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發掘與利用》是依託於武漢大學等單位,主要由何光存等完成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發掘與利用
- 項目編號:F-301-2-02
- 獲得獎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發掘與利用》是依託於武漢大學等單位,主要由何光存等完成的科研項目。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發掘與利用》是依託於武漢大學等單位,主要由何光存等完成的科研項目。參與情況主要完成人:何光存(武漢大學) 陳榮智(武漢大學) 杜波(武漢大學) 祝莉莉(武漢大學) 郭建平(武漢大學) 舒理慧(武漢大學...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是武漢大學於2009年1月6日申請的發明專利,該專利申請號為2009100765144,公布號為CN101463354A,公布日為2009年6月24日,發明人是何光存、杜波、張維林、祝莉莉、陳榮智。《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提供了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4,其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其cDNA序列如SEQ...
《水稻抗褐飛虱主效基因Bph14、Bph15的克隆和功能分析》是依託武漢大學,由何光存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項目摘要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褐飛虱是水稻生產中的主要蟲害,利用抗褐飛虱基因培育抗蟲水稻品種是褐飛虱綜合防治中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我們已經將水稻抗褐飛虱基因...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多樣性持續控制褐飛虱的分子機理》是依託武漢大學,由何光存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項目摘要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內涵是遺傳基礎的多樣性。深入研究作物不同抗性基因與害蟲種群及其致害性基因的關係,是理解作物多樣性對害蟲調控作用機制的重要內容。褐飛虱是我國水稻生產中發生和為害面積最大的害蟲,...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9克隆及抗性分子機理研究》是依託武漢大學,由陳榮智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褐飛虱是水稻生產中的主要蟲害,利用抗褐飛虱基因培育抗蟲水稻品種是褐飛虱綜合防治中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為防範單基因抗褐飛虱品種大面積種植後出現抗性喪失問題,有必要進一步...
《水稻廣譜、持久抗褐飛虱主基因Bph3的功能分析》是劉裕強為項目負責人,南京農業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褐飛虱為水稻主要害蟲之一,嚴重威脅著世界水稻生產。抗褐飛虱主基因Bph3具有廣譜、持久的褐飛虱抗性。項目組前期完成了該基因的圖位克隆,表明該位點包含有四個編碼凝集素類受體激酶(OsLecRKs)的...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7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是劉裕強為項目負責人,南京農業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科研成果 項目摘要 褐飛虱是危害水稻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抗蟲品種的套用被認為是最為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克隆抗褐飛虱基因是闡明其抗性機制及水稻抗褐飛虱育種的基礎。斯里蘭卡地方品種RH對3種褐飛虱生物型均...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4作用的分子機理研究》是依託武漢大學,由杜波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褐飛虱是水稻種植地區對水稻危害最嚴重的害蟲之一。培育和種植抗褐飛虱的水稻品種是綜合防治褐飛虱的基礎。目前,已有21個抗褐飛虱基因被定位在水稻染色體上,並且有些基因已經套用於我國水稻育種中。在前期研究中...
本課題用EMS誘變了水稻抗褐飛虱品種RI35,並從中篩選到感蟲的突變體。通過對突變基因的圖位克隆,解析其生物學功能,再通過酵母雙雜交、基因晶片等技術手段,尋找其互作蛋白和上下游基因,從而分析其所處水稻抗褐飛虱調控途徑的地位,最終闡明水稻抗褐飛虱基因調控水稻抗褐飛虱的分子機理以及調控途徑。本課題對於研究...
《水稻對褐飛虱抗性鑑定技術規程》是2020年06月15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起草人 賴鳳香,傅強,呂仲賢,王渭霞,萬品俊,何佳春,魏琪。起草單位 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主要內容 本標準規定了水稻品種對褐飛虱的抗性評價的術語和定義、評價方法及評價標準。本標準適用於水稻苗期、...
本項目對外源ABA處理抗蟲水稻IR42、感蟲水稻TN1並接種褐飛虱後水稻抗蟲性的變化及抗蟲性的機制進行了初步研究。項目組成員通過研究已明確外源ABA處理後能夠降低水稻植株功能損失指數及增加水稻植株乾物質重,降低取食水稻的褐飛虱的產卵量及其卵黃原蛋白基因的Nlvg mRNA表達,進而減少了水稻損失,提高了水稻植株的抗蟲性。
研究結果表明經褐飛虱取食後,抗性水稻的奎寧酸、莽草酸和苯甲酸顯著上調;感性水稻的阿魏酸和水楊酸顯著下調。我們推測這5個次生代謝產物與水稻抗褐飛虱密切相關。 2,通過螢光實時定量PCR分析了抗性水稻中二萜類植保素生物合成途徑中的6個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研究結果表明經褐飛虱取食後,抗性水稻品種上述6個基因的...
褐飛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蟲之一,其中腸組織是褐飛虱與水稻互作的重要界面。利用同位素標記的相對和絕對定量(iTRAQ)技術,對取食感蟲水稻TN1和抗蟲水稻Mudgo的I、II生物型褐飛虱的4齡若蟲中腸組織進行比較蛋白組學分析;對差異蛋白的基因進行實時定量PCR分析;挑選1-2個差異蛋白進行Western印跡雜交和免疫原位雜交驗證;選擇...
51. 王建軍 石守均. 水稻糙米色澤的遺傳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9,:52. 王建軍 石守均 董文其 張利華. 低直鏈澱粉秈稻野敗型不育系浙農8010A的選育研究.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1999,25(6):650-652 53. 王建軍 俞曉平 呂仲賢 陶林勇 石守均 董文其. 秈型雜交水稻抗褐飛虱育種研究.中國水稻...
機械損傷、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striped stem borer, SSB)、褐飛虱(Niaparvata lugens, brown planthopper, BPH)為害能夠迅速誘導OsJAmyb基因上調,外源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水楊酸(Salicylic acid, SA)及乙烯處理也能激活OsJAmyb表達。沉默OsJAmyb提高了BPH為害後的JA含量,降低了綠葉性氣味(...
近期目標:增強長江上游水稻骨幹親本的抗性水平、提高雜交水稻品質,特別注重發掘與利用水稻瘟病 廣譜抗性基因資源。研究經歷:1.用分子標記結合田間鑑定等手段完成了包括水稻抗白葉枯病基因Xa23和抗褐飛虱基因Bph3,24的聚 合,高通量改良了大批生產上常用的細胞質不育系、光溫敏不育系、恢復系;2.構建了大批廣親...
水稻褐飛虱抗藥性監測技術規程 《水稻褐飛虱抗藥性監測技術規程》是2009年5月1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備案信息 備案號:77207-2020 備案月報: 2020年第10號(總第246號)
《小麥耐熱基因發掘與種質創新技術及育種利用》是依託於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主要由孫其信等完成的科研項目。參與情況 主要完成人:孫其信(中國農業大學) 李 輝(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彭惠茹(中國農業大學) 李梅芳(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倪中福(中國農業大學) 張文杰(河北嬰泊種業科技...
Responses of two contrasting genotypes of rice to brown planthopper. Mol Plant-Microbe Interact 20: 122-132.榮譽表彰 1.2020年,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發掘與利用,國務院,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排名第二) ;2.2017年,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發掘與利用,湖北省人民政府,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第二)。
何光存教授曾擔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第三任), 現為遺傳學系系主任.武漢大學國家雜交水稻重點實驗室主任 2021年11月3日,何光存主持的項目“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發掘與利用”獲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76年12月 至1979年12月, 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 農學專業 1979年12月至1982年10月,華中...
發掘抗稻飛虱及其傳播病毒病新基因數十個,完成了廣譜、持久抗褐飛虱基因Bph3及首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STV11的圖位克隆及功能解析。並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創製了一批抗性新種質,為抗稻飛虱新品種的選育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JXB等雜誌發表相關...
《發展方程的無條件穩定顯式方法與理論》是依託清華大學,由陸金甫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普通野生稻是水稻的近緣祖先,它具備有栽培稻所不具備的特異廣譜高抗褐飛虱基因,經研究發現,其抗源基因是受2對隱性基軒控制,經與世界上目前已知抗性基因9個測交種雜交測定,發現普通野生稻抗源基因與Mudgo (...
它具有許多優良特性,如抗逆、抗病、再生性強等,這些野生稻優良基因的發掘和利用對水稻生產有重要意義。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對白葉枯病高抗或接近免疫,高抗細菌性條斑病和褐飛虱,同時抗稻瘟病、螟蟲,是一種優質的種質資源,國家二級保護漸瀕危物種[34]。研究發現疣粒野生稻中沒有與Xa1、...
《Ⅲ--Ⅴ族半導體異質結中價帶偏移的同步輻射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金曉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 本構建抗、感褐飛虱分離解體的基礎上,採用分群法(BSA)鑑別出與抗褐飛虱基因相連鎖的分子標記Rm211。藉助於分子標記,在武育粳3號為輪加親本的加交群體中進行抗性追蹤。使得武育粳3號由...
鑑定並定位了抗白葉枯病新基因Xa22(t)、Xa24(t)、Xa25(t)、Xa26(t)及兩個稻瘟病主效基因、兩個新抗褐飛虱基因。玉米重要性狀基因定位:利用RFLP、RAPD、AFLP和SSR分子標記完成了玉米 du、su2、o6、Rf3等基因的定位。檢測並定位了影響S-CMS育性不穩定遺傳的6個QTLs。油菜重要性狀基因定位:定位了波里馬細胞...
1.“解析玉米和水稻趨同選擇的遺傳機制”,發現玉米和水稻增產的關鍵基因,為從頭馴化創製新型作物奠定關鍵理論基礎;2.“揭示水稻抗褐飛虱新機制”,發現目前抗性最好的顯性抗蟲基因;3.“搭建克服秈粳亞種間雜種不育的橋樑”,將秈粳雜交稻育性從10-30%提高到85%;4.培育國內首批“米飯型全谷黑米”,富含花青素...
培育出的二系超級雜交水稻、雜交大豆、雜交抗蟲棉和“雙低”雜交油菜新品種,居國際領先水平。分子標記育種技術:定位與緊密標記控制抗水稻白葉枯病、抗稻飛虱、抗褐飛虱、耐貯藏、低堊白率基因,抗小麥白粉病、澱粉品質、抗穗發芽基因,抗大豆包囊線蟲基因,抗玉米矮花葉病、絲黑穗病、鏽病基因,油菜種皮色素合成基因...
華南褐飛虱暴發機制及綠色防控技術創新與套用 張振飛,張文慶,楊朗,肖漢祥,陳潔,戴陽朔,袁龍宇,鐘寶玉,張茂新,龐銳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山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東省農業有害生物預警防控中心,華南農業大學 25 柑橘害蟲專家系統與綠色防控技術研發與套用 張宏宇,王志靜...
吳俊重點圍繞梨果實品質性狀遺傳改良開展系統研究,在梨的基因組和遺傳變異、種質資源評價和利用、重要品質性狀功能基因挖掘、分子育種技術創新和新品種創製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學術論著 根據2024年7月南京農業大學網站數據,吳俊先後共發表論文190多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含共同)在國際主流期刊《自然通訊(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