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由來
相傳古時在此修有
城堡,且居殷姓人家,由此得名殷家城。
歷史沿革
家城鄉。1949年8月成立殷家城鄉,隸屬三岔區,1958年3月撤區後直屬縣政府,9月人民公社化後歸三岔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6月成立殷家城
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稱殷家城鄉。
殷家城鄉行政地圖殷家城是以姓氏而得名,1935年10月,紅軍長征途徑此地,播下了革命火苗。1965年1月,成立殷家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和中共殷家城人民公社委員會;1984年1月,改為殷家城鄉人民政府。
基本概況
自然環境:殷家城鄉地處鎮原縣最北部,距縣城100公里,東鄰環縣演武鄉,南依三岔鎮,西接寧夏彭陽縣馮莊鄉,北靠寧夏彭陽縣小岔鄉。總面積165.4平方千米,境內純屬丘陵溝壑區,最高海拔1750米,年平均降雨量200mm,且時空分布不均。
基本情況:全鄉轄8個村民委員會,6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816人(2017)。共有黨支部10個,其中農村黨支部8個,黨員323名。現有幹部職工214人。農民人均純收入2576元,是全市十四個特困鄉鎮之一。
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8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人口7816人(2017)。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8個,通郵的村8個,通
電話的村8個,通
公路的村8個。
經濟指標:2005年,殷家城鄉
國內生產總值1166萬元,糧食播種面積3007萬畝,糧食總產量3571噸,財政總收人195.7萬元,
財政支出19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220元。
文教衛生:全鄉共有學校10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國小9所。現有教職工102人,在校學生145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在張學成精神的鼓舞下,教育事業有了新進步,全鄉廣大師生不辭辛勞,刻苦學習,教育質量鞏固提高。衛生院1所,衛生所6個,從業醫生15人,病床15張。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段軍亮
鄉長:張義鳳
農業發展
殷家城鄉是一個純山區鄉,十年九旱,廣種薄收,但境內人均耕地面積達12畝。殷家城鄉黨委、政府立足土地資源廣闊、土地貧瘠、持續
乾旱的實情,把發展草畜產業作為調整結構、抗旱增收的主要措施,採用民眾大會、發放宣傳品、組織種草養畜大戶現身說教等形式,大力宣傳種草養畜的好處,狠抓種草養畜工作。採用“補助1畝,自籌半畝”的辦法,完成種草13400畝,戶均達到8畝;培育千畝種草點3處,百畝片帶8個。殷家城鄉種草留存面積達到32400畝,戶均達到19.4畝。寺山、白家川、敬岔、北岔、李園子等5個村均建起了千畝以上草帶。2008年殷家城鄉新建
暖棚218座,養畜3512頭,養
羊1.5萬隻,殷家城鄉畜牧業人均純收入200多元。在殷家城鄉建設油料、
葵花、
黃豆3個萬畝基地,2008年殷家城鄉種植葵花、
油料、黃豆總計3.1萬畝,農民收入517萬元,人均收入819元。2008年殷家城鄉工農業總產值完成18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5元,人均產糧達到460公斤。
畜牧業已成為殷家城鄉
支柱產業,占總收入的36%。大家畜存5570頭,戶均3.5頭,出欄2120頭,收入105萬元;羊存欄11720隻,戶均7.3隻,出欄7980隻,收入139萬元。
基礎建設
殷家城鄉以
梯田建設為突破口,積極爭取項目,加強對中低產田的改造,累計完成機平農田7000畝。2008年,殷家城鄉政府爭取並完成了
北岔村整村推進項目建設任務,投資50萬元,新修梯田1500畝,新建
暖棚130座,新建科技文化培訓中心1處,完成新修北岔村部經牧區至白嘴嘴鄉村道路15公里,新打水泥窖150眼;機平農田2300多畝,水泥窖完成800眼,
土窖2000多眼,小電井260多眼;人飲工程項目已完成,可解決敬岔、張老莊、桑樹窪、殷家城等村民眾飲水困難的問題。在桑樹窪、敬岔、寺山等村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解決了13個自然村、343戶、1545人用電困難問題,消滅了無電村,年可為民眾節約資金200多萬元。殷家城鄉政府籌集50萬元修建了殷家城鄉第一幢樓房——殷家城中學教學樓;集資10萬元開通
程控電話;投資8萬元修建改造機關上水工程;改造整修縣鄉道路、新修鄉村道路,實現了村村通
汽車。
村村通道路生態建設
殷家城鄉共有土地32.5萬畝,其中耕地4.66萬畝,荒山荒坡占總土地面積的70%,
牧草留存3.4萬畝。殷家城鄉大家畜存欄6900頭,羊存欄1.75萬隻。長期以來,殷家城鄉年平均降雨量200多毫米,乾旱少雨,風大沙多。由於長年超載放牧和濫墾亂挖,
草場植被嚴重破壞。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的水土流失,使
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成為制約殷家城鄉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鄉上及時確立了生態立鄉、基礎立鄉的發展理念,從封就把生態林建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防止
水土流失的抓手,每年都在春秋兩季組織民眾造林,經過3年的摸索,找到了適合殷家城鄉生長的
沙棘、
油松、
刺槐等樹種。2008年春季,共補植公路行道樹28.8公里,補植
國槐2100株,
楊樹8600株;在沿河兩山完成荒山補植1000畝,栽植油松10萬株,組織機關單位義務植樹500畝。秋季,以甘肅省級退耕還林核查驗收組驗收內容為重點,對殷家城鄉4494.2畝重點協定荒山塊段進行了全面補植補造,對1999年以來的所有
退耕還林進行了補植撫育。並在鄉上組織成立了由武裝部長任組長、林業站長任副組長的7人封山禁牧工作隊,加強林木管護。已初步形成了沙棘蓋山頂、
果樹繞山腰、洋槐填溝壑的生態林布局。
沙棘蓋山頂鄉鎮名人
“教壇保爾”
張學成:張學成是甘肅省慶陽老區條件最為艱苦的鎮原縣殷家城鄉李園子國小教師,現年48歲,共產黨員。正當張學成想在三尺講台上建功立業、大顯身手的時候,1972年2月一次普通的
靜脈注射,致使他下身癱瘓,並身患多種疾病,拄著
雙拐,騎著
毛驢,年復一年,以頑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在山區教壇上辛勤耕耘了30年,被人們譽為“教壇保爾”。張學成先後19次受到鄉級、7次受到鎮原縣委、縣政府表彰獎勵,3次被慶陽地委、行署命名為全區“優秀教師標兵”和“優秀
共產黨員”,2007年9月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園丁獎”,2008年
教師節期間,張學成被評為全中國模範教師。
張學成當地特產
黃花菜:是馳名中外的“隴東金針”。當地產的黃花菜肉厚個大,色澤黃亮,味美,含糖量高,居全中國同種產品之首。種植歷史悠久,面積大,產量高,競爭力強,暢銷全中國各地,同時還打入國際市場。
杏子:是當地的主要水果之一。隴東人家都有在房前屋後種植
杏樹的習慣。由於氣候條件適宜,杏長得快,產量高,品種多,質量好,可以加工成
杏乾、
杏脯、杏話梅等一系列果脯產品。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香、甜、酸三味,多吃不厭。
經濟社會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殷家城鄉黨委、政府立足實際,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基礎立鄉、生態立鄉、產業富民、特色活農”發展理念,切實推進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礎條件明顯改善。2010年,全鄉經濟總收入43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400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9046.2噸,人均產量600公斤。投資700萬元,完成殷家城文化廣場建設,街道拆遷改造及美化亮化、排污排洪工程,建成3層政府職工宿舍大樓45間,二層商貿樓64間,配套實現“水、電、暖”三通。每年新修機平農田5000畝,累計達到36347畝,全鄉人均達到4.8畝。新修鄉村道路2條22公里,鋪砂2條16.8公里。形成了村村大路,戶戶通三輪車的道路網路。70%的農戶擁有三輪車,80%的農戶安裝了電話,90%的農戶擁有機車。生態建設得到加強。現有退耕還林15000畝,荒山造林17860畝,多年生優質牧草累計留存達到3.6萬畝。制定了《殷家城鄉林木管護辦法》,堅持林木管護、人人有責,封山禁牧、全員參與的原則,成立鄉林木管護工作隊,羊畜出山放牧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草畜、洋芋、勞務是全鄉三大主導產業,小雜糧是全鄉特色優勢產業。戶均20畝以上。培育規模養殖戶400戶,全鄉養畜戶均20個羊單位,年人均純收入400元,初步形成以養羊為主,養牛為副的發展格局。洋芋及小雜糧每年個種植面積在1萬畝以上,且經濟效益每年攀升,已初步形成特色。通過政府牽線搭橋,能人帶動,2010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達1970人(次),創收350萬元,人均400元。廣大幹部民眾艱苦奮鬥,辛勤工作,2010年我鄉的各項指標在全縣都名列前茅,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每年考核位居全縣前列。
地圖信息
地址: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殷家城鄉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