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岐調

橫岐調

橫岐調是中國漢族地方戲曲中的獨特劇種,流行於河北省涿州市西部橫岐村一帶,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橫岐調屬於梆子腔系統,板腔體,唱腔明快舒展;蘭賦弦,念白京白韻白並用,常雜以方言俚語,是一種民歌與民間說唱相結合的漢族民間小戲。除涿州外,淶水定興徐水和北京市房山區等地區,也有分布。曲目主要有《西岐》、《棋盤山》、《小八義》、《大名府》等;1949年後隨著社會發展,又編排了《小女婿》、《小二黑結婚》、《金沙江畔》等新型劇目。2006年7月,橫岐調被河北省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唱腔,板式,風俗,發展,

起源

明朝末年,河北中部大清河以南的劉姓兄弟二人出外逃荒,一人來到新城縣高碑店市)撞河村,一人來到涿州孫莊鄉橫岐(南橫岐、北橫岐、西橫岐)村。兄弟二人都會唱曲,便以此為業,分別在兩村傳授弟子。傳入撞河村的曲調定為“上四調”,曲調比較單純,只有兩個調門,也被當地稱為“上四調”;傳入橫歧村的曲調定為“下四調”,曲調複雜,分九腔十八調,後來以村名命名為橫岐調。
橫岐調分布地區情況橫岐調分布地區情況

唱腔

橫岐調屬弦索系統的羅羅腔,音樂結構屬板腔與曲牌混合體,以板腔為主。唱腔音樂分為“調”與“腔”兩大系統,屬於“調”系統的有老調及其反調(老旦老生、醜淨)、平調及其反調(小生)、高調(武生)、大悲調(青衣)、小悲調(青衣花旦)、大尖調(青衣官旦)、小尖調(花旦)、狂調(彩旦)、娃調(娃娃生)、悲迷子調等,念白基本上用京白,但同時也保持了濃郁的鄉音。橫岐調的“腔”主要是唱“耍孩兒”,屬於“腔”系統的見有“三腔”、“五腔”、“八腔”等,實際上就是靈活運用“耍孩兒”的不同稱謂。“八腔”又分為“男八腔”與“女八腔”,且各句又有不同的稱謂:首句的前三個字稱為起腔,後三個字稱為落腔;第三句詞稱為搶腔;第四、七句詞稱為平腔;第八句詞稱為收腔。板式唱腔的唱詞為七字句,亦有十字句,五字句少見。唱詞多為對偶的上下句結構,極特殊情況下,在唱段結尾處可省略一個下句,俗稱“三條腿”,但必須加一個“掃頭”鑼鼓點子以代替下句。
橫岐調的演出戲台橫岐調的演出戲台

板式

橫岐調板式簡單,可分為散板、頭性板、二性板、流水板幾種。橫岐調管弦樂以四根弦為主,有三弦、二胡、板胡、笙、墨笛,打擊樂器有底鼓、鈸、璈和大廣鑼。伴奏曲借用河北梆子的萬年花、愁紅娘、工尺上、小開門等。念白為京白與韻白並用,常雜以方言俚語。
橫岐調的伴奏演員橫岐調的伴奏演員

風俗

作為一種漢族民間藝術。過去,橫岐調戲班在準備唱戲之前,須得拜“老龍神”(後改稱為“老郎神”)。老龍神實則是唐明皇,是橫岐調老藝人對其一貫的稱呼。每個演員在化妝和上場之前,還要向老龍神作揖,以保佑平安,在外地戲台上演戲,開戲前還要“祭台”。

發展

橫岐調根據時代的變遷,吸收時代精神,不斷在劇目上推陳出新,排演出許多觀眾喜歡,適應社會現實需要的新劇目。解放前排演有《農民淚》、《兄妹開荒》、《血淚仇》;國家頒布《婚姻法》時排演了《小女婿》、《劉巧兒》;抗美援朝時期演出《抗美援朝》;宣傳義務兵役制時,上演了《李春源應徵》;20世紀60年代又有《奪印》、《六號門》、《節振國》、《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劇目上演。因演現代戲,根據劇情需要,有的唱腔改為緊打慢唱。橫岐調的扮演者1949年前沒有女演員,都是男扮女裝,念白和唱腔都用二音假嗓來代替女聲;1949年後有了女演員,都用本功嗓,也多用於二單。其樂器,文場以板胡為主,和以三弦、墨笛、二胡、笙、琵琶;武場有大鑔、戰鼓、手鑼、嗩吶大鼓等。並且有了新的發展,橫歧調唱腔獨特,地方特色十分濃郁。在角色方面,生旦淨末醜樣佯俱全;在用調方面,集中了河北梆子及其他地方小調的特點。
橫岐調曲目《哪吒下山》演出情景橫岐調曲目《哪吒下山》演出情景
解放前,尤其是日偽時期,兩個地方劇種都沒有什麼活動,建國後才真正得到了發展。1959年6月,涿縣戲校專門招收了30多名學員,增設了一個橫岐調班,為橫岐調劇種培養年輕演員。他們不但恢復上演了過去的傳統戲,還新編或者移植了一批現代戲。如閻銳等人自編自演了《改造懶漢》、《解放婦女》、《磨房產子》等,移植了《小女婿》、《劉巧兒》等;上四調排演了《奪印》、 《審椅子》、 《三醜會》、《論菸草的功能》、《三開收音機》、《嗩吶新曲》等,並多次赴保定、石家莊、北京、天津等地演出。
十年動亂時期,上四調基本上停止了活動。橫岐調則唱過“樣板戲”。因該劇種便於演唱七字句的句式,所以有的唱段只好念半句唱半句。十年動亂後,劇種又恢復了一些傳統戲,並有了一定的的發展,黨和政府為了扶植此劇種,還把一批劇目錄了音,在省電台播放,並做為文物資料進行收藏。賀敬之部長在涿調研時,觀看了專場演出並稱之為“戲苑奇葩”。1998年,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南橫岐村再次組建了橫岐調劇團,不僅將老一輩藝人又請了出來,還吸收了29名年輕的男女學員。現全團達到了老、中、青、幼四代人,共六十餘人的規模。2004年,河北電視台專程來到該村做專題報導。橫岐調還參與了民政部主辦的《千年古縣——涿州》的拍攝任務。2006年,橫岐調被確定為第一批省級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就是這樣一個在平凡的小村落里誕生的劇種與其他劇種相比毫不遜色。更加有意思的是橫岐村現今分為南橫歧和北橫歧兩個行政村,都有自己的劇團。每年的冬閒時節,兩村都會唱對台戲,氣氛熱烈火爆。平時兩村村民又不大說話,在生活中處處較高低,事事比上下。橫歧調作為一個載體把橫歧人的這種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