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殷人東渡美洲論
- 時間:19世紀
- 提出人:梅德赫斯特(英國)
簡介,批駁,相關史料,推測原因,實例,金字塔,玉雕,文字元號相似,信仰與儀式,其它實例,相關資料,
簡介
學界有關“殷人東渡美洲”的假說和推斷大多都將發現於墨西哥東海岸的美洲最早的文明——奧爾梅克文明的出現和商代末年武王伐紂後,原屬商朝的殷人渡海遠逃聯繫起來。早在1590年,法國學者阿科斯塔就提出最早的印第安人是從亞洲通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大陸的亞洲人。1752年,法國學者歧尼的進一步推進,他根據我國《梁書》記載,提出中國古籍中的“扶桑”就是美洲的墨西哥的說法。隨後引發了西方學術界關於誰先發現新大陸的廣泛討論。
後來,英國翻譯家梅德赫斯特發展提出“殷人東渡美洲說”。他指出武王伐紂時可能發生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美國學者麥可·芤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個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奧爾梅克文明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接近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大風暴發生時間,奧爾梅克文明可能來自殷商。麥可·芤在一篇1967年發表的論文《聖洛倫佐與奧爾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奧爾梅克文明有很強烈的殷商影響。
後來,旅居美國的許輝博士提出,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史記中稱作祿父)等王室成員在周初和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失敗後,逃亡到了美洲大陸繁衍生息留下文化遺存。他認為:美洲文明之母“奧爾梅克文明”和中國商代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這一意見傳出後,新華社等新聞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報導,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
2、奧爾梅克的玉圭刻著和甲骨文類似的圖形,王大有、許輝還根據甲骨文將一些奧爾梅克圖形解讀。
4、奧爾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頭圖案和商朝玉器上的虎頭圖案,驚人地相像。
一些外國學者注意到了美洲古代印第安文化與商殷文化的共同特徵。委內瑞拉學者安東尼奧·莫雷諾·維亞弗蘭卡認為,美洲前奧爾梅克和奧爾梅克文化,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中國商朝),一批中國移民從黃河流域向東遷徙,越過太平洋在美洲登入,從而將他們高度發展的文化在美洲傳播的結果。莫雷諾認為,進入美洲的這批移民,來自擁有灌溉農業、神權概念和豐富天文知識的國度。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一些特點與以製造青銅器為特點的中國黃河流域的文化的影響是有關的。
另一位名叫梅德赫斯特的學者在1846年翻譯《書經》時,曾引書中公元前一千多前武王伐紂之事提到,可能有商殷人大批逃亡,泛桴出海。逃亡者在途中遇到風暴,漂泊美洲。
還有的外國學者說得更具體。1968年,學者麥可·科在《聖洛倫索與奧爾梅克文明》中指出,殷商的逃亡者到墨西哥聖洛倫索生活幾年後,他們一定是在拉文塔建立了自己形式的都城,因為在這裡商代文化的影響很強。
批駁
有學者根據古文字、古文獻、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研究商代的造船能力和航海技術水平,論證了在商代和商周之際,中國還沒有帆和桅、舵、鋸和木板船、璇璣(一種原始的星盤),剖析了現代模擬漂流試驗中的諸問題,包括試驗者的素質、試驗與歷史在規模上的巨大差異、成功的機率和實例。從而認為,殷人根本不具備跨越太平洋的能力,沒有航渡美洲的可能性。
殷人東渡一事,多年來間,被一些學者論及,散見於報刊的文章,引起不少讀者的興趣。
然而,對於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正史野史均無記載。這使我又感興趣,又感茫然。
查閱資料,發現殷人東渡美洲之說,緣起於中國人(商代,公元前11世紀)最先到達美洲之說。有意思的是,中國人最先到達美洲之說,卻不是由中國人首先提出的,而是兩百多年前(1761年),一位法國漢學家德·歧尼在他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亞洲極東部的幾個民族的研究》中最早提出的。
在中國,涉及這一題目的文章,以我所見者,最早的是1880年章太炎先生撰文提出法顯發現美洲之說。他認為《佛國記》所載東晉高僧法顯去西域取經,由海路歸國時遭遇海上颶風,無邊無際漂航所至耶婆提國,即是南美洲所在地。
相關史料
較早的文章有1913年《地學雜誌》第七期刊載的興公所寫《尋獲美洲者非哥侖布說》。興公在這篇文章中寫道:“近來,西方學者忽創一說,謂最初尋獲美洲大陸者實為中國人,其說以美洲紅印度人(即印第安人)之語言形體皆與中國人相似為證,蓋猶在疑信參半之間。最近則有著名考古學家奈雲,偕人種學家數人,在墨西哥越萬滔地方尋獲泥制古像甚多,面貌確與華人無異,其衣飾亦稔為中國十數世紀之物。此外,又有泥造佛像數百,長約數尺。其塑法與中國近代之木雕神像相似,蓋亦千餘年前中國之技術也。在此佛象之側,又有古銅錢數十枚,以一中國繩索貫串之。
有此種種確據,乃可證明美洲大陸實由中國以最先發現者。其發現之時期,距今約一千五百年之久。故知美洲大陸之文明,要當以中國為鼻祖也。余按:南美洲厄瓜多國於前清鹹豐年間開 河道,曾獲中國錢幣數百枚。為新莽時代之物,今尚陳列其國之博物院中。又秘魯國公園有華文太歲碑幢,乃為土人鋤地時,於數丈以下掘得者,即此兩事,亦可為中國人尋獲美洲之證……”
兩百多年前,由西方學者提出並一直爭執不已,而中國學者亦於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加入討論的“中國人首先到達美洲”這一現象,引起了知識界的廣泛注意和極大興趣。“殷人東渡美洲”之說,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中被提出的。
最早判斷殷人有可能東遷的是國學大師王國維和他的老師羅振玉。王、羅二位都是研究殷商甲骨文的開先河者。
王大有、宋寶忠等人在其著作中提到:1910年,清政府派外交官歐陽庚為駐墨西哥專案特使,辦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時殺死華僑311人索賠專案。在歐陽庚赴墨西哥之前,王國維、羅振玉委託他到中美洲後,設法調查“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這件事使我們知道最早關注此事的是王國維和羅振玉。
此後還有郭沫若和董作賓也相信殷人東渡。偏巧這兩位也都在研究殷商甲骨文上很有建樹。
推測原因
那么,殷人為什麼要東遷美洲?
事情要從商紂王說起——
據考證,殷商末年,帝辛(紂王)致力開闢東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約公元前1045年,殷歷正月間,帝辛由山東人方回殷都朝歌過年。甲子日,周武王率軍渡孟津,帝辛倉惶發奴隸兵七十萬迎戰於牧野。奴隸兵倒戈,紂王兵敗,鹿台自焚。其時,帝辛的精銳部隊因征林方而留在東夷,所以,朝歌空虛而被武王所破。
商殷滅國之後,留駐東夷的十多萬精兵由能征慣戰的將軍攸候喜統領,卻從此杳然無蹤,史無所載,成為千古之迷。
也由於恰在殷商滅國之際,攸候喜率領的殷軍失蹤之時,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突然興起了帶有強烈商殷文化色彩的奧爾梅克文明,於是學者們自然聯想到:殷人是否東遷到美洲?
歐陽可亮先生曾有機會聽到郭沫若或和董作賓談殷人東渡①。他說:“1956年小竹文夫教授和郭沫若在東京學士會館一起談殷帝辛的功過和殷人東渡,我在旁。郭沫若說殷紂王開拓東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功垂千古。中國有大連、天津、青島、連雲港、上海、浙閩、廣州等領海之域,是帝辛開闢的。小竹文夫說,當帝辛做這偉大的工作時,周武王由西邊進來了。沫若說:於是殷軍沒有退路,就只有東渡。征人方的攸候喜是領導殷人東遷及東渡的可能者……”
歐陽可亮先生還說:“董作賓是我的老師,他說,根據我作的殷帝辛日譜,攸候喜征撫東夷林方、人方、虎方、粵方,遷殷民十五萬與林方、人方等同化……武王滅殷之際,東夷殷軍民從此失蹤。雖無從查起,但東方之東亦即東方,殷人東渡當在美洲。為此董作賓兩度赴美調查……未到墨西哥、秘魯、智利去看看,太可惜了……”
雖然如董作賓所說,殷人東渡“無從查起”,因歷史年代久遠,史無所載,考證難度很大。但也並非無跡可尋。
首先,殷人東渡的必要性極為可信。
商殷滅國之際,留在東夷的殷軍民不願做亡國的奴隸,因此決定東渡。
大家知道,殷商還處於奴隸制時代,戰敗的俘虜、亡國的臣民,都要被戰勝國當做任人宰割的奴隸。所以中國人後世一直有“亡國奴”之稱謂。事實上,後來殷商遺民境遇確乎不妙,大都失去領地、失去貴族身份,被逼為求生計而脫離土地,做些貨物販運的小本生意。以至被鄙稱為“商人”。因此,一部分臨海的殷商軍民為避免滅國為奴的命運,始而東渡。
其次,殷商之際,軍隊尚以氏族部落的建制形式為主,而氏族部落則慣於遷徙。《史記·殷本記》所載,殷族“自契至湯入遷”,便可說明問題。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查考追溯殷商氏族的形成、發展,可以知道,殷人東渡是合理的。殷人在滅國之際,必須東渡,只有東渡才有生路,而不是逃往其他方向。
又據《詩經·商頌》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者,乃殷族又一祖先。就是說至相土時,殷族的大本營已到“海外”“有截”之地。翦伯贊認為,“商頌”明言,“有截”在“海外”,可以斷定,在相土時,遼東半島或朝鮮半島一定有一個“有截”的氏族。“商頌”又云:“有截其所,湯孫之緒”,證明“有截”與殷族有親近的血緣關係。
還有,周武王滅商後封箕子於朝鮮。甲骨文中有“箕方”之載。據此,翦伯贊認為:史記《宋世家》所云:“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之也”,這句話的深層內容是:箕子並非賢人,武王亦非聖君,其‘不臣之也’並非不欲臣之,而實不能臣之,因為那裡原本是殷族的根據地。在殷人被周擊潰於黃河流域後,一部分殷人退回老家,是很自然的事。漢書《東夷傳》云:“箕子違殷之衰運,避地朝鮮”,與周武王的封與不封沒有什麼關係。
可以這么說,箕子被武王封於朝鮮的傳說,不過是暗示著或是傳達出一個重要的歷史信息:在殷末周初,殷族人還在繼續向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遷徙,由於殷商被周武王於牧野之戰擊潰,因而更促使殷族部落退回老家。
此外,人們熟知的“伯夷叔齊的故事”也透露出這個歷史信息。孟子說:“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史記·伯夷列傳》說,伯夷是為“讓位”叔齊,“遂逃去”。姑且不論其逃避的真實原因,僅從時間上看,伯夷逃亡時為殷商末年,出逃地點是“北海之濱”。從伯夷叩馬而諫,謂武王不應以臣伐君,更“義不食周栗”的傳說來看,伯夷無疑是殷族的義士,故而他才在殷商滅國之後,逃往北海之濱……
我們應該明白了: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很早就被殷人先民開拓了。所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由當時商殷政治中心河南、山東一帶看,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地處黃海、渤海之東北,故而謂之“海外”。那么,殷商滅國之際,箕子“闢地朝鮮”,殷族一部退回遼東半島或朝鮮半島的老家,伯夷也從“不食周栗”,而逃往“北海之濱”,為什麼攸候喜將軍率領的十多萬殷軍民不能東遷呢?從攸侯喜所率軍民留駐東夷“人方”的地點看,正處在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隔海相望。由於河南已被周軍所占,由陸路向北再向東已不可能,所以,殷軍民奪海東渡是很自然的事。可以說,“殷人東渡”的目的地一定是“海外有截”,也即遼東、朝鮮的殷族老家。並且,我相信,殷人東渡大部分應成功到達遼東和朝鮮。但是,十多萬軍民放舟入海,被風暴捲入海流抑或迷失方向隨波逐流的舟船肯定不在少數。就如同十三世紀忽必烈征伐日本的元朝水師被颱風所襲,一些船艦隨黑潮海流漂至北美洲夏洛特皇后群島一樣(參見作者所著《遙望橫渡太平洋的帆影》,《大地》2001年第7期——編者),那些殷人駕駛的舟船,一直向東、向東,最終到達了美洲。
我們已經大致窺見了三千年前,位於山東半島的殷軍民失蹤一事與中美洲同時期的具有濃烈的商殷文化特徵的奧爾梅克文明的突然興起,二者之間的某種聯繫。筆者就曾在翻閱墨西哥博物館的畫冊時,看到奧爾梅克人的陶質頭像,與我國華北人簡直毫無二致。
實例
我們可以舉幾個實例,將美洲古文明與商殷文化作一比較。如果,殷人東渡到達了美洲。那么,除了可以見到的印第安文化與商殷文化的相同特徵之外,在美洲當地土人中,也應該尋覓到有關的民間傳說,類似夏洛特皇后群島的土著人自稱是十三世紀元朝水師的後代之類的掌故,也應該在美洲印第安人中聽到。
金字塔
墨西哥的“金字塔”是很有名的。不過,它與埃及的金字塔不同,僅僅錐型近似,卻不具備棱狀特點。只不過是歐洲人最早發現它時,借用埃及金字塔的名稱。但是墨西哥的金字塔,卻與中國覆斗狀的陵墓外型完全一致。我曾經得到過吉林朋友寄來的俗稱“將軍墳”的陵墓照片,外型確與墨西哥的金字塔一模一樣。
位於吉林集安縣的“將軍墳”,是“洞溝古墓群”的主要遺址。它被稱為“東方金字塔”,是一座高句麗王陵。該墓呈方形,有1100多塊精琢的花崗岩石條砌築成土級階壇。底邊長31.58米,高12.40米。墓室設在階壇第五級中央,墓頂周邊等距離排列著圓形柱洞,還遺有灰色瓦當和板瓦,可知墓頂原有享堂之類建築。這些特點均與墨西哥金字塔相同。
玉雕
再如奧爾梅克遺址拉文塔的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了十六尊翡翠雕像,這些雕像人的面孔形似中國人,且頭顱系人工改型的高長頭。這種高長頭正是商殷所崇尚的習俗。《晏子春秋》就有“湯,長頭而寡發”的記載。湯是商朝開國之王。這十六尊雕像,其中十五座黑色玉雕呈同心圓排列,面向一紅色玉雕像。紅色玉雕像後立著六塊玉圭板,圭板上刻有類似商殷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跡。據王大有等人考證,認為這些玉圭板上的字跡刻的是殷人先祖的名號。那么,在祭祀中心出土的這些雕像和玉圭,當是表示祭祖的形式。
文字元號相似
現任職美國俄克拉荷馬中央州立大學的許輝教授,曾先後尋覓到200多個奧爾梅克的玉圭、玉雕,上面也刻有與甲骨文相同的符號。許輝曾帶著其中的146個甲骨文兩次回中國,請教數位中國甲骨文專家,得到的鑑定意見是:“這些字屬於先秦文字字型”。
許輝所收集到的這些奧爾梅克文字元號涉及的內容很豐富,有農業方面的,例如雨、水、天、禾、田、木、樹苗、太陽及方位,表現拜祖祭祖和巫術神法的,還有中國所特有的天干地支、數字和卜卦等符號。
信仰與儀式
此外,商殷文化中特有的虎神崇拜、祭天儀式,用於裝飾的饕餮紋等等,在美洲印第安文明中都可找到對應的特點。就連商紂王用過的炮烙酷刑,在美洲印第安古印加人中亦可尋覓。大仲馬在《基督山恩仇記》第二冊第三十五章中就有關於印第安人施炮烙火刑的記述。
其它實例
1983年,北京大學鄒衡教授赴美洲講學。他來信說:有一次應邀參加一年一度的印第安人節日晚會。會上,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學教員。這位教員親切地對鄒教授說,他的祖先是殷人。鄒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說是漢人或唐人,而單說是殷人?他回答:“我們是世代相傳的。”
還有本文開始提到的,1910年,清政府派外交官歐陽庚赴墨西哥辦理索賠專案一事,歐陽庚臨行前,王國維,羅振玉曾托他到美洲後,設法調查“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
查證沒能進行,歐陽庚也早已故去。唯有歐陽庚親歷的這樣奇遇,經由他的兒子歐陽可亮記下來,並傳給了國人。
殷福布人自稱殷人後裔,雖“於法無據”,但世代相傳的民間口碑卻無由作偽。
讓我們再一次仔細推敲殷福布酋長對歐陽庚講述的話:
“……這些印第安人是中國血統,殷人後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裡的……”
所謂“天國”者,不只告訴我們殷福布族人來自何方,還明白地提醒我們,印第安文化中與商殷文化中都共有的祭天信仰。
至於“天之浮橋島”,更是具體指明了殷人東渡美洲的航路。
打開世界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東海經朝鮮海峽,到日本列島,到千島群島,經堪察加半島南端,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直達阿拉斯加,在地圖上,恰如連線亞洲與美洲的一條浮橋島!其間島與島的相距,大都不過十幾二十海里,真正是一座北太平洋上的浮橋。而在這浮橋島南邊不遠處,就是著名的長年向東流動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
相關資料
《圖說美洲圖騰》 王大有,宋寶忠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ISBN 7-102-01818-5
《中國人發現美洲之謎》中國與美洲歷史聯繫論集 羅榮渠著 重慶出版社1988 ISBN 7-5366-0373-8
《奧爾梅克的發現》許輝著 雲南人民出版社ISBN 7-222-03126-X.
《大地》2001年第十一期 殷人東渡美洲
《神秘的瑪雅》與瑪雅文物展評述 王大有、宋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