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蓮花落》是由王濤執導的紀錄片,於2019年9月16日上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間藝術蓮花落
- 出品公司:山東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
- 導演:王濤
- 編劇:閆榮強
《民間藝術蓮花落》是由王濤執導的紀錄片,於2019年9月16日上映。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傳統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 於兩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執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此為“七件子”。至於蓮花落的說唱詞,基本上是...
新乾搖錢樹經過長期發展和變化,與江西其它地方的蓮花落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的差異性,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以“本調”“哭調”為主要唱腔,吸收民間小調、採茶戲音樂,且用方言說唱,加之拍擊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引人入勝婉轉流暢,生動風趣;演唱形式多樣,善於敘事抒情,有精短的頌吉板口、...
十不閒蓮花落,流行於京、津、河北等地。蓮花落,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清乾隆以後,出現了職業藝人,同時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閒”合流,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天平會”,曲種...
用現今的話語來分類,也就是“短篇蓮花落”。紹興蓮花落進入“草台演唱”階段以後,藝人隊伍擴大了,曲目也由說唱“節詩”發展為說唱長篇回書。以民間逸事、傳說為題材的長篇有:《鬧稽山》《馬家搶親》《天送子》等;移植改編演出其他說唱藝術的長篇有:《何文秀》《游龍傳》《龍燈傳》等。紹興蓮花落初期的表演...
太原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以唱為主、道白為輔的結構。說唱詞基本上七言四句構成一段,多言按七句的情況處理。太原蓮花落以竹板擊節,無須其他樂器伴奏,唱腔為段落體。每段開頭和結尾用唱腔,中間用韻白或道白敘述故事情節,尤以模擬人物言行見長,活...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傅正生曾任江西省新幹縣文化館副館長,是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江西省民眾文化學會會員。談起新乾“蓮花落”,這位從事文化工作達38年的老先生始終充滿感情。何“蓮花落”,傅正生找來一根樹枝,上面紮上一些紅紙,一邊搖動一邊說,...
閩東蓮花落傳於閩東寧德、福鼎、霞浦一帶的傳統戲曲藝術。是由外地傳來的“蓮花落”與當地民間歌謠相融合,形成的獨具特色的說唱形式——閩東蓮花落。其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唱詞為七言四句,曲調為牡丹花調。演唱時,一人領唱,眾人隨和,以漁鼓、荷板伴奏。解放前多為民間藝人謀生之技。建國後,成為民眾文化活動的...
蓮花落的興盛當在清代乾隆之後,始有職業藝人出現,並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閒兒合流,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的天平會,名為十不閒兒蓮花落。蓮花落兒 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宋代傳入民間,為乞丐乞討時所唱。蓮花落兒,本是河北一帶流行的俗曲小調,俗稱“落(音lào)子”,是評劇...
《民間藝術蓮花落》是由王濤執導的紀錄片,於2019年9月16日上映。劇情
《蓮花落》是乞丐行乞時所唱曲子﹐故稱。流行地區 十不閒蓮花落,流行於京、津、河北等地。蓮花落,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清乾隆以後,出現了職業藝人,同時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
萍鄉蓮花落又叫打蓮花,以節奏明快、語言生動詼諧、簡便靈活,演唱形式獨特而深受當地民眾歡迎。萍鄉市志、萍鄉文化藝術志均記載:“萍鄉蓮花落始於宋,本為窮人行乞時所唱,在清乾隆後嘉慶末年(1821年前)出現專業藝人”。萍鄉蓮花落是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簡介 萍鄉蓮花落演唱時由一人主唱,眾人幫腔...
張元秀,1940年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城郊鄉張莊村,山東落子藝術家,山東落子第19代傳承人。人物經歷 山東洛子也稱山東落子,一名“蓮花落”,又名“咣咣書”,創始於隋末唐初,是一種源於宗教,逐漸過渡到世俗化說唱的民間曲藝形式。至宋代出現了貧人乞食歌唱的蓮花落,到了明代又在一般蓮花落基礎上產生了敘事...
蓮花落是評劇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作為中國民間流傳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形式,宋時乞丐行乞時多演唱此調。清·嘉慶後出現了彩扮蓮花落,俗稱“十不閒”,流傳甚廣。蓮花落藝人大量吸收蹦蹦的曲牌與唱腔,並借鑑其拉場玩藝的形式,將原有長篇說唱故事拆開,改為單折小戲演出,這就是具有簡單戲曲形式的拆出階段。起源 ...
明代, 周官作 ,紙本 ,墨筆,縱22cm,橫42.7cm 創作背景 “蓮花落(音烙)”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說唱曲藝藝術,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盛行於明清,大多為盲人表演。作品賞析 此圖所繪是明代較為常見的乞討形式...
有唱愛情婚姻的,如“拐乾妹”,有唱勞動生活的,如“放羊調”,有唱勸人行善,祝福納祥的,如“好個新年對新節”,有唱民俗、禮儀的,如“討親曲”,有唱地方風物的,如“數地名”。發展 姚安蓮花落經文藝工作者的加工,從民間藝術走上了專業舞台。專業、業餘團隊運用姚安蓮花落這種曲藝形式,歌頌黨、歌頌...
60年代初開始挖掘、整理頻於滅絕的晉中落子,使這一民間說唱藝術重新登上文藝舞台。30多年來在反覆實踐中,從唱腔、語言、句式、板式等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改革,使之成為韻誦與徒歌相交融、方言與國語相結合、句式和節奏多變的地方曲藝形式。根據這一曲種改革後的風格特點,將它定名為"太原蓮花落(樂)"。創作並...
屯留道情又名“蓮花落”,俗名“打蓮花板”,起源於屯留縣的上蓮,是當地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屯留道情在明朝末年初具雛形,以後逐漸興盛,到清初滿漢文化交融時期最後定型,曾流行於長治、長子、潞城、壺關等地,抗日戰爭開始後,走向衰落。2021年5月24日,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申報的屯留道情經國務院...
山東落子是一種流傳於山東省境內的傳統戲曲藝術形式,它演變自古代的“蓮花落”。落子樂器主要是大鈸(俗曰光光)、竹板、節子,而不用弦樂。2008年6月7日,山東省單縣申報的“山東落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2月3日,山東省金鄉縣申報的“山東落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
長清落子又稱蓮花落、蓮花樂等,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說唱藝術。以其早期曲調襯詞而得名,簡稱“落子”。年過七旬老藝人徐立平是長清落子僅存的演唱者。近20年來,徐立平先後帶出徒弟幾十人,包括自己的兒孫,但大都從事快書、大鼓、舞蹈等形式的演出,有志學習“落子”且又資質聰慧者,尚無一人,像這樣的民間曲藝術...
50年代又吸取了戲曲藝術的曲調聲腔,曲調更豐富,板式也有了變化。傳統書目可連唱幾日的長篇有100餘本,內容大多與戲曲故事相同,唯《十二紅》系溫州鼓詞特有的傳統詞目。新編的書目較有影響的有現代題材的長篇《海英》、短篇《智闖龍潭橋》(獲全國曲藝會演創作演出一等獎)等。歷代名家頗多。新中國成立後,有管華山...
武安落子原名蓮花落,清末由武安民間流行的“花唱”發展而來。武安落子的起源及發展,源遠流長。據明嘉靖年間的《武安縣誌》鄉土卷記載:“民谷樂曲,流溢甚廣,悲歌易葬通之。”這種民俗樂曲,就是當時在武安一帶流行的“翠月顫香”“打霸王鞭”之類的舞蹈唱曲,它是武安落子的雛形。最初,這種民間藝術沒有固定...
評劇的前身是蓮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關外有“奉天落子”的稱謂。蓮花落這種民間說唱藝術歷史悠久,流域甚廣,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簡介 評劇,又稱評戲,戲曲劇種,1910年左右形成於唐山,是在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民間歌舞“蹦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35年白玉霜等在...
屯留道情又名“蓮花落”,俗名“打蓮花板”,起源於屯留區的上蓮,是山西當地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屯留道情在明朝末年初具雛形,以後逐漸興盛,到清初滿漢文化交融時期最後定型,曾流行於長治、長子、潞城、壺關等地,抗日戰爭開始後,走向衰落。特色 屯留道情唱腔屬板腔體,規整有序,富於音韻變化...
宋代始流行民間,為丐者乞討時所唱,多以因果報應為內容。元、明以來,漸有寫景、敘事之作。蓮花落的最興盛時期,當在清乾隆以後,當時出現了職業藝人,同時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閒”合流,廣泛流行於民間,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天平會”,曲種名為“十不閒蓮花落”...
什不閒、蓮花落是明、清以來在北京十分盛行的兩種表演形式,清嘉慶年間(1796——1821),什不閒與蓮花落合流,成為一種新的、綜合性的民間表演藝術,並發展成為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曲種——“什不閒.蓮花落”。現狀 什不閒蓮花落”在清末時還十分盛行,尤其與蓮花落合併成為一個綜合曲種後,當時的蓮花落藝人“...
弦子戲早期為安康地區一種曾被稱為“蓮花落”的皮影小戲,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搬上大戲舞台,形成了生、旦、淨、醜各角色行當,含有十種唱腔板式和並用歡音、苦音兩種調式系統,同時使用關中、平利兩種語言唱白的戲曲劇種。因主奏樂器為弦胡而得名。最早班社在清道光2年,盛於民國。流傳在安康平利縣山區。發展...
所以落腔在當時只是一種民間大眾的娛樂項目,是不被官方承認的一種戲曲,但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它的大眾性和下層人民的獨創性,也反映了當時落腔是受廣大民眾歡迎的、風格獨特的民間藝術。在其流行區域,一些傳統的劇目如《藍橋會》《小二姐做夢》《小喜只趕嫁妝》等,都反映了民間的日常生活和下層老百姓的喜怒...
2011年,宋華鏗被認定為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萍鄉蓮花落”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1978年,宋華鏗被借調到文化部門參與民間文藝調查,到赤山幕沖肖雲聖家採訪。初次接觸萍鄉蓮花落的宋華鏗,就被其深深吸引。他隨之學習並推廣起這一民間藝術,蒐集、整理、學習,進而創作、改進,讓萍鄉蓮花落具備了比較程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