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是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管,科學時報社主辦的綜合性科學網站,主要為網民提供快捷權威的科學新聞報導、豐富實用的科學信息服務以及交流互動的網路平台,目標是建成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華人科學社區。
《中國科學報》是一份全國性的大型科技類主流媒體,創刊四十多年來,一直背靠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一千多名院士,密切聯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高層次專家學者,是依靠科學家與專家學者創辦的高品位報紙。中國科學報社一直致力於打造中國第一科學傳媒,同時還出版有《網路報》、《科學新聞》和《科學新生活》雜誌,承辦中國科學院網站。
▲1959年1月1日,《科學報》創刊(對開周報),這是中國最早的專業報紙之一。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寫“科學報”報名。《科學報》創刊後認真履行自己的辦報宗旨,在宣傳報導內容和版面設計方面向著日臻完善的科技新聞報紙的方向前進。在宣傳報導內容方面,它先後發表了許多具有全局影響的重要科技新聞或獨家新聞。《科學報》在初創時期的最大成功在於它在沒有可借鑑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進行高層次科技新聞報導的方式和道路,初步建立起一種反映和代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專業性的科技新聞報紙的雛型。
▲1959年初,《科學報》創刊後不久,即召開了首次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報通訊員大會。中國科學院秘書長杜潤生代表院黨組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科學報》創刊後的幾年內曾反覆停刊復刊。到1962年11月12日第二次復刊後去掉了“內部資料”的字樣,得到較大發展。1963年和1964年,編輯部相繼調進十幾名有自然科學或新聞背景的大學生。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不久,作為中國科學院喉舌的《科學報》也和全國許多報紙一樣停辦。1966年8月13日,編輯部在當日出版的《科學報》上發表《告讀者》:本報自即日起,暫時停止出版。
《科學報》復刊後的第一期(總第352期)便以通欄標題和顯著版面報導:中科院舉行盛大茶話會隆重紀念建院30周年鄧小平副主席殷切希科學事業繁榮昌盛輩出人才李先念、鄧穎超、胡耀邦、谷牧、薄一波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應邀參加。
▲1979年12月,《科學報》首次採取院內公開招聘,從應聘的30多人中經考試調入5人。到1980年底,形成了由14名專職編採人員組成的基本隊伍。
▲《科學報》復刊後不久,便在中國科學院遍布全國的各分院或直屬研究所首批聘請兼職記者14人。這些兼職記者大都在分院或所的黨政、業務部門任職,既熱愛新聞工作,又有較強的文字能力。他們為報紙在組采稿件、反映情況、聯繫讀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1年1月,《科學報》在北京第一次召開記者會議。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胡克實代表院黨組到會講話,特別讚賞報社設兼職記者的做法。他說:“兼職記者最好的條件恰恰是不脫離原來的崗位,有自己的生活環境,了解科技工作者、黨政幹部、職工同志的思想情緒、願望,這就為辦好報紙創造了條件。”其後幾乎每一年都召開一次兼職記者會議。
▲1982年8月,《科學報》在國內首家刊發本報記者高景泰和宋世綿獨家采寫的中年知識分子蔣築英事跡長篇通訊《獻身祖國光學事業的忠誠戰士》,在國內引起震動。此後引發各新聞媒體連續報導,引起中央領導關注並批示,蔣築英成為新時期中年知識分子的一代楷模。
▲1984年1月,《科學報》由復刊後的4開8版小報改回對開大報,每周一期。編輯部人員達到25人,實行編採合一。
▲1984年5月,《科學報》在國內公開發行的前夕,編輯部在徵得有關中科院分院的同意和支持下,決定在華東、中南、西北、東北地區設記者站。當年10月報社在昆明召開第4次記者會議,有5個記者站的記者和兼職記者30餘人參加。這次會議重點討論了《科學報》在國內公開發行的問題。此時報社已有專兼職記者40人、通訊員300餘人,初步形成了縱橫交錯、具有相當規模的通訊網路。
▲《科學報》1985年開始在國內公開發行,由北京郵局承擔國內發行業務,當年征訂份數近5萬份。
▲1986年4月,《科學報》圍繞長江三峽工程是否上馬開展討論,刊登學部委員侯學煜、中國科學院環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郭方、四川省政協調查組等《三峽工程要考慮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重視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研究》、《快上?緩上?關於三峽工程的考察報告》多篇文章,三峽工程討論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為推進我國科學決策民主化的進程,調動和發揮科學家在國家建設中的諮詢、參謀作用產生了積極效果。
▲1986年5月7日,中國科學院下達[科學報字0447號]檔案,要求未建記者站的分院“應積極籌備,儘早建立記者站”。截至1987年底,《科學報》已在中科院各分院和京外直屬研究所建立起記者站18個,已擁有記者站專職記者23名、兼職記者40名、特約記者28名、通訊員近500名,形成了一文規模較大、有較好素質的通聯隊伍。
▲1987年1月,《科學報》由周一刊改為周二刊。由主要在國內發行擴展為向國外發行(國外刊號為D995)。到1987年底,報社實際在編人員達47人。其中編採人員38人,全社平均年齡35歲。
▲《科學報》緊緊依靠中國最大的科學群體——中國科學院這個強大後盾辦報,特彆強調科技報導的準確性、科學性和權威性。《科學報》上發表的許多重要科技新聞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轉載、轉播。1987年,新華社記者李希光在北京對出席第三世界科學院大會的科學家的調查表明,80%的中國科學家認為在中國各家新聞媒介中,《科學報》的科技新聞報導最可信。在《科學報》歷年組織的讀者調查中,廣大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員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好評。
▲1989年1月,經新聞出版署批准,《科學報》更名為《中國科學報》。
▲1989年11月23日,報社雷射照排籌備工作完成。這一技術改造任務的完成,保證了《中國科學報》從1990年起實現報紙排版的現代化。
▲1990年,《中國科學報》率先開展了科技體制改革探討的專題討論,發表文章20多篇,在科技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同時引起國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重視,並作了重要批示。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新華社都作了報導。
▲經新聞出版署批准,《中國科學報》從1993年1月起由周二刊改為周三刊。
▲1993年初,《中國科學報》從揭露李富斌剽竊論文事件引發的科界打假報導引起強烈反響。這一報導與隨之開展的科學道德專題討論被院院士評為1993年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1993年2月10日,《中國科學報·科苑新月》專刊創刊,對開4版紅印刷。該專刊所刊登文章具有可讀性、科學性、趣味性和新聞性。199612月18日停刊。
▲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中國科學報·海外版》於1993年7月1開始正式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海外版漢字印刷,每月一期對開8版,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對外宣傳領導小組主辦。其主要讀者對象為中國在國外的留學人員、訪問學者、華裔科學家及華裔企業家,發行範圍涵蓋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僅在美國就有七百多家大學圖書館有該報供讀者閱覽。
▲1993年下半年,《中國科學報》率先開展“如何看待科技人員上山下海”的討論,即在鼓勵一部分科技人員投入國民經濟主戰場(“下海”)的同時,還要保持一文精幹的科技隊伍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上山”)。討論引起科技界普遍關注,一些學部委員也積極發表意見。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多次報導這一討論的進展情況,並選播討論文章。
▲如何看待成果鑑定,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評價體系,科學界對此看法不一致。從1993年11月12日起,《中國科學報》在一版開闢專欄開展關於“成果評審和鑑定”的討論,首先發表了學部委員何柞麻的文章,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均予播發,新華社也發了通稿。
▲1994年9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委、國家教委、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發文,向全國推薦訂閱《中國科學報》。該文說“《中國科學報》是一份在我國科技界頗有影響的國內外公開發行報紙。它在宣傳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報導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動態,弘新老科學家治學經驗和奉獻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廣大科技和育界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1994年,《中國科學報》開闢了“維護科學尊嚴”專欄,先後對邱氏鼠藥、水變油、偽氣功等進行揭露,起到了較好的導向作用。這年9月,《中國科學報》登報徵詢讀者意見,95%的回信讀者對本報的科學性表示滿意;82%的讀者對本報的導向性表示滿意;79%的讀者對本報的權威性表示滿意。
▲1994年12月23日,在《中國科學報》創刊35周年慶祝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副院長路甬祥和部分院士、中央有關新聞單位的領導作了重要講話。他們希望《中國科學報》發展成為國內科技類報紙中的一流報紙,辦成亞太華語地區一流水平的報紙。
▲1995年10月,《中國科學報》以《我國為何與諾貝爾獎無緣?》為題展開討論,一些專家學者就此問題發表了十幾篇文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1996年5月,《中國科學報》與美國《科學》雜誌建立合作關係,在《中國科學報》開闢的“科學快訊”專欄中將這一世界著名科學雜誌上的重要內容及時介紹給中國讀者,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歡迎。
▲1996年6月~9月,錢偉長等六十餘位大學校長向全國聯名推薦《中國科學報》。推薦信說:“在我國科技界,有一份在國內頗具影響但尚未被高校師生普遍認識的代表我國科技教育界水平的科技大報——《中國科學報》,她是我們擔任校長工作的同志們最喜愛閱讀的報紙之一。”
▲1996年10月4日,中國科學報社試行新的運行體制創辦的第一份周刊——《經濟周刊》創刊。這是《中國科學報》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擴大報導面的一個積極嘗試。《經濟周刊》謹守“讓經濟更科學、讓科學更經濟”的辦報宗旨。
▲1996年秋,美國《科學》雜誌專門撰文介紹《中國科學報》反對偽科學的情況,高度評價《中國科學報》在維護科學尊嚴、反對偽科學和封建迷信的鬥爭中所起到的作用。
▲1997年1月15日,《中國科學報》創辦全國第一張大報科普專刊——《科普周刊》,對開4版。1998年1月1日《科普周刊》更名為《大眾科學》,對開4版,每周一期。1998年12月29日停刊。
▲1998年1月,《中國科學報》改版,由周三刊變為周四刊(後為周五刊),由原來每周12塊版發展為每周28塊版。
▲1998年1月2日,《經濟周刊》更名為《產經新聞》,對開12版,每周一期,套紅印刷。該周刊與聯想集團控股的一家文化發展公司合作經營,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98年初,《中國科學報》與英國《自然》雜誌也建立了合作關係,一年內該刊主編及亞太區主編多次訪華,並與本報有關人員多次舉行會談。
▲1998年4月,面向北京市民讀者,引導市民科學生活的《科技新聞·生活周刊》推出。由於經營有方,出刊6個月即開始盈利,成為北京報刊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刊物之一。
▲1998年7月3日,《中國科學報·東方報導》創刊,並在上海印刷發行,對開12版,每周一期。1999年3月20日停刊。
▲1998年8月13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科壇文明天地》變更為《科學新聞》雜誌,由雙月刊變更為周刊(8開64版)。《科學新聞》雜誌由中國科學報社和中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主辦。
▲1998年10月,中共中國科學報社黨委和紀委成立。
▲1998年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批准中國科學報社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新聞傳播中心。更名後的“中國科學院新聞傳播中心”仍是中科院的事業單位,歸口管理中科院新聞媒體,主辦《科學時報》、《網路報》、《科技新聞·生活周刊》、《科學新聞》等兩報兩刊。
▲1999年1月1日,《中國科學報》更名為《科學時報》首刊發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以《發揮科學思想庫的作用》為題,為《科學時報》首刊致詞。
《科學時報》套紅印刷,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廣大讀者面前。1~8版分別是要聞版、科技新聞版、經濟觀察版、綜合報導版、社會話題版、科學縱橫版、社會科學版、讀書生活版。
▲1999年1月10日,《科學時報·今日生活》創刊,這是一份都市類新聞周刊,對開16版,彩色印刷。該周刊在北京報刊零售市場曾經發行達27萬份。1999年10月23日,《今日生活》更名為《今周刊》,2000年9月2日停刊。
▲1999年1月15日,《科學新聞》雜誌正式出版。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為該刊出版題詞:“立足科學院,面向科技界。”
《科學新聞》雜誌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新聞傳播中心(科學時報社)和中國科學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共同主辦的。
▲我國最大的科普出版工程《院士科普書系》啟動,兩院176名院土動手撰寫科普書。
《院士科普書系》編委會由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任編委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全國政協副主席朱光亞為編委會名譽主任,兩院各學部主任、副主任為編委會委員。
▲1999年5月6日,《科學時報》1~3版以3個整版的篇幅刊登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原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兼副院長張勁夫的文章:《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將密封三十餘年的記憶鄭重地公之於世。該文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重視,新華社向全國發通稿,在科技界引起很大反響。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表彰頒獎大會,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科學時報社於1999年6月17日遷入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一條乙3號,從此報社有了自己的辦公樓。
▲1999年8月25日,《科學時報·中關村周刊》創刊,對開4~8版,彩色印刷。
▲1999年8月31日。江澤民同志為由科學時報社編寫的《請歷史記住他們》一書題寫書名。《請歷史記住他們》(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榮獲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第七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
▲1999年9月13日,《科學時報·讀書周刊》創刊,對開4版,每周一期。
▲1999年9月14日,《科學時報·農業周刊》創刊,對開4版,每周一期。2000年7月18日停刊。
▲1999年9月16日,《科學時報·成才導刊》創刊,對開4版,每周一期。2000年9月17日,《成才導刊》改為《大學周刊》。
▲2000年1月1日,《科學時報》經批准明確由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辦。
▲2000年1月2日,《科學時報》與美國《僑報》合作,在美創辦《中國科學周報》,並正式在紐約出版發行。 《中國科學周報》在北京編輯,通過網際網路傳版到紐約,在美國隨星期天《僑報》出版發行。《中國科學周報》為對開12版,中文繁體彩色印刷。
▲2000年1月29日,《科學時報·工程建設》創刊,對開4版,每周一期。2000年9月22日停刊。
▲2000年3月5日,《科學時報·科學裝備》創刊,對開4版,每周一期,2001年8月21日停刊。
▲由科學時報社提出創意並發起組織的一項跨世紀科普出版工程——《院士科普書系》首批出版,2000年6月4日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首發式,《院士科普書系》(清華大學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第一、二兩輯各25冊與讀者見面。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院士科普書系》撰寫了題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的序言。
▲2000年8月22日,在科學時報杜黨委領導下,召開了科學時報社第一屆工會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一屆工會委員會。
▲2000年9月9日,《科學時報·新經濟周刊》創刊,對開12版,彩色印刷。該周刊曾在上海設點印刷、發行。2001年11月30日停刊。
▲2000年10月9日,《科學時報·創業周刊》創刊,對開8版,彩色印刷。2001年,該周刊曾在深圳設點印刷、發行。
▲2000年11月6日至9日,由科學時報社發起並承辦,由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的“2000中國國際科普論壇”在北京科技會堂舉行。周光召、路甬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Leon lederman等一批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在會上做報告。11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部分與會代表。
▲2001年2月16日,新聞出版署《新聞出版要情》2001年第4期載文《(中國科學周報)在美國發行受好評》。該文說:由科學時報社與美國僑報社共同創辦的《中國科學周報》於1999年12月19日試刊,2000年1月2日正式出版,在美國發行。一年多來,該報在報導方式上,堅持“好看、實用”的原則,將我國改革開放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成就宣傳融于海外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中,受到海外讀者歡迎。
▲2001年3月,經新聞出版署批准科學時報社下屬《科技新聞》雜誌更名為《科學新生活》,刊號為CN11—4682/Z。該刊系以科學指導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工具類服務類雜誌,發行穩定在8萬份,是首都報刊市場上一份有影響的刊物。
▲由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北京市分會和科學時報社承辦的“科學家新世紀論壇”,2001年5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數位中外著名科學家路甬祥、arry Kroto(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波諾學家、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國傑、李三立、匡廷雲、朱作言、徐曉白、白春禮分別就21世紀科技發展趨勢、信息科學技術、生物科學技術、新材料和環境保護等專題作精彩演講。
▲2001年6月14日,召開了共青團科學時報社委員會成立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科學時報社委員會。
▲2001年8月28日,《科學時報·中學生科技》創刊,這是面向全國初、高中學生的一份周刊,對開4版,每周一期。2002年9月8日停刊。
▲科學時報社2001年第一屆大學工作站會議於9月25日、26日在北京中科院外國專家公寓召開。中科院副院長陳宜瑜、中國工程院副秘書長白玉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王傑分別代表《科學時報》的主辦和共辦單位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出席會議的有全國23所高校新聞中心、黨委宣傳部或校刊編輯部的負責人。這次會議實際上是科學時報社大學工作站的成立大會。首批43所大學工作站已經確定。
▲2001年10月12日,《科學時報·創業周刊》出版“深圳高交會”特刊,彩色印刷28個版,在高交會上發行。
▲2002年1月23日,由科學時報社和中國科學院學部聯合辦公室、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部組織,566名兩院院士投票評出“愛立信杯2001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新聞發布會。這是國際知名企業首次參與評選活動。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對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進行精彩點評,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徐匡迪院士宣讀評選結果。
出席新聞發布會的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淀佐院士、潘家掙院士,資深院士王大沂,何柞麻院士、丁夏畦院士、林群院士、賀賢土院士、朱清時院士、李國傑院士、吳國雄院士,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何岩、沈保根。
▲2002年5月12~14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藥學會、長春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科學時報社、長春生物製品所、長春醫藥生物技術中心承辦的“首屆中國藥學及醫藥產業發展高層論壇”在長春國際會展中心召開。
▲2002年9月15日,《科學時報·科學周末》創刊,對開4版,每周一期。
▲2002年10月,《科學時報》開闢“知識創新工程在西部”專欄,組織一批記者深入我國西部地區採訪報導重大科研課題所取得的成果、中科院為西部地區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做出的貢獻、西部大開發中湧現出的優秀科研群體和典型人物。《中國科學周報》、《科學新聞》雜誌也參與了報導。
▲2003年1月1日,《科學時報》首次彩色印刷出版,並由日報改為周五刊,周一至周五對開8版,4個版主報,4個版周刊。周一至周五的周刊分別是《創業周刊》、《大學周刊》、《中關村周刊》、《讀書周刊》、《科學周末》。
《科學新聞》雜誌也由周刊改為半月刊。
▲科學時報社參與承辦的中國科學院網站,名列政府上網工程網站建設示範單位前10名。2003年2月28日,在由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和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主辦、政府上網工程服務中心承辦的優秀政府上網工程網站建設示範單位調查結果發布大會上,中國科學院網站獲得了獎牌和證書。
▲2003年3月6日,《科學時報》推出“兩院院士評選200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部分成果展示特刊”,並向全國人大、政協兩會贈送報紙。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對這期“特刊”作了批示,給予充分肯定。
▲從2003年4月21日起,《科學時報》每天的頭版頭條都是有關非典的報導,並推出了“講科學戰非典”、“特別關注”等大型專題欄目,刊登了《北京遭遇非典考驗》、《願以生死赴國難》、《非典暴露基礎與公益性研究投入不足》等一大批高水平作品,採訪稿件一百多篇,近40萬字。“講科學戰非典”專版集中報導來自各領域專家的觀點,鐘南山、侯雲德、趙銷、洪濤、陳可冀等一大批活躍在抗擊非典科研攻關一線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都有精彩觀點通過本報記者的採訪傳達給公眾,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對正確輿論導向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7月10日,科學時報社2003年度大學工作站會議在長沙湖南大學舉行。來自全國50所大學工作站的代表出席會議。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郭傳傑、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何岩、湖南省副省長甘霖、中國科學院院士俞汝勤、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旭光、何繼善和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辦公廳、教育部科技司、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湖南大學的有:關領導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從2003年8月6日開始,《科學時報》開闢“院士治學格言”專欄,每天刊登4~6位院士親筆題寫的治學格言手跡,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並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
▲2004年1月1日,《科學時報》由周五刊改為周六刊。
▲由科學時報社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部聯合發起並組織的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活動連續進行了10年。2004年1月12日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振邦杯兩院院士評洗2003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發布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和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在會上分別對世界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項目進行精彩點評。
▲ 2004年3月,由科學時報社徵集、整理、編輯的《中國院士治學格言手跡》在京出版。
▲ 科學時報社2004年在崗職工約150人,其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總人數的85%以上,具有編採類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超過編採人員總數的20%。
▲ 2004年,科學時報社充分發揮背靠兩院一委的資源優勢,加強選題策劃和實施,順利完成了全國兩會、兩院院士大會、國際國內重大學術會議等重大會議的科技報導工作。同時還與中國科學院有關部門聯合組織了“西部之光”、“百人計畫”、“科技副職”等系列報導,收到良好社會效果,受到讀者的好評。
▲ 2004年8月,科學時報社順利完成了行政領導班子的換屆工作,12月3日召開了中共科學時報社第三次黨員大會進行了黨委班子的換屆選舉,順利完成了報社黨政領導班子的新老交替。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後,圍繞報社的定位和發展戰略進行了多次研討,並就報社的編採、管理和經營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圓滿完成了新一輪全員崗位聘任制的相關工作,為2005年報社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至2005年底,科學時報社共有職工129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員21人,采編一線人員99人。
▲ 2005年5月30日記者王學鍵采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中國不能淪為外國建築師的實驗場》一文受到中宣部《新聞閱評》的表揚,並得到國內各大媒體的轉載,引起很大反響。
▲ 科學時報社主辦了第十二屆兩院院士評選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的活動並召開了新聞發布會,白春禮副院長和杜祥琬副院長在新聞發布會上,分別對2005年度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進行了精彩點評,幾十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報導,進一步提升了該項評選活動的品牌效應。
▲ 為提高辦報水平,體現《科學時報》的特色,報社集中有限的資源和優勢力量,在2005年推出了“拳頭工程”和“頭條工程”。“拳頭工程”及開辦“聚焦”版,定期圍繞一個科技熱點話題,用2-4個版面的篇幅進行深度報導和解讀;“頭條工程”即要重點辦好每天的頭版頭條,加強頭條的策劃。“聚焦”和“精品頭條”已經成為改版後的《科學時報》的新亮點。
▲2007年1月18日,科學網正式上線。
▲2015年08月9日~13日,李克強:寄望網際網路+換代升級,科技創新要在“頂天立地”上下功夫!
我們的口號是“構建全球華人科學社區”作為全球領先的中文科學類網站,科學網致力於全方位服務華人科學與高等教育界,以網路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路新媒體,促進科技創新和學術交流。
除了為廣大科教人群提供快捷權威的科學新聞報導和豐富的實用資訊外,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以個人用戶中心為基礎的虛擬科教社區。
二十一世紀是網際網路的世紀。因其海量信息、多媒體表現形式、跨越時空限制和即時互動的媒體特色,網路媒體代表著世界媒體發展的未來。科學網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優勢,經過三年的迅猛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教類新聞資訊集散中心,而且擁有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教虛擬社區。近百萬海內外科技界專家正在使用科學網的部落格、論壇、圈子、圖片等服務。
科學時報社歷屆主要負責人
2000.6~ 科學時報社總編輯
2004.6~ 科學時報社社長
楊建華 2004.6~ 科學時報社副社長、黨委副書記
鄭千里 2004.6~ 科學時報社副總編輯
李浩鳴 2000.6~2004.5 科學時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何岩 2000.6~2003.7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兼科學時報社社長
羅榮興 1997.11~1998.12 中國科學報常務副社長、總編輯
1999.1~2000.6 科學時報社常務副社長、總編輯
2000.6.~2003.7 科學時報社黨委書記、常務副社長
2003.8~2004.6 科學時報社社長、黨委書記
謝鵬雲 1996.3~2000.6 中國科學報、科學時報社副總編輯
黃安文 1996.3~2004.6 中國科學報、科學時報社副總編輯
李士 1996~1997 中國科學報代總編輯
1997~1998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兼中國科學報社長
1999.1~2000.6 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兼科學時報社社長
王友恭 1991~1996.3 中國科學報副總編輯
郭曰方 1988~1993 中國科學報總編輯
王鶴山 1985~1989 科學時報社、中國科學報副總編輯
張杉 1985.1~1988.3 科學時報社副總編輯
劉聲遠 1985.1~1988.3 科學時報社總編輯兼副社長
葉篤正 1985.1~1988.3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科學時報社社長
朱世和 1980~1983 科學時報社專職副主編
蘇世生 1962.5~1967.1 科學時報社編輯室負責人
張正光 1959.11962.4 科學時報社創始人、負責人之一
陳曉原 1959.1~1962.4 科學時報社創始人、負責人之一
服務條款
科學網隱私權保護聲明系本網站保護用戶個人隱私的承諾。鑒於網路的特性,該網站將無可避免地與您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互動關係,故特此說明本網站對用戶個人信息所採取的收集、使用和保護政策,請您務必仔細閱讀:
(一)非個人化信息
將通過的IP位址來收集非個人化的信息,例如瀏覽器性質、作業系統種類、提供接入服務的ISP的域名等。
通過收集上述信息,將進行客流量統計等等,這些無關個人身份的信息能幫助尋找科學網最受歡迎網民的最基本情況,並確定更好的服務。
(二)個人資料
在科學網進行用戶註冊登記、公共論壇等活動時,在同意及確認下,該網站將通過註冊等形式要求您提供一些個人資料。這些個人資料包括:
1、個人識別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出生日期、電話、通信地址、電子郵件等。
2、個人背景: 職業、教育程度、婚姻、家庭狀況。
在未經同意及確認之前,該網站不會將個人資料利用於其它目的。惟按下列第六章規定應政府及法律要求披露時不在此限。
科學網收集這類關於個人身份的信息主要是為了其註冊成員能夠更容易和更滿意地使用科學網的網頁。目標是向所有的網際網路用戶提供愉快、有益、有趣的上網經歷。而這些個人信息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
所有的註冊成員和訪問者應該知道,當他們在公告牌、線上直播、簽名簿或其他網上公開場合披露其個人身份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會被他人收集並用來向他們傳送未經邀約的電子郵件。
(三)信息安全
1、該網站將對您所提供的資料進行嚴格的管理及保護,本網站將使用相應的技術,防止您的個人資料丟失、被盜用或遭篡改。
2、該網站在必要時委託專業技術人員代為對該類資料進行電腦處理,以符合專業分工之要求。如本網站將電腦處理之通知送達予您,而您未在通知規定的時間內主動明示反對,本網站將推定您已同意。惟在其後您仍然有權如下述第四章第1款第(4)條之規定,請求停止電腦處理。
(四)用戶權利
1、您對於自己的個人資料享有以下權利:
(1)隨時查詢及請求閱覽;
(2)隨時請求補充或更正;
(3)隨時請求刪除;
(4)請求停止電腦處理及利用。
2、科學網為其用戶提供的各項服務,我們通常要求申請者在聯繫方法(通訊地址和電話)之外,還要根據其個人興趣填寫表格。此類信息被科學網用來累積其用戶的數據。如果用戶不想提供所要求的信息,這完全是用戶的決定。
3、用戶是唯一對自己的口令及其他帳戶信息負有保密責任的人。當你線上時,請小心和負責。
(五)限制利用原則
該網站惟在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方對收集之個人資料進行必要範圍以外之利用:
1、已取得您的書面同意;
2、為免除您在生命、身體或財產方面之急迫危險;
3、為防止他人權益之重大危害;
4、為增進公共利益,且無害於您的重大利益。
(六)個人資料之披露
當政府機關依照法定程式要求本網站披露個人資料時,該網站將根據執法單位之要求或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個人資料。在此情況下之任何披露,本網站均得免責。
(七)公共論壇
科學網提供線上直播、公告牌等服務。在這些區域內,公布的任何信息都會成為公開的信息。因此,要慎重考慮是否有必要在這些區域公開個人信息。
(八)未成年人隱私權的保護
1、該網站將建立和維持一合理的程式,以保護未成年人個人資料的保密性及安全性。本網站鄭重聲明:任何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參加網上活動應事先得到家長或其法定監護人(以下統稱為"監護人")的可經查證的同意。
2、監護人應承擔保護未成年人在網路環境下的隱私權的首要責任。
3、該網站收集未成年人的個人資料,僅為回覆未成人特定要求的目的,一俟回復完畢即從記錄中刪除,而不會保留這些資料做進一步的利用。
4、未經監護人之同意,該網站將不會使用未成年人之個人資料,亦不會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或傳送可識別該未成人的個人資料。該網站如收集監護人或未成年人的姓名或其它網路通訊資料之目的僅是為獲得監護人同意,則在經過一段合理時間仍未獲得同意時,將主動從記錄中刪除此類資料。
5、若經未成人之監護人同意,本網站可對未成年人之個人資料進行收集,該網站將向監護人提供:
(1)審視自其子女或被監護人收集之資料的機會;
(2)拒絕其子女或被監護人的個人資料被進一步的收集或利用的機會;
(3)變更或刪除其子女或被監護人個人資料的方式。
6、監護人有權拒絕本網站與其子女或被監護人做進一步的聯絡。
7、本網站收集未成年人的個人資料,這些資料只是單純作為保護未成年人參與網路活動時的安全,而非作為其它目的之利用。本網站保證不會要求未成年人提供額外的個人資料,以作為允許其參與網上活動的條件。
(九)Cookies
1、Cookies是指一種技術,當使用者訪問設有Cookies裝置的本網站時,本網站之伺服器會自動傳送Cookies至閣下瀏覽器內,並儲存到您的電腦硬碟內,此Cookies便負責記錄日後您到訪本網站的種種活動、個人資料、瀏覽習慣、消費習慣甚至信用記錄。
2、運用Cookies技術,本網站能夠為您提供更加周到的個性化服務。本網站將會運用Cookies追訪您的購物喜好,從而向您提供感興趣的信息資料或儲存密碼,以便您造訪本網站時不必每次重複輸入密碼。
(十)免責
除上述(六)之規定屬免責外,下列情況時本網站亦毋需承擔任何責任:
1、由於您將用戶密碼告知他人或與他人共享註冊帳戶,由此導致的任何個人資料泄露。
2、任何由於計算機問題、黑客政擊、計算機病毒侵入或發作、因政府管制而造成的暫時性關閉等影響網路正常經營之不可抗力而造成的個人資料泄露、丟失、被盜用或被竄改等。
3、科學網的網頁上有與其他網站網頁的連結,科學網對其他任何網站的內容、隱私政策或運營,或經營這些網站的公司的行為概不負責。在向這些與科學網連結的網站提供個人信息之前,請查閱它們的隱私政策。
4、由於與本網站連結的其它網站所造成之個人資料泄露及由此而導致的任何法律爭議和後果。
本網站之保護隱私聲明的修改及更新權均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