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傳播

氣溶膠傳播

氣溶膠(aerosol)在科學上的廣義概念是指懸浮在氣體(如空氣)中所有固體和液體顆粒(直徑 0.001~100 微米)。其液態粒子稱為霧,小於 1μm的粒子稱塵。自然界中,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中微粒無處不在,構成一個宏大的“氣溶膠世界”。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溶膠傳播
  • 外文名:aerosol transmission
  • 釋義: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 導致結果:病毒傳播
關於氣溶膠,傳播因素,疾病傳播分析,與新型肺炎,出現聯繫契機,專家觀點,防護措施,研究發現,

關於氣溶膠

要想知道什麼是氣溶膠傳播,首先要搞清什麼是“氣溶膠”。
氣溶膠根據大小的不同可以分為飄塵和降塵。降塵(粒徑大於等於10μm)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能夠很快沉降下來。而飄塵則可在大氣中長期漂浮,因此它對人的健康影響最大。由於粒徑小於10微米的飄塵容易被人體所吸入和吸收,所以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IPM (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er)。
詳見:氣溶膠

傳播因素

氣溶膠的傳播受到下面多種因素影響,如圖1:
氣溶膠傳播
圖1 氣溶膠的傳播受到下面多種因素影響
把這些因素帶入一個公式,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漂浮距離,但病毒的傳播還受到另外一個因素的影響,那就是病毒在空氣中多長時間失去活性。

疾病傳播分析

2003年SARS
2005年鐘南山院士在一次採訪中,講到了SARS病毒的幾種傳播途徑,其中提到了“氣溶膠”。正如鐘院士所述,如何針對氣溶膠這種傳播途徑進行預防,還是一個“新的課題”,所以鐘院士並沒有對此進行細講。因為只說了一個名詞,大家似懂非懂,然後又沒有人出來進一步科普解釋清楚,這就給人帶來了焦慮。
氣溶膠傳播
疾病傳播分析
SARS疫情的時候,小湯山醫院、309醫院曾進行過氣溶膠傳播研究,在醫院內部一些區域(病房區、病房陽台、內走廊護士站排風扇清潔區等)的空氣中有SARS-CoV RNA的檢出,而室外空氣中幾乎沒有檢測到活的病毒。

與新型肺炎

出現聯繫契機

針對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即NCP),國家衛健委2020年2月5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指南里,加了一句“經呼吸道和飛沫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消化道傳播更多是基於之前糞便里檢出病毒核酸的考慮,而這裡單獨提氣溶膠,更多應該是針對醫務人員的醫療操作里產生的氣溶膠有感染風險的警示。
2020年2月8日上海市政府舉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接觸傳播。
氣溶膠傳播,和飛沫傳播及空氣傳播,不屬於同一個分類概念,飛沫傳播及空氣傳播本質屬於氣溶膠傳播,但氣溶膠傳播不等於空氣傳播,不能因為裡面都有一個“氣”字就認為是一樣,我們需要擔心的是近距離密切接觸的人,而不是想像中的漫空飄舞的病毒。

專家觀點

(一)、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生物氣溶膠研究專家要茂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指出:“在附近沒有近距離患者飛沫時,健康人感染的幾率比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都低。”
(二)、四川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李後強撰文表示,由於氣溶膠顆粒比較大,一般大於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醫用口罩(或者防範霧霾的口罩)可以阻攔這種粒子。特別小的氣溶膠粒子(半徑小於0.1微米),重量輕,主要分布在高空(來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隨風飄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氣溶膠質點比表面能很大,又有電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壞,存活度不高。
(三)、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教授黃忠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指出:
在良好的通風條件下,氣溶膠中的病毒濃度將會迅速降到很低水平,感染的可能性也會降低。如果在公共場合,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要遠一些,戴口罩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為公眾不用太恐慌,事實上空氣中本身就有一些病毒,一般對人體沒有太大危害,影響不到我們的健康。
(四)、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氣溶膠學會秘書長曹軍驥接受科學網採訪時表示,氣溶膠是人日常說話、大笑、唱歌等過程中排出的液滴,呼吸、咳嗽、打噴嚏和大小均會產生液滴。其粒徑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體後很快(1秒甚至幾十毫秒內)蒸發,形成飛沫核(粒徑幾微米),且飛沫核長期懸浮在空氣中並隨空氣遷移,其傳播距離可達數百米甚至更遠,增加了無接觸傳播的風險。
(五)、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稱,氣溶膠大多數情況下是近距離傳播,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氣溶膠都是有傳播源頭的,而一旦距離遠了,氣溶膠濃度是呈現指數級下降,通過敏感的監測可以測出,但是否能夠達到感染的病毒載量,目前的案例非常少。
同時表示,其實關鍵還是在密閉的室內戴好口罩,做好防護,在室外不要聚集,與他人近距離接觸,並且每個人都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咳嗽、打噴嚏都做好防護。
(六)、浙大二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丁禮仁醫生幫大家劃重點:通風不好、密閉、大量、短時間——
雖然潛在的氣溶膠傳播途徑存在,但通過消毒和通風措施可以有效防控。
“如果病毒攜帶者在通風不好的密閉空間里留下了大量的病毒,短時間內仍然停留在空氣中,之後進入空間的人就可能被空氣中停留的病毒感染。”

防護措施

公眾應該如何做好通風,防止室內氣溶膠感染?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錢華建議大家:
第一,自然通風的通風量很大,開開窗,病毒稀釋到一定程度,風險就很低了。通風效果跟當天的風速風向、開口大小和室內外溫差相關,現在季節通風量應該很大,有條件最好多頻次開窗,如每兩小時開窗10分鐘。家裡有新風機的開新風機,有淨化器的開淨化器,淨化器會過濾氣溶膠,包括帶病毒氣溶膠,同時注意不要去觸摸濾網
第二,衛生間中也要注意。現在有研究表明糞便也帶病毒,沖馬桶時,蓋上馬桶蓋再沖。每個地漏灌上水,把水封做好,防止樓下的氣溶膠上來。
第三,電梯間通風很差,又是小空間,一定要帶口罩、小心觸摸。除此之外,要勤洗手、勤擦洗、與他人隔開距離。

研究發現

2022年5月,美國密西根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研究人員在分析校園內採集的環境樣本後發現,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風險可能達到物體表面接觸傳播的上千倍。這一發現有助於加深理解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並為減少病毒傳播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
從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分別使用生物氣溶膠採樣器拭子持續從該校校園內採集空氣和物體表面樣本,採樣地點包括教室、餐廳、校內公共運輸工具、體育館、學生活動大樓和通風管道等,總共收集到256份空氣樣本和517份物體表面樣本。這期間,位於密西根州安阿伯的密西根大學校園處於“封鎖”狀態。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他們採集的空氣和物體表面樣本新冠陽性率分別為1.6%和1.4%。對模擬場景的估算顯示,如果暴露在含有新冠病毒的氣溶膠中,通過吸入感染新冠的幾率約為百分之一;接觸一次被新冠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後,感染的幾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分析還顯示,在採集到陽性環境樣本的各周內,校園內新增新冠感染病例數顯著高於沒有採集到陽性環境樣本的各周。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是在密西根大學校園“封鎖”期間開展的,他們沒有從人員聚集的空間收集樣本,一些樣本是很少人在場時收集到的。因此,將研究結果外推套用到一般的人群和衛生保健設施時需要謹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