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說(曾運乾著作)

毛詩說(曾運乾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毛詩說》是曾運乾去世後,由受業弟子將他有關《詩經》的講稿、批記和學生的筆記匯抄而成,後來由周秉鈞整理出版,雖不是一本完整的著作,從中也可窺見他研究《詩經》的成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詩說
  • 作者:曾運乾
  • 類別:古典文學研究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出版時間:1990年5月
  • 頁數:206 頁
  • 定價:3.9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805202068 
作者簡介,著作評價,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曾運乾(1884~1945),湖南益陽人,字星笠,晚年自號棗園,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國學大師、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 、音韻學家、教授。
曾氏以音韻學名家,擅長運用聲音、訓詁、詞氣推求古代典籍,楊樹達《曾星笠傳》高度評價其學術成就,認為:“以湘學論,近數百年一人而已。”

著作評價

曾運乾先生學識淵博,上自諸經子史 ,下至聲韻訓詁天文曆象樂律及傳統數理,無不通曉。而尤邃於聲韻。其一生治學精審,“不苟為一言半語”,所著《尚書正讀》、《毛詩說》、《聲韻學》、《喻母古讀考》、《聲學五書敘》、《說文轉注釋例》等,皆亘古不易之作。

內容簡介

《毛詩說》內容包括對《詩經》基本問題的論說和對《風》、《雅》、《頌》各類詩篇的解讀、重要詩句的訓釋,以解說詩意、講明訓詁為主。《詩經》研究成果眾多,最有代表性的著述有漢代毛公《傳》與鄭玄《箋》,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宋代朱熹《詩集傳》,清代胡承珙《毛詩後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等。曾運乾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前人訓解《詩經》的成果作了繼承與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採擷。無論是詩篇的理解還是詩句的訓釋,曾運乾都注意吸取前人的意見,徵引所及,既有《詩序》、毛《傳》、鄭《箋》、孔《疏》中的成說,也有朱熹、胡承珙、馬瑞辰、陳奐、戴震、王念孫、王引之、魏源、王先謙諸先儒及同時學者如楊樹達等人的新見,其中擷取朱熹胡承珙馬瑞辰王先謙四家之說尤多。因此,《毛詩說》將歷代解《詩》的精華匯集在一起,提供了十分豐富的信息,是一部簡明扼要的《詩經》讀本,正如周秉鈞所說:“經過先生的篩選,這些材料可以說都是精華,這對後學來說,無疑是很寶貴的。”
其二,疏證。對於前人尤其漢唐學者訓解《詩經》的正確意見,曾運乾從音韻、訓詁、文獻等角度作了很多疏通證明的工作,進一步闡明前賢解《詩》的依據或來源。例如,孔《疏》在解“詩”之名義時,引《禮記·內則》鄭注“詩之言承也”,認為“詩”可訓“承”,曾運乾對此訓釋作說明:“‘詩’屬審母,古音在咍部;‘承’屬禪母,古音在登部。審、禪音近,咍、登陰陽對轉,故‘詩’得訓為‘承’也。今按:凡為詩者,必先有所觸動,《樂記》所謂‘凡音之動,由人心生’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孔氏《正義序》云:‘六情靜於中,百物盪於外,情緣物動,物感情遷。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於朝野;時當慘黷,亦怨刺形於詠歌。’據此,則‘詩’之訓‘承’,承受外來之觀感乃為詩也。”他先根據音韻學原理說明“詩”可訓“承”,再引《樂記》等說法表明“詩之訓承”的意蘊所在,從音、義兩個層面作了十分清楚的解釋。又如,《秦風·權輿》“夏屋渠渠”,毛《傳》訓“夏”為“大”,未解“屋”字,王肅述毛徑稱“大屋”,指屋宅言,孔《疏》斥其非,鄭《箋》“屋,具也”,孔《疏》以為是出自《爾雅》的正訓,馬瑞辰徵引《周禮》《儀禮》《史記》等記載作了論證,曾運乾又從聲韻學的角度加以疏證:“‘屋’得釋為‘具’者,‘屋’為謳攝入聲字,‘具’為謳攝,音本相近。‘屋’在影母,‘具’在見母,聲亦非遠。”再如,《召南·行露》“謂行多露”中的“謂”字,鄭玄如字讀,馬瑞辰不以為然,根據《詩經》句法,指出“凡《詩》上言‘豈不’、‘豈敢’者,下句多言‘畏’”,又引《釋名》《說文》之訓及《左傳》杜注,提出“謂,疑‘畏’之假借”,雖依據充分,仍作猶疑之說,曾運乾則根據聲近假借的原理,作了補充論證:“謂,於貴切。畏,於謂切。聲近假借。”
其三,糾改。凡遇前人解《詩》失其本意,或訓詁不能安妥,曾運乾大多依據《詩》義重加闡釋,對關鍵字句另作訓解,對前人闕失進行糾謬正訛。例如,朱熹針對《詩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跡”云云,批評說:“《詩》之作,或出於公卿大夫,或出於匹夫匹婦,蓋非一人,而《序》以為專出於國史,則誤矣。”其實,孔《疏》早對“國史”二字詳作解說,指出“苟能製作文章,亦可謂之為史,不必要作史官”,曾運乾針對朱子這一疏失,強調說:“國史為國中之曉書史者,不必為國家史官也。”又如,《召南·草蟲序》說“大夫妻能以禮自防也”,詩中首句又說“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毛《傳》解為“卿大夫之妻,待禮而行,隨從君子”,鄭《箋》也說“草蟲鳴,阜螽躍而從之,異種同類,猶男女嘉時以禮相求呼”,都認為詩篇是寫大夫之妻于歸之事,譽其謹守禮節,如孔《疏》所釋“經言在室則夫唱乃隨,既嫁則憂不當其禮,皆是以禮自防之事”,曾運乾不認同這些說法,提出一種新的解讀:“按:生物之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草蟲鳴,阜螽躍而從之。雖同類而異種,諒為草蟲所不受。喻男女結婚而後,非其配偶,則雖有誘惑,亦不之從。古詩所謂‘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也。是之謂‘能以禮自防’。毛、鄭均未能得其解。”毛、鄭等讀《序》“大夫妻”為大夫之妻,曾運乾則讀“大”如《公羊》“君子大居正”之“大”,認為《草蟲》借蟲類來興喻人類,主張已婚男女應當遵禮守身,自覺抵制誘惑,不濫交媾,這種針對社會大眾的教化,較之毛、鄭僅就卿大夫之妻而立說,顯然有所超越。至於不以《詩序》為然的朱熹稱詩中“未見以禮自防之意”,主張以民間歌謠解《詩》的近人宣稱此詩是寫男女野合,與曾運乾的解讀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再如,《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鄭玄以“家”為“室家”,解此句為“今強暴之男召我而獄,不以室家之道於我,乃以侵陵”,曾運乾認為鄭《箋》不妥,另作新解:“家,謂家資也。《禮·檀弓》‘君子不家於喪’,即‘不資於喪’也。《書·呂刑》‘毋或私家於獄之兩辭’,即‘毋或私資於獄之兩辭’也。《莊子·列禦寇》‘單千金之家’,即‘單千金之資’也。鄭《箋》謂‘似有室家之道於我’,義太迂曲。古制,獄訟必先納貨賄於官,見之於《周禮》可證。”《行露序》明言“召伯聽訟”,曾運乾從古代獄訟制度索解,對“家”字作了正確的訓解。
曾運乾還對《詩經》作了不少全新的解說與訓釋,使《毛詩說》成為一部勝義紛披、質量上乘的學術著作。例如,《邶風·日月》“逝不古處”,毛《傳》“逝,逮”,鄭《箋》解為“及”,視作實義詞,朱熹認為是發語詞,馬瑞辰從之,並作補證,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九也有專條論及,糾毛、鄭之失,曾運乾則另作新訓:“按:‘逝’為‘誓’之假借。《說文》:‘逝,往也。一讀若誓。’此以讀若明假借之例。《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韓詩》正作‘誓’。本文‘逝不古處’,言誓不以故舊之情相處也。”又《碩鼠》“逝將去女”,鄭《箋》“逝,往”,曾運乾再次提出:“‘逝’為‘誓’之同聲假借字,或解作助詞者,非。《說文》:‘逝,讀若誓。’以讀若明假借也。《小雅·杕杜》‘期逝不至,而多為恤’,《易林·益之鼎》作‘期誓不至,室人銜恤’,言家書之到,約期設誓,以為必至而竟不至,使我每為優也。此‘誓’、‘逝’通作之證。”曾運乾以同聲假借訓“逝”為“誓”,並有《韓詩》、《易林》異文為佐證,言之成理,足備一說。曾運乾《詩經》開篇“關關雎雎,在河之洲”的解說,最能代表他解詩的新穎與獨特:“《淮南子·泰族訓》:‘《關雎》興於鳥,而君子美之,謂其雌雄之不乖居也。’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云:‘不乖居,言不亂耦也。或改乖為乘,以合《列女傳》,非。’《正義》:‘夫婦有別,則性純子孝,孝則忠。’今案:孔穎達‘性純子孝’之說,原於鄭康成。鄭君於《禮·郊特牲》‘男女有別而父子親’,釋之云:‘言人倫有別而氣性醇也。’又於《禮·昏義》‘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釋之曰:‘言子受氣性純則孝,孝則忠也。’蓋男女無別則亂升,而淫僻之獄以起;男女無別則受氣性雜,而媢妒之氣不仁。近詒儕輩爭色之憂,遠詒種族窳劣之敗。故古語謂夫婦有別而後父子有親者,非謂嫁娶定民始知母知父也,直謂嫁娶定而後人道立、種性良也。胎教之理,優生之學,人道之始,忠孝之基,非毛、鄭,其誰知此乎?”自從毛《傳》提出“鳥摯而有別”之說,據以發明“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關雎之有別焉,然後可以風化天下。夫婦有別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君臣敬則朝廷正,朝廷正則王化成”之義,歷代儒者無不從維護綱常倫理的角度論說《關雎》的教化意義,曾運乾卻獨闢蹊徑,從建立人道的倫理視角和優生優育的科學視角抉發詩意,其新穎別致令人嘆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