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兩院院士、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

李德仁(兩院院士、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

李德仁,1939年12月31日出生於江蘇泰縣,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院長。

1963年李德仁從武漢測繪學院畢業;1981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85年獲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獲得蘇黎世理工大學名譽博士。歷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

李德仁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與研究,多次獲得國家及部委級科技進步獎、全國優秀教材和優秀教學成果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德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泰縣
  • 出生日期:1939年12月31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德國斯圖加特大學
  • 主要成就: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性別:男
  • 籍貫: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
  • 所屬黨派:中國共產黨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社會貢獻,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9年12月31日,李德仁出生於江蘇省泰縣溱潼鎮,原籍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中學時就讀於江蘇泰州中學,在那度過了清貧又愉快的童年時代。
李德仁院士李德仁院士
1957年9月,考上武漢測繪學院(前身為同濟大學測量系,後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航空攝影測量系。
1963年7月,本科畢業,當時全校僅招一名研究生,選拔的考試科目有3門,李德仁有兩門滿分、一門99分。因為檔案里一份“莫須有”的材料,被取消了錄取資格,研究生沒上成。
1963年08月至1970年12月,國家測繪局第二地形測量大隊測繪科學研究所。
1971年01月至1978年09月,石家莊水泥製品廠、河北省測繪局。
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和研究生招生。武漢測繪學院要招8名研究生,在王之卓先生的鼓勵下再次報考,並順利考上研究生。1981年獲該校碩士學位;並前往德國留學。
1978年09月至1982年01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系主任教授教授
1978年10月至1981年12月,武漢測繪學院攝影測量與遙感系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碩士
1982年10月至1983年04月,德國波恩大學攝影測量研究所。
1982年,首創一種測量方法,被國際測量學界稱為“李德仁方法”。
1983年05月至1985年02月,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博士。
1985年,獲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並成為保持著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論文得分的最高記錄。並於當年回母校任教。1985年0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9年09月至1997年02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校長教授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遙感技術)。1994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
1997年02月至2007年01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校長,主任教授。
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8年,被蘇黎世理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2012年,被聘為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院長。
2012年8月25日,在第22屆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上,李德仁院士被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
2016年,增補當選為武漢市科協第八屆委員會主席。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82年,李德仁提出了比傳統“丹麥法”更加優越的粗差定位驗後方差選權疊代法,被國際測量界稱為“李德仁方法”;1985年提出用包括誤差可發現性和可區分性在內的基於兩個多維備選假設的擴展的可靠性理論來處理測量誤差,科學地“解決了測量學上一個百年未解難題”。該成果獲1988年聯邦德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最佳論文獎和“漢沙航空測量獎”。今天,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論去矯正自己的航測平差系統。
李德仁院士受聘中國礦大環測學院院長李德仁院士受聘中國礦大環測學院院長
李德仁曾提出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處理測量誤差,“解決了測量學一個百年來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李德仁主要從事測量誤差理論與處理方法研究。20世紀90年代後,李德仁致力於3S系統(遙感(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為代表的空間信息科學以及多媒體通信技術。進入21世紀,李德仁教授提出廣義和狹義空間信息格線的概念與理論,積極推動城市格線化管理與服務。他在高精度攝影測量定位理論與方法、GPS空中三角測量、SPOT衛星像片解析處理、數學形態學及其在測量資料庫中的套用、面向對象的GIS理論與技術、影像理解及像片自動解譯、空間數據挖掘、3S技術集成與多媒體通信等方面都有獨到建樹。
在科研成果產業化進程中,他領導武漢吉奧信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研製了吉奧之星(GeoStar)系列GIS高科技產品,打破了國外GIS軟體“一統天下”的局面。他領導武漢武大瑞風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瑞風可視電話系列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領導武漢立得空間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研製的中國首套“移動道路測量系統”(立得三S汽車道路測量與導航系統),專家們一致認為是一項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革命性的高科技產品”,現已向全世界推廣。他有十餘項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或部委級科技進步獎,其中“GPS航空攝影測量技術”獲得了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以他為首的專家團體的努力下,中國測繪科學與美、德並駕齊驅,保持著世界的先進水平。
  • 學術論著
李德仁發表論文620多篇,出版專著10部、譯著1部,主編著作7部。
2002年誤差處理與可靠性理論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6年空間數據挖掘理論與套用中國科學出版社
2008年攝影測量與遙感概論測繪出版社
  • 科研成果獎勵
李德仁的30多項成果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及省部級獎、全國優秀教材獎、全國優秀教學成果獎、德國“漢莎航空測量獎”
1999年GPS導航測量技術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0年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建設與實踐省部級一等獎
2001年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軟體-吉奧之星省部級
2001年自主著作權國產G2s基礎軟體吉奧之星的研製與工程套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7年基於3s集成技術的LD2000系統移動道路測量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9年XXXX效果評估系統省部級一等獎
2014年武漢大學對地觀測與導航技術創新團隊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14年專用項目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人才培養

李德仁獨自與合作培養博士後10多名、培養碩士研究生80多名、博士研究生120名。培養了大批博士和碩士。李德仁是歷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獲得指導教師獎最多的博士生導師(分別是:關澤群(1999年),袁修孝(2001年),吳華意(2002年),王樹良(2005年),潘俊(2011年)共5次)。

榮譽表彰

1988年度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10月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8年獲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名譽博士。
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社會任職

1997年01月至-湖北省土地學會名譽會長
李德仁院士李德仁院士
1997年01月至-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副理事長
1997年01月至-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
1997年01月至-中國圖像圖形學會副理事長
1998年03月至2003年03月政協全國全國政協委員
2000年01月至-湖北省測繪學會名譽理事長
2003年01月至-亞洲G2S協會創會會長
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曾任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第Ⅲ、Ⅳ屆委員會主席
現任湖北省科協副主席
國務院第三屆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
中國博士後管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
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圖形圖象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GIS協會常務理事國家遙感中心專家組成員
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副理事長
湖北省武漢市關愛協會理事長
武漢歐美同學會會長
武漢留學回國博士聯誼會會長
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
中國礦業大學雙聘院士、兼任環境與測繪學院院長
山東科技大學雙聘院士
瑞士蘇藜士理工大學(ETH)的客座教授
澳大利亞昆士南工大(QUT)的客座教授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客座研究員
歷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湖北省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高分辨對地觀測系統”專家組副組長,教育部第六屆科技委委員兼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國家973專家顧問組成員,中國博士後管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國家航天專家組成員,國家遙感中心專家組成員,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武漢歐美同學會會長,中國圖形圖象學會副理事長,中國GIS協會專家顧問,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資源衛星套用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套用協會高級顧問,亞洲GIS協會創會會長,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第三、六屆專業委員會主席(1988-1996),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工大學、加拿大卡加里大學等50多所大學顧問或名譽教授。

社會貢獻

抗災救災
1998年,長江中下游遭遇特大洪水,李德仁團隊利用世界一流對地觀測技術,對洪水進行觀測。在災情最為嚴重的那個月裡,李德仁每天都要向洪水監控指揮部送去更新的數據。
李德仁院士李德仁院士
“5·12”汶川大地震,李德仁領銜的測繪遙感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了“5.12地震遙感信息收集與災情評估項目組”,開展“5.12地震”遙感信息收集與災情評估,為抗震救災提供決策參考。也為到哪裡救災,和科學救災提供了支持。
2008年5月24日,李德仁接到國務院抗震救災專家組急電,諮詢如何利用遙感手段幫助四川災區處置堰塞湖問題。26日一大早,李德仁派出團隊成員馬洪超等人緊急入川。5月31日,馬洪超等人將設備安裝在飛機上,在3300米飛行高度,對唐家山堰塞湖進行三維地形掃描。6月1日,他們獲得該湖最精細三維實景圖像,如實反映了堰塞湖上游至綿陽市整個流域的三維地形,完整再現了2.4億立方米的“懸湖”之險。為解除堰塞湖危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贏取了時間。
奧運安全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帶領的專家團隊,利用該校世界先進的測繪遙感技術,從北京奧運會申辦、場館建設到奧運會舉辦,全方位提供“貼身服務”。
李德仁院士受聘中國礦大環測學院院長李德仁院士受聘中國礦大環測學院院長
為防止奧運會申辦成功後有人在已圈定的奧運用地上違法“種房”索要拆遷補償,武漢大學和解放軍的測繪遙感專家一起建立了北京市違章建築衛星監控系統,每1至3個月獲取一次北京現勢衛星圖像,用武大研製的軟體自動查找違章建築。
武漢大學的移動測量汽車在奧運場館建設中起到了“監理”作用。移動測量汽車裝有10個高清數碼攝像頭、羅盤及GPS全球定位系統,可對房屋、街道等進行隨時拍攝,細小到3厘米的東西都能夠在數碼照片上反映得清清楚楚,監測車每天工作12個小時左右,但拍攝的所有照片只用兩小時就能夠全部量測完畢。
武漢大學的測繪遙感專家們把奧運會場館所有的交通、遙感電子地圖都已做好,這些電子地圖可以幫助觀眾順利地找到運動場、體育館,以至於找到應從哪個門進去。
基於遙感技術和GPS全球定位系統的安全保衛電子信息系統在奧運期間會起到“天眼”的作用,運用該系統,屆時各個場館的動態,“天眼”都能一目了然,這個系統為奧運會樹立了一道安全螢幕障。
直升機搜尋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在抗震救災中(5月31日)成都軍區某陸航團一架米—171運輸直升機,在執行任務返航途中,突遇氣候變化在映秀失事。因當地山高、林密、坡陡、谷深,塌方不斷,搜救非常困難。救災部隊出動1.7萬人全力搜尋。但3天之後依然無果,後來武漢大學派出2000多萬元的設備,在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等專家協助下,鎖定了米—171失事直升機的高度懷疑區,大約在汶川縣漩口鎮東北方向峽谷區4.5—5平方公里區域內,由原來的80平方公里縮至如今的5平方公里,為直升機的搜尋提高了極大的幫助。6月24日,武漢大學昨收到成都軍區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發來的感謝信。信中說,武大專家為搜救米—171失事運輸直升機所作努力,“對於準確判斷失事地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物保護
數字敦煌”工程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互動現實3個部分。以武漢大學兩院院士李德仁為首的課題組負責虛擬現實的設計策劃、組織管理和具體實施,運用測繪遙感新技術,致力於將莫高窟外形、洞內雕塑等全部文化遺蹟,以毫米級精度虛擬在電腦里。
李德仁表示,敦煌文化藝術是不可再生、不可永生的,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在時刻威脅著它的安全,“數字敦煌”完成後,將集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教育、文化旅遊於一體。他說,如果哪天它們不幸被徹底損壞了,數字模型還可為文物考古、歷史研究提供重要參考,並使遊客不進入洞窟現場就能欣賞精美的壁畫、彩塑。(2)山西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家、鑑定專家。

個人生活

在泰州市姜堰區溱潼古鎮院士舊居景點,你會聽到導遊講這樣一句話,“古有三科兩狀元,今有弟兄四院士”。“弟兄四院士”指的是擁有三個院士頭銜的李德仁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他們是一對親兄弟,都出生在溱潼古鎮。從12月7日開始,這句話要改寫為“弟兄五院士”,因為李德仁和李德毅的堂弟李德群,出現在中國工程院公布的2015年院士增選名單中。
李德仁,是世界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
李德毅,1983年獲得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任職總參,少將軍銜。中國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李德群,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學院學位審議委員會主任、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模具工業協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此次增選為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

人物評價

李德仁是國內外知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