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外文書名: The Generation of History and Man
叢書名: 黑龍江大學人文論叢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801904249
條形碼: 9787801904249
尺寸: 20.6 x 14.4 x 1.8 cm
重量: 259 g
作者簡介
郭艷君,1971年6月生於吉林省雙陽縣。1990年考入黑龍江大學哲學系學習。1998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為黑龍江大學哲學院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主要從事西方歷史哲學、文化哲學等方面問題的研究,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內容簡介
人與歷史是統一的,歷史發展的過程就是人通過自身的活動現實地生成的過程。西方歷史哲學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逐步揭示人與歷史的這種統一性。本書提出:在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中始終存在著雙重的邏輯:一方面是人自身發展三階段理論;另一方面是他對人類歷史的具體分析,即西歐的五大形態依次演進的理論和東方社會理論。這兩個層面是統一的,只不過言說的語境不同。正是在這統一的歷史理論中,馬克思展示了人與歷史的生成性。
媒體評論
書評
序 言
每當人類歷史跨進一個新時代時,人類總是禁不住要回首往事,反思自己走過的艱辛歷程。其目的不是為了歷數那些大大小小的事件,而是為了總結經驗,超越歷史,批判自身,為人類當下和未來的發展指明方向。這是哲學和史學獨有的魅力,是人類形上致思本性和情結的體現。所以黑格爾說“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時起飛”;但另一方面,這種回顧又不僅僅是為了了解人類的過去,其真正的目的在於人類的現在以及人類的未來,即通過對人類的過去的批判性反思,為人類的當下和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因此馬克思又稱這種哲學的反思為“高盧的雄雞”。值此人類躍進新千年之際,對歷史的哲學反思再一次受到人們的關注。馬克思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本文力圖通過對歷史與人的生成的人學闡釋,重新思考歷史的內涵、動力、進程和人與歷史的關係等問題,從而對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提供新的理解和說明。
對於什麼是歷史、歷史發展的動力以及歷史發展的進程、人與歷史的關係等諸多問題,雖然自西方歷史哲學創立以來,無論是思辨的歷史哲學,還是分析的批判的歷史哲學以及後現代的敘事主義的歷史哲學都曾經或多或少、或主或次、或詳或細地研究過,但是人們並沒有達成一致的認識。而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思想則為我們理解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即從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出發,去理解人類的歷史。因此,首先必須對馬克思的歷史理論進行人學的闡釋,才能展示出馬克思歷史哲學思想的深刻涵義,為解決上述問題奠定基礎。
這種新的闡述之所以是必需的,主要是基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大討論以來,國內理論界通過異化、人道主義、主體性和實踐哲學等問題的探討,對馬克思的哲學理論做了諸多的闡釋,並基本上形成了實踐唯物主義(或實踐哲學)的理解框架。“但是,對歷史理論這個特殊課題,卻很少有著作以它需要的持續和系統的方式去闡述。”我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稱呼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變為“實踐唯物主義”。這樣,我們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就陷入一種矛盾之中,一方面,我們高揚人的主體性的實踐本質,另一方面,卻又以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來統攝人類的歷史,規律成了超人的規律,歷史成了無人的歷史,這是對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的一種扭曲。因此,無論是從理論本身的需要還是從現實的需要出發,都有必要來闡述馬克思,重新從人學的視角來闡釋馬克思的歷史理論。
其次,在西方社會陷入深刻的文化危機的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日益全球化的趨勢對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究竟應選擇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呢?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都是與馬克思晚年的人類學筆記和東方社會理論的研究密切相關的。但是,在對馬克思晚年哲學思想的研究過程中,都存在著不盡如人意之處。主要之點在於,不能把馬克思晚年的思想放到馬克思哲學體系之中去理解,而是立足於現實的需求把其中的某一觀點、思想從其整體中孤立地抽出來,然後根據當代的需要,把它放到晚年馬克思理論探索的相關的部分中進行分析和評價,因而對之做出了各種不同的解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晚年馬克思”。從而繼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的爭論之後,又形成了晚年馬克思的重大爭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也依賴於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中對歷史的理解,對人類歷史進程的理解。
第三,入學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當前中國及世界哲學理論界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域。這既為我們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文本開拓了新的領域,又為我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研究,尤其是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思想的研究提出了新課題,因為在馬克思看來,歷史就是人的歷史,是人通過自身的活動現實地生成的過程。雖然我們一直是把馬克思哲學放到西方哲學發展的進程中去理解,但是由於視角的局限,我們在理解馬克思哲學時比較關注的是它的唯物主義性質、辯證法思想及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性分析,等等。但是,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只是馬克思哲學理論的直接來源,僅限於此並不能揭示馬克思哲學的全部本質。實質上,就近代以來西方哲學的發展來看,其思想理論的核心就在於對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的闡釋。特別是在歷史哲學領域,從維柯經法國啟蒙思想家到德國古典哲學家的歷史哲學思想的發展,向馬克思展示了一個關於歷史與人之生成的一致性的思想發展序列,馬克思正是在批判地繼承了近代以來西方歷史哲學的這一傳統的基礎上,建構了自己的歷史哲學理論的。因此,隨著人學的興起,對西方近代以來人學思想研究的日益深入,為我們重新解讀馬克思的文本提供了新的視角,從而使我們能夠對馬克思的歷史理論進行人學的闡釋。同時,人學研究的日益深入發展亦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此做出回應。但是,真正從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出發去闡釋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並對其各個不同的時期的歷史哲學理論進行總體把握的研究尚未出現,這是寫作本書重要原因之所在。
第四,這是對馬克思歷史理論研究本身的需要。對馬克思的歷史理論進行闡述,人們習慣於歷時的方式,即通過分析馬克思思想發展的線索,來闡述馬克思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思想及它們的相互關係,提供一部關於馬克思思想發展的歷史。這是與馬克思缺少一部系統而全面地闡述自己理論體系的著作密切相關的。但是,這種理解方式不可避免地使人們的目光更多地關注其成熟時期。但實際上,在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的早期,就已孕育了其全部思想的萌芽,而中晚期的思想既是早期思想內在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對其早期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因此不應囿於時間的限制,而是要追尋馬克思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對馬克思的思想進行總體上的把握。
當前理論界對馬克思思想研究的過程中,之所以存在著青年馬克思、老年馬克思和晚年馬克思的爭論,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沒能將馬克思的思想視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進行研究,而是執著於馬克思各個不同時期的理論本身和馬克思闡述自己理論所運用的不同的話語體系。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揭示馬克思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這一內在邏輯的核心就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的闡釋。實際上,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並不像傳統所理解的那樣,馬克思首先繼承了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思想,並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上拯救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從而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而歷史唯物主義則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套用和發展。這種傳統的理解模式並沒有真正揭示出馬克思哲學的本質。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他的歷史哲學理論。馬克思通過對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的分析,批判地繼承了近代以來的西方歷史哲學傳統,建構自己獨特的歷史哲學理論。正是在這一歷史哲學體系之中,馬克思將自己各個不同時期的思想統一起來。也正是藉助於這一體系,馬克思不但終結了思辨的歷史哲學傳統,而且開創了分析的和批判的歷史哲學的先河。
但是,在當前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研究過程中,馬克思的這一歷史哲學體系始終沒有受到應有的注意。首先,就國內的研究來看,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其一,從馬克思早期的思想出發,通過對馬克思所闡述的人的實踐本質及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出發,嘗試建構新的馬克思哲學體系。無論其名稱如何,如實踐唯物主義、實踐哲學、類哲學、生存哲學等,其理論的基礎都是馬克思早期對人的形而上的哲思。其二,從馬克思晚年的人類學筆記和對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思想出發,試圖對傳統所理解的歷史唯物主義進行新的闡釋,以解決老年馬克思與晚年馬克思的矛盾。其關注的焦點在於當前中國社會以及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道路的選擇問題。這兩種理解方式都沒能將馬克思的歷史理論視為一個整體,前者過於強調青年馬克思的思想,而後者則側重於晚年馬克思的現實歷史意義。其次,就國外的研究狀況來看,對馬克思思想的研究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從青年馬克思的思想出發,通過批判對馬克思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力圖以馬克思早期的思想為基礎建構人本主義的馬克思哲學,並由此轉向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其典型的代表是以霍克海默、阿多諾等人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而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則關注老年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認為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之間存在著一個思想上的斷裂,馬克思正是拋棄了其早期的不成熟的思想,才建構了批判資本主義的科學的理論體系。這一派以阿爾都塞為代表,其著名的命題是“馬克思認識論的斷裂”。同時,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一些學派亦期望以馬克思的哲學來補充自己的體系,從而形成了對馬克思哲學的諸多不同的理解。但是在這諸多的理解中,很少有人將馬克思的哲學視為一個整體,而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截取其中的不同部分為己所用。因而沒能形成一個對馬克思哲學體系的一個總體的把握。但在國內外的研究中存在著一個共同點在於,它們大多都非常重視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的論述,並以此為出發點,來重構馬克思的哲學體系。這一傾向與當前日益深入的人學研究相結合,既為我們研究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也為我們批判地分析對馬克思哲學的傳統理解提供了理論依據。
對馬克思哲學的傳統理解,其根本缺陷就在於其否定了人的存在及其價值。從本質上說,對馬克思哲學的傳統理解是建立在一種自然本體論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自然本體論根植於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經過恩斯特·海克爾、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等人,形成了解釋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基礎。這一方面是由於恩格斯晚年為了批判杜林等人的唯心主義的需要,而對18世紀唯物主義思想進行了新的闡述,另一方面是由於馬克思早期的諸多的哲學著作尚未發表所造成的。這種傳統的理解通過一種無限還原的方式,將現實世界的一切都還原為自然的物質,從而形成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將這種思維方式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就形成了列寧所說的,“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關係來,把它當作決定其餘一切關係的基本的原始的關係,”並把它提高到生產力的高度,從而為研究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客觀的標準。但是這樣,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過程中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生動的闡述,就變成了僵死的教條,而人類歷史的發展就變成了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從而把人類的歷史非人化了。這既曲解了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本意,又遮蔽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性分析的深刻內涵。
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他的社會歷史理論。馬克思作為近代西方哲學的繼承者和批判者,他的研究也是從對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的分析出發的。但是,馬克思與其先輩思想家不同,他沒有停留在對人的本質的抽象理解上,而是通過對德國古典哲學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分析,將人的本質與現實人的活動聯繫起來;對歷史的理解也不是為歷史而理解歷史,而是通過對思辨的歷史哲學的批判性繼承,將歷史看作是人的活動的歷史,從而建立了全新的歷史哲學體系。
首先,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勞動的異化的批判分析,對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進行了全面的闡述。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通過人自身的實踐活動不斷創生的。正是藉助於人的實踐活動,才實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因為人的活動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一方面,人通過對象性的活動將自身的本質賦予外在的自然界,從而使自然界具有了人的屬性,成為人類世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於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人將自身的本質外化於自然界之中,因而這也是人自然化的過程。因此,自然史與人類史是統一的,二者統一於現實的人類實踐活動過程之中。這是馬克思歷史哲學理論的基礎。在以後的《關於費爾巴哈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從形而上的高度全面地闡述了歷史的本質及其發展的內在機制,並初步地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行了分期,這些都是基於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的認識。
其次,馬克思並沒有停留於對人類歷史的這種抽象的理解,而是始終將其與現實的分析結合起來。在馬克思看來,“一切生產階段所共有的、被思維當作一般規定而確定下來的規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謂一切生產的一般條件,不過是這些抽象要素,用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個現實的歷史的生產階段。”因此,必須根據每一時代自身的特點進行具體地分析。因為歷史作為人類自身活動的表現形式,是人自身活動的結果,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和展示,只能具體地分析每一時代人類社會的具體狀況,才能真正認識並把握每一時代的歷史。因此,在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中始終存在著雙重的邏輯:一方面是馬克思在形而上的層面,從人的本質出發,通過闡述勞動、交往和分工的關係,所建立起來的人自身發展三階段理論;另一方面是馬克思將其對人類歷史的形而上的分析用於批判資本主義,從而揭示了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即我們傳統所理解的歷史唯物主義。但是,由於馬克思在那一時期所接觸到的主要是西歐的歷史材料,因此這種具體的分析是有局限性的,它只適用於西歐的歷史。在馬克思晚年接觸到非歐社會的歷史材料之後,這種現實的批判就轉向了人類學的批判。表現為馬克思晚年的人類學筆記及東方社會理論之中。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在轉向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和人類學的批判的過程中,並沒有放棄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形上學的分析,而是始終以這種形上學的分析為指導的。因此我們認為,青年馬克思、老年馬克思和晚年馬克思之間並不存在邏輯上的斷裂,而是密切聯繫的統一整體。正是在這一統一的理論體系之中,馬克思展示了人類通過自身的創造性的活動來創造歷史,並在歷史中現實地生成的過程,從而超越了思辨的歷史哲學傳統,開創了分析的和批判的歷史哲學的先河。
但是,在本書的闡述過程中,一方面為了區別於人們習慣的歷時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突現馬克思在西方歷史哲學發展過程中所實現的革命性的變革,本書將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內邏輯作為一個隱含的線索用於統馭全文,在敘述上則以主題的形式從歷史的本質、歷史的動力、歷史的進程等幾個不同的主題分別闡述西方歷史哲學發展的進程,以揭示馬克思對西方歷史哲學的繼承與發展。並在全書的結束時,以一章的內容對馬克思歷史哲學進行總結。本書認為,馬克思對於歷史哲學的最大貢獻就在於他通過把人的現實活動與歷史結合起來,指明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一種雙重的生成過程,一方面是歷史對於人的生成過程,另一方面是人對於歷史的生成過程。這兩個方面是統一的,統一於人類的現實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之中。而且正是在這一生成的過程中,人類活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才統一起來,人類歷史的發展才能表現為一個人類不斷地自我超越的過程。
目錄
第一章 從歷史學到歷史哲學
一 理解歷史的兩種方式
二 前歷史哲學的理解
三 維柯:歷史——人之造物
四 德國古典哲學所理解的歷史
第二章 歷史的內涵
一 理解歷史的人學視角
二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理解
三 自然史與人類史的統一
四 馬克思對歷史的雙重理解
第三章 歷史的動力
一 傳統理解的反思
二 前馬克思的理解
三 馬克思對歷史動力問題的新闡釋
第四章 歷史的進程
一 維柯的進步歷史觀
二 啟蒙時代的歷史進步觀
三 德國古典哲學的求索
四 問題的索解:歷史的生成性
五 超越烏托邦——馬克思所理解的共產主義
第五章 人與歷史
一 歷史決定論
二 歷史非決定論
三 歷史生成論
參考文獻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