省農民協會執行委員,任湖北省農民協會秘書長兼組織部長。1926年3月省農協遭軍閥破壞,他被捕入獄,後經董必武錢亦石營救獲釋。
1926年7月被派往鹹寧,以省農協駐鄂南特派員身份進行革命活動、策應北伐。後組建成立中共鹹寧特別支部,任書記,發動工農民眾,成立工會、農民協會等組織,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抗租、抗押、抗債鬥爭,建立農民自衛軍2000餘人,有力地支援與配合了北伐軍攻打汀四橋、賀勝橋的戰役,參加了反擊叛軍夏斗寅部的戰鬥。同年12月任鹹寧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大革命失敗後,任中共鄂南區委書記,1927年4月組織成立了鄂南農民革命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統一領導鹹寧、嘉魚、蒲圻、崇陽、通城等地的武裝鬥爭。同年冬被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9年初回國到上海,先後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秘書長兼江蘇省委農委秘書長,7月任中共上海吳淞區委宣傳部部長,9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科長。1930年2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員、中共湖北省委委員身份到鄂北地區從事根據地的恢復創建工作,任中共鄂北特委書記,建立襄棗游擊隊,後發展成為紅九軍二十六師,參與領導紅五月暴動,建立了以蔡陽鋪為中心的襄東、襄南、宜城等地的蘇維埃政權。10月調任中共京漢(信陽)特委書記。同年冬調回上海。
1931年3月被派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5月遵照周恩來同志指示到閩浙贛省委,先後任中共閩浙贛省委組織部部長,紅七軍團政委。10月,到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紅十軍)政委,率部進行了多次反“圍剿”作戰。1933年1月率紅十軍轉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返回閩浙贛重新組成新紅十軍,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8月任閩浙贛軍區政治部主任,同年12月任閩浙贛軍區政委,率部堅持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鬥爭。1934年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1月4日應中央軍委指示,紅七軍團與新十軍合編成立紅十軍團,任十九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師長尋淮洲率部參加北上抗日先遣隊,同年12月初率部轉向皖南行動,10日與軍團部率的20師會師,譚家橋戰鬥後,方誌敏要求皖南地方黨組織轉入蘇區為游擊區,改組皖南特委,經軍政委員會決定,調任中共皖南特委書記,領導皖南人民開展地方革命鬥爭。
1935年1月,到上海中央局請示即留中央局工作,3月在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執行局組織部任代理部長兼秘書長,還兼管北方地區的地下交通工作。同年6月到天津參加重建中共中央北方局。同年9月派到陝甘革命根據地,先後任滬局與北方局派駐陝北蘇區代表,陝甘晉省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陝甘晉省委常委,參加了勞山戰役榆林橋戰役。中共中央到達陝北後成立了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即中央軍委),任軍委委員、軍委副參謀長、軍委後方辦事處副主任。
抗戰時期,1936年春任中共中央白區工作部幹事,9月參加做東北軍統戰工作,同年11月任紅二方面軍政治部統戰部部長。1937年因病臥床,11月病癒調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科長,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教員。1938年5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和軍事部書記、統戰部部長。1939年平江慘案發生後調回延安,任中共中央黨務研究室研究員。1942年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任中共黨校第七支部書記,參加延安整風和審乾工作。1944年10月任八路軍南下抗日支隊(南下支隊)政治部副主任、秘書長。1945年4月任中共湘鄂贛邊區行政公署主任,5月任中共湘鄂贛邊區臨時委員會副書記,9月任中共鄂東區委書記、鄂東軍區代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長江區委書記、中原軍區鄂東軍分區政委。1946年到北平軍調處執行部,任執行處副處長。同年8月任東北局財經辦事處處長兼東北糧食總局局長,為恢復和發展東北根據地的經濟、保障東北部隊的糧食供給做出了貢獻。
解放後,1949年5月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省委常委。1953年1月任中南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兼糧食局局長。1955年1月任國務院糧食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66年8月12日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1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