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病毒C/D重組型毒株隱匿性感染機制的研究》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由蘇海霞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型肝炎病毒C/D重組型毒株隱匿性感染機制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蘇海霞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經過B肝疫苗免疫的兒童中, HBsAg陰性的HBV隱匿性感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項目前期研究發現,HBsAg陽性母親所生嬰幼兒接種5μg疫苗後,HBV隱匿性感染率仍達到4.92%。嬰幼兒表面抗體水平低、母親HBV DNA陽性可能與隱匿性感染有關。感染毒株主要為C基因型和C/D重組型,其中S基因突變可能在C/D型毒株的隱匿性感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本項目擬在後續研究中,建立新生兒接種10μg疫苗的佇列,研究提高疫苗免疫劑量對隱匿性感染的保護效果,衡量兒童發生隱匿性感染的風險;通過對普通兒童HBV隱匿性感染的篩查,獲得兒童隱匿性感染分布特徵、主要流行株及相關病毒特徵;構建野生型和突變型C/D重組毒株的表達載體,探索C/D型毒株及其突變對表面抗體中和能力、HBsAg合成和分泌能力的影響,從而進一步闡明隱匿性感染的發生機制,為更好的阻斷嬰幼兒的感染、控制B肝流行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本項目組既往研究發現,HBsAg陽性母親所生嬰幼兒接種5μg疫苗後,HBV隱匿性感染(OBI)率達到4.92%。並在B肝高流行的西部地區發現,OBI毒株主要為C基因型和C/D重組型。據此推測,在普通社區兒童中隱匿性HBV感染狀況也比較嚴重。C/D重組型毒株的HBsAg合成、分泌能力以及現有檢測試劑對其的診斷能力可能與C型毒株有所不同。基於上述問題,本項目採用流行病學現場研究方法結合生物信息學、血清學等技術,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深入探討了兒童HBV隱匿性感染的機制。①建立了新生兒10μgB肝疫苗免疫的隨訪佇列,評價了提高疫苗劑量對OBI的保護效果,獲得了兒童OBI的主要危險因素;②在西部地區12歲以下社區兒童中,查明了社區兒童的隱匿性感染率,摸清了兒童實際的HBV感染水平;③構建了C型和C/D重組型毒株的HBsAg表達載體,評價了其HBsAg合成能力及現有試劑對其的診斷能力。本項目按照任務書中的研究計畫實施,完成預期研究內容,主要結果有:①10μgB肝疫苗免疫的嬰幼兒佇列中,母親為HBsAg+和HBeAg+組嬰幼兒HBsAg攜帶率為13.64%,OBI率為2.78%;母親為HBsAg+和HBeAg-組嬰幼兒HBsAg攜帶率為3.49%,OBI率為4.88%;②母親為HBsAg陽性的嬰幼兒,B肝疫苗、HBIG等免疫措施、分娩方式以及人口學特徵等與HBV感染的發生無關聯;而母親為HBeAg-或病毒載量低者,嬰幼兒發生的HBV感染以OBI為主;反之,以HBsAg+感染為主。③B肝防治示範區6759名12歲以下社區兒童,經HBsAg和HBV DNA的檢測,社區兒童HBsAg攜帶率為1.60%,OBI率為1.26%。④OBI兒童與HBsAg+兒童比較,年齡、性別、抗-HBs陽性率、抗-HBc陽性率、ALT水平等均未見明顯差異,僅HBV病毒載量在HBsAg+兒童中較高。2組兒童的毒株都以C基因型為主,B、C、D三個基因型毒株序列中未發現與OBI相關的特徵突變。⑤C/D重組型毒株的表達載體,可在細胞內合成、表達HBsAg樣蛋白,並可被現有的商業試劑檢測,與C型無明顯差異。研究結果提示,西部地區兒童的HBV感染情況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OBI可能是兒童HBV感染初期或恢復期的的特殊階段,無特殊的病毒學特徵。為了更好的阻斷母嬰傳播,還應提倡孕期抗病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