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是武漢大學於2009年1月6日申請的發明專利,該專利申請號為2009100765144,公布號為CN101463354A,公布日為2009年6月24日,發明人是何光存、杜波、張維林、祝莉莉、陳榮智。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提供了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4,其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其cDNA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該發明Bph14基因屬於CC-NBS-LRR基因家族,編碼的蛋白質與植物抗病性相關。Bph14基因具有抗褐飛虱的功能,通過遺傳轉化和雜交,將Bph14基因轉入普通水稻品種,能夠提高水稻對褐飛虱的抗性,從而減輕褐飛虱產生的危害,達到增產和穩產的目的。

2021年6月24日,《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
  • 申請人:武漢大學
  • 發明人:何光存、杜波、張維林、祝莉莉、陳榮智
  • 申請號:2009100765144
  • 申請日:2009年1月6日
  • 公布號:CN101463354A
  • 公布日:2009年6月24日
  •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珞珈山
  • 代理機構:北京路浩智慧財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朋飛
  • Int. Cl.:C12N15/29; C12N15/63; C12N5/10; C12N1/15; C12N1/19; C12N1/21; C07K14/415; C12Q1/68; A01H5/00
  • 類別:發明專利
專利背景,發明內容,技術方案,改善效果,附圖說明,技術領域,權利要求,實施方式,專利榮譽,

專利背景

水稻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世界上有超過一半的人以其為主食。同時,由於水稻基因組精細遺傳圖和物理圖譜已完成,其轉基因技術相對容易,並且與其它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具有共線性,因而被視做模式植物。隨著包括水稻在內的多種生物基因組測序的完成,人類開始進入後基因組時代。全面開展功能基因組研究已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因此水稻功能基因的研究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物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糧食安全問題,是全世界人民面臨的挑戰。20世紀50、60年代的矮化育種和70年代的雜交水稻培育兩次科技革命使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但2009年近幾十年來水稻受到大面積的病蟲為害,使水稻生產受到威脅。褐飛虱是中國水稻生產中的主要害蟲,其成蟲和若蟲以口針刺吸水稻汁液,引起黃葉或枯死,導致減產或絕收。據中國農業年鑑記載,1966、1969、1973、1977、1983和2003年全國性大發生,1987、1991、2005、2006和2007年全國性特大發生,褐飛虱危害面積達到水稻總面積的50%以上,給中國水稻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由於褐飛虱的危害多發生在水稻成熟灌漿期,此時大量使用殺蟲劑,對稻穀的污染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利用抗褐飛虱基因培育抗蟲水稻品種是褐飛虱綜合防治中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的研究結果和東南亞的水稻生產實踐證明,即使是只有中等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種,也足以將褐飛虱的群體控制在造成危害的水平以下,不至於對水稻造成實際的危害和產量損失。因此,挖掘水稻抗褐飛虱基因並在水稻育種項目中套用是防治水稻褐飛虱的根本措施。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截至2009年1月已命名了19個主效抗蟲基因(具體綜述見Yang HY等,2004 High-resolution genetic mappingat the Bph 15 locus for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in rice.Theor Appl Genet.110:182-191)。其中,Mudgo、CO22和MTU15三份材料的抗性受到一個顯性基因的控制,該基因被命名為Bph1,而另一個與Bph1緊密連鎖的隱性基因bph2控制著ASD7的抗性。Lakshminarayana和Khush在對28個品種的遺傳學研究中發現Rathu Heenati攜帶一個顯性抗褐飛虱基因Bph3,這一基因獨立於Bph1遺傳,此外Babawee中有一個隱性基因bph4,這個基因也獨立於bph2遺傳。Sidhu和Khush發現Bph3與bph4是緊密連鎖的,bph4還與半矮化基因sd-1連鎖。Khush等對ARC10550的遺傳分析證明它含有隱性基因bph5。Kabir和Khush在對17份抗生物型4但對其它三種生物型敏感的材料的研究中發現,Swamalata、T12分別含一個抗蟲基因,命名為Bph6和bph7。bph8、Bph9的發現與其它幾個基因類似,隱性基因bph8與bph2、bph4不等位,顯性基因Bph9與Bph3、Bph4不等位。上述抗褐飛虱基因中,bph5、Bph6、bph7褐飛虱抗生物型4,而對生物型1、2、3均表現為敏感。野生稻資源中有大量的抗褐飛虱材料。1994年Ishii等從澳洲野生稻(O.australiensis)的一個轉育系IR65482-4-136-2-2中鑑定出一個新的顯性抗褐飛虱基因Bph10,這個基因抗褐飛虱生物型1、2、3。從O.eichinger中鑑定出Bph11。帶有褐飛虱基因的水稻能抑制褐飛虱的取食、生長發育和繁殖,從而達到抗蟲的目的(Hao PY等,2008 Herbivore-inducedcallose deposition on the sieve plates of rice: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hostresistance.Plant Physiology 146:1810-1820)。但截至2009年1月尚未克隆到水稻的抗褐飛虱基因。
圖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又稱為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是隨著分子標記遺傳連鎖圖譜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基因克隆技術。圖位克隆法步驟包括對目標基因進行遺傳定位、物理定位、序列分析及遺傳轉化驗證功能。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能定位的基因都可用圖位克隆法分離。圖位克隆法一般適合於基因組比較小的物種,如單子葉模式植物水稻,具有基因組小、基因組物理距離與遺傳距離之比小而且標記豐富的特點。水稻作為禾本科模式植物,其基因組是麥、高梁等七種禾本科植物基因組組成的同心圓的圓心,是最適合套用圖位克隆法分離目的基因的作物之一。水稻中已經克隆的多個基因都是通過圖位克隆法克隆的,如抗白葉枯病基因Xa-21(Song WY等1995,A Receptor Kinase-Like Protein Encoded by theRice Disease Resistance Gene,Xa21.Science,270:1804-1806)、Xa-1(Yoshimura等1998,Expression of Xa-1,a bacterial blight-resistance gene inrice,is induced by bacterial inoculation.PNAS,95:1663-1668)和Xa-26(Sun等2004,Xa26 a gene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in rice,encodes an LRR receptor kinase-like protein.Plant Journal,37:517-527),抗稻瘟病基因Pi-b(Wang等1999,The Pi-b gene for rice blastresistance belongs to the nucleotide binding and leucine-rich repeat class of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Plant Journal,1999,19:55-64)和Pi-ta(Bryan等2000,A single amino acid difference distinguishes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alleles of the rice blast resistance gene Pi-ta.Plant Cell,12:2033~2046),以及中國科學家克隆的分櫱基因(Li等2003,Control of tillering in rice.Nature422:618-621)、耐鹽基因(Ren等2005,A ric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for salttolerance encodes a sodium transporter.Nature Genetics 37(10):1141-1146)和高產基因(Weiya Xue等2008,Natural variation in Ghd7 is an importantregulator of heading date and yield potential in rice.Nature Genetics 40,761-767)。

發明內容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水稻抗褐飛虱的基因Bph14,其具有SEQ.ID.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抗褐飛虱基因Bph14在水稻選育中的套用。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的再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抗褐飛虱基因Bph14在提高水稻抗褐飛虱抗性中的套用。

技術方案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採用遺傳學的方法,構建水稻抗褐飛虱的分離群體,利用圖位克隆的方法,分離到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4。通過共分離標記檢測表明該基因與抗褐飛虱性能是共分離的,通過遺傳轉化Bph14基因,使感性水稻出現抗褐飛虱的表型,證實了該基因的功能。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Bph14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該基因全長9921bp,具有1個內含子和2個外顯子,其CDS分別為區段分別為3387-7289和7936-8004,cDNA全長3972bp,編碼1323個胺基酸,其蛋白序列如序列表SEQ ID NO.3所示。該蛋白屬於NBS-LRR家族,活性中心180-464區段為保守的NB-ARC區,包括保守的P-loop,ATP結合區,激酶1a等。
在不影響Bph14蛋白活性的前提下(即不在蛋白的活性中心),技術人員可對SEQ ID NO.3所示的胺基酸序列進行各種取代、添加和/或缺失一個或幾個胺基酸獲得具有同等功能的胺基酸序列。
此外,考慮到密碼子的簡併性,例如可在其編碼區,在不改變胺基酸序列的條件下,或在其非編碼區在不影響蛋白表達的條件下,對編碼上述蛋白的基因序列進行修改。因此,《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還包含對編碼上述蛋白的基因序列進行的替換、添加和/或缺失一個或多個核苷酸,具有與上述編碼基因具有相同功能的核苷酸序列。《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還包括基於所述基因的正義序列或反義序列,包括含有所述核苷酸序列或其片段的克隆載體或表達載體、含有所述載體的宿主細胞、含有所述核苷酸序列或其片段的轉化的植物細胞和轉基因植物。
根據《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公開的序列來設計或產生分子標記可用於抗褐飛虱水稻的選育工作。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通過如下步驟克隆得到Bph14基因:
1.創建定位群體
利用抗褐飛虱水稻RI35與普通水稻品種TN1雜交,F1代自交獲得F2群體,作為抗褐飛虱基因定位群體。
2.抗褐飛虱鑑定
套用苗期集團法鑑定定位群體的抗褐飛虱性能。從F2代植株上收穫F3種子,每份F2代植株收穫的F3種子於秧盤中播種20棵苗(稱為1個家系)。2葉1心期,放入2-4齡的褐飛虱若蟲(10頭/株),記錄各家系的受害情況,每份材料重複3次實驗。根據抗蟲鑑定結果,對定位群體家系的進行了抗蟲級別的劃分。
3.抗褐飛虱基因定位
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以及RFLP標記和Southern雜交的方法,檢測F2各個單株的SSR和RFLP分子標記的分離情況,結合相應各家系的抗蟲級別,套用JoinMap3.0和MapQTL5.0軟體,構建水稻第3染色體的分子標記遺傳連鎖圖,將Bph14定位在分子標記R1925和G1318之間。
4.加密目標區段分子標記與精細定位
根據國際水稻基因組計畫公布的水稻基因組序列,設計第3染色體Bph14所在目標區段的SSR標記和STS標記的引物,用PCR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方法檢測標記在F2大群體中的分離,通過篩選得到的重組單株的表型與基因型的關係,將抗褐飛虱基因Bph14定位在分子標記SM1和G1318之間。
5.候選基因確定
套用高密度膜Southern雜交方法篩選抗褐飛虱水稻B5的基因組文庫,獲得陽性克隆,以雙脫氧終止法(Sanger法)進行大片段測序,得到Bph14所在區段的基因組序列,套用RiceGAAS軟體預測基因,並通過與日本晴和9311序列作對比分析,確定Bph14的候選基因。
6.根據序列設計引物進一步做共分離檢測
根據Bph14候選基因序列設計引物,用PCR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的方法對F4的大群體進行檢測,這些引物對應的標記與抗褐飛虱的表現型共分離,篩選得到了抗褐飛虱的水稻株系。
7.全長cDNA克隆
根據預測的cDNA序列,以3’末端的序列設計引物,從抗褐飛虱水稻B5的cDNA中擴得探針,篩選cDNA全長文庫,最終獲得Bph14的全長cDNA。
根據《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公開的Bph14的核苷酸序列,通過設計恰當的PCR引物,即可從抗褐飛虱水稻基因組中擴增得到Bph14基因。例如,引物:5’ctccctgactgaagaagagaagag3’,5’tgctagctgtgattctcttatgatg3’,採用長片段PCR擴增試劑盒,擴增抗褐飛虱水稻或野生稻的基因組DNA即可得到該序列。
8.遺傳轉化Bph14基因來驗證其功能
根據Bph14基因所在BAC克隆的序列,用XmaI和KpnI雙酶切9921bp的片段連入pCAMBIA1301,採用農桿菌EHA105介導的遺傳轉化方法,將基因組載體導入正常秈稻品種Kasalath中,最後獲得Bph14陽性植株14株。用T2代純合的Bph14陽性植株進行了抗蟲鑑定。苗期採用集團法鑑定,對照水稻Kasalath全部死亡,轉基因陽性植株存活,抗蟲級別為3-5級;成熟期的水稻植株按每個分櫱80頭褐飛虱接入3-4齡褐飛虱,14天后Kasalath死亡,轉基因陽性植株存活。取食電位儀(EPG)和蜜露法檢測褐飛虱的取食行為,褐飛虱在轉基因陽性植株上的取食明顯減少。這些結果說明Bph14基因具有抗褐飛虱的功能。因此,抗褐飛虱基因Bph14可以在水稻中套用也可以在水稻種子中套用,培育具有抗褐飛虱性能的水稻品種。

改善效果

1.本基因的成功克隆進一步證實了圖位克隆法法克隆水稻重要基因的可靠性,該方法克隆的基因其功能明確、效果好。
2.水稻中多個編碼具有NBS結構蛋白的基因雖已被克隆,但大多與抗病性有關,《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克隆的Bph14基因具有明顯的抗褐飛虱性能,這對全面理解該類基因的生物學功能有重要意義。
3.國際上尚未克隆到水稻的抗褐飛虱基因,對水稻抗褐飛虱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而《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克隆的Bph14基因能夠提高水稻對褐飛虱的抗性,這對水稻抗褐飛虱的分子機理研究將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4.Bph14使水稻抗褐飛虱性能大大提高,通過遺傳轉化或雜交將Bph14套用於水稻育種中,可以改善水稻品種的抗褐飛虱性,從而減輕褐飛虱的為害,達到增產和穩產的目的。
5.刺吸式昆蟲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大類蟲害,Bph14基因克隆和抗褐飛虱功能證實,對於其他植物的抗刺吸式昆蟲研究具有重要參考作用。

附圖說明

圖1.A:RI35為藥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後代中選育的抗蟲水稻資源,攜帶有一個抗褐飛虱基因Bph14;TN1為褐飛虱感蟲品種;RI35和TN1雜交構建F2定位群體。B:苗期集團法鑑定F2群體中的抗蟲植株和感蟲植株,褐飛虱危害後存活的為抗性植株,死亡的為感蟲植株,左圖為苗期鑑定放蟲前,右圖為放蟲後。
圖2.SSR標記76B10-2檢測單株的電泳圖。前兩個泳道為抗蟲親本RI35和感蟲親本TN1,後面為F2群體單株的基因型。
圖3.Bph14的定位。A:Bph14初步定位結果。染色體上邊為標記名稱,數值是標記間的遺傳距離(cM),QTL掃描結果在分子標記R1925和G1318之間有一個最大的LOD值49.3。B:精細定位結果。分子標記之間數值表示標記與Bph14重組單株數,Bph14與分子標記SM1和G1318之間。C:SM1和G1318之間的物理圖譜,Bph14位於SM1-G1318間34kb的區域。
圖4.轉基因所用載體。
圖5.轉基因陽性植株鑑定。M為100bp分子量標準,pBph14K為構建的質粒,Kasalath為轉基因受體植株,用潮黴素和GUS探針鑑定T0代轉基因植株(1~14)。
圖6.A、C、E:轉Bph14基因抗褐飛虱水稻K4-20的鑑定結果。A:成熟期的抗蟲鑑定,對照的Kasalath明顯死亡,而K4-20仍然存活;C為EPG記錄的褐飛虱在不同品種取食行為,明顯可以看出褐飛虱在轉基因抗褐飛虱水稻K4-20上的取食時間減少了30%;E為褐飛虱取食不同品種排泄物的量,顏色深淺和面積反應了排泄物的多少,顏色越深,面積越大,取食越多,排泄量越大。轉基因抗褐飛虱水稻K4-20上顏色面積很小。B、D:不同轉基因株系T2代純合植株苗期鑑定。B:放蟲前和放蟲後14天的比較;D:轉基因株系的抗蟲級別(上)和Bph14基因表達的RT-PCR檢測,Bph14基因表達的轉基因株系均對褐飛虱有明顯抗性。

技術領域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屬於植物基因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4,同時還涉及該基因在水稻及水稻種子抗褐飛虱中的套用。

權利要求

1.一種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4,其核苷酸序列為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該序列經替換、缺失或增加一個或多個核苷酸,且編碼相同胺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
2.權利要求1所述基因的cDNA序列。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cDNA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NO.2所示。
4.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基因編碼的蛋白。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蛋白,其胺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6.含有權利要求1~3所述基因的載體。
7.含有權利要求6所述載體的宿主細胞。
8.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基因在水稻育種中的套用。
9.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基因在提高水稻抗褐飛虱抗性中的套用。

實施方式

  • 實施例1:Bph14基因的定位克隆
1.Bph14初步定位結果
將抗褐飛虱水稻材料RI35(Hao PY,Liu CX,Wang YY,Chen RZ,TangM,Du B,Zhu LL,He GC(2008)Herbivore-induced callose deposition on thesieve plates of rice: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host resistance.PlantPhysiology 146:1810-1820)與褐飛虱感性水稻品種(台中本地1號,TN1,購自中國國家水稻種質資源庫)雜交構建了含Bph14的F2群體。為了鑑定F2定位群體中每個單株的抗褐飛虱表型,採用了苗期集團法考察群體中各個單株的抗性表現(見圖1B)。F2單株的抗蟲級別按對應的F2-3家系所有單株的抗蟲級別的平均值計算。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以及RFLP探針和Southem雜交的方法(見《分子克隆》第四版),檢測F2各個單株的SSR和RFLP分子標記的分離情況。根據F2的分子標記分型,套用JoinMap3.0軟體,構建水稻染色體的分子標記遺傳連鎖圖。對苗期集團法中收集到的數量化抗褐飛虱表現型數據,藉助數量性狀分析軟體MapQTL5.0進行區間作圖定位分析。結果顯示:在第3染色體分子標記R1925和G1318之間存在著一個QTL峰值,LOD值達到49.3,對表型方差貢獻率為90.6%。
2.Bph14的精細定位
根據前期結果,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的方法,以R1925和G1318外側的兩個SSR標記RM514和SM1篩選F2群體得到了54株重組單株。整合重組單株的分子標記,對分子標記相同且抗蟲鑑定的級別處於同一水平的單株合併(表1)。RT25-RT15這12株單株除SA69這個單株,表型與分子標記SM1完全一致,但在SA69中,表型與G1318相同。因此,將Bph14定位在SM1和G1318之間。
表1為F2重組單株的抗蟲表現。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
表1
3.抗褐飛虱水稻基因組文庫的構建
植物高分子量基因組DNA的製備參照張洪斌等的方法(Zhang等,Preparation of megabase DNA from plant nuclei.Plant J 1995,7,175-184)。提取抗褐飛虱水稻B5(Wang BN,Huang Z,Shui LH,Ren X,Li XH,He GC(2001)Mapping of two new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s from wild ric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1092-1095)的嫩葉細胞核,用低熔點瓊脂糖包埋。將包埋塊加入適量的限制性內切酶BamHI進行部分酶切,用CHEFMapper脈衝電泳儀進行交變脈衝電泳分離所需片段。切下含所需大片段區域的最濃部分的膠條放入透析袋中,電泳透析回收所需的DNA大片段(Strong等,Marked improvement of PAC and BAC cloning is achieved usingelectroelution of pulsed-field gel-separated partial digests of genomic DNA.Nucleic Acids Res.1997,25,3969-3961)。電透析分離的大片段DNA被收集到1.5ml離心管中,按600納克回收的DNA片段(50-250千鹼基對)與200納克的BIBAC2脫磷載體混合在60攝氏度加熱10分鐘冷卻至室溫,加入T4DNA連線酶,在16攝氏度下連線16小時。取2微升連線產物和40微升DH10B感受態細胞用GenePulser System進行電擊轉化,37攝氏度培養過夜。挑取上述平板上長出的陽性菌落到含有70微升培養液的384孔細胞培養板中,37攝氏度培養30小時。文庫構建完畢,用Genetix Q-PIX拷貝兩份,-80攝氏度保存。為了估算插入片段大小和克隆體積的分布情況,從文庫中隨機挑取30個BIBAC克隆,按鹼裂解法提取質粒,用適量的NotI酶切後,脈衝電泳檢測插入片段的大小(Shi ZY,Ren X,Weng QM,Li XH,He GC(2003)Construction of genomic library of aBPH-resistant rice line with binary vector and physical map of Qbp1 locus.Plant Science 1165:879-885)。
4.SM1-G1318區段物理圖譜的構建
篩選出R1925-G1318區段所有的BAC克隆,用BamHI和EcoRI雙酶切後電泳、轉膜。再將酶切後的克隆末端用放射性α-p-dCTP標記,與BAC克隆膜進行Southern雜交,方法同前,根據雜交信號判斷哪些BAC克隆有重疊以及重疊片段的大小,以此構建物理圖譜(圖3C)。BAC陽性克隆末端分離參照劉耀光等(Liu and Whittie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automatable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of insert end fragments from P1 andYAC clones for chromosomewalking.Genomics 25:674-681)發明的TAIL-PCR方法。篩選以及TAIL-PCR結果顯示BAC克隆76B10包含了完整的Bph14基因(圖3C)。
5.SM1-G1318區段候選基因的分析
對Bph14基因所在克隆的全序列進行了測序分析,並以該序列為目標序列,搜尋NCBI資料庫,得到日本晴基因組在該區段的同源序列。用RiceGAAS進行基因預測和註解,同樣用ClustalW進行比較分析(表2)。
表2為Bph14基因區段抗蟲水稻預測基因與日本晴預測基因的比較。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
表2
比較兩者預測的基因,發現抗蟲水稻的第4個基因編碼的抗病蛋白與日本晴差異較大。2009年1月前均認為刺吸式昆蟲吸食水稻與病原菌對水稻的侵染過程類似,水稻抗刺吸式昆蟲的機理就有可能和抗病原菌相同。因此,將該基因確定為為Bph14。
6.cDNA文庫的篩選
以預測基因所對應的EST作探針,對褐飛虱誘導的抗蟲水稻B5 cDNA文庫(Wang XL,Weng QM,You AQ,Zhu LL,He GC(2003)Cloning andcharacterization of rice RH3 gene induced by brown planthopper.ChineseScience Bulletin 48:1976-1981)進行噬菌體原位雜交篩選。經過三輪原位雜交,將挑選的單個噬斑PCR檢測,再酶切檢測插入片段的大小,測序分析得到Bph14的全長cDNA,其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SEQ ID NO.2所示。
1.遺傳轉化載體的構建
所用載體為pCAMBIA1301(購自澳大利亞Center for the Application ofMolecular Biology to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根據基因組測序的結果,設計引物(5’cggaattcctccctgactgaagaagagaagag3’,5’cggaattctgctagctgtgattctcttatgatg3,),其包括EcoRI的接頭,擴增抗蟲水稻B5的基因組(Z.Huang等,Ident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two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s in rice.Theor Appl Genet,2001,102:929-934)。PCR反應總體積50微升:1微升DNA,5微升10×buffer,1微升10毫摩爾/升dNTP,10微摩爾/升引物各3微升,高保真Taq酶1U;反應程式:94攝氏度2分鐘,94攝氏度15秒,58攝氏度30秒,72攝氏度7分鐘30秒,共30個循環;產物加1/10體積的3毫摩爾/升NaAC和2×體積的無水乙醇純化。所得序列包括Bph14上游1960bp的啟動子、4997bp的基因組序列以及下游436bp的3’非翻譯區。用EcoRI酶切,酶切反應體系總體積為20微升:PCR產物約5μ1(1微克)、1×反應緩衝液、EcoRI1U,混勻後37攝氏度酶切過夜,1/10體積的3毫摩爾/升NaAC和2×體積的無水乙醇沉澱,回收所需片段。pCAMBIA1301載體酶切體系同上,試劑盒純化回收。連線反應:基因組片段1微升,載體0.5微升,2U T4 ligase,5×buffer 2微升,總10微升體積,4攝氏度連線過夜;連線產物與大腸桿菌DH10B混勻,42攝氏度熱激90秒,加400微升LB,復甦45分鐘,取200微升塗於含卡那黴素的LA平板,37攝氏度,過夜。挑單克隆,擴大培養,抽質粒,酶切驗證。挑陽性克隆,把構建好的載體電轉農桿菌EHA105,抽質粒,PCR驗證正確,取750微升含構建好載體的農桿菌菌液加等體積的50%甘油混勻,-70攝氏度保存。
根據cDNA全長序列,設計引物,包括XmaI和XbaI的接頭(5’tccccccgggatggcggagctaatggccac3’,5’gctctagactacttcaagcacatcagccta3’)。用Invitrogen公司的TRIzol從B5葉鞘中提取總RNA,再用Fermentas公司的逆轉錄試劑盒獲得B5的cDNA,反應體系:1微克總RNA,1微升oligo(dT),4微升5×buffer,1微升inhibitor,2微升10毫摩爾/升dNTP,1微升逆轉錄酶,42攝氏度反應1小時。用設計的引物擴增B5的cDNA,PCR反應體系同上,程式72攝氏度延伸4分鐘,即得到Bph14的cDNA序列。同時轉錄cDNA序列所需的啟動子可以從pCAMBIA1301中存在的35S啟動子PCR擴增獲得。設計引物包括EcoRI和XmaI的接頭(5’cggaattcatggtggagcacgacactct3’,5’tccccccgggatctcattgccccccgggat3’),從pCAMBIA1301擴增35S的啟動子序列。PCR反應體系同上,反應延伸時間為1分鐘。將35S的啟動子和pCAMBIA1301載體分別用EcoRI和XmaI酶切回收後連線轉化,獲得的陽性克隆再和Bph14的cDNA序列分別用XmaI和XbaI酶切,回收,連線轉化,構建35S:Bph14的載體,並將構建好的35S:Bph14的載體電轉到農桿菌EHA105中,具體過程同上。
2.遺傳轉化
採用農桿菌EHA105介導的遺傳轉化方法(Hiei等,1994,Efficienttransformation of rice(Oryza sativa L.)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and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boundaries of the T-DNA.Plant Journal 6:271-282)將上述Bph14基因組轉化載體和cDNA轉化載體分別導入褐飛虱感性的普通水稻品種Kasalath(購自中國國家水稻種質資源庫或國際水稻研究所),同時採用空載體(pCAMBIA1301)作對照。
3.Bph14基因表達的結果和套用
兩個轉化載體分別獲得的組培苗14株,對照4株。田間播種,分別收穫了T1代後,選擇純合株系(各14個株系)做抗蟲鑑定。經過苗期鑑定以及成熟期植株的抗蟲鑑定,轉基因植株對褐飛虱的抗性均明顯增強,而對照株不具有抗褐飛虱抗性。轉基因水稻苗期的抗蟲級別均在3-5級之間,成熟期的轉基因植株放蟲後存活良好,且能正常結實。同時,取食電位儀EPG(Peiying Hao et al,Herbivore-induced callose deposition on the sieveplates of rice: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host resistance.PlantPhysiol,2008,146:1810-1820)檢測褐飛虱取食轉基因植株時,韌皮部的取食時間明顯減少;蜜露量(P.Paguia,Honeydew excretion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ordetermining differential feeding activity of biotype of Nilaparvata lugens onrice varieties.J.Econ.Entomol,1980,73:35-40)的檢測證實了褐飛虱取食轉基因植株時的排泄量減少。因此,克隆得到的Bph14能使水稻對褐飛虱的取食產生抗性。
根據Bph14基因的基因組序列和cDNA序列,可設計多對SSR標記或STS標記的引物。實施例3中採用引物對5’ctgctgctgctctcgtattg3’,5’cagggaagctccaagaacag3’,作為標記引物,來選育具有抗蟲功能的水稻,其擴增片段長度為172bp。提取抗蟲水稻,感蟲品種以及其雜交、回交後代植株的基因組DNA,套用Bph14基因序列設計的引物PCR擴增後,通過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的方法,進行分子標記檢測。雜交後代植株中與抗蟲水稻PCR帶型一致者(擴增產物中含有172bp的片段),即為選擇出來的含有Bph14基因的植株(如圖2)。這些植株的抗蟲性通過苗期集團法鑑定和成熟期鑑定確認(如圖1),通過自交和農藝性狀選擇,培育成抗褐飛虱的水稻。
序列表說明:SEQ ID No.1是Bph14基因的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是其cDNA序列,SEQ ID No.3是其編碼的蛋白序列;SEQ ID No.4&5以及SEQ ID No.6&7是用於從B5基因組中擴增Bph14基因的引物對;SEQ ID No.8&9是用於擴增Bph14基因的cDNA的引物對;SEQ ID No.10&11是用於從pCAMBIA1301中擴增35S啟動子的引物對;SEQ ID No.12&13是Bph14基因的標記引物。

專利榮譽

2021年6月24日,《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套用》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