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隱匿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傳播機制研究

《母嬰隱匿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傳播機制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鄭英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母嬰隱匿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傳播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鄭英傑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隱匿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OBI)常規不易識別,而呈現的靜默傳播和流行威脅著人群健康。基於顯性HBV感染評估的HBV疫苗有效性得到廣泛認可,但母嬰仍存在相對較高比例的OBI,提示著現有HBV疫苗免疫策略阻斷OBI母嬰傳播仍存在問題。本研究圍繞母嬰OBI感染及傳播機制,建立以醫院為基礎、匹配、大樣本的孕婦及其新生兒佇列,進行血液HBsAg和定量HBV DNA的檢測篩選並隨訪;在獲知母嬰顯性和隱匿性HBV感染特徵的基礎上,重新評估現有HBV疫苗免疫策略對OBI、顯性HBV感染母嬰傳播的免疫保護效果;並比較各組間(顯性和隱匿性、匹配母嬰間、疫苗阻斷和不可阻斷等)HBV序列變異規律。研究預期獲知母嬰人群OBI的基本特徵、免疫策略有效性、母嬰傳播風險及其機制,獲得可有效區分顯性和和隱匿性HBV的序列變異特徵,為OBI病毒生物學特性、新型檢測試劑和疫苗研製及防控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礎。

結題摘要

系統研究母嬰顯性與隱匿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 OBI)感染規律、序列變異情況及可能的傳播機制。4226例孕婦HBV顯性和OBI感染率分別為10.5%和1.4%,顯性孕婦HBV 病毒載量高於OBI孕婦(568.0 IU/mL vs 322.0 IU/mL)。330例免疫後新生兒人群中HBV顯性和OBI感染率分別為0.6%及0.9%。免疫後新生兒中,母親為HBV感染者占18.5%,母嬰傳播率為6.6%。母親為顯性HBV感染的新生兒中,顯性HBV及 OBI感染率分別為1.9%和5.7%。325例免疫後非HBV新生兒HBsAb陽性率為85.2%,應答率(HBsAb ≥10 IU/L)為80.9%。其中, 母親HBV顯性感染組HBsAb陽性率為94.0%, OBI組為100.0%,非HBV感染組為83.2%,三者間差異無統計學顯著性。獲得孕婦HBV S區、PreS 區、PreC/C區以及X區序列分別為255株(基因B型218株、C型37株)、79株(基因B型62株、C型17株)、46株(基因B型38株、C型8株)以及130株(基因B型116株、C型14株)。OBI病毒株中,基因C型病毒株所占比例高於基因B型(30.8% vs. 10.3%)。基因B型病毒株中,除X區外,各基因片段區在顯性株與 OBI株之間的核苷酸變異率均存在差異。其中,在S區、PreS 區與X區分別發現7處、4處及3處非同義胺基酸替換。基因C型病毒株中,S基因區顯性株與OBI株核苷酸替換率間存在統計學顯著性(4.64‰ vs. 2.50‰), 但未發現存在統計學差異的核苷酸替換位點。61對匹配母嬰用於HBV MTCT序列分析,獲得35株HBV母親 S基因區序列。在發生MTCT的顯性HBV病毒株中發現4個非同義胺基酸替換位點,但未發現與非MTCT組間存在統計學顯著性差異。獲得母親HBV全長基因組序列20株,新生兒HBV全長基因組序HBV全長基因組序列2株,其HBV母嬰傳播模式均為母親顯性HBV感染—新生兒OBI。其中1例新生兒OBI病毒株序列與母親序列高度同源,可確定為母嬰傳播,但另1例與母親序列之間變異較大,尚不能確定其來源。總體上,現有的B肝疫苗免疫策略有效,但仍無法完全阻斷HBV母嬰傳播,尤其針對是母親顯性HBV感染—新生兒OBI的傳播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