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α粒子散射實驗
- 外文名:Geiger–Marsden experiment(s) 又稱Rutherford gold foil experiment
- 又稱:金箔實驗
- 實驗目的:證實湯姆生原子模型的正確性
α粒子散射實驗(Geiger–Marsden experiment(s))又稱金箔實驗、Geiger-Marsden實驗或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是1909年 漢斯·蓋革和恩斯特·馬斯登(Jishi.Y)在...
1907-1908年間,在盧瑟福指導下蓋革也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研究,發現α粒子射入金屬箔時散射角與材料的厚度和原子量有關;又發現大多數粒子散射角度很小,但有少數α...
1909年盧瑟福和他的助手蓋革(H.Geiger)及學生馬斯登(E.Marsden)在做α粒子和薄箔散射實驗時觀察到絕大部分α粒子幾乎是直接穿過鉑箔,但偶然有大約1/8000α粒子...
7 托馬斯·楊的光干涉試驗 8 讓·傅科鐘擺試驗 9 羅伯特·密立根的油滴試驗 10 α粒子散射實驗 11 托馬斯·楊的雙縫演示套用於電子干涉試驗 十大...
庫侖散射的特點是散射粒子按角度的分布,與sin4(θ/2)成反比,即散射粒子多集中在前向小角度區域。由於1912年E.盧瑟福的著名α粒子散射實驗和他發展了這種散射的...
實驗是用α粒子轟擊金箔,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的被金原子散射的偏向很小,但少數的偏向角很大甚至大於90度。由此可以證明,一個原子大部分的體積是空的空間,這由沒有...
這種模型的建立依據的就是α粒子的散射實驗,當湯姆生的西瓜模型無法解釋這一實驗現象時,盧瑟福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在西瓜模型的基礎上,從而提出了核式結構模型,...
勒納特從1903年起直到多年之後所做電子在金屬膜上的散射實驗顯示了湯姆遜模型所遇到的困難,他高速的α粒子極容易穿透原子,後者根本不像是具有10^(-10)米(即0.1...
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1910年進行的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在這個模型里,電子像太陽系的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圍繞著原子核旋轉。但是根據...
測量表明,在他們的實驗條件下,每入射約八千個α粒子就有一個α粒子被反射回來。用湯姆遜的實心帶電球原子模型和帶電粒子的散射理論只能解釋α粒子的小角散射,但...
2. 1912年,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該實驗被評為“物理最美實驗”之一。3、質子的發現 1919年,盧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轟擊氮核的實驗。...
1911年,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該實驗被評為“物理最美實驗”之一。1919年,盧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轟擊氮核的實驗。他從氮核中打出的一...
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1910年進行的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在這個模型里,電子像太陽系的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圍繞著原子核旋轉。但是根據...
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1910年進行的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在這個模型里,電子像太陽系的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圍繞著原子核旋轉。但是根據...
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正確地指出了原子核的存在,很好地解釋了α粒子散射實驗。但是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和原子光譜的分立特徵。按照經典物理學,核外電子受到原子的...
構模型正確地指出了原子核的存在,很好地解釋了α粒子散射實驗。但是 連續光譜和原子發射光譜( 線狀光譜)比較 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和原子光譜的分立特徵。按照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