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前言,作品目錄,書摘,
作者簡介
王大有(韶華子),綜合型學者,集美術家,圖騰文化學者,文化人類學者,歷史學家,天人合一全息生命學者於一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會員。中國太平洋學會海洋文化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太極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華夏紐帶工程組委會專家委員,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中華名人協會會員。
1978年以來已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已出版學術專著三十餘部。主要成果13項,尤以古代中華文明及其與古代美洲文明的親緣關係研究,深為社會各階,層關注;對中華傳統文化基因的研究,對萬年中華民族史三皇五帝時代的斷代研究,皆為填補學術空白的開創性成果:元氣統一場全息生命學研究,以其獨特的學術體系和科學的嚴密性與可操作復驗性,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與權威性。
內容簡介
遍布整個美洲的殷地安土著,以老火神伊薩姆娜(Itsamana)和他的妻子伊希切爾(Ixchel)、凱察爾柯特爾(Quetzaleoatl)為共同祖先。
他們的原型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燧人氏、弁茲氏、盤古氏、雷澤氏、華胥氏、太昊、伏羲及其傳人少昊,因此具有龍(羽蛇)鳳(風神雷鳥.Eheeatll--Rain Bird)、太陽圖騰和觀測金星並使用方牙博木的習俗。凱察爾鳥稱“鷯鵯”(Quetzal Macaw),就是“太昊”的記音。
見於各種手抄本、木雕、石雕中的伊薩姆娜、伊希切爾,發明人工火和天文曆法,確立天地秩序,立極(表木)開天闢地;見於各種手抄本、木雕、石雕中的凱察爾柯特爾,重複著相同的出身和業績――母系華胥氏履雷神氏族龍跡生伏羲,創立八卦太陽曆。
中國羲和(xihe)在美洲的化身是奧林(Ollin)蛾日;常羲(Changxi)是月中玉兔蟾蜍;地母、大地女神句龍后土(Gou long Houtu)是恰克(Chae)、德拉洛克(Tlaloe);句芒重(Goumang zhong)就是南美洲查文文化一殷家(Inca)文化中和太陽門上的執圭、矩的太陽神。他是“印加”王的祖先。他們都傳承著一個共同的族姓風姓。
幾乎所有最重要的美洲殷地安祖先神,都來自古代中華,也都是中華先人的祖先。
自最近一個冰河期(距今1.2萬年)以來,古中華境內的先民一批又一批遷徙到美洲全境,形成了一個個文化群體,其最重要的有:
自華山、峙峪、太行山、合黎山、賀蘭山、陰山、貝加爾湖、東北亞、黑龍江流域,到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夏羅特皇后島(Queen Charlottel)等地區的燧人弁茲氏一華胥雷澤氏-太昊少吳氏-夸父氏(於夷)-愛斯基摩(Inuit-Eskimo)-海達(Haid-an)-特林吉特(Tlingit)群系;自華北、遼河流域、東北亞、阿拉斯加,到加拿大南部和美國北部的五大湖地區的軒轅(含同化的蚩尤、句龍族)風后(即地母神)-以莫哈克部(Mohawks)為軸心的易洛魁聯盟(Iroqueses)-阿爾貢金(Algonkin)-鄂吉布瓦(Ojibwas)-達科他(Dakota)群系;美國遠西部、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的大地灣-仰韶文化主人大地灣炎帝、共工、畎夷(犬封)-盤瓠狗斗-巫瑪奇(Chumash)-沙斯塔(Shasta,宿沙倒裝)/雅那(Yanas)/波摩(Pomos)/卡托(Ka-tos)-赫比/地尼(那瓦霍)[Hopi/Dine(Navajo)]群系,他們以女媧太古母(Taikomol)、羲和奧林妣(Olelbis)、宿沙氏畎夷狗酋達(Coyote)、豎亥大章氏那該後(Nagaicho)為先祖,以大地灣人“大地尼”自稱,以炎帝共工氏族徽為赫比/地尼(那瓦霍)人的遷徙圖;
在巫瑪奇岩畫、聖埃米格迪亞諾洞岩畫中,將距今5500年前仰韶文化河南大河村類型鸛兜/羲和/常羲/三苗九黎/畎夷/宿沙部族聯盟的圖騰徽銘,原封不動地重現;他們繼續向東發展,分為兩支:蚩尤與伏羲女媧後裔羲和常羲氏,分布在南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密蘇里河(Missouri)流域的密西西比州,田納西州(Tennessee),密蘇里州,堪薩斯州(Kansas),俄克拉何馬州(0klahma),斯畢拉·蒙特貝雕雄辯地證實了這一點;
大地灣仰韶文化的主人,即著名的華斯特克族(Hua-steca)則在今墨西哥灣西海岸地區,保持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雙重特徵;今美國西南部諸州和今墨西哥全境,是太昊/少昊/羲和常羲/句芒一瑪雅(Maya)一薩波特克(Zapoteco)/托爾蒂克(Toltec)/密斯特克(Mixteca)/~斯特克(Aztec)群系,他們建立的美洲扶桑國,以墨西哥羲(支)華華(Chihuahua)')H、市、村為第一腹心,北達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以尤卡坦半島(Yucatan)為第二腹心,繼承了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的精髓;
中美洲墨西哥以南、南美洲秘魯以北地區,以哥倫比亞為腹心,是河姆渡/良渚文化越族鳥田民(Lautan)群系;今秘魯全境及其比鄰區,則是夸父/三苗/句芒/徐淮夷/摩(嫫)且等夷、濮、越族群一查文(Chavin)/摩且(Moche)/奇姆(Chimu)/昌凱(Chancay)-帕拉卡斯(Paracas)/納斯卡(Nasca)/蒂亞瓦納科(Ti―ahuanaeo)/瓦里(Huari)/伊卡―欽查(Ica―Chincha)/殷家(Inca)群系,這一群系中查文一殷家系統,以羲和句芒為宗神承傳;摩且一昌凱系統,以虎、鉞、天監船為宗神承傳。
中美洲的奧爾梅克(Olmeca)文明,是殷人東渡美洲重建的殷商文明。拉文塔(La Venta)玉圭殷文和亞利桑那州博物館藏殷文岩刻、秘魯伊卡陶器殷文等破譯,和達科他等族及殷家人使用的“殷”、“商”字,及其至今傳承,確證了這一史實。
瑪雅文字中仰韶一大汶口文字與殷文混用,證明其文化淵源更早。
赫比/地尼(人)那瓦霍的世界遞遷圖,以共工氏族徽為基礎,流傳在美洲的遞遷路線和族史傳說,與中華境內同類圖的分布區域正相吻合,確證自距今8000年~5000年前,經甘肅河西走廊-大地灣-陝西黃土高原-翻越秦嶺-漢水、長江流域-淮水流域-華北-東北、東北亞以及朝鮮半島-日本-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沙斯塔地區,廣布美洲。其族史傳說記載了一個章動歲差周期2.6萬年以來的生態人文變遷史。
奧爾梅克/查文/摩且/殷家人使用的商殷文字記載的葦舟、天盤船(葫蘆舟)、“帆”、“亞”(壇、廟)等,證明了距今3000年左右的海上移民是有組織的。
結論:至少28000年以來,移居美洲的中華先民,是美洲土著的文明的主體,拓殖了美洲,為世界文明和人類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前言
一、《殷地安之謎》(初版名《圖說美洲圖騰》),為韶華子中華大道文化研究系列·圖說中華根脈文化三圖三論之二。旨在根據我們30年來調查、考證、研究的史料,包括我們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深入土著部落獲得的原始資料,展示歷代中華先民移民美洲,開拓美洲,將不同歷史年代的中華文明帶到並傳播於美洲的歷史真相,尋找同一個祖先,尋找失落的一部分中華本原文明,揭示美洲古代文明與中華文明的親緣關係,闡明美洲土著(廣義殷地安人——“印地安”人)主體是中華人種的美洲支,闡明美洲土著文明的主體是中華母體文明在美洲的子體文明及其演變,揭示太平洋兩岸古代文化的深層內涵,總結中華文明在建構太平洋文化圈中的歷史貢獻,以及人類文化發展的自律機制,從而得出美洲土著1491年以前的主體文明是與中華文明同祖同源特質同一文化異域發展的兄弟文明,具有相同的文化根脈。
二、選取美洲圖騰徽銘文化,作為研究美洲古代文明的突破點,是充分考慮到圖騰徽銘文化具有人類文化的全部基因(全息因),是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天地人一統學的集合;它不但保持了人類本性、人種原根、氏族宗親淵源、文明肇造始原,而且保持了氏族群體的生活地域、遷徙流布、榮辱興衰、生死存亡、聚合分化的來龍去脈,向人們展示了歷史的天然軌跡。這種視覺形象文化的直觀性、碑銘性、民族性、民俗性,使得歷史信息的存儲,能直接感受,是無須言傳的信史,於混沌中呈現有序。這裡既有血統的遺傳基因,又有文化基因。
三、本書對中華文明與美洲古典文明進行物態層、制度層、心態層三層文化的比較研究,得出中華文明與美洲古典文明為一體文明的結論。是在深入研究了200年來,特別是1941年以來中外學者的成果之後,又傾注了我們最新的科研成果,所得出的結論。
四、遠古、上古文明的傳播,必是伴隨著人群或人種群體的遷移,才能成功。在相同的歷史時期處在相同生存條件的人類,雖然可以同時創造大體類似的文化形態,但卻不能同時創造尊崇同一祖先並傳承這些祖先創造的文化,具有特殊心理指向和回歸意義的特質性文化傳統。這樣的文化傳統,只有同一族系的群體才能創造、認同、繼承、發揚。我們研究的中華、美洲的圖騰徽銘文化,正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文化傳統。
五、《大中華根脈》、《太極辨證法》,總言中華民族特殊心理指歸意義的特質性文化傳統,也就是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徵,它迥異於在大體相同的歷史年代,世界上其他人種創造的文明。相對於離開中華大地的中華人種在異地創造的文明來說,它是中華文明的母體。《殷地安之謎》展示的美洲文明,則是中華文明的美洲子體。這支母體文明的分支,雖然有變異,且紛繁複雜,但仍有若干基幹——中華特質文明的主流,中華文明基因譜系——依然如故。本書就是圍繞著該基幹鉤沉條理,拂去塵埃.還其歷史本來面貌。
六、前人的研究,已多次指明美洲土著居民,是來自亞洲的“蒙古人種”。賈蘭坡院士等則根據細石器在華北-東北亞-阿拉斯加-加拿大的“北太平洋地區馬蹄形文化帶”,直言他們是亞洲的華北細石器的主人。我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圖騰徽銘文化主人的姓、氏、族、國、居邑、文明、習俗等的定位、定性研究,確證至少2.8萬年以來,中華上古文明,伴隨著上述中華諸氏族以及國族群體向美洲移民,傳播於美洲。所以我們的研究結論,不是泛指,而是確指中華文明史上的何族、何時、將何種文明,傳入美洲;又在美洲何地、何時留下文化遺蹟;又以怎樣的文化傳統在美洲生根開花,廣布於1491年前的美洲大陸。我們以翔實的資料,鮮為人知的史料,諸多鐵證,撥亂反正,昭告天下。
七、美洲土著“印地安”之謎,美洲古典文明之謎,如果不從美洲土著的故鄉亞洲,特別是中華大地尋求,卻從其他地方捕風捉影;不從美洲古典文明的歷史遺產和現存的民族民俗的活史碑進行雙向探求;不放在世界文化交流的總體背景上探求;不能正確認知遠古時代自然人的活動能力和功能狀態;不拋棄近現代社會人自我束縛的偏見,那么便永遠也不會走出誤區。我們相信,中國學者獨具特色地參與該領域的研究,定將做出舉世矚目的突破性貢獻,重建中華史,改寫世界史。
八、本書匡正了被哥倫布等搞錯的美洲土著的命名,指出美洲土著的圓顱人種自稱“殷地安”——YINDIAN——是中國殷人後裔;美洲奧爾梅克文明是東渡美洲的殷人重建的殷商文明,使殷商時代最主要的文明得以保存與傳播;揭破“扶桑國”之謎,尋找到了神秘的扶桑“賽依博”Ceibo,在秘魯深入考察“印加”(Inca)族太陽神“殷帝”(Inti)時發現它是湯谷扶桑大帝,並由此拓展研究扶桑圭表文化的真相,乃是傳承燧人一弁茲一太昊的文化傳統,乃是遠古天人合一的宇宙人類關係模式與遠古天文學;並進一步探討這種前“殷地安”文化在美洲傳播的緣由;由此我們又發現了中華上古民族遷徙美洲的證據;根據現在掌握的歷史資料,除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遷入的圓顱人種殷地安人外,屬長顱人種和中長顱人種的廣義的“殷地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族姓,這就是“風”姓,並有“幾”(ji)、“凡”(feng)、“H(feng)”、“呂(feng)”、“■”(feng)、“風”、“鳳”、“凰”、“鳳”(feng)、“夙”(su)、“雨”等等不同分支,主要是以老火神伊薩姆那燧人氏一弁茲氏一伏羲氏一方雷氏為祖先的羌姜系、東夷三苗九黎系、濮越系、戎狄系的古代中華先人。
上述中華先民在美洲的文化遺存,按著本書的主旨,以圖象的方式,圖文互證的方式,原本展現,將這些證據向世人披示。因為這樣的系統史料中國現在還沒有,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沒有,我們願為開路先鋒,做此鋪路工作。
九、從造型藝術的角度,闡釋美洲古典文明的價值,不是本書的目的。本書是力求從圖象圖騰徽銘歷史學,或圖象圖騰徽銘人類學,來闡釋人類文化的變易軌跡(機制)。採用了“層壘解析綜合還原法”,“望形取義”、“察象辨義”,以求正本清源,返樸歸真。先民正是高度發揮了形象思維的功能,才達到契合天地大道的境界。我們也以這種形象思維進入先民的思維狀態,入靜通靈,有諸多妙悟,有一針見血的心源之得。所以有心的讀者,亦不妨變換一下思維指向,以平常心從這些先民創造的生命信息媒介中,探求祖先信息,洞悉歷史本真原始。
十、萬年以來的中華文明是輝煌的第一文明;中世紀以來的西方現代科技文明是第二文明;多少年來,第一文明一直等待第二文明的成熟,以期對話。如今第二文明終於開始向第一文明回歸,而第一文明經過吸積第二文明後也積極反思。如今,中國已成為第一文明和第二文明交匯的主戰場,一面太極和諧文明的旗幟已經飄揚在中華大地,第三文明——太極和諧大同文明,必然從這裡崛起!為此,我們作此三圖三論,熱誠迎接新的未來文明時代的到來!
王大有 宋寶忠
1994年9月8日21時於京都亮馬河畔大鵬堂
2007年1月9日修訂於大鵬堂
作品目錄
內容提要
導 言
修訂版自序/深度考察中華祖先拓荒美洲
修訂版張敏序/古代中華與美洲文明探源
第一版張敏序/結束哥倫布神話探索美洲文明起源
前言
扶桑辭
殷地安之謎·上篇
美洲圖騰徽銘文化
研究(1961~1998)
一、美洲“印第安”之謎
(一)“印第安”:哥倫布的歷史謬誤
(二)“印第安”:世界人文科學研究中的幽靈
(三)殷地安:中國殷人的自稱
(四)殷人東渡美洲史謎揭破
1.殷人東渡美洲史謎探索
2.奧爾梅克殷人祭祖玉圭文書破譯
3.殷人東渡美洲始末
(五)北美洲岩刻中國殷商文字長篇紀事文破譯
二、扶桑國之謎
(一)《梁書·諸夷傳·扶桑國》
(二)扶桑國之謎探索200餘年
(三)扶桑國真相
1.《山海經》世界輿地圖
2.美洲扶桑國在中美洲奇瓦瓦一帶
3.何為扶桑
(四)扶桑文化兩系統
1.中國本土扶桑文化系統
2.美洲扶桑文化系統
三、美洲先住民始祖族源史秘
(一)殷地安始祖
2.伏羲女媧“太古母”創世紀
3.凱察爾柯特爾與太昊?少吳
4.蝴蝶“奧林”與五日世界
5.四個世界的遞相變遷與四個象形文字
6.宿沙氏與肅慎殷地安人
7.華斯特克人與大汶口文化先民
(二)鸛兜、羲和少昊、畎夷與狗酋達
1.鸛兜族移民美洲
2.畎夷與狗酋達
3.瓠瑪氏一狗酋達一諸稽族源
1.赫比·那瓦霍四大世界遞遷圖為共工氏族徽
2.共工氏世系及其遷徙美洲
3.赫比一那瓦霍人族源:赫胥與那媧後
4.那地尼語族祖居地:大地灣
5.赫比·那瓦霍人保持的共工一后土生活習俗
(四)句芒重黎?虎該蓐收-句龍后土?修熙玄冥與雷鳥、靈龜、蛙神
1.少昊四叔(或四子)值日四方
2.句芒重黎
3.虎該蓐收
4.句龍后土與修熙玄冥
(五)瑪雅一蕭遼文化
四、圖騰徽銘的同宗一體特徵
(一)天地日月星宇宙模式圖騰系統
1.天地日月星圖騰徽銘
2.五方五色五日五行圖騰
3.太極八卦宇宙密碼數術系統
(二)神主宗祀祖先圖騰系統
1.祖先神主靈點陣圖騰
2.王權圖騰
3.郊祀社祭圖騰
4.風俗圖騰
(三)族史圖騰文獻系統
1.文字
2.語言
(四)圖騰音樂舞蹈
五、中華人種開拓太平洋文化圈
(一)太平洋文化圈五區域
(二)中華本土母體文化區
(三)西太平洋文化區
(四)北太平洋文化區
(五)東太平洋文化區
(六)南太平洋文化區
(七)中華人種開拓太平洋文化圈的歷史意義
殷地安之謎·下篇
尋找同一祖先
――中華祖先拓荒美洲文化基因學研究(1999―2007)
一、尋找同一祖先考察之旅紀略
(一)1961年~2000年拉丁美洲考察之旅紀要
(二)2002年北美洲考察之旅紀要
(三)2006年南美洲深度考察之旅紀要
(四)美洲學術考察之旅的主要收穫
二、共同始祖天皇燧人――老火神伊薩姆
三、共同始祖天皇雷母風神弁茲伊(乙)薩姆
四、共同始祖太昊伏羲――凱察爾柯特爾
五、共同始祖玄鶚太陽神旬芒
六、美洲土著共同的祖姓風姓各支通解
(一)美洲土著風姓文化基因天穹蓋天三式
(二)美洲土著風姓九支系通說
(三)美洲土著風姓九支與中華東夷九支的關係
七、發現扶桑賽伊博(Ceibo)
八、發現“巫瑪”
九、厄瓜多發現上古中華文字
(一)厄瓜多彩陶文字與中國彩陶文字對比
(二)厄瓜多彩陶文字與中國彩陶文字對比西班牙文譯文
十、秘魯查文文化三大碑真相解讀
十一、秘魯三大祖先神
十二、深度解讀殷家(印加)帝國太陽神“殷帝”(因蒂)暨“商”“殷”“弁”“朝”
十三、深度考察殷人東渡美洲
(一)殷商稱號辨析
(二)殷文“商”字考釋
(三)殷商卜辭中“勿毀”即“黎殷”饔祭文字的發現與考證
(四)“殷”字第二系列考釋解讀
(五)殷+毀=“殿”為古殷字
(六)殷人東渡美洲的歷史背景
(七)殷人東渡美洲環太平洋區域的主要證據綜述
附論
中國與墨西哥前哥倫布時期的關係
圖版圖說殷地安之謎
第一編(一―一七一)
殷地安人祖先(一一三十一)
凱察爾柯特爾(一~十五)
伊薩姆那?伊希切爾(十六~二十三)
奧林羲和(二十四~二十五)
月兔常羲(二十六~二十八)
句芒重(二十九一三十一)
扶桑八卦太極(三十二~八十九)
扶桑宇宙生命樹(三十二~五十一)
八卦太陽曆(五十二~六十五)
太極宇宙花(六十六~七十五)
日表·靈台·金字塔(七十六~八十九)
太陽神(九十~一一一)
地母神(一一二~一一四)
金星神(一一五)
殷地安人世界遞升遷徙圖(一一六~一二○)
殷地安人文字(一二一~一二八)
殷地安人使用的中國文字(一二九~一四七)
殷地安風俗習慣(一四八~一六七)
圭主(一四八~一五四)
神主偶像(一五五~一六三)
器用(一六四~一六七)
《山海經》天下輿地圖(一六八~一七一)
第二編(一七二~三五九)
東北亞與北美洲夸父文化遺蹟(一七二~一七五)
北美洲殷地安文化遺蹟(一七六~一九八)
加拿大殷地安?夸扣特?海達?尼西加緬閃?特林吉特殷地安(一七六~一九○)
易洛魁·達科他殷地安(一九一~一九四)
巫瑪斯殷地安(一九五~一九八)
中美洲殷地安文化遺蹟(一九九~二九一)
奧爾梅克殷地安(一九九~二二三)
瑪雅殷地安(二二四~二五八)
密克特克殷地安(二五九~二六七)
賓多博內西斯手抄本(二六八~二七八)
阿斯特克殷地安(二七九~二九一)
南美洲殷地安文化遺蹟(二九二~三五九)
查文殷地安(二九二~三一一)
納斯卡殷地安(三一二~三二○)
蒂亞瓦納科殷地安(三二一~三二四)
犬夷?庫雷艾殷地安(三二五~三二六)
摩虐殷地安(三二七~三四三)
印加殷地安(三四四~三四六)
哥倫比亞殷地安(三四七~三五七)
美洲殷地安人像(三五八~三五九)
第三編(三六○~三九二)
中美洲殷地安文明歷史年代一覽表(三六○)
美洲少昊羲和國分布圖(三六一)
《山海經》地理區域圖(三六二)
中華先民美洲移民重大浪潮移民路線圖(三六三~三六九)
世界海底地形圖(三七○)
同赴大道――共勉與鳴謝
主要譯名對照表
主要參考書目
書摘
中華先民開拓美洲研究論文報章文獻輯要(1983~1997)
1996年,在一次小範圍學術聚會中,李慎之談到,鄧拓先生是他的老朋友,1961年在《燕山夜話》中連續發表了《誰最早發現美洲》、《“扶桑小考”》和《由惠深的國籍說起》等三篇文章,在社會上雖然影響很大,但實際上並不是學術文章。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生活困難,鄧拓寫這三篇文章,只是換一個輕鬆話題,博人們一笑而已。此言既出,在座者不免疑惑,因為大家都知道,鄧拓先生是個嚴肅認真的人,在“文革”中寧死不屈,並不是遊戲筆墨的人。於是,恩師賈蘭坡院士挺身言道:我們人類學工作者可不敢隨意博人_笑,我們是在進行科學研究。“距今3萬年至7000年前,自古中國華北到加拿大,有一個細石器分布帶,證明美洲早期居民來自華北地區”的學說,我們是有充分考古依據的,請問慎公有什麼指教嗎?
李慎之很有分寸地說:通常我們所談的“中國人發現美洲問題”,實際是圍繞哥倫布航行時期的孰先孰後展開的。至於遠古時期,白令海峽還沒有出現,美洲大陸與亞洲大陸是連在一起的,美洲早期居民來自華北地區是有可能的;另外,美洲印地安人據說也是蒙古人種;對於賈老從細石器分布帶人手,深入研究,並確定了年代,我是非常敬佩的!
李慎之先生認同了恩師賈蘭坡院士“北美的細石器文化,據我看來是從我國華北地區分布過去的”之論斷,實際上也就從理論上否定了羅榮渠“愈是遠古,文明發展的相對獨立性愈大。古代美洲文明是美洲人自己創造的”,“古代美洲文明只能是土生土長的印第安人長期辛勤勞動的獨立創造物,絕不可能是外來的”等觀點。
“莫須有”難否中國人“發現”美洲
李慎之先生把中國人“發現”美洲問題,主要聚焦於哥倫布航行時代,孰先孰後到達美洲而展開,的確使問題更加簡明、清晰了,也是個能發揮他自己專長的好主意。但這是不能以哥倫布作為劃界標準的,所以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著名的海洋專家張海峰先生指出,在哥倫布航行美洲之前,中國已經有鄭和統帥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在時間、規模、航程等各方面都超前於哥倫布。另外,惠深、法顯等人,都是在哥倫布之前到達美洲。李慎之先生則認為:即使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即使有零星的中國人先於哥倫布到達美洲,其作用和影響也無法與哥倫布到達美洲相比。正如羅榮渠在《為什麼不會有中國哥倫布》一文中提出:哥倫布和達伽馬的航行導向削弱貴族封建統治和勃發商業資本主義,而鄭和航海終歸導向強化大一統皇權主義和維護重農抑商的傳統經濟體制。15、16世紀之交的中國和西歐,並不在同一軌道上前進。“鄭和航行不管向哪個方向,恐怕永遠也難與哥倫布和達·伽馬相碰撞的。”其道理就在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大轉變是一個巨大的轉軌,許多內外條件的湊合使西歐相對而言較易實現這一轉軌,而中國則較難或很難實現這種自我轉換。只有經歷19世紀中葉的大失敗,才成為激發中國轉變發展趨向、走向現代世界的真正開端。李慎之先生稱此文為“比較中西文化的大手筆”、“通天徹地、考古論今的大文章”,“實際上揭露了中國何以長期落後的深層的原因,甚至對中國今後非走不可的現代化之路都作了明確的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