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大學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一般指本詞條

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簡稱武大(WHU),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是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高校,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學校。該校入選了“101計畫”、英才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為歐亞-太平洋大學聯盟長江中游城市群“雙一流”高校聯盟理事長單位。

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1995年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2001年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截至2023年12月,武漢大學占地面積5195畝,建築面積295萬平方米;設有六大學部34個學院、3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130個本科專業;有6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53個博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10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截至2024年7月,有專任教師3700餘人,有各類學生10萬餘人;截至2022年6月,武漢大學有共82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大學 
  • 外文名:Wuhan University 
  • 簡稱:武大(WHU) 
  • 創辦時間:1893年 
  • 辦學性質: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學校特色: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2018年加入)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2011計畫”)(2013年入選)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珠峰計畫”)(2009年入選)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111計畫”)(2015年入選) 
    強基計畫(2020年入選)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2011年入選)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2012年入選)  
    中央直管高校(副部級大學)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現任領導:黃泰岩(黨委書記)(截至2024年7月) 、張平文(校長)(截至2024年7月) 
  • 專職院士數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截至2023年12月) 
    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截至2023年12月)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3人(截至2023年12月) 
  • 本科專業:130個(截至2023年12月)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1個(截至2023年12月)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6個(截至2023年12月)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3個(截至2023年12月)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0個(截至2023年12月)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6個(截至2023年12月)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5個(截至2023年12月) 
    二級學科17個(截至2023年12月)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截至2023年12月) 
  • 院系設定:六大學部34個學院(截至2023年12月) 
  • 校訓: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 校歌:《武漢大學校歌》 
  • 校慶日:11月29日 
  •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八一路299號 
  • 院校代碼:10486 
  • 主要獎項:獲評“全國文明單位”(2015年) 
    入選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十年發展“重要貢獻單位”(2023年) 
    獲得2023年政府採購改革創新獎(2024年) 
  • 知名校友王佛松 、卡里姆·馬西莫夫 、易中天 、雷軍 
  • 知名教師李德仁 、鄂棟臣 、劉耀林 
  • 占地面積:5195 畝(截至2023年12月) 
  • 教師人數:專任教師3700餘人(截至2024年7月) 
  • 學生人數:各類學生10萬餘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萬餘人、研究生2萬餘人(截至2024年7月) 
歷史沿革,自強學堂,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武漢大學,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附屬醫院,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學術資源,校園文化,學校標誌,精神文化,社團文化,行政管理,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校園環境,櫻花大道,六一紀念亭,萬林藝術博物館,校友情況,所獲榮譽,學校排名,學校榮譽,

歷史沿革

自強學堂

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向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並獲得批准,於是在湖北武昌創辦自強學堂,這就是武漢大學的前身。自強學堂開設四門課程,分別為方言(即外國語言)、算學、格致、商務,主要目的是培養外語和商務人才。此為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專門學堂。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併入其中。1902年,自強學堂更名為方言學堂,校址也遷移到武昌東廠口。1911年,方言學堂被迫停辦。

國立武昌中山大學

1913年,以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師資為基礎,改建成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設英語、博物、數學物理、歷史地理等四部。1922年,改四部為8系,即教育哲學系、國文系、英語系、數學系、理化系、歷史社會學系、生物系、地質系。次年,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改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1925年,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國立商科大學、省立醫科大學、省立法科大學、省立文科大學以及私立文華大學等合併,建立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

武漢大學

1928年,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改組為國立武漢大學,設定了文、理、工、法四個學院。李四光先生將羅家山(今珞珈山)選定為新校址。時任文學院院長的聞一多先生提出將新校址羅家山(又名落駕山)改名為珞珈山,此後“珞珈”便成為了武漢大學的代名詞。
1932年,學校由武昌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1936年,學校成立農學院,成為有5個學院15個系以及2個研究所的綜合性大學。1937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武漢大學發表了以《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和任務》為題的演講,向青年發出了投身抗日救國運動的有力號召。1938年,學校西遷,歷經顛沛後遷入四川樂山,農學院併入中央大學。
1946年,抗戰勝利結束後一年,武漢大學遷回武昌珞珈山,同年農學院被恢復,並新設立了醫學院。至此國立武漢大學設有文、法、理、工、農、醫6個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1946年10月2日,教育部令國立武漢大學設立醫學院,學校成立了以李宗恩為主任委員的醫學院籌備委員會,醫學院在武昌東廠口老校舍設立了附屬醫院一所。1947年醫學院開始招生,同年附屬醫院開業,至此國立武漢大學得以形成文、法、理、工、農、醫六大學院並駕齊驅的辦學規模和格局。
1950年,武漢大學成立水利系(湖南大學水利系劃入)。武漢大學醫學院分出,成為中南同濟醫學院(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1952年,河南大學等校的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成立水利學院。武漢大學農學院分出,成為華中農學院(與湖北農學院合併)。哲學系歸入北京大學,礦冶系調進中南礦冶學院。
1953年,武漢大學土木系的工民建、土木測量專業和電機系的無線電廣播及通訊專業、電信組併入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1954年,水利學院分出,成為武漢水利學院。1956年,恢復哲學系。1958年,恢復外文系。同年,毛澤東主席到訪武漢大學,在操場上同武漢高校萬餘名師生見面。為紀念這歷史性的時刻,操場後來被命名為“九一二操場”。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1958年,毛澤東同志在武漢大學考察
1966年,武漢大學在湖北西北部的襄陽隆中,建立了襄陽分校。1970年,學校在湖北荊州,建立了沙洋分校。1977年,襄陽分校、沙洋分校停辦。1978年,建立了計算機科學系、空間物理學系、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系3個新系。
1980年,武漢大學代表團與法方代表團互訪,簽署《中國武漢大學與法蘭西共和國合作會談紀要》,雙方開始在聯合培養、科學研究、文化交流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該校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和法國交流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高校之一,被譽為“中法合作碩果和友誼的象徵”。1984年,武漢大學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學院,成為全國第一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1986年,經濟與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管理學院兩個學院;法學院成立。1988年,成人教育學院、建築學系成立。1990年,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成立。
1992年,政治與行政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成立。1993年,武漢大學舉行百年校慶盛典。1994年,空間物理學系和無線電信息工程學系兩系合併成為了電子信息學學院。1995年,新聞學院成立。1996年,旅遊學院、律師進修學院、哲學學院成立。1997年,文學院、化學學院、物理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1998年,歷史文化學院、留學生教育學院成立。1999年,武漢大學在原本的院系基礎上進行重組,由原來的16個學院和3個直屬系,改組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物理與電子信息科學、化學與環境科學、人文科學、法、商、外國語言文學、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九大學院。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成組建新的武漢大學。2009年,中組部先後下發了《關於建立和規範高校幹部培訓基地的意見》《關於印發首批全國幹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名單的通知》,確定武漢大學等13所高校為首批全國幹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2010年,武漢大學又先後被確定為湖北省綜合類的幹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和山西省幹部教育培訓省外高校基地。
2011年,教育部會同中央政法委聯合試點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畫,批准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等22所高校為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重點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2013年4月,首批入選國家“2011計畫”。2015年6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6年6月,武漢大學加入“大學通識教育聯盟”。2017年,武漢大學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並躋身36所A類高校名單。2017年1月,被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6月,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建設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的實施意見》,公布了第二批92個雙創示範基地,包括武漢大學在內的15所高校入選;9月16日,成為首批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11月,學校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2018年3月,首批入選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月,獲準成為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11月,武漢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2019年7月,首批入選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11月,武漢大學楚劇傳承基地入選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20年6月,發起並加入法學教育創新聯盟;9月,入選健康扶貧聯盟。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12月,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正式落戶武漢大學,著名考古學者樊錦詩任名譽院長。
2021年8月,陳東升攜泰康保險集團,向武漢大學捐贈10億元,用於支持武大建設一流醫學和生命科學學科;9月,入選第二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擬入選單位名單;10月30日,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揭牌暨第一批科技人才項目簽約活動在江陰市青陽鎮隆重舉行;12月30日,由武漢大學等組成的全國鄉村振興高校聯盟成立。
2022年2月,武漢大學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9月22日,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華中科技大學共同組建的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在光谷正式入駐運營;10月4日,天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向武漢大學捐贈3000萬元,設立“珞珈天壕校園文化建設基金”,用於支持武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11月15日,教育部批覆同意武漢大學章程修正案(2022年核准稿)。
2023年3月12日,武漢大學天文學系成立,隸屬於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4月12日,武漢大學數位化鄉村振興研究中心揭牌;6月9日,武漢大學智慧水利系正式揭牌成立;6月10日,武漢大學水工程科學研究院揭牌; 6月,入選首批湖北省卓越工程師學院試點建設高校名單。
2023年9月20日上午,武漢大學揭牌成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9月27日,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增補武漢大學為共建參建單位和理事單位;11月,武漢大學表示將設立鄭州研究院;11月21日,湖北省北斗衛星技術套用協會正式揭牌,該協會由中國電信武漢分公司、武漢大學、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單位共同發起;11月29日上午,武漢大學建校130周年大會在卓爾體育館舉行;12月,牽頭成立全國基礎軟體安全可信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2024年3月11日,成立武漢大學機器人系;3月27日,武漢大學開設雷軍班,將向全國招15名本科生,本博貫通培養;4月9日,由羅愛平校友捐贈的武漢大學愛平音樂廳正式啟用;4月11日,武漢大學宣布2024年起,在計算機學院新設雷軍班;6月14日,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揭牌成立。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大學愛平音樂廳正式啟用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23年12月,武漢大學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4個學院,開設130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13個學科門類。
武漢大學學院設定
學部
下屬院系
人文科學學部
哲學學院、國學院、文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藝術學院、藝術教育中心、歷史學院
社會科學學部
經濟與管理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信息管理學院
工學部
動力與機械學院、電氣與自動化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水利水電學院、工業科學研究院、水工程科學研究院
理學部
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高等研究院
信息科學學部
電子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測繪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國家網路安全學院、圖像傳播與印刷包裝研究中心
醫學部
醫學部機關、醫學研究院、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第一臨床學院、第二臨床學院、口腔醫學院、醫學職業技術學院
跨學科類
弘毅學堂、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武漢數學與智慧型研究院、微電子學院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
參考資料:
武漢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直屬學系
開設專業
現代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
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
英語、俄語、法語、德語、日語、翻譯、西班牙語
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播音與主持藝術
戲劇影視文學、表演
歷史學、世界歷史、考古學
經濟學基地班(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金融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保險學、財政學、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行銷、會計學、財務管理、工程管理、物流管理、管理科學
法學
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歷史
社會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外交學、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管理
圖書館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檔案學、編輯出版學(數字出版)、電子商務、大數據管理與套用
數學與套用數學(含數學強基計畫和金融數學方向)、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物理學、微電子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
化學、套用化學
生物技術、生物科學
地理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
智慧型製造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能源化學工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儲能科學與工程
建築學、城鄉規劃、環境設計、產品設計
土木工程、工程力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智慧型建造
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農業水利工程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波傳播與天線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人工智慧
信息安全、網路空間安全
測繪工程、導航工程、地球物理學
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國情監測、地理空間信息工程、空間信息與數位技術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藥物毒理學、法醫學
武漢大學藥學院
藥學、生物製藥
武漢大學第一臨床學院
臨床醫學(8年)、臨床醫學(5+3一體化)、臨床醫學(5年)
武漢大學第二臨床學院
臨床醫學(五年制)、臨床醫學(八年制,本博融通)、臨床醫學(5+3一體化)
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
口腔醫學(8年)、口腔醫學(5+3一體化)、口腔醫學(5年)
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預防醫學、全球健康學
武漢大學護理學院
護理學
武漢大學弘毅學堂
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法學、金融學、經濟學、智慧型製造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等、國際法、世界史、國際經濟、化學、生物、醫學等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表格內容與學校官網簡介頁面數據不一致

學科建設

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武漢大學51個參評學科中,19個學科排名A類,26個學科排名B類,6個學科排名C類。A類學科數居全國高校第七。19個A類學科中,A+學科4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地球物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A學科4個:法學、生物學、軟體工程、公共管理;A-學科11個:哲學、理論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工商管理。
截至2023年12月,武漢大學有6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3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0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4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1個“雙一流”建設學科,5個一級學科、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截至2024年5月,該校共有20個學科躋身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8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行列。
武漢大學學科建設
類別
名稱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1個)
理論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口腔醫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國家重點學科(5個,一級學科)
理論經濟學,生物學,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國家重點學科(17個,二級學科)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金融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史、世界史、基礎數學、凝聚態物理、無線電物理、分析化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口腔基礎醫學、社會保障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古代文學、法語語言文學、空間物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
湖北省重點學科(36個,一級學科)
哲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生態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ESI世界排名前1‰學科(8個)
地球科學、一般社會科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生態學、臨床醫學、化學、工程科學、材料科學
ESI世界排名前1%學科(20個)
地球科學、一般社會科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生態學、臨床醫學、化學、工程科學、材料科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生物與生化、分子生物與遺傳學、神經科學與行為、數學、精神病學/心理學、經濟與商學、物理學、藥理學與毒物學、植物與動物科學、農業科學
博士後流動站(44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等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表格內容與學校官網簡介頁面數據不一致,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學科建設
武漢大學碩士、博士授權點
類別
名稱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9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遙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慧等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9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輕工技術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戲劇與影視學、設計學、遙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慧等
專業學位類別(領域)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
工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
專業學位類別(領域)碩士學位授權點(31個)
金融、套用統計、稅務、國際商務、保險、資產評估、審計、法律、社會工作、教育、漢語國際教育、翻譯、新聞與傳播、出版、文物與博物館、建築學、工程碩士、城市規劃、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護理、藥學、中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旅遊管理、圖書情報、工程管理、藝術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表格內容與學校官網簡介頁面數據不一致

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7月,武漢大學有專任教師370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餘人。截至2023年12月,有1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8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
武漢大學師資力量
類別
名單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德仁、鄧子新、龔健雅、舒紅兵、朱玉賢、張平文、夏軍、徐紅星、竇賢康、周翔、宋保亮、劉勝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劉經南、張祖勛、李建成、李曉紅
歐亞科學院院士
李德仁、鄂棟臣、劉耀林
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彭斐章、宗福邦、胡德坤、馬費成、於可訓、汪信硯、陳偉、陳傳夫
國家教學名師
石雲霞、汪存信、姚端正、樊明文、郭齊勇、李征航、孟勤國、馬費成、趙林、羅以澄、劉耀林、丁俊萍、何炎祥、邊專、程功臻、劉耀林、羅以澄、姚端正、程功臻、李建中、丁俊萍、佘雙好、董衛國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徐超江、鄧子新、龔健雅、易帆、李建成、呂應堂、趙少榮、李曉紅、鄒恆甫、孫元章、譚錚、於剛、舒紅兵、劉勝、陳化、龐代文、趙興中、孫蒙祥、鄧曉華、劉正猷、周翔、盧欣、徐寶文、劉夢赤、馮鈺錡、徐紅星、周創兵、王高峰、黃雙全、張紹東、朱宗宏、趙會江、郭德銀、汪國平、宋保亮、劉勇、何怡剛、章曉聯、雷愛文、竇賢康、莊林、楊楚羅、張先正、盧文波、劉義、李典慶、張希承、李振、施闖、汪的華、李紅良、藍柯、王春江、姜衛平、熊立華、劉志洪、黃衛華、方德斌、卿國良、夏軍強、楊必勝、陳明周、周偉、張小紅、王密、陳益峰、袁志剛、陳實、繆小平、肖湘衡、付磊、鄧鶴翔、倪彬彬、耿江輝、劉胡丹、張玉峰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師資力量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3月,武漢大學有1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截至2020年5月,武漢大學有8個“強基計畫”培養專業;截至2021年11月,該校有11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截至2022年6月,武漢大學有共82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武漢大學質量工程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2個)
哲學、經濟學、法學、思想政治教育、漢語言文學、法語、新聞學、編輯出版學、歷史學、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信息科學、地球物理學、生物科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測繪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印刷工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市場行銷、勞動與社會保障、士地資源管理、
圖書館學、金融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政治學與行政學、英語、廣告學、世界史、信息與計算科學、地理科學、能源與動力工程、通信工程、軟體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農業水利工程、環境工程、建築學、生物製藥、預防醫學、藥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電子商務、戲劇影視文學、金融學、外交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漢語國際教育、日語、翻譯、傳播學、考古學、套用化學、生物技術、心理學、統計學、工程力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電波傳播與天線、自動化、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導航工程、環境科學、城鄉規劃、護理學、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檔案學
“強基計畫”培養專業(8個)
哲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歷史學、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基礎醫學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11個)
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地球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哲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經濟學和中國語言文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地理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歷史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4個)
急救常識、說文解字、歷史的三國與“演義”的三國、中國文論經典的詩性魅力、走進測繪殿堂、校園中的植物世界、微生物的世界、生活中的物權、唐詩藝術、德國大學現代化、西方歷史的源頭、中國古代思想智慧、古希臘文明的興衰、辯論:說服的藝術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質量工程
2000年至2014年,武漢大學共獲國家教學成果獎41項。其中,2001年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2005年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2009年一等獎3項、二等獎11項;2014年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截至2018年3月,該校共44個項目獲得湖北省高校教學成果獎。2023年7月,武漢大學有12個項目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2023年3月,該校有47項獲得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武漢大學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類型
等級
成果名稱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面向國家需求的世界一流遙感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與實踐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全球勝任力”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五融合”教學模式創新探索
二等獎
成人·知天·鑄魂: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中國精神三位一體的通識理念與實踐
回應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型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與探索
思政引領·目標導向多方協同一土木類高素質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育家國情懷,做經世學問--新文科背景下歷史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四維融合三優同創:基於國家級科研平台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
理工並舉、雙輪驅6動”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面向地理信息強國戰略的測繪類專業新工科建設與實踐
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學科交叉、科教融合引領的土地資源管理研究生複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雙一流背景下經濟與管理類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創新與實踐
從地球到深空:新時代測繪領軍人才培養的傳承與創新
黨建鑄魂,實戰育才-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土木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3年7月
參考資料:

合作交流

2016年6月28日,武漢大學與樂山市政府、樂山師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在科技、經濟、文化、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2018年4月25日,與小米公司簽約共建人工智慧聯合實驗;2018年11月26日,該校與鹹寧市政府再簽戰略合作框架協定;2019年6月,武漢大學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定;2022年8月2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武漢大學戰略合作協定》簽約儀式在貴陽舉行,該校與貴州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2023年3月30日下午,馬英九先生帶領台灣青年學生造訪武漢大學,並與學校學生交流座談;2023年11月26日,武漢大學與三沙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截至2023年12月,武漢大學與53個國家和地區的341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2009年4月,武漢大學建立漢語國際推廣教學資源研究與開發基地,基地覆蓋亞洲、歐洲、大洋洲、美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完成“漢語國際推廣教學資源庫暨漢語一二三”網站、“漢語套用文寫作軟體”“漢語HSK考試學習卡”等教學產品,部分產品參加了全球孔子學院教育資源和其他展覽。2012年,與美國杜克大學在江蘇省崑山市合作創辦崑山杜克大學,該校每年接待來訪外賓2500人次,聘請約百名外國專家長期在校任教,每年舉行國際學術會議30餘場。
此外,武漢大學與法國三十幾所高校建立了學術關係,被席哈克總統稱為“中法合作的典範”。武漢大學先後與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英國阿伯丁大學等國外高校共建了四所孔子學院

附屬醫院

截至2021年9月,武漢大學有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大學口腔醫院3所直屬附屬醫院(臨床學院),以及附屬同仁醫院(同仁臨床學院)、武漢總醫院臨床學院(軍民融合發展中心)、恩施臨床學院、泰康仙林鼓樓臨床學院、附屬愛爾眼科醫院(愛爾臨床學院)等附屬醫院。
武漢大學附屬醫院
類型
名稱
簡介
直屬附屬醫院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又名湖北省人民醫院,也為武漢大學第一臨床學院,由早期共產黨人陳雨蒼博士創立於1923年,1926年11月加入武昌中山大學(現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2000年,原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至新的武漢大學,醫院遂更名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大學第二臨床學院”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的前身是湖北醫科大學口腔醫院,始建於1960年,2000年8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與湖北醫科大學組成新的武漢大學,醫院更名為武漢大學口腔醫院
其他附屬醫院
武漢大學附屬同仁醫院
武漢市第三醫院暨武漢市同仁醫院、武漢大學附屬同仁醫院,是集醫療、科研、教學、防保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
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是2003年經湖北省衛健委批准成立的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近視防控和防盲治盲為一體的大型三級專業眼科醫院
註:此表統計時間為2024年7月,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附屬醫院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武漢大學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國家套用數學中心、2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建設單位、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台、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6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1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1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武漢大學科研平台
類別
名稱
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國家多媒體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
國家套用數學中心(1個)
湖北國家套用數學中心
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2個)
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建設單位(1個)
國際法治研究院
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1個)
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漢大學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
國家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台(1個)
簡帛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9個)
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口腔生物醫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人工微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力機械過渡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工岩石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藥發現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極地環境監測與公共治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個)
有機矽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築物檢測與加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雷電防護與接地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時空數據智慧型獲取技術與套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碳中和感知與效能評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
國際法研究所、環境法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資源研究中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媒體發展研究中心
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1個)
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
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
雲南大理地球物理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高層大氣環境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
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現代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區域國別研究基地(1個)
武漢大學法國研究中心
獨立法人科研機構(2個)
湖北珞珈實驗室、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
註:此表統計時間為2024年7月,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科研平台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武漢大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88項,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三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十餘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此外,武漢大學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擁有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套用型科技成果。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該校積極探索關係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套用價值的科研成果。
武漢大學研究成果
獎項
等級
成果名稱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特等獎
實時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平台及重大工程套用
測量工程空間信息獲取理論方法及軟體
一等獎
車道級導航模型與精細道路數據眾包獲取技術
自然災害遙感動態監測與評估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
高程基準現代化實現關鍵技術
多成因輻射退化遙感數據的質量改善理論、方法與套用
對地觀測衛星雷射測高基礎數據精細化處理關鍵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獎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高精度位置網及其在交通領域的重大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海洋測繪和內陸水域監測的衛星大地測量關鍵技術及套用
複雜大電網時空信息服務平台關鍵技術與套用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複雜動態網路的同步、控制與識別理論與方法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多界面光-熱耦合白光LED封裝最佳化技術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生物醫用功能材料
氧化偶聯反應及機理研究
匿名多因素身份認證理論與方法
大型水電機組動力學建模、故障診斷與最佳化控制
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北斗及對地觀測衛星精密定軌關鍵技術與重大工程套用
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人類重要胞內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和免疫逃逸機制研究
發明技術獎二等獎
大功率級聯多電平變換器拓撲結構創新及其工程套用
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南方水稻灌區節水減排技術與套用
科技進步獎(推廣類)二等獎
口腔頜面創傷救治及繼發畸形整復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論文類一等獎
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兩個問題的理解
著作類一等獎
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研究
已開發國家發展初期與當今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比較研究
註:此表統計時間為2024年7月,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研究成果

學術資源

圖書館
武漢大學圖書館以其歷史悠久、藏書豐富、建築宏偉、環境幽雅而聞名於世。圖書館前身為19世紀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自強學堂圖書室,1917年正式建館,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1935年啟用坐落在東湖之濱、獅子山頂的圖書館大樓。1985年在校園中心建成了一座新圖書館。2000年8月,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四校圖書館合併為新的武漢大學圖書館。2011年11月,總館新館擴建工程完成啟用。2016年5月,信息科學分館新館建成啟用。
截至2024年7月,該校圖書館館舍面積為77389平方米,資料室為14242平方米,代管國家網路安全學院圖書館20702平方米,總服務面積達到112333平方米,設有資源建設中心、文獻借閱中心、學術交流與服務中心、古籍保護中心、特藏中心、技術支持中心和工學分館、信息科學分館、醫學分館等六個中心和三個分館。
截至2023年底,該校圖書館文獻資源總量達2282萬冊。印刷型文獻共732萬冊,其中圖書604萬冊,報刊合訂本88萬冊,地圖、聲像、縮微資料18萬件,學位論文22萬冊;2023年訂購各類文獻資料庫572個,中外文電子書刊達1550萬冊,其中電子圖書1302萬冊,電子期刊248萬冊。學科覆蓋文、理、工、農、醫等各個領域。在全國文獻資源調查中,有21個學科的藏書被評為“研究級藏書”,水利工程、動力工程、電力工程、測繪製圖等專業的中外文書刊保障率位居全國榜首。館內收藏有自1907年以來近1個世紀的生物醫學檢索信息,各種比例尺國家基本地形圖和航空航天地球攝影照近10萬件。圖書館藏有古籍20餘萬冊,有300多種收入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66種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已經形成印刷型文獻、數位化文獻和網上文獻信息三位一體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大學圖書館
截至2023年12月,武漢大學及下屬各機構出版學術期刊總計56種,該校定期公開出版31種專業刊物。
武漢大學學術期刊
期刊名稱
期刊簡介
《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
創刊於1930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為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雙月24日出版。致力於報導自然科學各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設有研究報告,研究簡報,綜合評述等欄目。在基礎數學、空間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先進材料、分析化學、病毒學、植物學、信息安全等方面有獨具一格的特色
《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
創刊於1957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的工業綜合類學術期刊,為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每月15日出版。重點報導水利水電、土木建築、電氣工程、機械與動力,計算機及電子技術,兼顧相關學科及交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且具有鮮明的水利電力學科特色
《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創刊於1958年,是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及相關學科的原創性科研論文,面向廣大醫學及相關學科的科研、臨床工作者。該刊為雙月刊,由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該刊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是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湖北省醫學精品期刊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英文版)
創刊於1996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的全英文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從2021年第6期開始,該刊與EDP Sciences合作在全球進行Open Access(OA)出版,曾先後獲評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等榮譽
《測繪地理信息》
創刊於1976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測繪專業領域工程技術類期刊。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優秀測繪期刊、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湖北省專業技術優秀精品期刊;俄羅斯《文摘雜誌》(AJ)、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英國 《科學文摘》(SA)、荷蘭《文摘與引文資料庫》(Scopus)、荷蘭《地學資料庫》(GeoBase)等資料庫收錄期刊
《生物資源》
創刊於1975年,是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和武漢科學技術情報中心主辦,在中國微生物學會微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和國家微生物資源平台的協辦下,主要刊載動植物資源、遺傳資源和微生物資源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生物資源利用與評估套用技術,以及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等方向的最新原創研究成果、綜述進展和學術簡報,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
《圖書情報知識》
創刊於1984年,是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和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承辦的國家一級學科“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綜合性學術期刊。期刊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權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入選《FMS管理科學高質量中文期刊列表》,連續多年獲評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中國圖書館學優秀期刊、湖北省最具影響力學術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等
《武大國際法評論》
該刊是武漢大學主辦,由首批國家高端智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編輯的法學理論刊物,逢雙月出版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創刊於1959年,由武漢大學、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共同主辦,為月刊,是水利工程類技術期刊。開闢了水利工程、水文水資源、水環境與水生態、水電與新能源等欄目
《節水灌溉》
創刊於1976年,是中國節水灌溉專業領域唯一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技術類期刊,月刊,由武漢大學、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聯合主辦。該刊先後多次獲得國家水利部、湖北省優秀期刊獎;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期刊”“WJCI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期刊”,被CAB Abstracts、EBSCO、DOAJ、JST收錄
《人文論叢》
該刊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綜合性學術集刊(CSSCI來源刊物),義理、考據、詞章並重,設有人文探尋、歷史文化語義學、中國哲學與思想文化、中國文學、明清經濟社會文化、文史考證、出土文獻研究、學術述評等欄目,涵蓋文、史、哲諸人文學科
註:此表統計時間為2024年7月,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學術期刊

校園文化

學校標誌

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學校更名為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大學校名
武漢大學校徽為正圓形,內圈正中為老圖書館線條造型,表達學校獨有地標特徵和文化標誌;中間下書阿拉伯數字“1893”,為武漢大學前身自強學堂創辦時間;內外圈間,上方為武漢大學英文名稱“WUHAN UNIVERSITY”,下方為中文漢字毛體校名。標準校徽為雙色校徽,由珞珈藍和珞珈綠兩種顏色構成。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大學校徽
武漢大學校旗旗面為紅色,正中為毛體“武漢大學”四字,左上角為標準雙色校徽。規格為長192厘米、高128厘米和長240厘米、高160厘米兩種,可在不同環境下選用。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大學校旗
校名徽章以標準校名為基礎進行設計製作。共有兩種形式:白底紅字為學生佩戴;紅底白字為教職工佩戴。校名徽章的規格為長50毫米、寬15毫米、厚度1.2毫米,用於重大場合佩戴使用。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大學校名徽章

精神文化

1993年,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校務委員會審議,武漢大學新校訓定為: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尊自重,不斷自力圖強,奮發向上。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就事業當以此為訓。該校最早前身為“自強學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該校30年代校訓“明誠弘毅”就含此一詞。用“自強”“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義,又體現了該校的歷史縱深與校風延續。
“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概言之,該校新校訓的整體含義是: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樹立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刻苦學習、積極奉獻的偉大志向,以堅毅剛強的品格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努力探求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績,辦好社會主義的武漢大學,不斷為國家作出新貢獻。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大學校訓
武漢大學校歌為《武漢大學校歌》,為1998年所徵集,由陳望衡等作詞,陳國權譜曲。
《武漢大學校歌》
東湖之濱,珞珈山上,
這是我們親愛的學堂。
百年滄桑,弘毅自強,
根深葉茂育桃李,滿園芬芳。
啊,美麗的珞珈山,多少雄鷹競翱翔。
揚帆長江,奔向海洋,
這是我們成長的地方。德業並進,求是拓新,
大同寰宇向未來,我創輝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
今朝多磨礪,明日作棟樑。
參考資料:

社團文化

截至2023年8月,武漢大學擁有校級學生社團132個,院級學生社團近300個,分為思政創新、學術科技、文化體育、公益自律等類型,包括武漢大學普法協會(學生)、武漢大學櫻之音口琴協會(學生)、武漢大學邏輯推理協會(學生)、武漢大學春暉公益中心(學生)、武漢大學生命探索者協會(學生)等社團。
其中,武漢大學普法協會(學生)是由武漢大學法制辦公室指導的校級學生社團,是帶有法律性質的綜合性學生社團,設會長一名、副會長三名,下轄秘書處、宣傳部、實踐部、外聯部四個部門;武漢大學櫻之音口琴協會(學生)成立於1996年,是全校“二十強”學生社團之一,也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學生口琴社團之一。

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武漢大學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黃泰岩
黨委副書記、校長
張平文
黨委常務副書記
沈壯海
黨委副書記
萬清祥、屈文謙、楚龍強
副校長
李資遠、袁玉峰、宋保亮、朱德友、龔威、何蓮
紀委書記、國家監委駐武漢大學監察專員
萬清祥
黨委常委
黃泰岩、張平文、沈壯海、萬清祥、李資遠、屈文謙、袁玉峰、宋保亮、朱德友、何蓮、楚龍強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
參考資料:

歷任領導

武漢大學歷任校長領導
校名
姓名
職務
任期
創辦人
1890年
總辦
1893年-1897年
1897年冬-1899年5月
提調
1893年-1898年9月
1898年-1899年4月
1899年4月-1902年10月
提調
1902年10月-1905年春
監督
1905年春-1911年
1905年春-1911年
校長
1913年7月-1914年11月
1914年11月-1919年9月
1919年9月-1922年1月
1922年6月-1923年8月
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校長
1923年9月-1924年9月
國立武昌大學
校長
1924年12月-1925年12月
校長(代)
1926年2月-1926年5月
校務維持會主任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校務委員會主任
1927年2月-1927年12月
校長(代)
1928年7月-1929年春
建築籌備委員長
1928年7月-1938年4月
校長
1929年2月-1933年4月
1933年5月-1945年6月
1945年7月-1949年8月
武漢大學
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9年8月-1952年11月
校長
1952年11月-1966年8月
1980年6月-1981年6月
1981年7月-1988年4月
1988年4月-1992年10月
1992年10月-1996年10月
1996年10月-2003年9月
2003年9月-2008年11月
2008年11月-2010年12月
2010年12月-2016年11月
2016年12月--2022年11月
2022年12月--至今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
參考資料:
武漢大學歷任黨委(黨組)書記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黨組書記
1949年-1953年10月
1953年12月-1955年4月
黨委書記
1958年1月-1960年12月
1961年1月-1965年4月
1965年4月-1970年2月
1974年12月-1980年6月
1981年12月-1984年7月
1988年2月-2002年8月
2002年8月-2008年11月
2008年11月-2013年2月
2013年2月-2023年2月
2023年2月--至今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
參考資料:

校園環境

武漢大學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東湖風景區的組成部分。該校坐擁珞珈山,環繞東湖水,被譽為“全中國最美的大學之一”。
武漢大學校園是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校園內擁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截至2014年6月,該校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屬於珍稀瀕危的植物有11科17種,古樹名木13株;還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藥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盤龍參、紫芝、海金沙、金雞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此外,截至2011年,該校校園內已有櫻樹1000多株,內含日本櫻花(即江戶櫻花)、山櫻花、垂枝大葉早櫻和紅花高盆櫻桃共四個植物學種和十多個栽培品種或變種。該校櫻花每年三月中旬進入盛花期,有櫻花城堡櫻花大道櫻頂珞珈廣場凌波門等相關景點。
武漢大學校園內中西合璧的宮殿式早期建築群建成於20世紀30年代。2001年,26棟武漢大學早期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宋卿體育館、櫻園老齋舍、老圖書館、理學樓、半山廬、周恩來、郭沫若等故居十八棟。武漢大學校園內還先後建有“六一紀念亭”“聞一多先生紀念塑像”“鯤鵬展翅”“李達塑像”“愛因斯坦塑像”“阿蘭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傑塑像”“孔子銅像”等人文景觀。

櫻花大道

櫻花大道,武漢大學著名景觀之一,正名為櫻園路,是武漢大學櫻園的核心部分。櫻花大道,長約300米長,道路兩旁的櫻花以日本櫻花為主,收集了早櫻和垂枝櫻共6種10餘個佳品的櫻花,花色豐富,絢麗多彩,枝幹多異且花期不同。因此櫻園老齋舍前“櫻花大道”,是該校賞櫻的最佳地點。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大學櫻花大道

六一紀念亭

1947年6月1日,國民黨軍警千餘人突然包圍武漢大學,搜捕進步教授和學生,並開槍打死王志德、陳如豐、黃鳴崗三名學生,製造了震驚中國的“六一”慘案。6月4日,武漢大學“六一”慘案善後委員會召開聯席會議,其中一項議題是討論紀念死難者的辦法。決定在校內建築一座紀念亭,將3位同學的殉難經過,刻寫成碑文,並燒制瓷像(或銅製浮雕),以作永久之紀念。
因此1947年11月,為了紀念六一慘案死難烈士而建了六一紀念亭。該紀念亭六角飛檐,碧瓦熠熠,六根朱紅圓柱支撐,都蘊含六月之意,亭四周植有冬青和綠草。亭高約7米,上部攢尖頂為木質結構,下部紅圓柱用水泥注成。亭中立有一塊石制紀念碑,碑身高1.46米,寬約0.58米。此亭現矗立在該校教四樓外。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大學六一紀念亭

萬林藝術博物館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武漢大學內,該博物館總體建築面積 8410.3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高28米。2013年,為慶祝武漢大學創立120周年,校友陳東升先生出資一億元人民幣在校內捐建萬林藝術博物館。2014年12月,該館竣工,2015年5月,正式面向該校學子和公眾開放。
該館展示了武漢大學建校以來收集的各類豐富藏品,包括珍貴文物、科考標本、藝術珍品等。截至2024年7月,該館常設展覽《珞珞如石——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基本陳列》分為演化與繁榮、生命與環境、考古與文明、文物與藝術四個部分。鳳鳴荊楚展出近1300件鳥類動物標本、140多件哺乳動物標本以及400餘件(套)文物,全面展現了中國鳥類多樣性和地理分布特徵,涵蓋了地球自然環境的五大生態系統,勾勒出中華文明的歷史變遷和文化脈絡。
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校友情況

教育界、軍政界、學術界、企業界均有武漢大學的校友。該校還設立了“傑出校友”獎,該獎項是武漢大學為校友設立的最高榮譽。該校自1996年就開始遴選傑出校友,截至2024年7月,“傑出校友”獎已評審十屆。
教育屆
姓名
簡介
195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並留校任教,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武漢大學法學博士、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名譽博士,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教授
完成武漢大學物理系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學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主任、空間物理與電子信息學系主任
王小凡
1978-1982年就讀於武漢大學生物系,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藥理學與癌生物學系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終身講席教授
陳文蔚
194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
王光謙
1978年進入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治河工程專業學習,1982年畢業,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史文中
1981-1988年就讀於武漢測繪學院航空攝影測量系,香港理工大學教授
顏澤賢
196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學系,曾任華南師範大學校長、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澳門城市大學校長
胡代光
1940年-1944年就讀於武漢大學經濟系,先後任北京大學經濟系講師、副教授、教授、西方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
劉家恩
武漢大學教授、北京家恩德運醫院院長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
艾路明
1985-1988年在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1995年-1999年在武漢大學經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
何煉成
1947-1951年就讀於武漢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到西北大學任教
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潘垣
1951-1953年就讀於武漢大學電機系,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詩白
1946年武漢大學經濟系畢業,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財經大學名譽校長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後
軍政界
姓名
簡介
1936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1937年轉入外語系學習,武漢大學肄業,建國後曾任湖南省教育廳常務副廳長等職務
陶凱元
1981-1988年就讀武漢大學,先後獲國際法專業學士及碩士學位, 2000年獲武漢大學國際法專業博士學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陳晉
1982年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周新武
1999年7月畢業於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是一名省委組織部選調生
劉西堯
1934年考入武漢大學,前教育部部長,革命家,政治家
江見
武漢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律碩士,“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獲得者
趙耀東
194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後留學美國,獲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曾任台灣經濟部部長、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小林
1975年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曾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黨組書記
李銳
1934年考入武漢大學機械系,1937年赴延安投身革命,中組部原副部長
解振華
1991年碩士畢業於武漢大學環境法專業,中共第十五屆、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卡里姆·馬西莫夫
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學習,獲得法學學士學位,曾任哈薩克斯坦政府總理,現任哈薩克斯坦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
李連和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農田水利工程系發配電專業畢業,深圳市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深圳市科協主席
朱征夫
1999年博士畢業於武漢大學法學院,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後
學術界
姓名
簡介
黃孝宗
1938-1944年,就讀和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他被公認為是世界級有權威的火箭航天專家
李京文
1951年考入武漢大學經濟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歐陽予
194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被喻為“中國核電之父”
胡春宏
1982年本科畢業於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治河工程專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詩白
1946年武漢大學經濟系畢業,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財經大學名譽校長
范雲六
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化系,國際水稻遺傳工程委員會委員,亞洲植物技術中國項目負責人
張培剛
193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即被選送到前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從事農業經濟研究工作
桂建芳
1985年碩士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學系遺傳學專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級研究員
董輔礽
195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曾任武漢大學經濟系講師,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行政業務領導小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江元生
1953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
柯俊
193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校長顧問
康紹忠
農業水土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梓坤
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系,中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科普作家
陳榮悌
1942年考入武漢大學研究生院,1944年畢業,主要從事化學熱力學和絡合物化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李方華
195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畢業於武漢大學,主修俄羅斯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倪晉仁
1982年本科畢業於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治河工程專業,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致力於河流治理研究
1977-1981年就讀於武漢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多科或跨學科研究,在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領域
張效祥
194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電機系,曾任總參第56研究所所長、總工程師,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計算機顧問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後
企業界
姓名
簡介
張學知
1969年畢業於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農田水利系,曾任華中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組書記
中國知名企業家和天使投資人,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北京金山軟體有限公司董事長
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
鄒節明
196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藥用植物專業,桂林三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田源
199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獲博士學位,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創始人
周旭洲
1982年本科、1985年碩士畢業於武漢大學圖書館學專業,宇業集團、美瑞健康國際董事局主席、總裁、法定代表人
武漢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高級經濟師,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文濤
武漢大學1994級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武漢銀海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曉剛
1974-1977年就讀於武漢大學金屬物理專業,先後任鞍鋼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主席
羅秋平
藍月亮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曾文濤
武漢大學1994級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武漢銀海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喻鵬
武漢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偉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高級經濟師
陳李新昭
1956-1962年就讀於武漢大學化學系,於1990年創立了香港創隆實業有限公司
阮立平
1984年本科畢業於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工程機械專業,公牛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毛振華
1996年獲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後

所獲榮譽

學校排名

截至2024年7月,武漢大學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194名;在2025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194名。
截至2024年7月,武漢大學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主榜)中位列第9名;在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位列第101-150名。

學校榮譽

武漢大學所獲榮譽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2015年
3月,武漢大學獲評“全國文明單位”
10月,武漢大學連續五年獲兩岸繼續教育論壇論文組織獎
2020年
12月,武漢大學蟬聯“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
2021年
6月,武漢大學入選“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台
2022年
2月,武漢大學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8月,武漢大學入圍2021—2022年度中國大學官微十強
2023年
1月,武漢大學獲評“2016-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工作先進依託單位”
4月,武漢大學入選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十年發展“重要貢獻單位”
5月,武漢大學被設立為“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2023—2025年)”;獲評“國創計畫”十五周年榮譽獎項“優秀組織獎”
7月,在2023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全球學術機構500強中,武漢大學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33
2024年
1月,入選中央網信辦、教育部評選的新一期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
5月,武漢大學獲得2023年政府採購改革創新獎
註:此表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7月,且僅列出武漢大學部分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