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內斯特·盧瑟福(歐尼斯特·盧瑟福)

歐內斯特·盧瑟福

歐尼斯特·盧瑟福一般指本詞條

歐內斯特·盧瑟福(英語:Ernest Rutherford,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知名為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學術界公認他為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

盧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嬗變。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因為“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他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領導團隊成功地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創建了盧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與α粒子的核反應里將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實驗裡發現了質子,並且為質子命名。第104號元素為紀念他而命名為“”。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軼事,個人語錄,

人物生平

1871年8月30日生於紐西蘭納爾遜的一個手工業工人家庭。並在紐西蘭長大。他進入紐西蘭的坎特伯雷學院學習。23歲時獲得了三個學位(文學學士、文學碩士、理學學士)。1895年在紐西蘭大學畢業後,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的獎學金進入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湯姆孫的研究生。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為原子結構的研究做出很大的貢獻。1898年,在湯姆孫的推薦下,擔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物理教授。他在那兒呆了9年。於1907年返回英國出任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系主任。1919年接替退休的湯姆孫,擔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192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931年受封為納爾遜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劍橋逝世,與牛頓法拉第並排安葬,享年66歲。
歐內斯特·盧瑟福歐內斯特·盧瑟福

主要成就

他關於放射性的研究確立了放射性是發自原子內部的變化。放射性能使一種原子改變成另一種原子,而這是一般物理和化學變化所達不到的;這一發現打破了元素不會變化的傳統觀念,使人們對物質結構的研究進入到原子內部這一新的層次,為開闢一個新的科學領域——原子物理學,做了開創性的工作。
α粒子散射實驗α粒子散射實驗
21歲21歲
1911年,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該實驗被評為“物理最美實驗”之一。
1919年,盧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轟擊氮核的實驗。他從核中打出的一種粒子,並測定了它的電荷與質量,它的電荷量為一個單位,質量也為一個單位,盧瑟福將之命名為質子。
他通過α粒子為物質所散射的研究,無可辯駁的論證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舉把原子結構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軌道,於是他被譽為原子物理學之父。由於電子軌道也就是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和經典電動力學的矛盾,才導致玻爾提出背離經典物理學的革命性的量子假設,成為量子力學的先驅。
人工核反應的實現是盧瑟福的另一項重大貢獻。自從元素的放射性衰變被確證以後,人們一直試圖用各種手段,如用電弧放電,來實現元素的人工衰變,而只有盧瑟福找到了實現這種衰變的正確途徑。這種用粒子或γ射線轟擊原子核來引起核反應的方法,很快就成為人們研究原子核和套用核技術的重要手段。在盧瑟福的晚年,他已能在實驗室中用人工加速的粒子來引起核反應。
1905年1905年

人物軼事

有個外號叫“鱷魚”
盧瑟福從小家境貧寒,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這個窮孩子完成了他的學業。這段艱苦求學的經歷培養了盧瑟福一種認準了目標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後來學生為他起了一個外號——鱷魚,並把鱷魚徽章裝飾在他的實驗室門口。因為鱷魚從不回頭,他張開吞食一切的大口,不斷前進。
歐內斯特·盧瑟福
搖身一變成為“化學家”
1908年,盧瑟福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他對自己不是獲得物理學獎感到有些意外,他風趣地說:“我一個搞物理的怎么就得了個化學獎呢?”“這是我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
傑出的學科帶頭人
盧瑟福還是一位傑出的學科帶頭人,被譽為“從來沒有樹立過一個敵人,也從來沒有失去一位朋友”的人。在他的助手和學生中,先後榮獲諾貝爾獎的竟多達12人。192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玻爾曾深情地稱盧瑟福是“我的第二個父親”。 科學界中,至今還傳頌著許多盧瑟福精心培養學生的小故事。
是我製造了波浪
盧瑟福屬於那種“性格極為外露”的人,他總是給那些見過他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個子很高,聲音洪亮,精力充沛,信心十足,並且極不謙虛。當他的同事評論他有不可思議的能力並總是處在科學研究的“浪尖”上時,他迅速回答道:“說的很對,為什麼不這樣?不管怎么說,是我製造了波浪,難道不是嗎?”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同意這一評價。
最後一個土豆
1895年,在農場挖土豆的盧瑟福收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發來的通知書,通知他已被錄取為倫敦國際博覽會的獎學金生。盧瑟福接到通知書後扔掉挖土豆的鋤頭喊道:“這是我挖的最後一個土豆啦!”
身後哀榮
盧瑟福的實驗室被後人稱為“諾貝爾獎得主的幼稚園”。他的頭像出現在紐西蘭貨幣的最大面值——100元上面,作為國家對他最崇高的敬意和紀念。
  
桃李滿天下
當人們評論盧瑟福的成就時,總要提到他“桃李滿天下”。在盧瑟福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和助手有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1921年,盧瑟福的助手索迪諾貝爾化學獎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阿斯頓獲諾貝爾化學獎;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玻爾諾貝爾物理獎
諾貝爾獎章諾貝爾獎章
1927年,盧瑟福的助手威爾遜獲諾貝爾物理獎;
1935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獲諾貝爾物理獎;
1948年,盧瑟福的助手布萊克特獲諾貝爾物理獎;
1951年,盧瑟福的學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78年,盧瑟福的學生卡皮茨獲諾貝爾物理獎。
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金的話,那么盧瑟福是第一號候選人。

個人語錄

這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好像你用一顆15英寸大炮去轟擊一張紙而你竟被反彈回的炮彈擊中一樣。很生動地敘述了湯姆遜模型碰到的困難,即原子不可能是質量均勻分布大小為1埃的球。
科學研究,除了物理就是集郵。在盧瑟福的時代僅物理學形成了嚴密的體系和理論架構,而其他科學如生物學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分類和猜測的階段。
社會科學能夠得到僅是:一些可以,另一些不可以。即認為社會科學是描述性的,是分類性的。
不要讓我看到任何人在我們(物理)系裡談論宇宙。
如果你的實驗結果需要一個統計員,那你就需要重新設計一個實驗了。好的實驗應當是明晰,清楚的。不過今天大型實驗所獲得的數據不但需要統計員,還需要大型計算機的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